十月 2006年第04期-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潮的后背僵了一下,头慢慢地垂下来,深深地埋在胸前。
主任还在不停地说着,说他和老贺是同乡,说他们是九死一生一起从长征一直走到了现在,说他们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残酷战斗受过无数次的伤,说老贺这次回来的时候还跟他打了个赌,赌这次能不能种下个种,赌这次种下的是儿子还是姑娘。主任的声音越来越低,唏嘘着说不下去了。
洪潮一直僵在那里一动没动。
平息了情绪之后,主任真诚地说:“洪潮呀,今天晚上的这件事既然已经发生了,你也不必有太重的思想负担。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处理吧。我会给出一个合理的、对各方面都交代得过去的说法。放心吧洪潮,我保证不会让这件事给你造成任何影响。你只需要记住一点:不是你开的枪。听明白了吗?”
洪潮仍旧僵着不动。
主任叹了口气说:“洪潮,你还是先回去休息吧,这里我安排别人来整理。”
洪潮的手又开始动了,她从头到脚一下一下精心地擦拭着,直到把云端的全身都擦得干干净净。最后,洪潮拿起了那本《西厢记》。书已经被血浸染了。洪潮小心翼翼地擦干封面的血迹,翻看了几页,才轻轻地把书摆放在云端的身上。
做完这一切之后,洪潮终于缓缓地站起来,转过身,神情恍惚地看着主任。
主任什么话也没说,只默默地把老贺的遗物捧到了洪潮面前。
洪潮目光迷离地看着那些遗物,仿佛是在努力思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老贺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捎回来。
“洪潮,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哭,你就哭出来吧。”见洪潮这个样子,主任不禁心如刀绞,忍不住先自流下泪来。
洪潮却没流泪,她默默地看着那几件东西,总觉得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头。是什么地方不对头呢?洪潮觉得自己的脑袋瓜里很疼很僵,好像被刚才那些不断往外流淌的血给糊住了似的,怎么也转不动了。她拼命地转动脑袋,使劲JL地想:是什么地方不对头呢?是枪吗?对了,好像是枪。洪潮拿起老贺的手枪仔细看了看,是了,就是枪!问题扰在这:怎么能把枪搞得这么脏呢?上面有这么多的泥土,还有凝固的斑斑血迹。老贺看见该生气了,洪潮想,老贺的枪从来都是擦得锃明瓦亮,纤尘不染的,如果看到把他的枪弄成这样能不生气吗?对了,还有我那把枪,简直就是从血里捞出来的,脏透了。这枪可是老贺送给我的,得赶快擦出来,不然老贺看了会不高兴的,会质问地发出一声“嗯?”
洪潮一旦想明白了,立刻毫不迟疑地坐到桌前擦起枪来。她擦枪擦得十分仔细,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这两把枪上。那神情仿佛擦枪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她唯一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擦完以后,洪潮把一大一小两把枪并排摆在面前,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好久,这才满意地松了口气。
主任一直在旁边看洪潮擦枪。洪潮这副不哭不闹的样子很让他担心。他过去总批评洪潮太软弱,太爱哭了,可当洪潮真的不哭了的时候,他才发现女人不哭反倒比哭更令人揪心,更加可怕。
接下来,洪潮的举动就不仅是让主任担心,而是让他震惊了。
只见洪潮站起身,对着那两支枪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后,又重新坐下,用布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了。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就开始拆装枪。只见她双手飞速地动作着,随着手的飞舞,一支枪如变魔术般地迅速分解开,又迅速地组合到一起了,全部过程只用了一口气的时间。第一支枪拆装完毕后,她平息了一下呼吸,又深深地吸进一口气,开始拆装第二支枪……
主任的喉头一下就哽住了——这是老贺的绝活啊!
两支枪都拆装完了,洪潮却久久没把蒙眼睛的布拿下来。主任这才发现那块布上有了两块洇湿的痕迹,那痕迹慢慢地向外扩散着,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很快整块布就都湿透了……
洪潮拿下蒙眼布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很平静。她开始平静地往枪里压子弹,一粒一粒地压进去,直到两把枪都压满了子弹。压完子弹,洪潮站起身来,戴上军帽,系好衣扣,扎紧腰带,从头到脚整理了一遍军容。
该拿枪了,洪潮的手在枪上轻轻地抚摸着,来来回回地滑动着……突然,洪潮收回了手,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军礼,果断地抓起了枪。
洪潮一手提着一支枪从主任身边大步走过。
主任喊了声:“洪潮。”
洪潮听见了,脚下停顿了一下,疑惑地向周围望去,似乎想搞清谁是洪潮。
主任一把拉住她,急切地叫着:“洪潮。”
洪潮神情恍惚地看着主任,吃力地想着“洪潮”这个熟悉的名字。谁是洪潮?洪潮想,是我吗?可我不是叫云端吗?那我到底是谁?是洪潮还是云端?洪潮觉得脑袋里一片混沌,所有的东西都搅合在一起分不出个儿了。洪潮不想再想下去了,她还有紧要的事情要做。她使劲甩掉主任的手,继续向门外走去。
主任惊呆了,大叫了一声:“洪——潮!”
