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路遥散文随笔 >

第7章

路遥散文随笔-第7章

小说: 路遥散文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样有过缺点和失误。但他一生辛劳所创造的财富,对于今天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都是极其
宝贵的。作为晚辈,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馈赠。杜鹏程:燃烧的烈火

    在人类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忍目睹的就是死亡引起的悲痛,尤其是对一个你所熟识而敬
重的人。

    我不愿目睹没有气息的杜鹏程。我愿意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团燃烧的烈火,一个用
严峻的神色审视这个世界的哲学家,一个气势磅礴的叙事诗人。

    老杜的价值不可能在某种仪式上体现。他在半个世纪中构成的巨大内容需要一代人乃至
未来的历史给予详尽诠释。

    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
原上树起自己标帜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
延安》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也给他带来过无穷的灾难。而属于巨人的灾难不也是另
是一种勋章吗?

    杜鹏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不
久,他就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

    其中的枪和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他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艰难。
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过多么无情的斗争。以后,这部书
先使他荣耀接着便让他忍气吞声地生活。从未来得及完成的大书《太平年月》的题旨就完全
使我们意识到,作家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艺术的大境界,可是,没等这座宏大的工程峻工,他
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后所言,这是一个“悲剧”。

    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
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现在,我也默默地感谢他。在创作气质和
劳动态度方面,我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当他晚年重病缠身的时候,我每次看见他,就不由
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我感到,他现在的状况也就是我未来的写照。这是青壮年时拼命工作所
导致的自然结果。但是,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旦献身于某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
的代价。这是永远无悔的牺牲。

    杜鹏程远离我们而去,但他劳动者繁忙的身影却永远会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于这样一个
毕生出尽了力气的人,我们现在真正出于内心的真诚对他说一声:安息吧!出自内心的真诚

    我们常常谈论所谓艺术的魅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

    在我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
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花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请相信,作品中任何虚假的声音,读
者的耳朵都能听得见。无病的呻吟骗不来眼泪,只能换取讽刺的微笑;而用塑料花朵装扮贫
乏的园地以显示自己的繁荣,这比一无所有更为糟糕。是的,艺术劳动,这项从事虚构的工
作,其实最容不得虚情假义。我们赞美,我们诅咒,全然应出自我们内心的真诚。真诚!这
就是说,我们永远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这样我们所说出的一切,才能引起无数心灵的
共鸣。

    需要什么?

    作为一个当代作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创造天地无疑比过去年代的作家们广阔得多。
但同时,我们的工作也更加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而又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
社会。深刻而有力地反映我们时代的生活面貌,要求当代作家具有更先进的思想水平和认识
能力,更宽阔的生活眼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因此,我们首先得和自己的浅薄作斗争,从这
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需要热情的鼓励,更需要严肃的文学批评。对作家及其作品,要么庸
俗地吹捧,要么粗暴地批判——正是这两种有害的方法一贯地妨碍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我们应该摆脱这种长期形成的恶习,逐渐地变得成熟些。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当得到一种社会荣誉时,自己内心总是很惭愧的。在这样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是祖国
西部黄土高原那些朴素的山峦与河流,开垦和未被开垦的土地,土地上弯腰躬背的父老兄
弟……正是那贫瘠而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也就
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

    他们是最伟大的人,给他们戴上任何荣誉的桂冠都不过分。但是,他们要求的从来都不
是这些,而是默默无闻地,永恒的劳动和创造。

    正因为如此,我在荣誉面前感到深深的惭愧。

    正因为如此,我在这惭愧中不由深深地沉思。

    是的,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
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所价
值。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写小说,这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
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劳动者一并去热烈地拥抱大地和生活,作品和
作品中的人物才有可能涌动起生命的血液,否则就可能制造出一些蜡像,尽管很漂亮,也终
归是死的。

    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矛盾和冲突,前途和
命运,永远应该是作家全神贯注所关注的,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一味地躲在自己的小
天地里喃喃自语,结果只能使读者失望,也使自己失望。

    生活和艺术都在发展,就我自己来说,无论是在认识生活或者表现生活方面,都感到越
来越无能。但我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
大小,从不中断土地上汁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我
愿和他们抱有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我已经度过许多失败的白天和夜晚,制造过一片
又一片文字的废墟,但我仍然愿在这废墟中汁流浃背地耕种。我相信这样一句名言:人可以
亏人,土地不会亏人。

    这束淡弱的折光——关于《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已经离开我们二十
多年了。

    这是一段被某些大人淡忘了的、又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所不了解的生活。也可以说已经成
为历史。从当前的某种观点看,这样的题材也许不“新”。

    但我仍然含着泪水写完了这个过去的故事。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
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
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

    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
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这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
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愿意使那些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了解
一些那个年代的生活;我觉得不论怎样,这对他(她)们是没有坏处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
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当然,要在这样一篇小小的作品中,总结造成这段生活的复杂
的政治原因也是不可能的(我也没准备这样做)。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
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
方面的价值。

    这个作品所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生活天地里的故事。作品中主人公的那些生活历
和感情经历也是我自己所体验过的。不过,那时我年龄还小,刚从农村背着一卷破烂行李来
到县城上高小。鉴于这种情况,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不能有个较为广阔的了解和更为深
刻的认识,现在只能努力写到这样一种程度。

    因此,我热切地盼望比我更年长、更成熟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深刻的地来表现我
国现代历史上这段非同寻常的生活。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

    事先,我必须先给大家声明,我在这里所说的,都是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这些体会不一定对大家都有用。因为各人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各方面的情况都不一样,
每个人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我自己也在学习别人的体会和经验。

    问:请你谈谈如何观察生活?

