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3章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3章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敌人休整得好,让他疲于奔命;敌人粮秣充足,让他饿着肚子待粮求援;敌人不动如山,让他自己来受死。    
    安逸、饱食、安定,都代表有准备,有实力,这就是“实”。    
    奔劳,饥饿、被迫应战,都代表没准备,没实力,这就是“虚”。    
    本篇题为“虚实”篇,最简单的大意就是以实击虚。这话说来简单,若双方都实呢?岂不硬碰硬,两败俱伤了?当然不是,而是先虚彼实己,也就是先把有实力的敌人搞弱。怎么搞法?就是:    
    敌佚则劳之,    
    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    
    把敌人搞弱之后,就能够以实击虚;这一来,胜算就大了。    
    以劳弱敌阖闾败楚    
    春秋时代,吴国一直想攻伐楚国;吴王阖闾问伍子胥攻楚方法,子胥回答:    
    “楚国是个大国,人多地方大,最怕的是动乱。我们不妨用三支军队去骚扰他,先派甲队过去,假装要攻,等楚国军队一出动,甲队就退;他看我们退了,也会跟着退;这时我们甲队退,乙队追击;等他又回击时,乙队又退,丙队又出动……不断地用这种疲兵战术,让他以为我们玩假的。等他们疲惫时,三支军队齐出,攻他个出其不意,定可获胜。”    
    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楚军果然在吴军的骚扰下,战力衰退,最后被吴国打败。    
    这是敌夫则劳之。    
    李密饿敌战术退宇文化及    
    隋末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事。    
    有一次,隋朝叛臣宇文化及攻打李密。李密知道宇文化及兵虽多,但粮少,急于决战,便摆低姿态假装求和;化及不知道李密心怀鬼胎,以为李密真怕了他,便失去了戒心、不再考虑粮食问题,让士卒大吃大喝,满心以为李密很快会送粮来。没想到粮食一日日减少,李密那边丝毫没动静,部将们受不了没饭吃又得拼命的苦日子,纷纷叛逃,有的则投降了李密;便最后宇文化及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军队逃走。    
    这是饱能饥之。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叛将公孙渊。    
    司马懿大军来到辽水,发现叛军在这里设下重兵,试图阻止官军前进。司马懿并不强攻,而是绕过潦水,把大军开向襄平。部将们都很纳闷地问道:    
    “碰到叛军的主力而不攻,若有其他二心之臣看到而有样学样,怎么办?”    
    司马懿回答:    
    “这是贼人的诡计,想把我们困在这里,我才不上这个当。现在他们的大军在这里,老巢兵力一定空虚;我不和他们正面对战,反而去攻襄平,看他们还要不要出来和我打?”    
    叛军看到司马懿直扑自己的老巢襄平,果然急了,出兵来追;这一来,主客顿时易位,被司马懿杀得大败;不久,便平定辽东之乱。    
    这是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打敌人不知道救或救不了的地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动突袭。    
    所谓趋,就是奔赴的意思。敌人奔赴不了的地方,就代表没有准备;攻打没有准备的地方,自然很容易赢了。    
    在敌人想像不到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敌人自然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就是虚,就是弱;我以有备而攻之,就是以实击虚,以强打弱,自然很容易赢了。    
    读到这里,读者们不妨再回头看一下前文。当敌人逸时,就劳之;当敌人饱时,就饥之;当敌人安时,就动之;这是弱化敌人的策略。事实上,这已经是胜利的保证了,但在孙子兵法中,这还不够;因为敌人虽弱了,但我还是不愿正面硬拼;因为敌人虽弱,或许还有反戈一击的实力。这一来,我方的兵可能会顿,我方的利未必可全;所以,孙子要的不只是一重保证,他要的是双重,甚至数量保证;就算你已经弱了,我方已有八成胜算;但这还不够,我要的是十成胜算。而其做法就是: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仗打到这种境界,根本不可能不赢。    
    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一路上都没有敌人阻击、千扰的缘故。    
    当有外国军队来攻时,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任敌军长驱直入,除非有特殊考量,例如参合陂之战的拓跋珪;否则,早就会在边界上陈兵以对,免得敌人一下子打到大本营,于己不利。就像下象棋一样,决没有人在对手过界时不守,而让“将”、“帅”站在第一线亲自御敌的;一旦让敌人兵临城下,这棋就不好下,这仗就不好打了;因为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空间,退一步即无死所了。    
