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2章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2章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忌同意并照办,庞涓看到齐军一进入魏地,烧饭的灶就大量减少,不禁大笑:    
    “我就知道齐军贪生怕死,才进入魏地三天,军士就逃亡了一大半!”    
    一方面心里看扁了齐军,一方面又急着赶路救大梁,于是丢下大部队与重武器,只带了部分骑兵日夜兼程赶道,准备好好痛宰齐军。    
    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当天晚上就会抵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恶,很适合设伏兵;便让人在一棵大树上削掉树皮,上面写着“庞涓死此树下”,并派了一万名射手在两边高处埋伏,并下了命令:“只要看见火光就发射。”    
    当晚,庞涓果然急行到马陵;天空一片漆黑,只见一棵大树白白的一片似乎有字,便点火察看;字还没看清楚,忽然四方万箭齐发射向庞涓;庞涓知道中了埋伏,拔剑自杀。主帅一死,魏军大乱,被齐军杀得全军覆没。    
    用我设定的游戏规则玩游戏,当然于我有利,因为规则一定朝我有利的方向设计。同样的,聪明的兵家一定想办法让敌人进入我的逻辑之中,让敌人像飞蛾扑火般,自己送上门来受死,这是最高明的技巧。如果对手不上当,就想办法让他上当;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欲取先予,让敌人来取他想要东西(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诱之,让敌人贪利而来,我大军躲着、等着要好好招呼你呢(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贪财好利是基本人性,也是人性的弱点;面对利时,人就会薰心;一薰心就会丧失理智。军队打仗时若没了理智,就好像一支熟睡中或没有爪牙的老虎,很容易手到擒来。


第二部分第5篇 势(6)

    以利弱之以卒待之 冒顿取东胡    
    匈奴冒顿杀父自立后,邻近的东胡极强盛,知道头曼单于生前有千里马,便自恃强大,向冒顿索取。手下们都认为,千里马是匈奴的宝物,不能给;但单于不理,很痛快给了;东胡很得意,以为冒顿胆怯怕他们。没多久,又来向冒顿要他最心爱的美女;手下还是全反对,冒顿还是给了;这一来东胡更加骄横,更看扁冒顿了。没多久,又向冒顿要一大块肥美的土地,这一次,有些手下们学乖了,说可以给。冒顿大怒道:    
    “土地是国家根本,怎么可以送人!”    
    便把主张给的通通斩首,然后率大军出击东胡。    
    由于东胡素来瞧不起冒顿,根本不防备;冒顿大军长驱直入,轻易消灭东胡,把以前送给东胡的好东西,连本带利地倍数要了回来。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善于用兵的人,从形势上寻求致胜之机,不会强求部属承担胜败之责;就因为有这样的明确体认,更能选择适当人选,以人造势,伺机以形势的力量胜敌。    
    为什么求势不责人?    
    因为势的力量强大无比,一旦势起,不是人力所能阻挡抵抗的;所以,与其责人,不如求势。    
    为什么择人而任势?    
    因为势不但是客观上自然形成的,也可以主观上由人营造而成;所以,只要选对了人,就可以由人造势,利用势的力量打败敌人。    
    谢石以乱胜敌 大破苻坚    
    东晋晚期的淝水之战,就是“任势不责人,择人而任势”的最佳注脚。    
    北方的前秦帝王苻坚,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美梦,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江南。    
    东晋宰相谢安面对大军即将压境,仍从容不迫地布署迎敌,派出弟弟谢石、侄儿谢玄领兵八万,迎战苻坚。    
    苻坚一面南下,一面派前东晋降将朱序南下劝降。    
    朱序虽然身在秦营,但心在晋方;他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晋军透露秦军的弱点:    
    (1)除了苻坚及极少数别有居心的分子(如慕容垂)之外,多数将领都反战;所以秦军虽多,其实因厌战而未必能战,士气自然也不高,整体战力并不如形容的那般强。    
    (2)秦军军士组成分子复杂,很多都是被俘虏的“外国人”,真正的秦军只有极少数:所以人数虽多,其实都是乌合之众。    
    非但如此,他还承诺,在必要时可做内应。    
    不久,双方大军在淝水对上了,晋军大将谢石利用苻坚自恃兵多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决战。    
    苻坚同意晋军的要求,下令后撤;但他忽略了一点,秦军数量庞大,命令很难确实下达;加上部伍连绵几百里,一旦行进方向大逆转,要回头就很困难。偏偏这时候,朱序又抓住时机,在阵中大喊:    
    “秦兵败了!秦兵败了!”    