    答:作家面对社会生活应该采取积极态度:一是去了解它,了解整个社会生活的复杂状
况;再一个是体验。实际上一个作家深入生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了解、体验、思考,然后才
能进入表现。我的认识是这样的,过去所谓深入生活是到一个地方去蹲点,我觉得这种蹲点
式的生活方式,有它的好处。但鉴于我们国家目前社会生活比较复杂,各系统各行业互相广
泛渗透这种现象,了解生活的方式也不应该是固定的,它应该是全面地去了解。譬如,你要
了解农村生活,你搬到一个村子里去住,我觉得你这样了解到的情况不一定是典型的。这和
五十年代有点不同,那时候,你到一个村子里,了解了互助合作的全过程,其他地方也大体
是这样。现在搞农业生产责任制,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就不一样。工厂和其他方面的生活也同
样如此,一个工厂和另一个工厂状况是不一样的。现在各个系统互相渗透也比较普遍。我曾
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社会生活交叉问题。我认为,现在你要写好农村,你也要了解城市生
活;写城市,你要了解农村及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我总觉得,我们反映工厂生活的作品,生
活面向来都比较狭小。为什么产生这种状况呢?因为它大多都是写四堵墙里的生活,甚至是
一个车间的很狭小范围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作家本身眼界的狭窄。好的工业题材的作品,如
苏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经济恢复时期的作品,为什么具有非常感人的力量,并引起社会各方
面都去阅读,并给予好评呢?因为,这些作品既有工厂生活,也写其他方面的生活;把作品
中的人物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起来去表现,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完全不表现工厂的生产过
程。它是写工厂的,但是它的活动范围在全城,如《茹尔宾一家》和《叶尔绍夫兄弟》,这
类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物放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间,放在这个城市生活
中间去表现,而社会生活也进入到工厂这样个范围里去了。这样的了解生活,和仅仅了解四
堵墙以内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应把四堵墙以内的生活作为你所了解的生活的一部分,应当
去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譬如,一个工人他决不仅仅是跟机器打交道,他有家庭成
员、亲戚、朋友,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联系——过去我们往往只了解这个工人本身,而
不是通过这个工人去了解整个复杂的社会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从四堵墙
里拉出来,和整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作品将会是另一个面貌。蒋子龙的作品为什么受欢
迎呢?主不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打破了这种界限,他通过工厂生活来写比较广阔的社会
生活,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写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如此。这是我要讲的第一
点。另外,就是在广泛了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作家应该体验它。所谓深入生活,不仅仅是
记个故事——有的故事甚至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一篇小说——我觉得这样的深入生活是没有
出息的。

    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心弦的震动,而不是站在一旁观察、了
解、采访、记故事,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干瘪的。史的想法是,所谓写最熟悉的生活、
最熟悉的人物,也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说你写小偷,就要去偷人,它是
一种非常长远的积累。它也不是仅仅对生活外在形式的体验,而是情绪、感情的体验,一种
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而这些东西是你作品里最重要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我自己写的
几个作品,都是我自己精神上的长期的体验的结果,作品中的故事甚至在我动笔写前都还完
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是你的感情、体验决不可能虚构。

    它必须是你亲身体验、感觉过的,写起来才能真切,才能使你虚构的故事变成事实的故
事。如果没有心理、感情上的真切体验,如果你和你所描写的对象很“隔”,那么起初的故
事也写成了假的。所以我对深入生活的理解:第一点要广阔,第二点要体验,不仅仅是外在
形态的体验,而更注重心理、情绪、感情上的体验,既要了解处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
感情、情绪的体验结合起来。我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写一九六一年的饥饿状态,这必须
要你自己体验过什么叫“饥饿”,你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从地里刨出来一颗土豆是什么心
情?如果你仅仅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去写旁人在饥饿状态时从地里刨出土豆的心情是不行的。
你必须要自己有这种亲身体验,或者是在困难的时候获得珍贵东西的心情把它移植过来才能
写得真切,写得和别人不一样。我举这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要注重你自己内心的体验。有
些人把深入生活理解得非常狭隘,就是去了解、记录一些材料,而不注重自己的体验和感
受,这是不行的。实际上作家所表现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你自己体验过的生
活。好多伟大作家的作品的主人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作家本人或他对生活的认识和
体验,也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把自己的体验,灌输在自己所描写的主人公身上,这样就更深
切,也更真切——这当然不是写自己的报告文学。从《一个地方的早晨》的主人公,到《复
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到列文,都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当然,你自己的体验,不光是用
到一个人身上,还可以把它分开,用到各种各样你所描写的对象身上。由于作品对我们有这
样的要求,所以我认为,作家在生活中应时刻处于一种警觉状态,某件事对别人来说可能很
一般,很平常的,引不起什么精神上的反映、折射、但对一个搞写作的人来说,就应该引起
警察,自动地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进入体验的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积累都是非常宝贵的东
西。时间长了,你对各种事物的体验,都积累得非常深厚了,这样,你就可能写出比较重要
的作品。而不是说,你脑子里贮藏了一堆故事,就能写出重要作品。以上说的是我自己的体
验,不一定对大家有用。

    问:请你谈谈作家的历史感问题。

    答: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些作家,对我们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包括好的,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