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法国电影新浪潮 >

第11章

法国电影新浪潮-第11章

小说: 法国电影新浪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⒗疾ǖ氖⒗寺衾帧⒒婊约罢涡笤踊獍愣谝簧稀R环矫娲砹朔ü缬坝朊拦美澄氲缬暗奈幕趁窆叵担硪环矫娓窃诤蠊ひ瞪缁嶂熬投舜笮鹗觯╣rand narrative),容纳多种观点,但也导致它们在不同的时代一直能有不同的诠释及影响力。换句话说,历经五月运动及不同的理论风潮,新浪潮不再被局限地认定为发明了“小成本的艺术电影”及“作者导演”,反而是一种文化的折中弹性,能对叙事及类型有更激进的诠释方法②。    
    抗争与行动的年代    
    电影、理论与议题式草根行动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是全世界的反主流文化时代,也是青年次文化(摇滚、吸毒、性解放)与政治、人权激进化并行的年代。西方抗议声波普遍高涨,反制度、反集权、反中产消费社会,从抗议及示威逐渐演变成有组织的革命行动。综观其造成大规模社会抗争主要的议题有如下几个焦点:    
    一、反越战    
    视美国出兵越南为一种侵略行为,美国本土激进青年以拒绝被征兵及以行动抗议为诉求。1967—1969年是意识形态最为对立的年代,街头经常有示威团体与警察对抗,动辄以占据大楼为行动。校园学运也是新的现象,学生们借此批判学校的缺点(设备差、班级太大、教学成果不彰、学习的内容太偏差等等),其中尤以柏克莱大学最为激烈。反越战主题非常为法国新浪潮青年导演接受,激进的戈达尔开始对美帝主义猛烈抨击。    
    二、反西方消费经济造成的新殖民主义    
    这是西方人的反省,认为西方社会透过消费主义及生产活动,创造所谓“正常”的表象,实际上是对大众、阶级以及某些国家产生操控,使人民无法有真正的自由。其中如马尔库塞(Herber Marcuse)提倡批评社会“非理性”的实质。当然透过经济,西方强势国家也取得某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主导权,不像以前需要用武力及强制的方法。这样一来,这些议题的讨论造成第三世界的觉醒。    
    戈达尔的作品经常对这些消费主义、殖民主义进行剖析和批判。    
    三、人权主义的勃兴    
    20世纪60年代的人权思想相当前进民主。此时黑权崛起(1966年,黑权行动派的武力、暴力组织“黑豹党”成立),女权要求解放,同性恋要求新左及反主流文化的开放角度,当然第三世界也因此造成新的世界观。    
    戈达尔在他早期的电影如《男性—女性》中以行动派的革命团体为主角,自己在1972年后更排斥主流发行映演系统,认为它是为中产和大众服务,是少数掌有渠道资源的人的专利。戈达尔之后投入小组行动,与让皮埃尔·戈兰合组“济加韦尔托夫团体”,以更革命、更正面的态度拍摄批判文化、政治现象的激进录像带给少数观众看。    
    四、行动代替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对文化、政治的制式和结果的多方的辩证和争论。后来认为多读无益,许多激烈及流血抗争的行动诞生。这个行动理论迅速在全欧洲动员,在马德里、德国、伦敦、日本、意大利甚至美国如火如荼展开。    
    电影界在行动之初就设立了“电影总署”,他们大声疾呼电影工业应该公有。期间他们还成立了电影合作社形态的创作组织,拍纪录片,将抗争过程记录下来,用以教育群众。EGC也建立了导演协会,主张与行动配合拍平行电影(parallel cinema)。    
    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在1968年之后也出现极大的变化。关于这方面的思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交战电影(engaged cinema)    
    指的是那些为革命和社会改革绝不妥协的电影。这些电影多半有政治组织赞助,其目的也偏重宣传,形式以纪录片居多。比方1964年在法国由著名制片卡尔米茨成立的MK制片公司,专门支持战斗电影(militant cinema)。    
    这类电影也多采行集体制作的方式,如MEDVEDKINE Group就包括了戈达尔和马克两个导演,1969年他们拍了钟表工厂的阶级奋斗。戈达尔后来的“济加韦尔托夫团体”以及马克的SLON电影,专拍反对或激进行动的平行电影。这些电影的发行一般而言不经过大戏院,主要在社团、工会、校园及社区中心放映。他们方向明确,每部2—5分钟不等,没有音响,透过剪接和旁白使电影朝宣传方向发展,全部共30部左右,较值得一提的有《罢工中的铁路员工》(1968)、《社会是朵花》(1968,由让路易·特兰蒂尼昂旁白)、《温德尔工厂的复工》(1968)等,内容是工人与学运的辩论、巴黎警察镇压和反戴高乐主义的示威,以及女工被工会劝阻复工等①①Gregor Ulrich:《1960年以来的世界电影史》(Ges chichte des Film ab  1960),郑再新等译,58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第四部分:新潮派的美学与政治新浪潮美学:本体论、现代主义(4)