    然而,又为什么会有无人之地让敌人长驱直入呢?道理很简单: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让你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还没到,你已经派人埋伏伺候,还没到决战地点,不但损兵折将,还贻误戎机;聪明如孙子,当然不干。纵使你知道我大军将至,但就是不让你知道,从何而来,甚至让你误以为我根本不可能来,因而疏于防备,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你个措手不及。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3)

    邓艾从无人之地进军逼降蜀国    
    三国时代末期,魏国派大将钟会、邓艾兵分两路伐蜀。    
    钟会大军在剑阁遭到蜀国大将姜维强力抵抗,久久不能攻克,但邓艾却悄悄地从阴平进入山区,直扑蜀国首都成都。    
    蜀道难,天下皆知;就因为蜀道难,所以,蜀国从没想过,竟会有人想从蜀道山区进军,根本就没人防守。邓艾从阴平进入山区后,七百余里内没有人烟;邓军跋山涉水,终于越过山区,进入平地,眼看着就要攻到成都了。    
    蜀国没想到邓艾居然能越过蜀道,直攻京师,第一个面对邓艾的江油守将马邈立刻开城门投降,虽有仆射诸葛瞻领军迎战邓艾,却被邓艾杀得大败。消息传到成都,蜀国君王刘禅吓个半死。蜀国大军全握在姜维手上,而姜维此刻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后方兵力空虚;调回姜维救驾,缓不济急。眼看邓艾大军将至,无奈之余,只有下令姜维就地向钟会投降,自己也向邓艾竖白旗。    
    一场征蜀大战,就在邓艾的奇兵突袭下,轻易收场,不但兵不顿,而且利可全。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攻击而能取胜,是因为攻击敌人的弱点。    
    防守而能使敌人无法得逞,是因为防线坚强,让敌人根本无计可施。    
    所以,善于攻击者,可以让敌人不知怎么防守。    
    善于防守者,可以让敌人不知怎么攻击。    
    微妙啊微妙!根本无影无踪;神奇啊神奇!根本无声无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微乎微乎的微,意思是:隐匿、隐藏或精深、奥妙。    
    无形,就是没有兵形。没有兵形,简单说就是根本搞下清敌军在搞啥名堂;甚至看不到敌军长什么样子,这当然是用兵的最高境界。试想一想,两军将对决时,有一方居然能隐其形,不见龙首,也不见龙尾,这仗还怎么打?这仗还能赢吗?    
    话说回来,无形在现实上很难做到。不妨扩大来看:所谓无形,也可以理解成不解其形。看到对手了,也看到对手的运兵调度了,但就是搞不懂对手到底在干什么?或者被对手的兵形所骗,只知己而不知彼,甚至不知彼而不知己;看似有形,其实无形,因而上当致败。    
    神乎神乎的神,意思是神奇、神异。    
    无声,就是没有声音。这话说来似乎奇怪,三军大众,动辄千、万计,怎可能无声?无论攻击或防守,一定会有声音的啊!这里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最高境界,神妙隐微。“天下之明目不能窥其形之微,天下之聪耳不能听其声之神,有形者至于无形,有声者至于无声”。    
    其实,用兵再神,也不可能无形无声,而是用兵极为神奇,使敌人不能窥,敌人不能听;因为善用虚实战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让敌人根本搞不清楚我想干什么?我在干什么?    
    用兵神奇,变化莫测到这种程度,当然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了!    
    历史上,最能给这一套战术做注脚的,莫过于拓跋珪对决慕容宝的参合陂之战。    
    拓跋珪形兵无形全胜慕容宝    
    慕容宝急于回师,日夜兼程赶路,一来士卒疲惫,二来心里毫无准备;在这种兵形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拓跋珪忽然发动奇袭,慕容宝措手不及,终至全军覆没。    
    这是“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慕容宝率八万大军进攻拓跋珪时,拓跋珪“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躲了个无影无踪。慕容宝在大草原中找了大半天,就是找不到拓跋珪主力,八万精锐大军毫无用武之地,根本伤不了拓跋珪一根汗毛。    
    这是“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当拓跋珪采取守势时,慕容宝连个边都看不到摸不着,这是无形;当拓跋珪展开攻击时,更是神不知鬼不觉,好像天降神兵一样,这是无声。当我要守时,就无形,当我要攻时,就无声。碰到这种对手,你只能是颗棋子,人家爱怎摆就怎么摆,爱怎么下就怎么下;因为对手才是下棋的人,棋子面对下棋者,当然只有被摆布的分了!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攻击而能使敌人无法防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的弱点。    
    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速度极快,让敌人追赶不及。    
    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中一贯的主张。这里的冲其虚,不能只从战场上看,而是要扩大层面来理解;如果在战场上碰到强手,占不了便宜时,不妨换个攻击的角度;不但可以避免流血冲突,而且效果更好、更佳。    
    打不了和尚就打庙王翦灭赵    
    战国末期,秦国展开统一中国的大业,派大将王翦率大军攻伐赵国。    