洪潮没听见似的径直向前走去,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夜空。
夜空中先是响起了一阵清脆的枪声。枪声响过之后,就传来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
那晚,凄厉的哭声一直在无垠的夜空中回荡着,久久不散。
责任编辑 晓 枫
陈寅格与柳如是(节选)
徐 迅
内容提要
《陈寅恪与柳如是》是文化学者徐迅的一次跨文体写作,作品以陈寅恪先生揭示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描述了王国维以一死殉中国文化而令千秋怅望。陈寅恪先生偶然得到常熟白茆港钱氏旧园的一粒红豆,于是成为《柳如是别传》的缘起。陈寅恪在作品中被描述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与明代秦淮名优柳如是成为异代知己。作品虽采取了剧本形式,但学术功底深厚,是一部熔戏剧、历史、学术、诗歌于一炉的跨文体的文本。作品由托命、寻梦、史辨、国殇、招魂、遗恨、时空七幕构成,本刊选取了相对独立的第七幕“时空”。
时 空
人物介绍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胡适饰
历史学家:陈寅恪饰
梦游者:陈子龙饰
女孩儿:柳如是饰
乡老坎:僧道人饰
诗人:钱谦益饰
导演:支愍度饰
当进化论和科学主义介入中国历史之后,中国人通过对未来的相信与盼望而审视当下,让未来影响现在。这种充满企盼和希望的历史观,指导着中国人遥指着未来。从此,中国原本的历史在中国人的新思维中被粉碎了,进化论和科学主义被宣布为“义”,由此“义”构成的历史成为中国从苦难中死里复活的事件。中国新人集体性狂热地迷恋进化论和科学主义,向往一个全然“平等”、“博爱”、“公正”的社会,从而构想出第一个中国“新世纪”,而革命则是“初熟的果子”。这个事件已经渐行渐远,我们也许只能从繁体字(正体字)依稀感觉到自己遥远的过去。
历史学家 今年是公元多少多少年?为什么我要追问今年是多少多少年?今年可以说成任何一年,但是,当我问到今年是公元多少多少年,就有很大不同了。
霍金 我们也不知道这—时刻发生在宇宙中更远地方的事: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霍金《时间简史》)
乡老坎 那是很久以前/你不能说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那是很久以前/你不能说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你不能说出风和信约/是从哪里开始/你不能确定它。(吕德安《吉他曲》诗句)
历史学家 因为今年发生了事件,使得今年才有了意义。你们说得对,任何一年都有很多事件发生。那么,今年发生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霍金 例如,假定太阳就在此刻停止发光,它不会对此刻的地球发生影响,因为地球的此刻是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光锥之外,请看图示。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这一事件,这是光从太阳到达我们所花的时间。只有到那时候,地球上的事件才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将来光锥之内。(霍金《时间简史》)
历史学家 今年以全民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全面彻底完整准确地恢复使用汉字正体字,即繁体字;全面彻底完整准确地废除使用汉字异体字,即简体字”的决议。
'盛大节日般的欢呼声。'
历史学家 很多很多年前,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写了一部著作《柳如是别传》,但他提出了一个怪异的要求,他的著作的出版必须是繁体竖排。而公民投票通过了“全面彻底完整准确地恢复使用汉字正体字,即繁体字;全面彻底完整准确地废除使用汉字异体字,即简体字”的决议,这两个事件如此巧合,也许其中构成什么所谓的“历史”。尽管极其偶然,我们还是隐约感到了其中可能有什么意义。
'历史学家的眼睛潮湿了。也许没有其他职业的人像历史学家对汉字更为敏感,他走到陈寅恪先生遗像前,焚香,三叩九拜。'
霍金 如果人们知道过去某一特定时刻在事件P的过去光锥内发生的一切,即能预言在P将会发生什么。空间·时间的其余部分即是除P的将来和过去光锥之外的所有事件的集合。这一部分的事件既不受P的影响,也不能影响P。请看图示。(霍金《时间简史》)
历史学家 另一个极其偶然的巧合是,今天六幕话剧《陈寅恪与柳如是》搬上舞台。这样两个巧合只与—个人有关,这就是陈寅恪先生。这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欢呼声,叫嚣声。'
霍金 这使我想起一大群猴子敲打打字机的故事。猴子们大部分所写的都是废话,但是纯粹由于偶然,它们可能碰巧打出莎士比亚的一首短诗。这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的猴子诗人”理论。我的意思是说,类似地,在宇宙的情形,是否我们可能刚好生活在一个光滑和一致的区域里呢?初看起来,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光滑的区域比紊乱的无序的区域少得多得多。然而,假定只有在光滑的区域里星系、恒星才能形成,才能有合适的条件,让像我们这样复杂的、有能力质疑为什么宇宙是如此光滑的问题、能自然复制的组织得以存在。(霍金《时间简史》)
历史学家 今天,这么多朋友聚集在一起,又是极其偶然的巧合。这么多极其偶然的巧合被整合在一起,说不定又会产生出什么事件P来。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大群猴子聚在一起。
霍金 '紧张地计算'我可以告诉观众朋友们,如果有足够多的猴子,以及足够多的计算机,即使这些猴子胡敲乱打,说不定也能写出《柳如是别传》来。
'欢呼声:“我们喜欢听!”'
