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2章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2章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单对乐毅是老虎对老虎,胜负难料;但田单据守孤城,打不起持久战,所以耗越久,对他越不利。    
    把骑劫换乐毅,就成了以狗对战老虎,战情立刻大逆转;因为将孰有能的对比实在太悬殊了,最后的结果,不问可知。    
    天地孰得?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占了天时地利?    
    天时地利可以成为战争胜负关键点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天时不宜 胜兵致败    
    刘邦称帝后不久,韩王信起兵造反。刘邦亲自领兵讨伐,韩王信打不过,逃入匈奴境内,与匈奴联手反击刘邦,却屡战屡败,刘邦乘胜追击。由于战场在塞北地区,天气入冬,气温骤降,雨雪不止,士卒中有二三成指头被冻伤至于断指的;汉军战力瞬间顿挫,最后无功而返。    
    这是本来赢面的仗,却败给天时的例子。    
    抢占地利 以弱击强    
    战国时代,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出大将赵奢对抗。    
    当时的会战地有个北山,先占者不但可居高临下,还可以逸待劳。赵奢看准了这一点,即派一万急行军抢先占了北山的地利之便。后到的秦军,一则以劳对逸,一则以下趋高,结果被赵军杀得大败。赵国之危因而纾解。    
    这是利用地利打败对手的著名例子。    
    法令孰行?     
    比谁的军纪严格?能确实做到令行禁止?    
    军队为什么要有详实的编制,是因为要统一进退节奏,因为节奏才能产生力量。节奏越明朗,则力量就越强;而发展、制造节奏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法令。    
    戚继光军纪破敌    
    明代的剿倭名将戚继光,面对战力甚强的倭寇,能屡战屡胜的原因,除了军队训练有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戚家军的军纪是出了名的严格。    
    有一次,戚继光又在浙江台州和倭寇对上了。一番厮杀之后,倭寇逐渐不支,便将抢来的金银财宝散落于地,企图引诱戚军捡拾,以瓦解戚军的斗志,再回马攻其不备。    
    但倭寇没想到戚家军和其他明军不同,军纪极为严明,不但没人理会,反而在财宝的诱因下,愈战愈勇;因为他们知道,打胜了就有好奖品;最后倭寇溃散,全数被歼。    
    朱温拔队斩提升战力    
    利用最严厉的军令提升战斗力最有名的例子,是五代十国的后梁创业主朱温。    
    唐末五代初期,是中国历史上道德沦丧最严重的时代。    
    当时的人道德感极差,凡事向钱看,不讲道义,更不管伦理,而以下犯上的事更是显稀松平常。    
    一般人如此,军人更离谱!    
    一打仗就伸手向上级要钱,没钱就不打;打了也不肯尽心拼命,弄得军队素质低劣无比。    
    朱温看透了这一点,发明了一招所谓“拔队斩”。    
    方法很简单!任何一个战斗编制里的最高主管战死,则其所有部属,不分阶级高低、人数多寡,一律斩首。因为部属不够尽心,不够拼命,不能保护长官;这种部下留之何用?不斩何为?    
    这招一出,果然没人敢再取巧打混。相对于别人的军队而言,朱温的战力就是比较强,而朱温也凭这一点,削平江南群雄,坐上了龙椅。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兵众孰强,指的是有形的条件,比如兵员的数量、兵器的好坏等。    
    士卒孰练,指的是严格训练的基本素质,是否中看又中用。    
    然而兵众再强,士卒再练,没有分明的赏罚,是不可能把这二项优势激发出来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打混就能饷照领,命照保,官照升,干嘛拼命?    
    反过来说也一样,如果拼了命立了功,却有功不赏,又干嘛拼命?    
    赏罚分明就是根据这样的人性特点而设计的!


第一部分第1篇 计(4)

    杜伏威上募屡战屡胜    
    隋末唐初的悍将杜伏威就有一套很厉害的赏罚之策。    
    他在军队中挑选体格最好、性格最悍的士卒成立“上募”,薪水最高,伙食最好,且可优先分享战利品;但相对的,得主打前锋,负责最危险、最艰难的战役。    
    每一仗下来,杜伏威一定让所有生存的上募兵员脱下上衣,以检查背部;凡是背部有伤的,代表在战斗中退却或逃亡,一律就地斩首。    
    由于这一套制度赏罚分明,干净利落,所以人人奋勇,个个拼命,造就了杜伏威屡战屡胜的威名。    
    越能符合上述的五事七计,谁胜谁负就很清楚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如果采用我的计谋,就必然胜利,我就留下来为您(指吴王阖闾)出谋划策;反之,若不采用我的计谋,就算我留下来也没用,我只有离去。    
    特别说明一点:    
    孙子是透过伍子胥七次推荐,才和吴王接上头的,为什么他不向吴王自请为将,而只是献上兵书,希望吴王采用他的谋略;是因为当时的吴越,都是国君自己任大将领兵,所以,就算吴王接纳了孙子之策,顶多也只能担任军师副将而已的缘故。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计就是统筹、整合。利就是我方各部分的形式条件。“计利以听”,简单讲,就是掂过自己的斤两后,再利用这个基础,造就成对我有利的态势,这就是“乃为之势”的意思;但这只是消极的知己而已。面对敌人还有许多变数,因为敌方是不可能让人主动随意掌控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基础,伺机影响,掌控对手,这就是“以佐其外”。    
    为什么势佐其外,是因为势是因人、因时、因地、因利等各种不同条件,不断权衡变化、灵活应用而产生的。    
    兵者,诡道也。    
    兵,狭义的意思就是战争;广义一点说,是泛指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诡有欺诈、虚假、怪异、奇特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兵道即诡道。    
    兵道即诡道。在孙子兵法中,是其战略哲学中极核心的概念。    
    为什么要用诡道?    
