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

第12章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12章

小说: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全国工业交通情况汇报时,指示报纸要写点新鲜事物,报道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并在会上表扬了石油部经验和大庆铁人王进喜。2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大庆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典型”,要求各单位学习。    
    2月13日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发出,“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典型”。此后,全国工交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袁木、范荣康合写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还发表了编后语: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同年12月21日到1965年1月4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    
    中央当时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主要是要求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推动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但“文化大革命”中,大庆经验受到诬蔑,说大庆是“唯生产力论”的典型,是“修正主义”的东西,给电影《创业》也安上了多项罪名。“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4月20至5月13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大庆召开。这次会议重新肯定了大庆的成绩和经验,肯定了工业学大庆运动的作用和意义。但会议又在学大庆运动上表现出浮夸和冒进的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庆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和全国其他各行各业一起,走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继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油气威胁论”的直接后果,是西方的学者、官员不断鼓吹对中国进行能源战略的遏制。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小布什政府成立之初即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形成最大威胁,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正如美国鹰派学者、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所说,美国需要保持世界惟一的霸主地位,绝不会容忍出现势均力敌的竞争者。为此,小布什政府传承美国历届政府“主宰全球”的霸权思维,在对北约实施“跨世纪改造工程”和制服南联盟、稳定欧洲的基础上,开始将霸权的战略触角伸向亚太地区,防范和遏制中国。    
    美国继续在中国周边的中亚、蒙古、东南亚、印度等战略要点营造遏制与包围中国的战略态势。在欧洲,以北约为支柱,不断向东扩展势力;在亚洲,以美日军事同盟为依托,逐步向西扩展影响范围,企图从东、西两头并进对中国形成向心包围之势。美国还继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五对双边军事联盟,即美日、美韩、美泰、美菲、美澳联盟,沿用美国对北约战略构想的思路左右和影响亚太事务,以达到其遏制中国的目的。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在中亚、南亚和蒙古的地缘战略渗透活动,阻止中、俄、印三个大国靠拢。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周边马蹄形地缘战略带正成为美国布局投子的主要区域,包围中国之势昭然若揭。    
    “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插手中亚事务有了一个合理的借口。2001年11月,美国正式打响了攻打塔利班的第一枪。在中国边境地区,制造了一个亲美的政府,并设立了一个军事存在,直接影响到中国在中亚地区发挥更大影响。而包围的态势,使得中国进口石油的运输线路,无论陆路还是海路,都变得更加艰难。    
    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使得遏制中国石油需求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    
    马六甲海峡困境    
    中国石油进口的主渠道是中东。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60%以上来自中东。马六甲海峡是运送中国石油的绝大多数油轮避不开的一道门槛。运送波斯湾石油的油轮主要是VLCC型(巨型油轮),这种油轮也只能走马六甲海峡。除中东线外,还有北非、西非、东南亚线,但无一例外,这些线路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该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共管。所谓三国共管,就是三国的港监通过行政方式对马六甲海峡进行分段管理,方式有点像高速公路——它有一个集中控制中心,能实行全程雷达监测、导航,经过船只的信息,特别是大船,会一站一站地传给下一个管段。    
    马六甲海峡是一段瓶颈式的运输线,切断任何一处都会对航线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威胁。因此,马六甲海峡也被称为“超级大国的马六甲游戏”。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埋下了隐患。


第三部分“对中国进行能源战略遏制!”(2)

