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

第7章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7章

小说: 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2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海、陆特遣队开始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部署,公开的目的是打击“造成急迫威胁的国际组织”,实际上是为开发、运输非洲石油提供安全保障。    
    第四,反恐伊拉克,一箭双雕。    
    美伊战争虽然已经在2003年结束,但战争造成的后果却仍在延宕着。萨达姆曾是美国的头号敌人,然而,就在二十多年前,伊拉克曾经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萨达姆也曾受到美国人的支持。


第二部分石油搅局世界政坛(4)…(图)

      1979年,美国的盟友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出现反美政权,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出现失衡状态。正因为如此,在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美国曾经试图通过支持伊拉克而将势力渗透到阿拉伯国家。    
    美国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布什政府内部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强力倡导者。但谁又能想到,他曾经同萨达姆亲切握手。1983年12月20日,拉姆斯菲尔德受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的派遣,来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进行会谈。拉姆斯菲尔德向萨达姆转达了里根总统的问候,并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巴格达”。    
    在两伊战争中,美国情报部门向伊拉克提供了伊朗军事力量分布的卫星图和巨大的军事援助。除此之外,美国还不断偏袒伊拉克,打击伊朗。美国明知道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向伊朗军队使用了化学武器,却不管不问。而当1988年萨达姆动用芥子气、沙林毒气等化学气体剿灭北部的库尔德叛军时,里根政府竟然将此嫁祸于伊朗。更为离谱的是,1987年,伊拉克一枚导弹误击美国在波斯湾的一艘驱逐舰,造成37名美军士兵死亡,美国竟然破天荒地没有怪罪伊拉克,反而指责伊朗扩大战争范围。随后,美国军方开始轰炸伊朗的石油钻井平台。    
    美国支持伊拉克,是因为美国需要中东的石油,想拥有进出中东地区的自由,包括获得中东资源的权力。然而,面对阿拉伯国家的敌意,美国一直望而兴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以及在欧佩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美国希望借此将触角伸进阿拉伯世界的“油海”。    
    然而,当美国可以将一只脚踏入“油海”的时候,是不甘心借助萨达姆只伸进触角的。1990年8月2日上午2时,当10万伊拉克大军开始入侵科威特后。美国第一次在阿拉伯人的“邀请”之下,堂而皇之地进军海湾,将脚踏进了“油海”中。    
    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让美国十分挠头。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动辄使用“石油武器”。此外,伊拉克宣称在出口石油时,不收美元,而采用欧元结账。这对石油结算中美元的垄断地位是个挑战。还有人说,是伊拉克希德饭店入口处地板上的老布什画像,被千百万人进出踩在脚底下,最终让布什家族忍无可忍。总之,“9·11”为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美国可以借反恐“东风”推翻萨达姆政权,剪除美在海湾的心腹大患。对此,萨达姆看得很清楚,他一再告诫阿拉伯兄弟,“美国佬要的并不是我萨达姆,而是阿拉伯人的石油”。美国的石油经济,亟需的石油供应,因为萨达姆的存在而暗藏的危机使得伊拉克问题成为悬在国际石油界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    
    从伊拉克本身来说,伊拉克是中东大国,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政治影响来看,都在阿拉伯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美国掌握了对伊拉克的控制,将对其中东战略的全面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伊拉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主要分布在73个地区,现仅开采了15个地区。在全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中仅次于沙特,居第二位。而更重要的是,从1961年至今,只有1973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有过勘探。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量有可能超过沙特。由于伊拉克的地质结构特点,在伊开采石油的花费远比在其他任何地区都要少。    
    据估计,只需300亿美元的投入,就可以在5年的时间里使伊的石油产量增加4倍,从每天约200万桶达到每天800万桶。美国豢养的伊拉克反对派“伊拉克国民大会”在美伊之战前夕,即发表声明,要求战后伊拉克的石油由美国的石油公司独立开采。    
    早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就同许多参战国家定下了瓜分伊拉克油田的协议,只是由于未能占领伊拉克,而使瓜分协议流产。伊拉克的大量石油资源早已被美国的石油公司瞄准。但由于美伊关系的恶化以及国际社会对伊的经济制裁,美国公司一直无缘进入伊拉克市场。因而,推翻萨达姆政权并使伊拉克与俄法等国公司签署的石油开采协议失效非常符合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倒萨”成功后,美国石油公司便长驱直入,伊拉克就将成为美国“最安全的石油源泉”。在获取高额的石油红利后,美国的能源企业当然会更坚定地为布什竞选下一任总统投入大把的资金。    
    而在中东阿拉伯国家中,伊拉克口碑不好,失道寡助。近几年,由于美伊之间的针锋相对,石油进口国为了降低战争风险,大量减少伊石油进口。伊拉克的出口量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连带着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出口也受到影响。伊拉克的存在,一方面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根源,另一方面,也是中东不稳定的根源。沙特、科威特等国家担心一旦伊拉克恢复元气,又会穷兵黩武,侵略周边国家。伊拉克成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心头的痛,失去了同宗同族的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能够一意孤行,发动了推翻萨达姆的战争。    
    倒萨成功后,伊拉克的石油成为进行战后重建的最大的筹码。2004年4月6日,美国国务院官员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伊拉克各反对派和美国各大石油公司代表参加的秘密会议,讨论并制订伊拉克战后“过渡政府”同美国石油公司进行石油交易的计划。美国“一致赞成”保留伊拉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资格。伊新政府要与美国签订合作形式的石油合同,以此换取大量的重建投资。


