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德拉姆 >

第6章

德拉姆-第6章

小说: 德拉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次拍摄中,有时为了需要请她挪个位置,尽管双方言语交流有些障碍,尽管老人眼睛不好使,但她却很快就能领会你的意图。后来听说,拍完以后,老人曾委婉地问是不是该付给她们家钱。原来老人以前就被采访过好几次,剧组对她而言并不陌生。    
    ◆ 这些多多少少让我之前的心酸变得有点复杂,但它们是真实的。    
    


第二部分丙中洛到察瓦龙(2)

    从丙中洛到察瓦龙    
    等待已久的藏族马帮终于来到丙中洛,我们和他们一起出发。此去将有半个月无法与外界有任何联系。    
    临行前才不得不打电话告诉母亲要走到西藏边上,母亲一听急了:“你行吗?不行现在就收拾起回来吧!”那怎么行!    
    马帮在丙中洛秋那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整装待发。马儿们纷纷在太阳地儿打滚。这是在《最后的马帮》里看到过的场面,当时觉得马很可怜,现在知道它们这样可以消除痒痒,不觉替它们感到舒服。    
    木老师说他们1990年行走滇川藏时只雇了7匹马,今天见到这么多的马,倍觉壮观,不禁激动。    
    导演有点踌躇满志的样子。他构思“茶马古道”已有好几年,1999年还来试拍过一些东西,但今天才算是真正地跟上一支马帮。    
    开始行走。碎石、红土、栈道,爬不完的山。胖子王昱和阿钊气喘吁吁,开始体会到做瘦子的好处,但在后来的几天中他们竟越走越厉害。特别是剧组统筹阿钊,到了后来不仅自己能走好,还能去帮扶别人,甚至有一天连走带跑去追赶在最前头的“老木”。    
    第一天状态不好的木老师“好汉不提当年勇”,说可能得挂靴了。但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去打头做探路先锋。    
    队伍里,连上我总共只有三个女孩儿。荒山野岭,极不方便的是上厕所。要么赶到离队伍远远的前头,要么耐心等待大队人马全部过去,瞅准四周没人,动作还得飞快。    
    每晚安营扎寨宿帐篷,梦里常常不知身在哪里,只听得帐外怒江呜呜咽咽,想起《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句:江声浩荡。    
    藏族马帮的一匹骡子在一天夜晚吃草时不幸失足摔死。骡子的主人正恩忍不住掉下眼泪。赶马人对自己的牲畜一直倍加爱惜,决不让它驮的东西超重。导演觉得这笔损失剧组应该负担。    
    想和藏族马帮的人交流,可惜语言不通。但你若肯和他们一起吃糌粑、包谷面,喝酥油茶,他们就会赞许而高兴地冲你点点头。你把拍的DV放给他们看,一瞧见自己的影像,他们就会兴奋得大叫。他们的眼神特别善良,但又不乏精明。    
    惟一能和他们交流的是执行导演白马。他本就是藏族。大家又羡慕又妒忌白马,但无论如何听不懂他和他们唠叨些什么,又总不能叫他句句翻译,便打趣他说话是“咕咕噜噜”。    
    68岁的老马锅头在摄像机的监视下铺床睡觉,自言自语嘀咕着些什么。事后白马告诉我们,他埋怨说:“那么多人,裤子也脱不成。”    
    除藏族马帮之外,剧组另雇了一支傈僳族马帮唱一支怪怪的歌。教唱的人说那是关于爱情的。后来处熟了,有一次小马锅头小王悄悄告诉我:别跟着唱,那是“丑话”,听见了应当害羞的。    
    但无论是藏族马帮还是傈僳族马帮,他们的歌声都很动听,想唱就唱,随兴所至。在宽阔的峡谷江河之间,你才明白为何赶马人的歌喉会那么好,歌声为何会有一种飘荡回响的恒久魅力。    
    “小红帽”是小王的侄子,7岁就死了父亲,长年跟着赶马的叔舅往外跑。我问他乐不乐意这么累地跟着我们,他说老呆在这里很闷,我们和我们的工作令他好奇,还让他有事可干。他才二十出头,人小鬼精灵。我才略一低头定定神,他马上就问我在想什么,还不等我回答就断言一定是在想男朋友。后来我不跟他一块儿走路了,这小子居然还会生气和妒忌。    