    因为要欺敌!    
    欺敌就是让敌人摸不透我,不断地装神弄鬼,制造玄虚,让敌人搞不清我想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到底干不干?如果真的打了,打哪里?怎么个打法?把对手搞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把敌人搞得头昏眼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    
    破坏他的思考逻辑。    
    错乱他的行事准则。    
    扰乱他的运行节奏。    
    这样一来,敌人就会由实转虚,由有备而成无备;这时,出其不意攻之,就可百战不殆了!    
    事实上,所有孙子兵法中的战术,都是由这个战略核心点为基础的。下面的提到的几样战术,都是从诡道欺敌的角度出发的。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明明很能打,却假装不能打。    
    明明想打,却假装不想打。    
    前者是装孬,后者是装傻。    
    目的只有一个:麻痹对手,松懈其心防。把眈眈而视的老虎,变成昏昏欲睡的醉猫。这时候,不必用老虎去打他,用狗就成了!    
    以能示不能,以用示不用的最佳战术就是:    
    强而示之弱,    
    勇而示之怯,    
    治而示之乱,    
    实而示之虚,    
    智而示之愚,    
    众而示之寡,    
    进而示之退,    
    速而示之迟,    
    取而示之舍,    
    彼而示之此。    
    历史上,以强示弱,以用示不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李牧大破匈奴的故事。    
    李牧示弱装孬 把老虎变病猫    
    战国时代,赵国北边就是匈奴,当时的匈奴国势强盛,军士又善射骁勇,经常虏掠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守边防。    
    李牧一到任就开始装孬,只要匈奴兵一来,就鸣金收兵。几年下来,匈奴认定李牧是只软脚虾,看扁了他。    
    李牧一面装孬,一面加紧训练士卒;给好的,吃好的,所有边界市租、君王赏赐,李牧全部赏给部属。    
    时间久了,士卒们对李牧由怀疑转为拥戴,由拥戴转为感恩;加上经常看到匈奴嚣张猖狂的模样,人人都摩拳擦掌,想与匈奴决一死战。而李牧等的就是这一天。    
    在匈奴轻敌,及赵军把匈奴当死敌,必欲去之而后快的两个极端的心理基础下,李牧在城外纵放了大量牲畜,匈奴立刻纵兵来掠;李牧出兵小小抵抗了一下,就假装败退。由于匈奴一直瞧不起李牧,更轻慢赵军的战力;加上大量物资的诱惑,终于吸引了单于亲自率领大军来犯。这时,李牧看到时机成熟,便不再装孬,而是拿出看家本领,奇阵迭出;一仗下来,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单于灰头土脸地向北逃窜,十几年不敢再近赵边。    
    为了打这一仗,准备了好几年时间,主要原因只有一点:    
    把战力强大的匈奴,从老虎弱化成狗,甚至绵羊。    
    如果李牧一开始就正式决战,等于是以豹打老虎,不但胜算不大,还很可能覆亡;因为赵军还未经严格的训练,怒敌的心理基础还没有建立。    
    然而,经过几年之后,情况已不一样了,匈奴已经把李牧看扁了,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相反的,赵军已经过严训,怒敌而决心死战的心理条件也形成了!双方的对比已经由原先的老虎对豹,转化成狗对老虎,胜负成败已知矣!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要打近时,假装要打远,要打远时;假装打近。这是制造烟雾弹,让敌人不知何所守,不知何所攻;等我方真正开打时,已是守不能守,攻不知如何攻矣!