    隐患之一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04年7月,新加坡副总理,即现任总理李显龙在大陆和台湾关系的敏感期,以私人身份访问台湾。李显龙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触怒中国大陆同胞,就是仰仗着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掌握在新加坡手中,中国不至于过分反应,得罪新方。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为世界第四。为此,弹丸之地的新加坡也由此发展成为国际大石油交易市场之一。印度与中国同样属于竞争的利益关系。印度也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处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而印尼又有着强烈的排华情绪。    
    前不久,印尼海军宣布要在马六甲海峡部署军舰和战机执行巡逻任务。这些国家与美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一直以来从政治战略的角度考虑,控制全球的海上要道,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2004年4月,驻亚太地区美军总司令托马斯·法戈上将在国会就国防部2005年预算作证时,披露了美军方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    
    根据这项正在制订中的计划,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主义袭击,打击武器扩散、毒品走私和海盗等犯罪活动。现在,美国已经借反恐之名取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援建马六甲沿岸一些军事设施,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权。    
    隐患之二是中国的海军势力远不能到达马六甲海峡,无法保障能源运输线的安全。围绕马六甲海峡的三个国家关系很微妙,一旦发生冲突,势必殃及海峡的正常通行。此外,这块海域并不安宁。据统计,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条海峡,而且随着国际恐怖组织的介入并与当地海盗勾结,油轮越来越成为袭击者“钟爱”的目标。据国际海事局(InternationalMaritimeBureau)位于吉隆坡的反海盗中心称,在过去一年里,海盗袭击油轮和化学品货轮的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美国《时代周刊》撰文警告说,下一个恐怖袭击的地点可能就是亚洲的马六甲海峡。如果采用自杀性方式,攻击一艘装满几十万吨原油的油船,可以使马六甲海峡关闭一年以上。然而,中国在这片海域上的控制力十分有限,在更远一些的水域,如波斯湾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等地区,中国的控制力量更为有限。    
    隐患之三是油运安全问题突出。在东北亚,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两大主要石油进口国,且运输线几乎重叠。但日本目前面临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远小于中国。这是因为,对于进口的石油,日本一直坚持国油国运的战略,其进口石油的80%至90%都是本国船东和买家联合,自己运输。而在中东东行的航线上,2002年由中国船承运中国进口油的为130万吨,只占该航线中国石油进口的3。78%。在西非东行的航线上,这个数字为零。中国的进口石油90%是外国船队来运。这是最令人担心的。    
    中国的油运安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国人的面前。    
    安纳线和安大线之争    
    早在1994年,俄方就向中方提出修建中俄原油管道计划。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认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2001年9月7日,中俄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规定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2005年投入运营,至少在25年内,每年向中方输送2000万至3000万吨原油,这将使中俄贸易额每年提高100亿美元以上。    
    正如西方媒体评述的,日本人的警觉目光不放过任何与中国购买石油有关的动向。在石油市场上,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会出现日本人的身影。于是,在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时,日本插了进来。2003年1月10日,日本首相小泉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并签署了“俄日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安纳线”修建计划。在他们讨论的修建东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日本输油管道计划中,日方承诺从俄每天进口石油100万桶,占日本进口量的1/4,并准备提供50亿美元贷款协助俄开发油田,后来又将这一援助额提升到75亿美元。    
    石油加到日本人的发动机里就进不到中国人的发动机里,获得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打击对手。日本争夺资源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表现得一览无余。美国则在日本的基础上,通过实力雄厚的跨国石油巨头,参与俄方的一些大型项目的开发,加大对俄能源战略攻势,达到其“借助日本、拉拢俄国、防范中国”的地区战略目标。当然,也不能说俄罗斯内部就没有阻止中俄石油贸易的影子。总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中俄管线的建设计划产生了摇摆。    
    安大线和安纳线以及后来俄罗斯提出的泰纳线之争已经超过了经济的角度。一个可以被视为中俄之间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的一次酝酿时间较长、涉及层次较高、牵扯面较广的政治合作,在日本这个“第三者”的插足下,导致大国之间的利益失去平衡。    
    购买俄罗斯油田风波2002年12月18日,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拍会在莫斯科举行。整个平淡的拍卖过程,仅用了三四分钟便宣告结束。然而,这次拍卖会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因为,为了阻止中国公司参与这次拍卖会,俄罗斯不惜修改法律。    
    斯拉夫石油公司是俄罗斯第八大石油公司,属于俄罗斯国有领域中尚未遭寡头政治权势们掠夺的“皇冠上的珍珠”之一。拥有20个油田及区段开发许可证,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都有工厂,日提炼能力60万桶,日产原油30万桶,占俄罗斯原油总产量的近4%。在俄罗斯国有资产拍卖活动中,斯拉夫油田的拍卖是一次重要的活动。它的标的是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的国有股权。按照俄罗斯方面的最初设想,此次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起拍价为17亿美元,拍卖的收益将转移到俄罗斯2003年的联邦预算中,以偿还外债。