    头两天的拍摄乱了套。当导演和摄像发现了可拍的镜头,驮着器材设备的马帮已经过去了。队伍太长路太窄,难返回。后来,52岁的导演尽量地走到马队的前头,及早地与摄像们商量。他是剧组里年纪最大的,有高血压,我曾担心他,但看他很坚强。后来知道他担心很多人,也曾担心我,因为我是队里比较瘦小的,还是女孩子。但我觉得自己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大家都觉得,走过这样难走的路,将有信心走其他的路。    
    当走得实在太累的时候,我会想起出发前有人说羡慕我们,说愿意丢弃两个月的工资跟我们走,我这时觉得那人是傻子。    
    随行的郭大夫鼓励我们要从生理、心理上不断地调整自己。不知为什么,这句朴素的话让我特别感动。我越来越觉得,人的一生就像蚕,不断地蜕皮,不断地新生,就像脚下的路一样,不会永远好走,但也不会永远难走。你就是得不断地调整自己。    
    拍花絮的必欣和杨蕊先后生病。必欣在之前就被谣传与“非典”病人有过接触,差点来不成云南,如今又在路上发起了烧。但没有人想起“非典”,“非典”早和我们隔了数十座山。在郭大夫的帮助下,他坚强地带着病走。杨蕊不小心扭伤了脚,无法行走,只得上马,屁股被颠得很疼。但没有人想就此作罢走回头路。    
    炊事组在制片的带领下每天打头阵,控路做饭。陈刚第一次做制片,又当爹又当娘,忙个不亦乐乎。但他说越来越从导演身上懂得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坚强。    
    我们吃的是大锅饭菜。才走没几天带的蔬菜就吃完了。大厨师阿俊利用仅有的一些罐头换着口味做给我们吃,大家轮番到一个大布袋里翻找写有自己名字的不锈钢口缸,舀上两勺午餐肉、土豆之类的杂菜,找块可坐之地,居然吃得有滋有味。洗过的口缸通常还腻着,没办法,反正下顿接着吃。    
    吃饭的时间经常不固定,越来越知道什么叫“吃了上一顿,不知下一顿”。于是总有意地吃多一点,担心被饿。到了下一顿,因为走得太辛苦体力消耗大,又多吃。等到离察瓦龙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居然有点长胖了。    
    喝的是怒江的水,大部分时候水都不清。有时能在军用壶里灌一点煮过的普洱茶,就是最大的幸福。煮过的普洱茶有股特殊的枣香味。我明白,这股气味可以封存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的心壶里。等有一天它弥漫出来,相应的那扇记忆之门就会打开。    
    有饭吃,有水解渴,有块平坦点的石头可以坐下,有片树荫可以乘凉,有点时间再多睡一会儿,人就会特别容易满足。    
    但是因为太累,每个人都犯点错误。大家都忍不住在大段大段的人物采访到来时瞌睡。必欣得意地说他的DV里装有每个人采访中偷睡的镜头,包括两个身强体健的摄影助理刘颇和张硕,包括两位持掌机器的摄影师,包括告诉导演“尽可放心”的白马。导演是惟一的例外,他从不打盹。录音助理小丁的吊杆话筒则总是忍不住低垂一下落进拍摄画面里来。后来他进步了,导演反倒不习惯起来。    
    在距离察瓦龙只有一天路程的时候,木老师要离开我们回昆明。他有急事,不得不走。我很难过,是他把我们引上的茶马古道,大家应该一起走完。而且他一人折回去,只有一个赶马人同行,语言不通,叫人担心。王昱过来和“老木”话别,说这一趟重在踏踏实实地走路,人的身体和思想都会获得一种更新,拍片尚在其次,但可以拍点儿,那便是锦上添花。这话让我难过的心释然,不由得对王昱刮目相看,虽然之前就知道他是《周渔的火车》和《紫蝴蝶》的优秀摄像师。    
    丙中洛的绿早已不见,仙人掌越来越多,我们离察瓦龙越来越近。    
    马帮走三天的路,我们走了七天。    
    