第一部分第1篇 计(5)

    以近示远 以远示近 韩信大破魏豹    
    公元前二○四年,大将韩信率军攻魏,魏王豹率重兵列阵于西河东岸的蒲坂,准备以逸待劳地迎击韩信。韩信也将计就计,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岸的临晋,摆出一付决战的姿态;暗地里却派军以木条绑瓦罐,从上游夏阳奇袭安邑。而安邑正好在蒲坂之后,敌人一下子从眼前跑到背后,魏王豹大惊失色,临时掉过头来迎击韩;由于事出突然,魏军阵势大乱,被韩信杀得大败,魏王豹被俘虏。    
    这是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最佳战术表现。明明敌军就在眼前,正当准备决战时,却忽然从后掩杀而至;安危之间,呼吸成变;仓促之间,出战一代名将,魏豹焉能不败?韩信焉能不胜?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以利益诱敌,让敌人眼里只看到利益;在一心不能二用的情况下而疏于防备,一举而败之。    
    扰乱其行事节奏,趁其节奏混乱,战力大减时而攻取之。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最佳动力。人类文明的进步,趋利是最佳诱因;然而一旦利益的背后藏有阴谋时,在利益薰心的趋使下,人的本性就会打败理性。当一支军队的理性能力下降时,战力也就会相对大减;甚至不仅是大减,而且还疏于防备时,就会成为一支无爪牙的老虎;这种老虎根本不是真老虎,而是虎皮羊质,用狗就可以将他打败。    
    以利诱之,因而挫敌的最佳例子,就是前面李牧大破匈奴的故事,此处不再赘述。    
    节奏是力量之源。乱而取之的“乱”,有两个意思:一是消极的,也就是趁乱。二是积极的;你不乱,但我用策略把你搞乱。乱就没有了章法,没有了章法就没有节奏;没有节奏就发挥不了力量。没有力量的对手,自然很容易打败。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实而备之,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即使没有战争的平常状态,也要休整自己,积蓄实力,以备不时之需。    
    当两军对垒时,不论对方有没有攻击行动,也必须枕戈待旦,保持严密的守备。    
    强而避之,也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别去主动招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若有强敌来攻时,在明显的敌实我虚的相对弱势下,也不要正面硬拼;因为这是伤人一百,自损一千以上的坏买卖;更糟的是很可能因此把自己玩完,绝对划不来。    
    打胜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大吃小,以众击寡,以强打弱。用孙子的话来讲,就是以实击虚;在对手还没有由实转虚之前,不妨先备之、避之,以免造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的严重后果。    
    避强乱敌 吕蒙擒关羽    
    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关羽要出兵打魏国的樊城之前,怕吴将吕蒙从背后偷袭自己的老巢荆州,便留下重兵守备。吕蒙看出了关羽的心事,便托病辞官归里。关羽一看吕蒙不再任军职,心情一松,把留守荆州的大军,调往攻樊城。荆州城一空,吕蒙便率军迅速将其攻取;关羽发现苗头不对,立刻回师攻吕蒙。不料吕蒙又棋高一着,对荆州城内秋毫无犯;这一来,原本准备奋战以解妻小倒悬之苦的关军士卒斗志全消,关羽遂被吕蒙擒杀。    
    关羽是古代名将,本身有一定的谋略和战力,所以当他攻樊城时,知道留重兵于荆州,这是“实而备之”。吕蒙虽想攻取荆州,但知道关羽有所备之后,便“强而避之”,避免硬碰硬的不必要伤亡;等到关羽上当,由实而备之,变成虚而疏之时,吕蒙便以实击虚,把关羽彻底打垮了。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怒在这里的意思是志骄气盛,自信满满的意思。    
    挠原本的意思是弯曲,在这里的意思是扰乱、搅和。更精确一点地说,就是撩拨。    
    怒而挠之的意思是,撩拨对手,让他暴跳如雷;让它变成情绪反应,失去理智。    
    这种战术,最适用于性情刚戾的对手。这种性格的人最经不起激,一激就怒;一怒就会逞志快意:一逞志快意就会不顾本谋,终致大败亏输。    
    以怒挠敌 刘邦取成皋    
    楚汉相争时,彭越在梁地不断偷袭楚军,造成楚军不少伤亡;项羽火了,决定攻梁。临走前,把最重要的粮仓要地成皋托付给大司马曹咎,并千叮咛、万嘱咐:    
    “一定要谨慎小心地守住成皋,若汉军前来征战,千万别理他,十五天内,我就可以平定梁地。到时候再把梁地交给你。”    
    刘邦对成皋垂涎已久,项羽一走,立刻领兵来攻。一开始,曹咎还能坚守城池,不肯出战。汉军便在城下不断用脏话臭骂曹咎,一连骂了五六天,把曹咎搞得火冒三丈,气冲冲地杀出城来。    
    曹咎本来就没啥大本事,又加上怒急攻心,只想泄私愤,根本忘记了原来的只守不攻的命令。结果一触即溃,汉军轻易拿下了成皋,曹咎羞愧自杀,但已无济于事;自成皋失守后,项羽便陷入了粮食不继的困境,亡征决矣!    
    再换个角度看“怒而挠之”:挠之的先决条件是怒,对于性情不怒反而平和的人而言,这一招就不怎么管用了。    
    尉缭子说:    
    “宽不可激而怒。”    
    意思是说,性情较平和的人,很难撩拨他,因为这种人不会上激将法的当。    
    性宽不受激 司马懿退强敌    
    三国时代,诸葛亮领兵伐魏,和魏国大将司马懿对上了。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用兵如神,正面对决,肯定占不了便宜;加上诸葛亮远道而来,粮草并不充裕,因为经不起持久战,所以,急于决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