    1968年5月很活跃的政治电影小组称为“大象”小组。他们并无特定的政治方向,既关心电影生产,也关心发行。曾以“新社会”为题制作一批影片,反映工厂的境况、农业情况等,如《旺代罢工纪实》(1973)、《大半生》(1969—1970年)等。像这样的小组还有靠法共的“狄纳迪亚”小组、靠法共极左派的“无产阶级革命电影家”小组、持马列主义立场的“电影斗争”与戈达尔的“济加韦尔托夫”小组,以及其他一些常常变换名称、飘忽不定的小组。这些战斗性强的电影团体,都采用16厘米或8厘米影片或录影带拍摄,生产价格低廉,拷贝却很少。主题在罢工、生产斗争、地方自治、妇女解放、环境保护、反核、学运等议题上展开。这种以积极斗争为宗旨的新概念也在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典传开①①Gregor Ulrich:《1960年以来的世界电影史》(Ges chichte des Film ab  1960),郑再新等译,59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②同上,60页。。这些电影立场激烈,甚至连放映都讲究意识形态问题,戈达尔就曾公开贬抑商业电影的中产性格:“电影是由资产阶级发明,用以向民众掩饰现实的。”②    
    二、政治现代主义(political modernism)    
    戈达尔是这类电影的典范,基本上他们都受艾森斯坦、韦尔托夫(Dziga Vertov)、马克思主义及布莱希特理论影响。戈达尔在五月运动前已用政治批判以及现代主义美学观检验法国社会的问题,并攻击美国外交政策。诸如《男性—女性》和《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周末》都如以上所说。1968年以后,戈达尔进入智识性的政治主义时期,他的“电影传单”短片多记录抗议的状况,如《愉悦的智慧》、《像其他一样的电影》,以及《一加一》。    
    戈达尔一路走来,不只革命革到政治领域,也好颠覆中产美学的“再现观念”(representation),戈达尔此时已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并支持第三世界的革命。这一时期他的电影有《东风》、《英国之声》、《意大利的斗争》以及《弗拉米尔和罗沙》。    
    日本的大岛渚就是戈达尔一贯作风的东方版。他的《新宿小偷日记》(1968)、《绞死刑》(1968)都与戈达尔的现代主义加政治批判如出一辙。    
    三、商业及主流电影之政治文化    
    这些在20世纪70年代后也大为流行,像马卢的《拉孔·吕西安》(Lacombe,Lucien,1974)、迪亚娜·柯蕊(Diane Kurys)的《薄荷汽水》(Diabolo Menthe,1977)、阿涅斯·瓦尔达的《一个唱,一个不唱》(L’Une Chante,I’Autre Pas,1976)都尝试将政治思维提进以商业、娱乐为目的的电影中。其中最受注目及有成绩的是科斯塔加华斯(Constantin CostaGavras),他的《Z》(1969)、《戒严令》(State de Siège,1973)均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却愿意在主流生产及发行范围中影响更多的观众。    
    科斯塔加华斯是这一派中最著名的。这位生于希腊、在巴黎取得文学和电影学位的导演,在电影中不断提出他反独裁、反政治迫害的立场。曾担任克雷芒、克莱尔、阿来格雷和德米副导的科斯塔加华斯培养了专业叙事和剪接紧凑的才能,他也深懂运用明星。从首部片《卧车谋杀案》(Compartiments Tueurs,1965)始,他已建立用大明星(伊夫·蒙唐[Yves Montand]和西蒙娜·西尼奥雷)的惊悚片型。《多余的人》(Un Homme de Trop,1967)是德军占领时期地下抵抗军解放法国的背景,而真正造成他特殊“政治惊悚片”的是《Z》。《Z》以希腊自由派政治家兰布拉基斯(Lambrakis)被刺杀的真实事件为主,导演以惊心动魄的政治阴谋揭露盘根错节的政治纠葛。《戒严令》则是美国中情局探员被乌拉圭游击队绑架、抨击美国对外国实行帝国主义的作品。影片都由伊夫·蒙唐诠释,叙事清晰,政治立场明确,剧力万钧,感染力强。    
    科斯塔加华斯在一次访问中对自己的政治电影下的定义是:“政治电影就是决定和有意识地完成某项使命,运用政治作为剧作素材,通过某种表现形式把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它的目的就是要变革现实,或者通过影片告诉观众一些事,至少对观众产生影响。因此必须用传统的表演形式,即戏剧性的构思和使用职业演员,以便使人感到震撼,影片也就起了某种作用。”①    
    ①Gregor Ulrich:《1960年以来的世界电影史》(Ges chichte des Film ab 1960),郑再新等译,6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科斯塔加华斯的政治惊悚片造成激进电影派莫大的批评声浪。重点是其作品毫无批判地承袭好莱坞的戏剧和表演法则,使观众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思考的余地。政治只是作为背景陪衬,简化成“孤独的主角对抗庞大的镇压机器”。批评者认为这派导演(此时已被冠名为“Z系列”和“Z效果”统合的政治惊悚后遗症)缺乏对政治表达形式及媒体的自觉,总体而言,意识形态仍是保守的。    
    科斯塔加华斯也受到某些人的揄扬(支持者以为戈达尔那些高路派的“济加韦尔托夫”小组影片究竟有多少人看过?有多少人看得懂?)。不论毁誉如何,他仍坚持同一种风格,20世纪80年代更迈向好莱坞寻求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不过此时他已将代言人转为女性,像西西·什帕切克(Sissy Spacek)在中美洲营救政变后不见的丈夫的《失踪》(Missing,1982)、《背叛》(Betrayed,1988)和杰西卡·朗热(Jessica Lange)揭露自己父亲为纳粹战犯的《父女情》(Music Box,1989)。    
    


