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25章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25章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果;同样的,一个好的将领,也要尽心尽力地达成最终的战略目标。    
    趋利避害是人性最基本的特质之一,无论将领也好,士卒也罢,愿意以性命拼搏,身赴战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功名富贵。高明的君主不妨利用这个人性的特点,以恩赏为手段,激励臣下,让他们倾囊所有,为国家效忠;这样的做法,不但合乎人情,合乎人性,更合乎国家利益。    
    有所付出必有所回报,通常是行动的最佳诱因,所以,黄石公说:    
    “夫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为用。”    
    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愁没有死士,更不担心没有奇才;有死士有奇才,则何功不修呢?    
    非利不动:    
    不能取得实际利益的仗不打。    
    打仗是打人命、打资源、打国家安危;所以,决不轻易兴师动众,除非可以得到实质利益,否则不打。    
    非得不用:    
    不能得胜的仗,决不用兵。    
    开战之前要先庙算,有把握打赢的仗才打;反之,若东算西算,就是没胜算,那打了干嘛?那不叫打仗,而是挨打,这种事当然不能干。    
    非危不战:    
    没有实质利益的仗不能打,没有得胜把握的仗不打。    
    推而广之,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不要轻启战端;然而,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眼看着不开打就要被打死了;为了国家的安危,自身的存亡,就只好打了。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打仗是为了取敌之利,或为了自保;除此之外,任何仗都不宜打;尤其是为了面子,为了情绪开打,最要不得。    
    人在生气的时候,很容易意气用事,为了发泄情绪,往往乱了章法;思虑不周,准备不全,只凭着一股气,就去找人拼命,结果呢?


第四部分第12篇 火攻(2)

    将愠致战关羽败亡失荆州    
    看看关羽和刘备的例子就知道了:    
    关羽的优点很多,仪表堂堂,武功高强,义气忠心,刚直不屈……,这些优点让他成“神”。但他却有个很大的缺点,恃才傲物:这个缺点,让他变“鬼”。    
    因为恃才傲物,往往盛气凌人,一天到晚发脾气,全不考虑客观环境允不允许,最后把命给“发”掉了。    
    让关羽致命的两次脾气,第一次是对孙权。    
    孙权知道关羽勇猛,也是刘备的拜把兄弟,想巴结他,派使者向关羽请求结为亲家。关羽不赞同亲事也罢了,居然还对使者破口大骂:    
    “老虎的女儿怎能配给狗儿子!”    
    把孙权骂成狗,实在欺人太甚!好歹我孙某也是江东之霸,和刘备、曹操平起平坐的一代豪杰啊!是可忍,孰不可忍?好!你小子软的不吃,咱就来硬的,于是伏下杀机。    
    在吕蒙的策划下,孙权果然发兵攻打关羽。    
    第二次是对糜芳、傅士仁。    
    关羽平常对基层士卒很疼爱,但对部将却严厉轻慢。他很看不起手下的糜芳和傅士仁,没事就开骂;弄得二人心中暗恨不已,便开始暗中抵制。    
    关羽在前线打仗,糜、傅二人负责后勤,便故意捣蛋,物质供应经常衔接不上。关羽火了,公开发作:    
    “这两个混蛋办事不力,回来非好好整治整治不可。”    
    二人知道后,又气又怕;以关羽的脾气,要真办起人来,他们的两颗脑袋决不够他玩的。要保命,快逃开,干脆投降孙权;里应外合,最后把关羽送上了阎罗殿。    
    主怒兴师刘备兵败还赔掉国运    
    关羽的脾气发“完”了,但事情还没完,紧跟着刘备上场了。老弟被宰,老哥自然发火。任凭诸葛亮怎么苦劝,刘备硬是不听,动员了全国兵力,大举进攻东吴;结果被“小将”陆逊一场火攻,烧得全军覆没。刘老哥飞奔逃过追杀,却在白帝城活活气死。    
    关羽“将愠致战”的代价,除了一条老命之外,外加膏腴战略要地荆州。    
    刘备“主怒兴师”更是划不来,自己玩完不说,江山也输掉一半,蜀汉国力从此大衰,害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儿子刘阿斗还把江山拱手奉出。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反对“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理由是从利益的观点出发,“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是个全胜主义的伟大战略家,所谓全胜主义就是以最少的代价,搏取最高的利益,所以,兴师也好,致战也罢,决定与否的关键在于利益。换言之,兴师、致战的最终目标是搏取利益,而不是发泄情绪;因为这不但有违以利益为主导的战略原则,而且在战术上也会出现严重瑕疵。理由很简单,一个被情绪所主导的人,必然因思路混乱而丧失理性,只能凭直觉反应;这种动物性本能反应,即使勇猛如狮子,也会轻易地被猎人擒杀,绝对是兵家大忌。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喜和怒是人类必有的情绪,但人不会永远处在高兴或生气状态中,因为情绪可以随时转换。高兴的时候听到坏消息会生气,反之亦然,生气的时候听到好消息会转怒为喜;换句话说,喜和怒都是人类一时的情绪反应,一段时间就会过去。所以,决不能在情绪的高低点上做决策;尤其因为生气而兴师打仗时,麻烦大矣!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因为“怒兴师”、“愠致战”,往往会模糊问题的焦点:一旦把国家打垮了,打亡了,想要复国?难矣!同样的,战争是打人命的,人一旦死了,也不可能复生;就是因为打仗这种事兹事体大,所以,决不能让情绪主导战争。    
    知道战争后果的严重性,英明的君主必须谨慎,良好的将领必须时时警惕,这才是保障国家安全,保全军队完整的道理。


