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

第1章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1章

小说: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第一部分前言

    “1993年,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以《石油风云》一书登上美国普利策奖领奖台的美国人丹尼尔·耶金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正式变成了石油进口国    
    人们难以忘怀,就在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自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    
    中国经济滚滚向前的巨轮带来了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据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占全国能源需求总量的28%。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石油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五,消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从石油出口国向进口国的转变,正是中国经济生机勃勃的标志。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更有实力了。然而,中国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世界各大报章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谁来供应中国的石油需求”、“中国油气威胁论”、“中国寻求能源突围”等言论接二连三地出笼。随着纽约国际原油价格每桶超过50美元大关,“世界油价飞涨,中国是祸水”的说法,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口里甚嚣尘上。而更多的人认为,“没有中国的能源安全,就没有世界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署(IEA)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价格的最大驱动力。石油绝不只是经济问题,从它诞生时起,就一直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紧密相连。2003年11月2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第一次提到了金融和石油两大国家经济安全概念。    
    21世纪,谁来为中国加油?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    
    保证国家的石油安全成为一项沉甸甸的使命。如果说以前的国际争端,是为了领土和主权,为了信仰和文明,那么,现在的国际政治争夺的就是石油。2003年11月,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开会,讨论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对美国能源供应将带来的影响。作为头号能源消费国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可能来自中国的能源竞争和威胁了。    
    40年前,中国也曾经缺油。“没有石油,飞机、坦克还不如一个打狗棍。”铁人王进喜看着北京公共汽车上顶着的大煤气包着急得躲在一边流泪。毛泽东同志曾说,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石油成为一个战斗、激情、雄性的词汇。“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不知激励了同时代的多少人。中国作为被西方专家评判为“贫油国”的国土,每年产油达到16亿吨以上,而且还涌现出了大庆、胜利等特大型油田,为世界瞩目。    
    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了创业的关口。    
    看着街头川流不息的车流,环望四周那丰富充裕的化工产品,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能源的人均消费量在增长,石油供应正在考验着红色中国。一些顽固地抱着冷战思维的某些所谓的战略家,不断鼓吹“对中国进行能源战略遏制”:超级大国的马六甲游戏、安纳线和安大线之争、购买斯拉夫油田流产、东海油气田开发受阻挠、中哈石油管道风波等,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艰难和不易。    
    拿破仑曾经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的确,中国前进的脚步声是那么洪亮和豪迈。石油外交为中国石油供应营造着有利的国际氛围;石油期货则保证石油供应的价格安全;战略石油储备,虽然投资浩大,但没有战略储备的国家永远是没有国防安全的国家。    
    要保证中国的石油安全,最根本的还需要一批在世界石油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自己的油跨国公司。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与国的竞争已演化为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的竞争。石油跨国公司富可敌国,完全可以承当起控制更多的世界石油资源、为本国石油安全扛鼎的重任。    
    1000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此物必将大行于世界”的论断显得那么厚重睿智,而如今,此物成了我们这个碳化氢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围绕它的有经济增长问题,有国际争端问题,也有着血腥的掠夺与杀戮。石油,这一“液体的金子”、“黑色血液”,正在左右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石油,也会成为明日黄花。作为故去时代的一个标志,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今天,我们不得不关注。    
    