历史学家 这出话剧,由于涉及许多时空科学的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些争议如此之激烈,以致我们无法弄清楚他们在争论什么。但争论的理由是无懈可击的。我渴望这些争论,因为争论处理我们自身的经验,使我和他人相遇,我们和他们相遇,现在与过去相遇。虽然这个社会充满了幸福,但我和他人,我们和他们,现在和过去则充满了断裂。现在,社会中充满了有用的常识,但也充满了有用的必要的错误。这出话剧就是一个范例。
观众 历史学家先生,您能具体地描述这出话剧都有哪些是有用的错误,哪些是必要的错误?
历史学家 只要存在的,就是错误的,只要是错误的,就曾经被使用过。想必你一定知道那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说的名言吧?
观众 当然,这谁都知道。我并不想责怪那些引领过我的那些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有一种胸怀,用不着落井下石。
历史学家 说得好。问题是,这出话剧不仅太啰嗦,太冗长,耽误了我们很多时间;而且也太像废墟,也太不符合我们的记忆,这就是我还在说话的原因。
观众历史学家,您能不能说—说,到底都有哪些争论。
历史学家 争论什么并不重要,争论本身就是意义。
霍金 1982年,一位印度研究生——萨拉玛尼安·强德拉塞卡——乘船来英国剑桥跟英国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爵士学习。爱丁顿爵士是一位广义相对论家,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一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霍金《时间简史》)
历史学家 请问您是谁?您的话总让人感到其中似乎有—些东西。
霍金 我还需要自报姓名和履历吗?
历史学家 这只是我的问题。看样子您是外国人?
霍金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有国籍的概念……
历史学家 虽然现在国家正在迅速消亡,但仍然存在着科学家鄙夷不屑的“民族感情”。
霍金 我叫斯蒂芬·霍金。
历史学家 就这些吗?
霍金 难道还不够吗?
历史学家 您能不能用英文,否则的话,我们很难知道您是谁。您知道,由于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翻译也多元化了,我们需要知道任何一个外来词的母语;而且,台下的观众的英文比他们的母语汉语要好,如果碰巧您的母语是英语。
霍金 Stephen HawLing。
'欢呼声。'
历史学家 安静,安静。您是霍金先生吗子
霍金 难道这有什么疑问吗?
历史学家 请原谅,我还是要确认,您是那位《时间简史》的霍金先生吗?
霍金 是的。
历史学家 那如何证明您就是那位《时间简史》的霍金先生呢?
霍金 请您看看我的相貌。
历史学家 我不相信相貌。自从20世纪80年代有—个霍金写了一本《时间简史》,他的相貌就成为时尚竞相追逐的目标,如果根据相貌来判断的话,我估计现在世界上至少有一千多万个长得一模一样的霍金。这就叫做“时尚”。之所以禁止叫“霍金”的人仅凭相貌应聘工作,竞选总统,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就是因为无法鉴别谁是真的“霍金”。
霍金 有这样的事情?您可以检查我的DNA。这应该是最可靠的,误差在亿万分之一以下。
历史学家 但这还是有误差呀。
霍金 先生,您懂不懂什么叫做数学意义上的“误差”?
历史学家 霍金先生,请注意和我说话的态度和方式。这里不是理论物理研讨会。我想提醒您,语境决定一切。我的疑问是,按照您出版《时间简史》的年龄计算,您现在的年龄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霍金 难道这里有“年龄歧视”吗?
历史学家 没有,绝对没有。换一句话说,您知道今年是哪年吗?
霍金 您首先要告诉我您的参照系,因为在我的时空理论中,时间是变化的,绝对的时间观念在二百多年前就被证明是错误的。
历史学家 如果您连年龄都保密的话……
霍金 如果您对我的年龄如此感兴趣,我可以告诉您,但需要您有最基本的常识,我没有把握您对“最基本的常识”是如何理解的。
历史学家 您尽管说。
霍金 相对论变革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观念。这个被称之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