第四部分第13篇 用间(1)

    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凡出动十万大军,远到千里之地征战,老百姓的花费,国库的开销,每天的耗费达到千金,而这还只是账面上的支出而已。更麻烦的是,弄得国内国外、上上下下骚动不已,疲惫奔走于道路上;生活作息、稼穑农作,受到影响的高达七十万户。    
    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是什么?    
    古代的老百姓,除了向国家纳税完粮之外,还有服劳役的义务,每年至少有几天几十天的时间,得为公家不收钱干白活。秦始皇修长城,不但找罪犯当差,还抓老百姓的公差;隋炀帝开大运河也是一样,只是这两个暴君搞过了头而已。    
    修长城,开运河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但打仗则是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所以,一旦碰到国家要打仗,老百姓可就惨了。因为打仗的事情,准备功夫不但多,而且复杂,很多活都得老百姓去干,街道上人来人往的,搞得大伙儿疲惫不堪(怠于道路);既然很多老百姓都去服劳役,生活作息当然大受影响(不得操事),而七十万家又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以八家为一邻,打仗时,一家出壮丁;没有壮丁,就不能耕作,由同邻中其余七家负责公家徭役及供养。    
    而所谓七十万家,只是一个总数目而已,加上出兵丁的十万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总户数约八十万户,不过这只是一个参考值而已,不必太认真。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敌我双方僵持、缠斗了好几年,以争取胜利来临的一天。以十万大军争战的开销而言,耗费掉的金额,几乎像金山、银山一样的庞大,而居然还舍不得赏赐爵位、利禄这种小小的百金花费;因而对敌情毫无所悉,这样的人简直是不仁。这样的人不会是保卫国家的好将领,不会是好好辅佐国君的好将领,不会是致敌制胜的好将领。    
    英明的君主,贤能的将领,之所以能一战即胜,表现杰出,远远超乎一般常人的想像,是因为他们都是先知。    
    既是先知,所以,从不向鬼神祈求问卜;不以过去相似的事情类比推测,不从日月星辰的运行求应验;一定是运用人事,去探知敌人的军情。    
    打胜仗最重要的基础在于知己知彼。知己比较容易,知彼比较困难。因为敌人一定也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而探测敌情既“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在孙子看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间谍战。    
    间谍战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可多了:    
    (1)神不知鬼不觉。间谍战一定是台面下默默进行;相对于正兵交合,比较不容易被发现,属于奇兵(或伏兵)战术。因为是奇兵,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最佳效果。    
    (2)间谍战是一种本轻利重的战术。不像正兵对决,一定会付出人员资材伤亡损失的代价;间谍战则不然,是以少数人的安危搏取胜利,就算失败,也不会影响到主力正规军。而且因为伤亡极轻,可以不断使用,不像正规战,不但伤亡重,最坏的还会全军覆没。    
    (3)正兵决战之前,先以间谍战打前锋,不但能知己知彼,而且可以由测知的敌情中,先弱化敌人,以收避实击虚的效果。    
    历史上,运用间谍战打败强敌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下文中将会提到不少实际例子。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采用间谍战有五种形式: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如能将这五种间谍战同时启动,其变幻莫测,会让人莫知所以,这就叫“神明的兵法”,这可是国君最可贵的致敌制胜之法宝啊!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因间,也可以称之为“乡间”。乡间就是利用敌国人士做我方间谍,因为敌国人士一来熟悉敌国情事,二来容易掩饰,不易被发觉。事实上,因间的范围未必这么窄;简单而言,只要熟悉敌国情事者,都可用为因间。    
    善用因间赵匡胤平南唐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开始进行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他扫平江南的过程中,比较棘手的,就是平南唐之役。    
    南唐之所以麻烦,有三个原因:    
    (1)南唐是长江以南最大国,地广人众。    
    (2)南唐有长江天险做屏障,不容易攻取。    
    (3)因为上述这二个原因,南唐皇帝李后主对于宋朝的招抚抵死不从,逼得赵匡胤只好挥师南下,准备以武力讨伐。    
    就在赵匡胤为长江天险伤脑筋时,恰好樊若水来归,为大宋渡长江,伐南唐,提供了好情报。樊若水原本是南唐人,因为考进士不第,便怀有异志,他常假装钓鱼,划着小船,来往长江南北江面十几次,测量江水深浅宽广,写成详细报告资料,送给了大宋。    
    事实上,在樊若水投宋之前,就有二个叫杜著、薛良的南唐罪臣,叛唐投宋,向赵匡胤献上平南唐之策,被赵匡胤认为叛国不忠而斩首。    
    不过,这次不同了,赵匡胤不但不以樊若水对江南不忠,反而欣然接纳,并任他为右赞善大夫,因为他心里清楚,樊若水提供的长江水域地理图与平唐计划,确实有助于他的征南唐大计。    
    宋军依樊若水的建议,大举造舰,大军出发时,樊若水也随军南下。在樊若水的指引下,宋军很顺利地渡过长江,为平唐踏出了胜利的第一步。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内间就是潜伏于敌人内部的间谍,最佳人选就是敌国的官职人员。    
    敌国的官员自然对敌情有相当了解,是最佳的情报来源。而敌国官员之所以愿为我方当内间,一则是金钱收买,二则是在其国内不得志,三则是借卖国以求荣,四则为对国家不满的人,五则为无意中为我利用的愚钝之徒……。不管哪一种,若能让这种人为我方内间,在身分的优势下,往往效果奇大无比。


