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五疑案 作者:张宏 张晨怡-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达夫因此感到“奇羞难洗”,于是决定投奔南洋,在远离是非中心的祖国重新培养夫妻感情,挽救婚姻危机。
3寻找灵感说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作家,郁达夫当然希望以不断创作为己任。但是1930年后,郁达夫的创作环境和状态都每况愈下。1932年5月,他的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版,可发行不到两月即遭到查封,同年12月,郁达夫将它改头换面,取名《饶了她》出版,但当局还是将之查禁。1933年,郁达夫决定离开上海,准备在杭州隐居,安心写作,因此他计划在杭州城东建造一间简陋的住所,并取名“风雨茅庐”,不料却建成了一幢十分豪华的建筑物。郁达夫从此在西子湖畔过了一段时期的湖光山色、醇酒美人的平静生活,却很少有创作的冲动。1934年,他开始为林语堂的杂志《论语》写稿,但是写作灵感明显趋向枯竭。郁达夫意识到安逸对创作的杀伤力,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作活力。郁达夫1938底选择南下新加坡,也许意味着他要重新开始漂泊流浪,寻找新的创作灵感。
4无奈出走说
持此种说法者认为,郁达夫在1938年前的几年里,在生活和事业的各个方面都不太满意。
1936年虽到福建做官,但只是一个闲职,而且工资也不能按月领取,工作了两个月,却只拿到一百元钱,可说是前途非常暗淡。1937年,郁达夫的家庭也开始出现危机。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一文中叙述:“我因不听他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竟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根据推测,这位“党部的先生”应该指的就是国民党要人许绍棣,当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因此,有人怀疑,在这件事上,郁达夫似乎受到国民党要员的压迫,无奈之际,只好出走南洋。
5幻想发财说
有人认为,郁达夫天性浪漫、富于幻想,而南洋在当时一般中国人心中具有神秘的印象,似乎遍布黄金,许多去南洋的中国人都发大财而衣锦还乡。这些美丽的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再加上每逢中国政府或革命团体在南洋募捐,都会得到华侨的积极支援,使国人更以为南洋的人都非常富有。郁达夫生长在富有经商传统的江浙一带,也一直把发财看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在隐居杭州期间就曾想入非非地买过奖券,幻想发意外之财,以摆脱家庭经济的困境。因此,很有可能他当年到南洋是怀有发财的念头,而他后来隐居苏门答腊,自愿承当酒店。
敌后抗日
尽管关于郁达夫出走南洋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他在南洋旅居期间,参与了众多抗日活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郁达夫到南洋后所发表的作品来看,他已不能再被称为一位作家,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抗日宣传工作者。郁达夫在新加坡期间,主编的刊物几乎成了宣传抗战的阵地,如提高群众的抗敌意识、激发民众的抗敌热情以及提高民众的政治认识和觉悟等等。
当时的新加坡成立了由新闻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华侨文化界抗敌工作团”,郁达夫被选为团长,胡愈之任副团长。张楚琨先生在《忆流亡中的郁达夫》中写道:“在这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我和郁达夫天天见面。一起开会,一起对群众演讲,一起慰问星华抗日义勇军。这位发表《毁家诗纪》的诗人团长,不是挂名,而是实干,热情洋溢地负起领导责任来。”“我记得,晚上熬夜编三个副刊的郁达夫,白天眼里挂着红丝,用沙哑的声音,对青训班作朝会讲话(他兼青训班大队长)。敌人轰炸加剧了,第二期青训班100多人不得不分为四个中队,散布在四个地方;他在轰炸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不畏缩。他那瘦弱的躯体爆发着火一般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一个在为希腊自由而战的拜伦。”
而郁达夫的女儿郁美兰,在2001年5月1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文章回忆,1941年12月,郁达夫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就积极投入抗日的实际工作。他曾经担任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主席,战时工作干部培训班主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等职务,成为新加坡华侨中的抗日领袖之一。这一时期,郁达夫为了抗战宣传的需要,每一天都早起晚睡,非常辛苦。有人曾回忆郁达夫上夜班在报馆看最后的新闻电稿,然后下笔到完成发稿,再看大样,一直忙到清晨,而白天还要编副刊和参加社会活动,他每天光是伏案工作就要10小时以上,写稿、改稿、写信、写启事、按语等,每天笔耕总要四五千字。
1942年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沈兹九、张楚琨、汪金丁、高云览等一批在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的文化人,乘坐难民船离开新加坡,渡过马六甲海峡,撤退到当时荷兰殖民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不断的流亡生涯让郁达夫原来珍藏的书籍遗失惨重,据说,他当时拎了两只手提箱,对同伴们苦笑着说:“又把万卷藏书丢了,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杭州‘风雨茅庐’的三万卷书!”
