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4章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4章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乖其所之李广退匈奴    
    汉朝飞将军李广,素来胆大悍勇。有一次,李广带了一百多军士在草原上巡狩,忽然碰到数千匈奴兵,部属们大为惊恐,回头想跑。李广对他们说:    
    “我们的大军远在数十里外,凭我们这一百人,要是拔腿逃跑,准定被匈奴大军追射殆尽。不如摆明了不走,让匈奴以为我们是诱饵,就一定不会攻击我们。”    
    于是下令部队不退反进,一直到匈奴大军二里前才停下来;非但如此,李广还下令人人解鞍下马,躺在草原上,个个做悠闲状。    
    部属们吓坏了,问李广:    
    “匈奴兵这么多,我们又靠得这么近,万一他们冲过来,我们还来得及跑吗?”    
    李广答道:    
    “匈奴人以为我们会逃,我们就反其思而行,干脆下马,让他们真的相信我们不逃。”    
    看到李广只有一百多人还这么从容自在,匈奴被搞迷糊了,以为真的有伏兵,便不敢发动攻击。    
    在双方僵持的过程中,李广还曾带领十余人出阵挑衅,并射死一名匈奴将领,然后又回到自己阵中,悠闲自在地躺在草原上。就这样,李广越不把匈奴大军当一回事,匈奴越觉得后面一定有事,越不敢发动攻击。    
    就这样,从白天僵到傍晚,从傍晚僵到半夜;李广越不走,匈奴就越以为汉国大军会趁深夜发动突击。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悄悄地引兵撤去,李广也顺利安全地回到大本营。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形人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让敌人现兵形。    
    无形在这里是形容词,意思是没有兵形。    
    专的意思是专一,指的是意志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就集中;力量集中,就代表有节奏,也就是强的意思。    
    分的意思是分散,意志分散,力量分散;这一来就没有攻守节奏,力量自然就弱。    
    我专为一的一指的是意志专一,力量集中。这就是众,也是强。    
    敌分为十的十指的为十种意志,力分为十。这就是寡,也是弱。    
    以十攻其一的十是十分力量,一则为一分力量;以十攻其一,就是以十分力量攻打一分力量;也就是以众击寡。    
    约的意思就是少,少就是弱。    
    能让敌人现出兵形,而我又形兵无形,这一来,我方就专一,敌方就分散。    
    打败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我之最强点打敌人的最弱点。问题是敌人不会把自己的弱点告诉你,甚至当他连自己的弱点都搞不清楚时,高明的兵家就要想办法让蛰伏不动的敌人动起来,再从动作中寻找弱点,伺机以攻之。    
    反过来说,我方则蛰伏不动,不管对手如何撩拨、诱使,就是不露形迹,不让对手有机会从我的兵形中找弱点,形成形兵无形。这一来,我方就强(专),敌方就弱(分)。    
    我方专一,就是意志统一;敌方分散,就是意志分散。专一就代表拥有十分力量,分散就代表只有一分力量;以专敌分,就是以十分力量攻打一分力量;这一来,就是以众击寡。只要能以专一对付分散,则不管对手兵力有多少,那就一定是少了!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5)

    以专敌分努尔哈赤萨尔浒大捷    
    明朝末年,后金努尔哈赤大汗率军攻明,双方爆发了一场“萨尔浒之战”。    
    知道后金来攻,明朝忙着调集大军迎战;由于粮饷不济,将士不听调遣,整整花了八个月时间,才调集了十万军队。    
    军队调齐之后,又因官饷始终下不来,军中将领彼此争斗,士卒也纷纷逃亡。但朝廷不管这些,只怕拖久了军队光吃粮不打仗,勒令统兵元帅杨镐速速出兵决战。    
    杨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决定主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既然决定了战略目标,却又自以为聪明地兵分四路,企图以分进合击混淆后金视听,但在无意中已把优势基本兵力分散了。    
    努尔哈赤根据情报判断,认定主力在西路军上,于是派出三路兵迎击其它的南北东三路军,自己则率领绝大多数兵力决战西路。    
    明军总兵力约十万,兵分四路后,主力西路军只有三万;后金总兵力约八万,分出三股共两万迎击明军非主力军,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准备决战;这一来,十比八变成三比六。    
    西路主力的三万兵力已经弱于后金六万主力,偏偏领军将领杜松又恃勇冒进,留下两万兵力留守大后方萨尔浒,自己只带了一万军士试图作先锋,攻战后金城堡。    
    杜松主动攻后金的战事并不顺利。努尔哈赤当机立断,一面分兵一万五千迎击杜松,一面亲率四万五千大军直攻萨尔浒。    
    至此,明军的优势兵力已荡然无存,一万五千后金军迎战原本只有一万但争战后已残破的杜松军,又以四万五千攻打只有两万的萨尔浒驻军。在一专一分,以十击一的明显优劣对比下,杜松战死,萨尔浒明军全军覆没;努尔哈赤打了一场原本以寡对众,最后却成以众击寡的大胜仗。    