第二部分中东:石油武器不再寒光闪闪(1)

    【石油故事】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重返巴格达》一书中写道:中东历来“水比油贵”,在伊拉克花1美元可以加满奔驰轿车的大油箱,但买不来一瓶矿泉水。海湾战争爆发前1伊拉克第纳尔等于1000菲,当时的97号汽油只卖50菲一升。即使是现在,伊拉克的路边加油站也把汽油当凉水用;加油站满地流油,俯首可见。照看加油机的工人并不像世界各地的加油工那样斤斤计较,而是哩哩啦啦地把加油枪随便塞给顾客,加多加少任顾客自便。    
    翻开地图,阿拉伯半岛淡黄色的戈壁沙漠赫然在目。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是与贫穷为伴,与落后为伍。他们大部分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也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但自从20世纪初开始,在他们祖居的贫瘠的沙漠下,突然发现了“黑色金子”,他们的命运从此被改变。    
    这里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1700多亿吨,其中中东的储量就达100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0%。中东的石油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4%,销售量约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产量高、油质好、油层浅、易于开采,开采成本很低。而且中东各国的油田离海近,便于运输。因为它的地质构造非常简单,无需很高的技术和巨大的投资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成群的大油田。油层厚度大埋藏条件好,单井产量一般千吨以上,无需打更多的井。原油成本只有0。5—3美元,大大低于国际平均开采成本,能够经得起油价的大幅度起伏。中东阿拉伯国家人口少,社会需要量少,自己消费有限。因此,质优价廉的中东石油对石油消费国来说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目前欧洲进口石油中的60%、日本80%以上都来自中东。据欧佩克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消费的石油一半以上将来自中东。因此,“谁拥有中东石油,谁就拥有世界”。    
    在中东的石油公司中,较为著名的有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Aramco)为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公司,掌握全球四分之一的石油蕴藏(已证实蕴藏量2594亿桶),几乎相当于世界第二大石油蕴藏国伊拉克的两倍、美国的12倍;其生产、出口的原油量居世界之冠,最大产能可达每日1000万桶,目前平均产量为每日800万桶,约为第二大生产公司的两倍、美国最大石油公司的5倍;同时它也是世界天然气油(NaturalGasLiquor)的最大生产及输出公司。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为亚洲、欧洲及美国地区能源主要来源,在国际能源界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石油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软黄金”,大大改变了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形象。《环球》杂志曾在2001年有一篇文章介绍中东,题目是《石油,富了中东》。摘录部分如下:随着大量石油的输出,美元滚滚而来,阿拉伯产油国家纷纷以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超乎寻常的建设规模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现代化工业应运而生,沙漠农业结出硕果,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民众生活百倍改善,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上创造出了一个个世界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    
    或许是财富太多的缘故,这些石油富国在国家建设上似乎是只求需要而不计成本:沙特阿拉伯耗费50亿美元在吉达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该机场占地面积就达105平方公里,候机大厅达150平方米,每年能容纳3000万人次进出港。而实际上,除了每年朝觐期间能接近饱和状态外,该机场在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门可罗雀;利比亚历时12年耗资近200亿美元修造了规模空前的南水北调地下人工河,该工程足可供应数千万人口的用水,但利比亚人口却不到500万。难怪利比亚人会骄傲地将之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获得了巨额石油财富之后,阿拉伯产油诸国的生活水准似火箭般地扶摇直上,其速度及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时期的任何国家。在极短的时间内,海湾诸国以及利比亚的人均收入就超过1万美元,跻身世界最富裕国家的行列。    
    生活在这些国家的人们收入颇丰,但需要他们花钱的地方似乎并不多。在这里,每个家庭都居有其屋,而这种“屋”的概念通常是指带花园的别墅,面积能有数百平方米乃至更大。低收入者的“屋”则大多是由政府出资为其建造,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租金,若干年后便归居住者所有;国民全部享受免费医疗,本国人不管是打针吃药还是住院医疗,包括住院期间的一日三餐,一概由政府出钱,甚至连需要出国医治的,政府同样悉数报销其花费;孩子上学也不用花钱,这种免费义务教育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所有的费用也是由政府承担,成绩优秀者还可保送到国外深造……但巨额石油财富也带来了副作用。首先是中东地区奢靡之风盛行,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家医院,患者所用的餐具竟然是纯金制作!另外,这些国家的公民生活得太舒坦,遂惰性十足,不少人根本不想外出工作,宁愿留在家里坐享其成。因此,在本来就人口稀少且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海湾国家里,本国公民的就业率仅在20%左右,是世界上劳动参与率最低的地方。即使是外出工作,他们也只愿意干待遇高且又轻松体面的工作,繁重的体力活全都让外来的劳动力(尤其是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去干了。    
    然而,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是这些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最大障碍。中东国家虽然有着开采和出口石油所获得的巨大财富,然而,这笔财富被作为奢侈的消费或者流入国外的账户,而并未使本国的经济出现多样化或者是创造出驰名世界的品牌。除了作为原料的石油,它们没有任何东西可卖。例如,在阿曼,除石油工业之外,最大的企业是一家生产沙发靠垫的皮革厂,其产品完全是为满足国内需求。科威特多年来一直用从石油生产中获得的巨额利润在世界投资,但却很少在国内发展项目。这个国家除了肥胖人口比例比其他国家都高以外,没有一项经济数据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中东:石油武器不再寒光闪闪(2)