    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御敌。李牧知道,论战力,赵军决非秦军对手;所以,他利用各种方法,阻止秦军推进,与秦军形成对峙之势。由于赵主秦客,时间拖久了,对秦军不利;不但补给困难,战力衰退,而赵军却可以逸待劳,整军经武。或许有一天情势会逆转,这一来,秦军的麻烦就大了。    
    知道军事上找不到赵军的弱点,也讨不到便宜后,王翦遂停止了军事行动,换个方向着手——派人与李牧讲和。    
    对李牧而言,面对全中国第一的虎狼之师的秦军,加上名将王翦,能打个平手已经是万幸。现在虽呈僵持之势,对秦军诚然不利,但对赵军也未尝有利。因为赵国本身的局面也很艰难,根本打不起长期消耗战。若能与秦军暂时休战讲和,让自己的军队有时间休整,提升战力,也未必不是好事。于是答应了秦军的求和,为了谈判条件,双方互有书信往返。    
    王翦一面与李牧谈和,一面又向赵王的宠臣郭开大送红包,并把李牧的书信交给郭开,让郭开向赵王多吹耳边风。    
    赵王是个昏庸无能之辈,看到李牧写给王翦的信,认定李牧背叛自己,于是把李牧撤职查办,让赵葱任赵军大将。    
    李牧对王翦是老虎对老虎,赵葱对王翦则狗对老虎;而狗上了台面之后,居然还自不量力地主动挑战,结果被老虎王翦杀成落水狗。没多久,赵国就灭亡了。    
    王翦大破赵国还不是“冲其虚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到底还是经过了一番厮杀才取胜的,冲其虚也的战术,还有更高境界。因为对手是比李牧更强的名将韩信;更神的是,还能兵不血刃,而只是略施小计,就将韩信手到擒来。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4)

    避强打弱刘邦擒韩信    
    刘邦称帝后没多久,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将造反,刘邦立刻召开会议,诸将都主张赶快发兵收拾韩信。刘邦心里清楚,发兵攻韩信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一下子拿不定主意,便问智囊陈平有什么主意?陈平问刘邦:    
    “诸将之外,除了会议桌上的,还有人知道韩信造反的吗?”    
    “没有。”    
    “韩信知道有人检举他要造反吗?”    
    “不知道。”    
    “陛下自己觉得汉军的战力与楚军相比如何?”    
    “不如。”    
    “将领们有谁用兵超过韩信的?”    
    “没有。”    
    “既然兵不如楚,将不如韩信,又要兴兵攻打,我认为这是自找死路。现在韩信还不知道有人检举他,陛下不妨假装出游,并宣布将在陈地大会诸侯。楚与陈很近,韩信一定会来迎谒,等韩信一到,只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将韩信擒于帐下了,简单又好办。”    
    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果然轻松地把韩信拿下。    
    想用军事武力擒拿韩信,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韩信用兵如神,天下无敌,和他武力对决,就好像兔子挑战狮子一样,上门找死。    
    但一个好的军事家,未必是好的政治家。韩信是军事天才,却是政治白痴,否则他早听蒯通背汉自立的建议,历史就改写了。陈平把韩信看了个透,所以不从军事面对付韩信,而改攻韩信缺乏政治斗争智慧的弱点,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冲其虚也”,终能省时又省力地擒下这个英雄无敌的盖世名将。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战,昼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当我想决战,敌人虽然垒起高墙,深掘护城壕沟,摆明了采取坚城顿守之势,却又不得不出城与我对决,是因为我攻打了敌人非救不可的地方。    
    “攻其所必救”自孙子提出以后,已成了历来兵家耳熟能详的重要战术。而把这个战术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孙膑。    
    攻其所必救孙膑破庞涓    
    战国时代,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兵临赵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邯郸危急,田忌打算直奔邯郸战场,与魏军决战。孙膑说了一段兵家经典名言:    
    “劝和打架纠纷不能试着掌控斗殴者的拳头,排解争斗不能以武器攻击争斗者;而是掌控其要害,打击其弱点,造成无法持续争斗的形势,就能自然排解了。现在魏、赵二国大战,双方的重兵都摆在战场上,魏国内必然空虚,我们不妨引兵直扑魏都大梁。大梁是魏国根本,魏军一定回师来救,这一来,赵国之危解除了,而我们也可以逸待劳地和魏军决战。”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从邯郸撤退,急速回师大梁,结果在桂陵被齐军杀得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当我不想战,摆明了防守阵势,使敌人不能或不想与我对决,是因为隔绝了敌人的进攻之道。    
    乖的意为是:隔绝、背离。    
    我不想战,一定是我方处劣势,开战不利;这时候,只有诡道欺敌,让敌人认为不宜打,不能打,否则将吃亏上当,干脆自己引兵而退。    
    乖其所之李广退匈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