    萨尔浒之战以后,明、金的攻守之势顿时逆转。从此之后,明军对后金只有守不能攻;而后金则从此蚕食鲸吞,最后灭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国。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与战之地不可只理解成会战的地点,否则下文就不容易了解。    
    战在这里是攻击、决战的意思。地是位置或某处。    
    所备者多的多,指的是防备点多,不是兵力多。    
    我想攻击敌人的哪个点,不让敌人知道;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个点,就会处处防备;因为防守点多了,兵力就会分散;一分散就会弱,这一来,我就可以众击寡了。    
    两军对决之前,一定得尽量想办法弱化敌人。弱化敌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敌人现兵形而自己无形,敌人兵形一现,弱点自见。选定好攻击点之后,不妨声东击西,让敌人搞不清楚我方主力重兵在哪?将攻哪里?把敌人搞得迷迷糊糊,头昏眼花,一下子怕这里被攻,一下子怕那里被打,心慌意乱之余,干脆处处都守。这一来兵力分散,战力自然削弱;这时我集中火力,选定一个点攻击,即使敌人兵力再多,也会变少了。    
    让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里,所以,守哪里都不对劲。若全力守前方,后方兵力就空虚;若全力守后方,则前方空虚;守左则右空,守右则左空:若四面八方都守,则四面八方都空;这一来,战力就弱化了。    
    所谓寡,就是处处都防守的一方。    
    所谓众,就是使人处处防守的一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知道决战地点、决战日期,即使远在千里,也可以从容前往会战。    
    知道决战地点,就可以预先探测会战点的天候、地形,利用地形的优势打败敌人。不仅如此,若能先抵达会战地,先踞有地形优势,借之以逸待劳,更可提高胜算。    
    东汉末三国初的赤壁之战,曹操虽有八十万大军,但却只熟悉陆战,没有水战经验,结果被东吴五万“小军”杀得全军覆没,就是吃了不熟悉会战之地的亏。    
    其实,孙子所谓知道会战地点、会战日期,就可千里会战,其中隐含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对手不知会战之地与会战之日。    
    否则的话,对手也可以提早到会战地点,不但先踞地形优势,也可以逸待劳,这一来,我方不就输定了吗?    
    而之所以预知会战地与会战日,是用了谋略事先做了布署,让人在形势压力下,千里而来战。    
    所以,能在对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预知会战之地、会战之日,就是胜利的基础,但这样的基础不会凭空得来,先决条件除了将帅的智慧之外,还要能形人而我无形,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行,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历史上能够把敌人耍得这么团团转的战役并不多,孙膑斗庞涓的马陵之战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例子。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6)

    掌握会战地与会战日孙膑破庞涓    
    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韩,孙膑奉齐王之命去救。    
    一开始,孙膑就把韩国排除于会战点之外,所以,他领兵直扑魏都大梁,庞涓为了救大梁,只好回师。这一来,会战点就很轻易地被孙膑转移了。    
    孙膑又用减灶之计,让庞涓认定齐军胆怯,越接近战场越怕;于是轻敌冒进,把大军抛开,自己带了部分骑兵日夜兼程赶路。    
    孙膑把庞涓看透了,不但知道庞涓的行军路线,还把他到达会战点的日子算得准准的。有了会战点,更有了会战日,当然可以千里而会战,于是在庞涓必经的死地——马陵设下埋伏,轻松地收拾了庞涓。    
    预先知道会战地点、会战日期,就可以千里会战。那反过来呢?就是千里去送死了!    
    事先不知道会战地点,不知道会战日期,等于蒙着眼睛打仗,完全被对手主导形势,这一来可就惨了。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方不能救后方,后方不能救前方,何况前后左右的距离,远的有数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从孙庞大战的反向来看。    
    庞涓在京都将被攻击的压力下,不得不从原来的战场撤兵,回师与孙膑对决,已经从主动转化成被动。因为对手已在远方等着他,不但以劳对逸,而且不知道对手在哪一天、哪个地方对他发动攻击。当然,他素来瞧不起齐军,根本不在意,而这正是他悲剧性命运的关键点——自己被轻易地调动而不知危机——随着会战日与会战点愈接近,他的败亡也就更不可免。因为敌人早就在对他最不利的深沟峡谷中,布下了天罗地网,等他自动上门受死。    
    果然,当他进入马陵,点起火把想看树上写的什么字时,刹那间,万箭齐发,庞涓首先中箭。在群龙失首的情况下,部队顿时大乱,除了等着被宰之外,什么事也做不了!    