    这一喊,后面的部队以为真败了,拔腿就跑;前面的部队看到后面队形乱掉,心中发慌,也加紧脚步奔逃。这一来,几十万大军乱成一团,苻坚亲弟弟苻融想稳住部队,却在混乱中被踩死;晋军一看,机不可失,立刻渡河追击,大破秦军。    
    大战之前,光从基本条件来看,晋军其实没有多大机会,但大将谢石能从秦军的兵形中,见形造势,硬是把秦军的形式优势转化成劣势(要求秦军后撤决战,利用大部队不宜瞬间转换方向的特点,把敌人的队形打乱,弱化敌人);等于是利用敌人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势,并借势用势,用敌人打败敌人,真是高明极了。    
    而任命谢石、谢玄领军的宰相谢安更是厉害,国中战将极多,他却毫不避嫌地重用亲弟弟与年轻的侄子;因为他知人善任,知道二谢机敏有谋,一定能从强敌身上找出弱点,痛击而获胜,不但成就了一场以寡击众的经典战役,也保住了国家。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能借势造势,掌握形势的人,在驱使部属争战时,就好像转动木头或石头一样顺畅如意。因为他深知木头与石头的特性,不碰触它就静止,推它就动;如果形状是方的,很难动得了;若是圆的,稍一使劲,就滚动了。    
    不过,上述的讲法只是文字表面上的意义。真正的意思是说:木石在滚动过程中,若是出现逆势地形,比如原本由上而下忽然变成由低而高,就会静止;反之,若一直顺势时,就会持续滚动前行。    
    孙子以木石之性借题发挥:真正能任势者,不但能理解势(安则静,危则动),更能彻底掌握势,让它该停时停,该动时动(方则止,圆则行);若是只把“方则止,圆则行”理解成方形不动,圆形则动,就太小看孙子,也白读孙子兵法了。    
    因为能确实掌握上述特点,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之所以能兵锋所及而无坚不摧,就好像把巨石从八百丈高悬崖推下般,不但轻松又来势汹汹,完全是充分利用了势的力量的缘故啊!    
    孙子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木石?    
    因为木石都是很重的东西,一旦以重力加速度下落,就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是人力根本无法阻挡的;有鉴于此,孙子以木石来比喻势。    
    又为什么还要再进一步谈木石之性呢?    
    因为木石本身是个中性的东西,没有办法主动地把力量发挥出来;就好像势一样,需要人“因势而利导之”,在势起来的时候,给它发挥力量的临门一脚。    
    就因为势的力量虽然强大,但需要人为操作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善战者就是能从形造势,因势利导,以势胜敌的人。作战能达到这个境地,势就会像从高山上滚滚而下的巨石般,很顺畅地为你破敌胜敌,完成一笔本轻利厚的大买卖。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1)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凡是先到会战地点等待敌人者,安逸又安全;比敌人晚到会战地点者,疲劳又危险。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掌控对手,而不被对手掌控。    
    为什么先到会战点占优势,后到者居劣势呢?最重要的原因是:    
    先到为主,后到为客;主易客难也。    
    彼来攻我,则我为主,彼为客;主易客难。    
    不管是本来就在这里,或先到这里,先至者基本上都具有下列优势:    
    (1)有比对手更多的时间预作准备。    
    (2)抢占地利优势,利用地利之便待敌。    
    (3)免除长途行军之苦,不致削减战力。    
    (4)没有后动补给的顾虑,因为物资就在家里。    
    后来的人呢?刚好相反。就因为守易攻难,所以孙子才会说: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十倍以上兵力才可围城。    
    五倍以上兵力才可展开攻击。    
    攻击者要有五倍以上兵力,才能在基本条件上与防守者平衡;所以,先抵达战场的人,只要有对手二成的兵力,就可使双方兵力对等;如果二者的兵力本来就相等,则先到者的基本条件不就优于对手五倍了吗?    
    理论上是对的,但这并非决胜关键点;真正的胜利在于:    
    是否能充分利用先到的优势而胜敌。    
    先到战地把以劳趋逸转换成以逸待劳    
    战国时代的马陵之战,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韩。    
    从地理位置看,韩国在魏国的西边,齐国在魏国东上方;如果齐军直接开拔到韩国与魏军会战,等于横跨而绕远。长途行军,不但耗损战力,拉长补给线,而且缓不济急;说不定人还没到,韩国就玩完了呢!    
    更糟的一点是,我老远跑到韩国去决战,让我以劳趋佚,让你以逸待劳,还没打就吃一大堆亏;这种未交易先蚀本的买卖,当然不能干。    
    不能干又非干不可,当然得换个方式;于是孙膑决定,我不到韩国和你打,而是直接打你家;自个儿家遭兵灾,你总不会不管吧?    
    当然不能不管,庞涓知道齐军直攻魏都大梁后,形势使他不得不从韩国撤退,回师魏国与齐军决战。这一个漂亮的致敌决策,立刻有两个极佳的正面效果:    
    (1)韩国解危了,基本任务完成。    
    (2)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本来“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的劣势,大逆转成“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的优势。    
    后处战地而趋战,有什么坏处呢?    