第三部分“对中国进行能源战略遏制!”(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获得俄罗斯联邦资产基金会(斯拉夫石油公司国有股权拍卖的直接组织者)的正式邀请,并在俄罗斯总统普京2002年12月访华结束后的第二天正式宣布参拍。中石油还为此专门聘请了财务顾问,对斯拉夫油田的资产进行评估。在中石油宣布参加竞拍之前,有13家公司向俄罗斯反垄断部申请参与拍卖,市场专业人士据此估计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售价最终可以达到25亿美元。而中石油参与拍卖有着最强的经济实力。参与后,它的出价可能会比俄罗斯公司的出价高一倍,最终价格可能提高到30亿美元。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竞拍活动竟引起了俄多方面的关注。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俄罗斯较有影响的《独立报》、《消息报》、《生意人报》等报纸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身上,有不少媒体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独立报》首先跳了出来,发表了题为《中国威胁——出售“斯拉夫石油公司”可能让国家付出惨重代价》的文章,称“如果俄罗斯石油对西方公司来说是滚滚财源的话,那么对中国则是战略利益”。《生意人报》故作义愤填膺状,向国家杜马议员发出呼吁:“根据《私有化法》第五条规定,国有股超过25%的俄罗斯法人禁止参加私有化拍卖。我们要提醒大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国有公司。”《消息报》则煞有介事地写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一个国有企业。这一事实本身就掩盖着一系列问题。一些分析家认为,中石油如果进入俄罗斯,将给国家的能源安全带来直接威胁。”就连一向老成持重的军报《红星报》也搅和了进来。该报在《国家利益》专栏刊登了题为《“斯拉夫石油公司”花落谁家?》的文章,语重心长地向国家杜马议员进言:“除经济因素外,在处理‘斯拉夫石油公司’股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俄罗斯的安全利益。特别要考虑中石油在一些国家的活动中一直伴随着严重丑闻这一情况。”《独立报》又以《俄罗斯任何一个金融寡头都比中国的买主好》为题,继续大造中国公司竞拍有损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舆论。    
    与媒体相呼应的,是俄罗斯一些政客,容不得邻国强大,认为邻国强大对自己就构成威胁。    
    在这种安全观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把单纯的商业行为和国家安全扯到一起。一些俄官员还对中俄两国永远是兄弟的倡议很不感冒。阿穆尔州前任州长弗拉季米尔·波列瓦诺夫在《生意人报》发表文章称:“我们从来就不是也不会成为兄弟。俄罗斯和中国一直都是大国,不管怎么说仍将是大国,而大国之间没有兄弟和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因此,我们现在和中国是战术联盟。我可以有把握地预测,这种联盟在最近10年尚可维持。如果说到生意上的伙伴联盟,这种联盟只能保持到对中国有利为止。”俄罗斯政府前副总理、亲美的右翼力量联盟主席涅姆佐夫就公开说:“让中国人参加拍卖会,俄罗斯政府就会犯下一个严重而长期的地缘政治错误。”“俄罗斯地区”议员团主席莫罗佐夫不仅带头起草了禁止中国公司竞拍的决议,而且在报纸上大谈“中国威胁”,称此举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而且还有严重的政治后果。“中国公司获胜后,将使俄罗斯边界敞开,千百万中国工人会越过边界,占据俄罗斯市场的工作岗位。”自从12月15日,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内的竞标者在最后期限内递交正式申请后,俄罗斯政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俄罗斯国家杜马为了将中石油排挤出局做了艰苦努力,在“俄罗斯地区”议员团主席奥·莫罗佐夫的倡议下,12月17日,在斯拉夫公司股权拍卖参加申请截止前半小时,通过了一份专门决议草案,指出根据俄罗斯《私有化法》第五条的规定,凡是国家股权超过25%的俄罗斯法人不得参加拍卖会,而政府应当以同等态度对待中国和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