    上面引孙子原文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是:越国是我们的仇敌,但依我看来,只要能熟练上述的用兵之道,不管他的兵力有多少,对于我方之胜败,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在形篇中,孙子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怎么到了虚实篇中,又成了“胜可为”呢?    
    请注意!形篇一开始讲的是基本条件问题,我可以建立自己的基本条件,敌人也可以;但我不可能使敌人不建立自己的基本条件。道理很简单:我方英明,敌方也可能英明,你根本不可能主观地期待对手不英明。所谓胜可知(知道胜利的原则)而不可为(不能一厢情愿地期待对手自行弱化),所以,孙子才会说“胜不可为”。    
    但虚实篇的主旨谈的是,敌我之间的虚彼实己的互动,以及以实击虚的战略概念,若能透过有效的虚实战术,则胜利当然可为了。    
    胜利既是可以造成的,则敌人兵员虽多,也可以使他无法与我争战。    
    “胜可为”,“敌虽众,可使无斗”,这话可不是空口说的。孙子提出了下列四个方法: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策是筹划、策度。在开战之前,先筹划策度敌我双方的强弱虚实,作为决战的指导纲领。    
    以弱示强郭淮却刘备    
    三国时代,刘备攻打夏侯渊,夏侯渊兵败身死,魏军内部动荡不安;司马郭淮这时挺身而出,推戴大将张郃主理局面,军心才逐渐安定下来。当时,双方隔着汉水对峙,刘备想乘胜攻击;魏军因新败,加上军力不足,有意在汉水边列阵决战。郭淮表示反对:    
    “在汉水边列阵,表明了不让蜀军过来决战,这是示弱的行为,未必能保证我方安全;不妨后撤列阵,让蜀军有机会渡河决战,也可表示我们无畏的决心。等蜀军渡河一半的时候,再发动奇袭,就有机会打败刘备了!”    
    诸将都同意了,便依计行事。刘备看到魏军居然把汉水让开,让他过河决战,心中颇有疑虑,不敢渡河追击,魏军残部终于获得保全。    
    当时的情势是蜀众魏寡,如果魏军想仰仗汉水做为防线,就表示心中害怕,不敢让蜀军渡河;这一来,将坚定刘备渡河追击的决心,一旦蜀军渡了河,以双方的众寡悬殊之势,魏军一定支持不住。郭淮看清了这一点,遂以弱点为筹码,不战而示之以战;这一来,反而削减了刘备乘胜追击的信心,终致不敢渡河,郭淮策之得失之计成功,免除了魏军一场劫难。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作的意思是做工,做什么工呢?做任何使敌人现出兵形的工。比如激发敌人,让他有所回应;它一回应就会现出兵形,从其兵形中观察其动态与静态的兵势,寻求权变与破敌之道。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7)

    坚壁不战司马懿退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诸葛亮率兵伐魏,碰上了魏国大将司马懿。    
    诸葛亮因为军粮少,急于决战;司马懿看透了这一点,偏偏躲着不肯出来。诸葛亮急了,派人给司马懿送去胭脂、女人服饰。意思是说:你司马懿若不敢出来决战,就不算男子汉,是穿裙子的娘儿们!    
    不管诸葛亮怎么激将羞辱,司马懿硬是不理;诸葛亮没办法了,只好引兵退去。    
    在诸葛亮这方面来说,因为粮少,速战速决为利,所以,是宜动不宜静,因为唯有动,他才能赢,所以他想办法要让司马懿动。    
    在司马懿这方面来说,因为粮多,又是防守的一方,坚壁不战为利,所以,是宜静不宜动,因为只有静他才不会输。    
    双方对兵势的动静之理看得很透彻,也执行得很坚定,两个高手对决,最后一个没赢,一个没输。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的意思是现形,这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我方现假兵形以欺敌,让敌方从生地陷入死境;或是设法调动敌人,让敌人现出兵形,从兵形中找出致敌于死的弱点。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角的意思是测量。怎么测量呢?未战之前,先观察敌人兵形;或小打一场,不管用哪一种方法,目的都在找敌人相对于我的强点(有余)或弱点(不足),以便因应权变,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司马懿破孟达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讨伐叛将孟达。当时的情势是:孟达兵力少,但粮食充足,可支撑一年,司马懿兵力是孟达四倍,但粮食只够吃一个月,双方的“有余”、“不足”之处很明显。所以,司马懿打不起持久战,孟达打不起大决战。司马懿看清敌我情势,决定以四倍兵力对决孟达,而不愿以一个月的粮食和一年的粮食僵持,于是下令不计代价强攻。这一套精算的避实击虚战术,终于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