几经周折,郁达夫等人最后在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耶公务(Payakumbu)镇落脚,开始了他的生命旅途中最后三年的流亡生活。他开始蓄须,学习印尼语,准备长期隐蔽。1942年3月初,郁达夫与王纪元在当地开设了一个小杂货店,以作掩护,郁达夫化名赵德清,任店主。
5月的一天,郁达夫到苏门达腊西部高原小市镇巴雅,同战时工作团的几个负责人会面,讨论如何在这个没有日本驻军的巴雅隐蔽下来,各找职业作掩护。此后,郁达夫化名赵廉,租了一幢荷兰人住过的别墅住下来,很像是个富商。他在这里开办赵豫记酒厂,很快出了“双清”、“初恋”两种酒。他和张楚琨、胡愈之等人以此作掩护,潜伏下来暗暗做抗日工作。酒厂由郁达夫出面做老板,张楚琨任经理,胡愈之任会计。一段时间后,酒厂销路猛增,生意兴隆。酒厂于是每月提取一部分盈利给逃难的文化人分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一次,郁达夫去访问镇上的一位华侨领袖蔡承达,正好同时也有一个日本宪兵来和蔡承达交涉些事情,结果双方由于语言不通,沟通非常困难。蔡承达知道郁达夫会讲日语,就请他临时翻译。从此驻在当地的日本宪兵就知道巴耶公务有一个名叫赵廉的华侨,精通日语,不久后郁达夫就被胁迫充任日本宪兵部的翻译。为保持头脑清醒和见机行事,郁达夫在这期间毅然戒酒。
郁达夫在充任日本宪兵部的翻译期间始终保持着贯穿他一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在翻译时暗中做了许多帮助印尼人民和华侨的事情。比如:当日本宪兵审问印尼人时,郁达夫把印尼人的供词翻译时故意减轻罪证,因此开脱了不少印尼人;有时宪兵部接到暗探报告,有关于华侨的,郁达夫探悉后就暗中通知当事人,设法逃脱。因此在郁达夫当翻译的7个月中,当地宪兵部没有杀害过一个中国人,即使被拘禁的人,不久也会经郁达夫的巧妙周旋和暗中营救而获释。
为了更好地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友人介绍下,郁达夫与一位原籍广东台山的华侨姑娘何丽有结婚了。郁达夫虽重新成了家,可是他内心深处仍旧牢记着国耻家恨。在此期间,他卖给日本人的酒都是专门特制的高度酒精酒,他说:“让这浓酒精慢慢毒死这些强盗。”为了摆脱给日本宪兵队当翻译的差事,郁达夫也想了许多办法,后来他想尽办法弄坏自己的身体,证明得了肺病才得以成功。
因为有郁达夫与日本宪兵队周旋,并不断地送酒、送钱,日本宪兵队很少来酒厂找麻烦,巴爷公务镇因而成为许多文化界人士和抗日人士的聚集地和避难地,酒厂也成了抗日人士活动的中心。为了维持众多人的生活,后来,郁达夫等人又想办法开了肥皂厂和造纸厂,还是由郁达夫当名义上的老板,但因销售不景气,不久关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郁达夫终于度过了漫漫长夜,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正当郁达夫为抗战胜利兴奋不已的时候,日本宪兵却向他伸出了罪恶之手。
1945年8月29日晚8时左右,郁达夫吃完晚饭后,正在家中和三位华侨闲谈,忽然来了一个讲印尼语的当地青年,说有事请郁达夫出来商谈一下。郁达夫随这个青年出去了几分钟,又回来对客人们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坐一下。”说完就出去了,当时他身上还穿着睡衣和木屐。但此后郁达夫却再也没有回来,从此神秘地“失踪”了。
后来,朋友们从棉兰的联军总部获悉,郁达夫已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古丁宜的丹戎草岱荒野中,也有人说是在武吉丁尼秘密隧道中被推下后面的万丈悬崖而亡。殉难时仅50岁。
“失踪”之谜
抗战胜利后,郁达夫神秘地“失踪”曾经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料,在很长的时间里,关于这位文学巨匠的最终结局一直众说纷纭。尽管大部分人都普遍相信,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但是,曾驻扎苏门答腊的日本人却认为,他可能因为替日军做事招致印尼人怨恨以致被杀。下令残杀郁达夫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郁达夫的遗骨究竟埋于何处?几十年仍未水落石出。
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他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失踪’两个字是我加上去的。1942年新加坡沦陷以后,他和我们一道,隐姓埋名,流亡在苏门答腊。他本可以回国,但不愿意回国。不幸他被当地日本宪兵发现懂得日本话,就强迫他当了七八个月的日语翻译。他在暗中帮助了印尼人民,帮助了华侨。更加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之前不久,他被宪兵发现是从新加坡来的抗日的知识分子,知道日本的残酷暴行很多。虽然日本已经投降了,日本宪兵一定要消灭抗日的知识分子。这种非法暗杀行为是‘战犯’干的。战犯这个名称,是从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