    (1)庞涓为了急于救魏国,加上藐视齐军的战力,丢下大军,只带了部分骑兵,日夜兼程赶路,把部队弄得疲惫不堪,战力大减。    
    (2)无法预先布置战场,只能见机行事,失敌于机先。    
    (3)就算到了战场也是主客易位。虽然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但对手先到,已成实质上的主人,自己反而居于主易客难的劣势。    
    先处战地而待敌,有什么好处呢?    
    (1)以逸待劳,先据有基本优势。    
    (2)根据地形优势布置对我有利的战势。    
    (3)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我所订的游戏规则来玩游戏。规则我定,当然于我有利,对手未战之前已居劣势。    
    形势已很明显,最后的结果是庞涓兵败身亡,齐军大获全胜。    
    让对手用我的游戏规则来玩游戏对我有利,这点大家都晓得,问题是如何让他就范呢?很简单:    
    给他一个非过来和我玩不可的理由。    
    以孙膑在马陵之战的战术来说,他不到韩国和庞涓决战而直扑魏都大梁,除了不愿以劳对逸之外,最主要就是看准了大梁是魏国国都,是你庞涓的命脉。命脉完了,你的军队就会成孤军,哪怕你战力再强,也会玩不下去;所以,你别无选择,非救不可!    
    庞涓果然回师来救,这一回师,就堕入了孙膑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网罗,也就非败不可了!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所谓自至,有两个意思:    
    (1)自投罗网。    
    (2)不自觉地受我掌控。    
    所谓利,有两个意思:    
    (1)狭义的意思是有形的物质,如牲畜、财宝……。    
    (2)广义的意思是各种形势优势。    
    所谓不得至的意思是,不敢来,或不能来。    
    所谓害的意思是,实质坏处或形势劣势。    
    读孙子兵法,不能太拘泥于狭义的文字意义,而是要从各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放宽视野,触类旁通,才能把孙子兵法读活,因而受用无穷。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延续生命最大的动力。所以,所有的人际互动,利是最佳驱动剂,也是最佳调和剂。当你想让另外一个人随我之意而动时,许之或诱之以利,绝大多数都能成功。同理可推,战争最大的目的就是以战求利,若能在未战之前就让对手有利可图,对手就很自然地随利而动,因而在不自觉中进入我方罗网或受我方掌控。因为利益的诱惑太大了,一般人根本无法抗拒,利益越大,诱惑性越强。当一个人被诱惑得愈深时,就愈会失去戒心,于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而致败。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2)

    李牧以利诱破匈奴    
    战国时,李牧大破匈奴,用的就是以利诱之,使敌人自投罗网,因而歼敌全胜。在利诱的过程中,李牧的操作手法非常细腻。他先是以小利诱之,让小股匈奴抢掠牲畜得手,然后逐渐把利益放大,因为他发现匈奴很机警,很怕在抢掠时中伏,所以通常采取“抢带跑”的战术。为了让匈奴松懈心防,李牧不断地让匈奴得手,慢慢地把敌人胃口养大;当时机成熟时,李牧在山野大肆纵放牲畜,利益大到连单于都受不了诱惑,因而出动大军。李牧以利诱之经营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终于在精密的布置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以利诱之的战术放大来看,不仅在战场上,在间谍战、在政治战上都可以如法炮制。原因只有一点:    
    人性永远趋利避害。    
    而成与不成的关键只有一点:    
    利够不够大而已。    
    只要利够大,就能使敌自至;反过来说,若是害够大,则敌人就会避,因为这完全合乎人性本质。    
    孙膑以害魏解韩国之危    
    马陵之战,魏国大军攻韩,齐王命田忌、孙膑领兵去救,所谓救就是解韩国之危。问题的焦点在韩国,因为魏国正在攻韩;所以,只要让魏军撤离韩国,就是“使敌不得至”,而孙膑采用的方法就是“害之也”——把军队开往大梁。这一来,给魏军出了个大难题:    
    你打韩国,我打你的国都大梁;大梁是你魏国的根本,也是要害;要害被攻,看你救不救?    
    当然非救不可,于是魏军立刻从韩国撤军,回师救大梁;这一来,韩国的危机就解除了。完全符合了“害之,使敌人不得至”的兵法原则。    
    非但如此,本来处于被动状态、后处战地而趋战的劣势,顿时逆转成先处战地而待敌则佚的优势。孙膑这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高明战术,最后让魏军兵败,大将庞涓身死,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一场经典之战。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敌人休整得好,让他疲于奔命;敌人粮秣充足,让他饿着肚子待粮求援;敌人不动如山,让他自己来受死。    
    安逸、饱食、安定,都代表有准备,有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