第一部分石油,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1)…(图)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竖起世界上第一座石油钻井架。三年后,约翰·洛克菲勒建立了第一家炼油厂,开始营造他的“美孚”石油王国。初始时,人们只是用石油点灯照明,20世纪初,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如今,石油已经是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原料,石油消费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尺。    
    论价值,石油被喻为“黑金”;论作用,石油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石油,是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    
    一枝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    
    【石油故事】公元977年,中国北宋人编纂的《太平广记》最早提出“石油”一词。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梦溪笔谈》中描述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正式命名为“石油”。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油为“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虽然现代石油工业发迹于美国,但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还是创造了最早开发使用石油的记录,且在2000多年辉煌的灿烂历史中闪耀出光芒。水利专家李冰在四川广都开凿盐井,发明了卓筒井技术,被称为“世界石油钻探之父”。到了宋代,石油已被加工成固态制品——石烛。石烛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以顶蜡烛三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有自己用“延安石烛”照明的记述。    
    石油燃烧“遇火不灭”。《元和郡县志》记述,在唐朝,公元578年,突厥统治者派兵攻打甘肃酒泉,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顺墙浇下。敌人攻城的人马都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从而保卫了酒泉城。在北宋,西北边城“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中国古代的火药配方中,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这一技术,比西方早了近1000年。    
    未来,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是能源。能源又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关系着中国的未来。    
    在人类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凡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转换运动过程,都称为能源。人类需要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能源就是用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的能量。    
    凡是以现有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可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天然能源,统称为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等。一次能源经过人为加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人工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煤气、人造石油、焦炭、汽油、电能等。通常所说的能源,一般不包括二次能源在内。    
    而在现代世界,石油作为能源中的佼佼者,无疑占据了能源霸主地位。有人说,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石油已成为一支指挥人类社会的魔棒。人们崇拜它、服从它,又奈何不了它。    
    首先,是石油的广泛使用。    
    石油是优质的一次能源,相比于煤炭等其他能源来说,石油便于开采、运输和使用、发热量高,而且基本上是无灰燃料,对环境污染比煤炭少,是一种高质量的能源。在汽车时代,石油的优越性明显地高于煤炭,所以石油在20世纪迅速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而这些优点也体现在军事上。石油被称为战争的“血液”,当人类战争进入机械化、自动化乃至信息化时代,之所以大批先进的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自动火炮驰骋在陆、海、空立体战场上,发挥着强大威力,一次次赢得战争胜利,正是石油这种特殊的“血液”在战场上流淌的结果。没有石油,飞机上不了天,舰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车无法行驶。离开了石油,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将无法发挥,甚至成为一堆废铁。1942年,英军严密封锁北非德军的油料供应线,造成德军500余辆坦克因断油、不能机动而被歼。1944年至1945年,苏联红军和同盟国军对德国80多个炼油厂和石油供应线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使德军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大批飞机、坦克不能作战。    
    石油不仅是燃料,还是当今化纤、化肥、塑料的主要原料。只要人们睁开眼睛,就会看到石油制品,例如电视机壳、电脑、电话机、键盘、文具、圆珠笔、塑料瓶、塑料袋……丙纶、涤纶等各种纺织面料也是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洗涤剂也是,石油中还可以生产橡胶、药品、燃料、农药、香料等,用来铺路的沥青也是石油裂解后的最终产品。    
    我国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其产值大体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在某些产业部门中,石油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资。据统计,目前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例:合成橡胶为99%,乙烯为95。5%,合成塑料为65。7%,合成氨为30%。以石油为燃料的运输机具占全国同类设备的比例:铁路机车占58。1%,公路运输占99%,航空运输占100%,远洋运输和沿海运输船舶占100%。另外,大量农用机具和排灌设备也都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的。    
    难怪有人说,就连一枝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因为栽培玫瑰的温室需要取暖,为其施用的肥料和喷洒的农药也由石油制成。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如今色彩斑斓的世界,就没有现代文明。    
    其次,是其不可再生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


第一部分石油,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2)…(图)

      如果石油像空气、水一样随处可以得到,那么,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会引起人们的高度痴迷。然而,石油分布很不均衡,生产地和消费地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据统计,世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4563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约为6000亿—9795亿吨。美国《油气杂志》在2003年年底发表的世界石油产量和油气储量年终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1月1日,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储量为1661。48亿吨;天然气估算探明储量为155。78万亿立方米。世界上石油储量超过10亿吨和天然气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的特大油、气田共42个(我国除外),它们仅分布于10个盆地内,波斯湾盆地即占20个,西伯利亚盆地占10个,储量为65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近一半。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和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两个油田的石油储量占目前世界储量的1/5。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分列世界石油、天然气储量之首。中国2002年底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约25亿吨,居世界第12位;天然气估算探明储量约为1。5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1位。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65%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63%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30个国家的储量仅占世界的8。3%。西欧和北美石油消费的44%依赖于国际供应,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消费的石油几乎100%依赖国际供应,而中东地区国家80%的石油生产直接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4年公布的资料,2003年全球原油和凝析油产量为34。04亿吨,比2002年的实际产量32。71亿吨增长了4%,走出了前几年徘徊不前的态势。正如美国迈克尔·克莱尔在《鲜血与石油》一书中得出的结论,石油的问题不在于它的稀缺,而在于它的集中。    
    第三,石油已经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世界政治、经济的风向标。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能源,能激发起人们像掠夺石油一样的激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仅为3600万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已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战事进展的是石油。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打破美国的石油封锁,德国进攻前苏联,是垂涎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石油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充分。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军消耗石油达60万吨,占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60%;42天的海湾战争,美军消耗石油625万吨,占物资消耗总量的70%以上。    
    即使在和平时期,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占有仍是许多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引起局部战争的主要祸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乃至随后发生的海湾战争、美伊战争再到萨达姆下台,石油是左右其中的“看不见的手”。安哥拉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长达二三十年的内战已使国穷民敝。对资源的掠夺和占有已经成为延续战争的主要动力,政府官员和反政府游击队争相用开采和贩卖石油的利润购买武器。据统计,2000年全球发生49起战争,其中,1/4与石油有关。战争是政治的最高手段,除战争以外,世界政治、外交等,都沾满着石油的油污。    
    石油事关人类的文明。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会不会衰竭?我们的汽车会不会因无油可加而变成一堆废铁?“无油社会”将会是怎样的情境?这些问题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25年后,宾夕法尼亚油田业已枯竭,美国境内再也没有发现大油田,人们就开始怀疑世界上的石油究竟能够开采多长时间。那时,全世界每年的石油消耗量也仅数百万吨。然而现在,石油年生产量已是当时的上百倍,人们仍旧在问,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有专家认为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使用三四十年,有专家则认为可使用一两百年。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的设想早得多。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1000万吨,几乎每年增加2%。以此推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全球原油供应最快将在2010年可能达到高峰。国际石油专家组织也警告说,全球原油供应最早到2010年可能达到高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并揭开一个能源价格大涨以及经济动乱的时期。伦敦甚至有石油枯竭分析中心(OilDepletionAnalysisCenter),专门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