第四部分:新潮派的美学与政治电影理论的政治

    电影理论在1968年后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又以《电影手册》的立场和方向最具说明性。《电影手册》共有三次大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作者论代表巴赞的现实主义批评哲学;第二次则是1968年后的鲜明政治立场、强调意识形态的斗争性。梁浓刚指出,这个转变共分三阶段:    
    1编辑集体执笔分析福特的《林肯的青年时代》(Young Mr。 Lincoln)。这种做法强调唯物主义的方向。    
    2群众记忆及历史问题争论期。    
    3精神分析时期。    
    在这三个过程中均可看出《电影手册》不再相信新浪潮作者论对政治社会漠不关心的批评法。当年新浪潮的那批推动作者论者,喜欢宣称好导演最坏的作品也比坏导演最好的作品优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的观念也有了改变。比如戈达尔便在评述布雷松晚期的创作时说:“我不认为一位电影作者能够像画家一样在四五十年里创作出超过两三部的杰作。他可能可以拍很多,像我就拍许多,但只有在某些影片中出现不错的镜头,但就这样,影片仍然很烂……”他也不客气地认为自己以前的电影《圈外人》(Bande  Part)是一部烂片,而“《男性—女性》就好一些”。①①Jacques Ranciére,Charles Tesson访问,黄建宏译,《一个漫长的故事:访让吕克·戈达尔》,《电影欣赏》,2002春季号(111期),40页。    
    现代文化批评的大师理论如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作品意义及生产过程的看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和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对无意识及自我构成的研究,都成为《电影手册》上的显学。随着《电影手册》编辑方针的改变,作者论的时代意义也颇有变化。这一点将在第七章中详述。    
    


第五部分:电影手册派让…吕克·戈达尔

    让 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30—)作品年表    
    1954《混凝土工程》(Opération Béton,短片)    
    1955《风骚女子》(Une Femme Coquette,短片)    
    1957《所有男生都叫帕德希克》(Tous les Garsons s’Appellent Patrick,短片)    
    1958《夏绿蒂和她的朱尔》(Charlotte et Son Jules,短片)    
    《水的故事》(Une Histoire d’Eau,10分钟短片,与特吕福合导)    
    1959《断了气》(A Bout de Souffle)    
    1961《女人就是女人》(Une Fermme est une Femme)    
    1962《七大罪:懒》(Les Sept Péchés Capitaux中“La Paresse”一段)    
    《赖活》(Vivre sa Vie)    
    《RoGoPaG新世界》(“Le Nouveau Monde”一段,与罗塞里尼、帕索里尼、葛莱柯瑞堤合导,片名为几位大导演姓氏的字母缩写)    
    1963《小兵》(Le Petit Soldat,1960年已拍完,被禁三年)    
    《枪兵》(Les Carabiniers)    
    《世界最著名的诈骗案:超级大骗子》(Les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du Monde中“Le Grand Escroc”一段)    
    《轻蔑》(Le Mépris,又译《春情金丝猫》)    
    1964《圈外人》(Bande  Part)    
    1964《已婚妇人》(Une Femme Mariée)    
    1965《……看巴黎:蒙巴纳斯勒法卢瓦》(Paris vu par。。。中“MontparnasseLevallois”一段,或名《公元两千年的爱情》)    
    《阿尔发城》(Alphaville)    
    《狂人皮耶侯》(Pierrot le Fou)    
    1966《男性—女性》(MasculinFeminin)    
    《美国制造》(Made in USA)    
    1967《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Deux ou Trois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世界最古老的职业:期待》(Le Plus Vieux Metier du Monde中“Anticipation”一段)    
    《远离越南:电影眼》(Loin du Viêtnam中“Cameraoeil”一段)    
    《中国女人》(La Chinoise)    
    《爱与怒》(Amore e Rabbia)    
    《70年代》(’70)    
    1968《周末》(WeekEnd)    
    《像其他一样的电影》(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电影传单》(Cinétracts,与马克、雷奈等人合作的短片)    
    《愉悦的智慧》(Le Gai Savoir)    
    《一部美国片》(One 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