第二部分丙中洛到察瓦龙(3)

    在察瓦龙    
    “察瓦龙”是藏语“热”的意思,属察隅县。察隅县人称“西藏的江南”,但它的察瓦龙乡却又干又热,山像重彩画,与丙中洛的苍翠形成鲜明的对比。蔬菜只有莴苣,据说当地人习惯食肉。    
    察瓦龙让我相信地理环境决定论。风干物燥,尘沙飞扬,太阳炙晒,人被弄得恹恹的,懒得什么也不想做。我渐渐地发现自己的手快要黑得跟当地人一样了。    
    在察瓦龙,好多东西不通。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水源缺乏,最重要的是不通公路。察瓦龙有四个出口,分别通往云南的丙中洛、西藏的察隅县城、昌都、左贡和芒康,但没有一条路不依靠马帮。我们在这里买得到的矿泉水、伞、布、香皂、饮料,一切都是马帮从外面运进来的,所以价格偏高。跟我们同路的赶马人折鹿就在这里开着个小卖部,生意不错,有机会便向我们兜售他的马铃铛、马袋和毯子。    
    水源很紧张,小旅馆门口的洗脸水水流小得可怜。聪明的阿钊夜晚打着电筒,率先在乡政府里循声找到一股比较大的水流。于是男同志们蜂拥而至沐浴更衣,女孩子们则只有趁夜晚来临请人把守关隘,稍微意思一下。    
    乡里的小干部们一股脑儿来见导演,坐在导演房里的木板床上,很兴奋。这里并不经常来这么多的外人。欢迎的话儿还没说完,“轰”的一声,导演的木板床给坐塌了。    
    这些干部们好多不是本地人,是外来的援藏干部,不少是北方人。大个头会计来自陕西,说想念家乡的拉面。女乡长山东人,新婚燕尔,丈夫却在察隅县城。她说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也不适合这个行当。在我看来,前者似乎更为迫切。只有甘肃酒泉来的女医生小月成天笑嘻嘻的,快人快语,每天穿一身白色便装,不怕脏得快,只为符合职业身份,也凉快些。    
    82岁的次旺桑珠据说是察瓦龙乃至察隅片区最老的茶马古道的见证者。从小随父亲赶马队做生意,老人见多识广,最远去过下关、丽江,所走过的昌都、甘孜、雅各等路线恰恰是大三角地带重要的茶马古道干线。我问他对通公路怎么想,他通过藏语翻译说,这将是人的解放,也将是牲畜的解放。一个对茶马古道很有感情也很有发言权的老人,在面对它即将的变迁和消逝时竟能如此坦然而乐观,这让我再次体验到双脚踏地时那种真实的感觉。茶马古道不是为了外来的猎奇者而存在,不是为了什么“古道西风瘦马”之类的诗情画意而存在,也不是为了什么刻意的记录而存在。    
    23岁的次仁布赤怯于面对镜头,她抓住我的手说“紧张”。    
    未及初中毕业的布赤早早辍学帮持父母,在察瓦龙小学当代课教师,天天四五节课,回家还帮母亲干活儿。三个姐姐都已远离家乡,孝顺的布赤认为自己应该陪着父母,但偶尔的感叹流露出不能继续上学的遗憾。    
    第一次被拍摄,布赤在不自然之间有点漫不经心,被一下子上了脾气的导演冲上去讲了几句。薄脸皮的布赤忍不住眼泪汪汪,不等导演说完甩甩手扭头便跑,表示不愿再干。这是这次所有的被拍摄者惟一一个说“不”的人。    
    大家赶上去劝慰,不得已说些自己也没底的话:“接受拍摄对你、你的学生、学校和家庭都有好处。”    
    安静下来的布赤对我说后悔答应接受拍摄,后悔刚才哭,觉得丢脸,说自己不在乎有没有什么好处,还说妈妈不高兴她被拍,也是觉得丢脸。    
    后来听人说,她们家近来不顺,而“被拍”和“被照”在一些当地人心中或许都是不吉利的。    
    杨蕊又去耐心地做布赤的工作,做布赤母亲的工作。最终布赤换上漂亮的衣服,接受了采访,并在大家关注与赞许的目光和话语中羞涩而笑。    
    后来回去和导演议起这事,我说布赤“单纯”,但导演说布赤是所有被采访的人中最“复杂”的一个。    
    我们总在一个地方吃饭。整个察瓦龙主街上也只有这一家食店——察瓦古食店。老板居然是江苏人,他做的馒头包子不错,面是从贡山县城拉来的。他含含糊糊地解释自己来这里的原因,留给人一点神秘的感觉。他说实际不喜欢这里,但想把两个孩子哪天带过来住段时间。因为如果能在这地方呆过,就不会再觉得别的地方呆不下去。    
    外面太阳炙晒,在不拍片的间歇偷个凉,坐到察瓦古食店里喝杯清茶。我突然觉得有时人生的理想其实就是这样静静地喝一杯茶,邻座的必欣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盲目地随波逐流。我们都突然觉得如果在这小食店里架台DV静静守候,一定能拍到不少精彩的东西。这里好像老舍的《茶馆》,各形各色的人都会来这舞台上走一遭。    
    