    沙特国家虽然极其富裕,然而,却拥有野蛮的司法(砍手、砍头)和对妇女的歧视。王公贵族们贪婪腐败。沙特王室与美国的友好关系还建立在私人利益上。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员们掌握了与西方商人进行交易的权力,西方商人入乡随俗,纷纷以巨额佣金拉拢这些特殊人物。    
    1978年,沙特政府规定,所有外国贸易商在沙特做生意时必须找到一个本土代理商。这些代理商自然是那些手中握有权柄的人,某个亲王只做一笔交易就能赚到1亿多美元。沙特驻美大使某亲王曾对沙特高层腐败毫不隐晦,他对美国媒体说:“在和沙特做生意时,总计4000亿美元的合同金额中只有3500亿美元用于建设沙特,而其余500亿美元成为王室成员的回扣,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毫不隐晦的理由是:“这又算得上什么?腐败又不是我们沙特的专利。”沙特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制政体,没有成文法和立法机构,王室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而日益壮大的中等阶层希望分享权力,不同意沙特王室对所有财富和政治权力的垄断。王室公开要求人民恪守宗教上的清规戒律,但王族成员自己却过着极其西化、极其奢侈的生活。    
    在中东,原教旨主义是世界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沙特以石油资源赢得的巨额外汇储备为经费,到处弘扬瓦哈比主义。瓦哈比教派是18世纪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上的最早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派别,主张复兴伊斯兰原始教义,净化道德、禁止改良和一切形式的艺术,违者皆是异教徒和敌人。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这段历史中,沙特王室和政治反对派都在利用原教旨主义运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反对派鼓吹原教旨主义,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反腐败奢侈、求平等均富的“原教旨”提供了批评现政权的道德武器,从而质疑其执政的合法性。对于沙特王室这样的“地堡式政权”(亨廷顿语),反对派凭借原教旨主义成功地吸引了那些“被蹂躏和被剥夺的人们”(亨廷顿语)。    
    而沙特王室也不得不利用原教旨主义运动来维持其“圣地守护者”的形象。特别是美军的进驻在沙特引发了众多的批评。为消除不良影响,王室实行更加保守的宗教政策来维护其执政合法性,并阻止霍梅尼式的伊斯兰革命在沙特发生。    
    在政治上的敌对双方都在比赛谁更“原教旨”,两个阵营激烈斗争、竞争的结果,是在沙特的中产阶级和弱势群体当中培养了大批狂热的宗教极端分子。而贯彻“原教旨”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清除“异教徒”,通过“驱魔”使伊斯兰社会更加纯洁,国土更加干净。在沙特国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