同年9月27日,一则来自新华社的消息更让对郁达夫死因关注的人们眼前一亮。消息称: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副教授铃木正夫早在1966年,就开始了对郁达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作调查,先后寻访了上百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士。前不久,铃木正夫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日本宪兵班长。这名宪兵班长承认,是他下达了杀害郁达夫的命令,从而证实了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推测。
而郁美兰,在2001年5月1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更详细地记述了郁达夫在南洋与敌周旋,最后因为叛徒告密,惨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的史实。
文章记载,1944年,日军宪兵总部机关移到了离巴耶公务不远的武吉丁宜镇,并大大加强了在这地区的统治力量。当时宪兵总部里有不少人是从新加坡调来的,有些人对新加坡文化界的情形十分熟悉。其中有一个叫洪根培的,曾受过日本法西斯的训练,也在宪兵部充当译员。他了解到巴耶公务的酒厂老板赵廉就是郁达夫,但他并没立即告发。后来他托郁达夫为他做媒,但被他看中的那位华侨姑娘已有心上人,更不愿与日军走狗结婚。当姑娘的父亲来求郁达夫帮忙时,郁达夫毅然亲自当主婚人,立即为那姑娘与她心爱的人举行婚礼,洪根培因此怀恨在心。同时,巴耶公务原中华学校校长被校董会解聘后托郁达夫去为他说情,郁达夫没答应,因而也心怀不满。于是,洪根培去宪兵部告发郁达夫的真实身份,并诬陷他是联军间谍,中华学校校长则出面作证。
洪根培告密的消息传开以后,当时有人劝郁达夫到别处躲难,但郁达夫知道自己已被日军监视,若企图逃离,势必会立即被捕,于是对胡愈之等人说:“我是躲避不了的,最近日本宪兵每天到我家来喝酒闲谈,虽没说穿,显然已被监视了(实际当时日本宪兵一边监视郁达夫,一边开始对他进行严密的审查,并到东京、上海等地调查‘赵廉’的真实身份)。但你们应先离开。不然,事情怕牵连太大。”胡愈之等人都认为郁达夫的分析和建议颇有道理,于是分头疏散。在这同时,有两位与郁达夫来往较多的侨商先后被宪兵部传讯;在巴耶公务附近市镇的十多个华侨被捕,都是与赵廉案有关的。郁达夫意识到自己难以逃脱敌人的魔掌了。他开始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甚至在1945年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写好了自己的遗嘱:“余年已五十岁,即今死去,亦享中寿。天有不测风云,每年岁首,例作遗言,以防万一。自改业经商以来,时将八载,所有盈余,尽施之友人亲属之贫困者,故积贮无多。统计目前现金,约存二万余盾;家中财产,约值三万余盾。‘丹戎宝’有住宅草舍一及地一方,长百二十五米达,宽二十五米达,共一万四千余盾。凡此等产业及现款金银器具等,当统由妻何丽有及子大亚与其弟或妹(尚未出生)分掌。纸厂及‘齐家坡’股款等,因未完,故不算。……”
第10章 武林高手:霍元甲死因之谜
霍元甲(1868—1910)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曾经让俄国大力士贝洛尼加登报认错,灰溜溜地取消“世界第一大力士”的称号,也曾经让英国大力士奥匹音慑于其威名,临阵不战而逃,还曾经带领弟子击败过十多个日本武士和柔道高手,其事迹在天津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而当年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以及电视剧《霍元甲》的公映,更是在海内外掀起一股霍元甲热潮。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武林奇人,却在壮年之际突然与世长辞,年仅42岁。有人据此推想,霍元甲是被日本医生借给他看病之机毒死的。也有人认为真正导致霍元甲死亡的原因是肺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霍大力士
霍元甲,字俊卿,天津静海县小南河村(在今天津西南15公里处)人,生于1868年,有弟兄十人。其父霍恩第,武艺高强,常出入关东,为客商保镖,在江湖中颇有名望。霍元甲幼年身体单薄,常受乡里顽童欺负,在弟兄十人中也常被取笑。霍恩第也对霍元甲的瘦弱体质非常失望。他怕有损家风,便禁止霍元甲练武,而让他去读书。这大大刺伤了性情刚毅的霍元甲的自尊心,他便偷着练武,暗中和兄弟们比赛。
小南河村西有个枣树林子,是一块坟地,平时人迹罕至。霍元甲每次偷偷向父亲和兄弟们学个三招五式,便到枣林深处练习,边练边揣摩。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风霜,进步很快。后来,他练武的事被父亲知道了,招来一顿训斥,但霍元甲决定坚持到底,他答应父亲不与任何人较量,不丢霍家的面子,方被批准和父兄一起习武。
1890年的秋天,霍家来了一个武林好汉,说是久仰霍家“秘宗拳”的大名,其实是来比武挑衅。言语之间,他侮辱了霍家父子,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