第二部分丙中洛到察瓦龙(4)

    从察瓦龙到丙中洛    
    在察瓦龙呆了四天。骑马离开,因离开而喜悦,一如四天前因到达而喜悦。但心里明白将很难再到这里,特别是在未通公路之前。    
    行李比来时少了许多,骡子空出不少,可以每人一乘。    
    我起初倔强地以为,茶马古道该用脚步来丈量,但后来想:在茶马古道为何不该学会骑马?    
    说是“马”,其实大多是骡子,很温顺,但我害怕骑,之前也不会骑。有人教我“身体随着它一起扭动”,有人教我“上坡俯身下坡仰身”,我自己后来的体悟是:要信任你座下的骡子,它走路其实比你强。赶马人和他们的骡马应当正是靠着这样一种信任的合作走过了千山万水。    
    骑头骡的白马总在有坡的时候提前下马。他是个好骑手,绝非出于害怕,而是遵照他们藏族的习惯,因为下坡伤马。但他却不要求其他人也这样做。    
    等稍微习惯了骑乘,整个身心放松下来,看高山峡谷,看行云流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一趟走得很艰辛,但却走得不复杂。人应该脚踏实地、简单而纯粹地生活。    
    藏族马帮的多吉来为马术不精的我牵马。我发觉他时不时地要弯腰扯下一鞋。我担心他不好走路,他大概明白我的意思,笑笑,又摇摇头。后来休息时我看见,他的小腿上有两条一指见长的伤痕。我这时觉得应该骑马的不是我而该是他。他还是笑笑,又摇摇头。    
    等绿色渐渐增多的时候,骑马遇到了危险。看来赶马人一般是不骑马的,否则不会留下这么多拦挡骑马者的树枝。    
    在回程的倒数第二天,女孩儿欣欣和摄影师吴樵先后被树枝扯下马背。吴樵还被马带着拖了30米。所幸有惊无险,没有伤筋动骨。但摄影师的手暂时调不成菜单了。    
    最后一天下起了小雨,给了我们不再拍摄的最好理由。老天始终善待我们,之前一直阳光灿烂。我们不是宗教徒,但每一个人都应当有感恩之心。    
    骑马技术还是很差的我决定最后一天宁肯步行。雨路泥泞,一不小心就会滑跤。但我走着走着居然想睡觉——一直绷着的弦在快要到达的时候想提前放松了。“夜晚给大家带来光明,白天给大家带来欢笑”的灯光师郝峰唱起“晴朗的天空里下起了太阳雨”,为队伍鼓劲儿打气。    
    离开察瓦龙的第四天下午3点多,我们第一小分队到达丙中洛秋那桶村村委会的小院。我一屁股坐在半月前那天的同一条凳子上,呆呆望着细密的小雨、萧条的小院和静静不动的马儿,想起来时那天场院里阳光灿烂人马沸腾的热闹场面;一切仿佛只在昨天,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