第四部分第13篇 用间(2)

    赵匡胤以内间战杀林仁肇    
    宋太祖在平定南唐之前,已先后收拾了蜀国与南汉。这时,南唐有个叫林仁肇的智勇之将,他看出了赵匡胤迟早会对南唐下手,不如趁着宋军不断征战,淮南一带守备空虚之际,先下手为强,攻取淮南;不但可以开拓南唐疆域,强大国力,还可以淮南为界,抵御宋师,扩大南唐的防守腹地。于是他上书南唐皇帝李后主,不但提出攻取淮南的计划,还向李后主拍胸保证:    
    “我起兵那天,您立刻将这件事驰报宋廷,说是我林仁肇起兵叛变,和南唐无关。大事若能成功,所有功劳全归属于朝廷;若是失败,则诛我全族,让宋廷知道陛下您并没有二心!”    
    林仁肇可真用心良苦,他知道李后主胆小怕事,一旦事情闹大,一定经不起宋廷方面的压力,所以一人独当全责,好处归国家,坏处一身扛,其公忠体国,令人动容。但即使林仁肇提供了这么坚定的保证,李后主还是不敢冒险,终究否决了林仁肇的请求。    
    赵匡胤听到南唐有这样一号人物,提出了这样大胆的建议,心里吃惊不已,便把林仁肇列为他平唐的第一号大敌,决心除去这个心头大患。    
    赵匡胤买通了林仁肇的侍从,并偷画了林仁肇的画像。有一次,南唐使者来访,赵匡胤故意指着墙上的林仁肇像问使者:    
    “你认识这人吗?”    
    “认识,这是南都留守林仁肇。”    
    “知道就好,他即将投降我大宋,这张画像就是信物。”    
    使者回到南唐,立刻报告了李后主。李后主先前已被林仁肇攻取淮南之计吓了一大跳,现在则以为林仁肇因为计划被驳回,心中不满,因而投宋,便下令杀了林仁肇。    
    林仁肇一死,南唐再也没有敢言战、能战之人,等宋军一过了长江,南唐败亡之日也就确定了!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反间,就是反面间谍。敌人派间谍来我方刺探军情,被我识破,用重金收买;或识破而不点破,故意给他假情报;敌军被我所骗,以假为真,因而被我打败。    
    反间,简单言之,本来是敌方的人,或敌方以为是自己人,却为我所用,为我打情报战的间谍。反间之所以好用,重点在于身份被敌方认同度高,利用这种间谍传递假情报的效果也最好。    
    朱元璋反间战破陈友谅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费了很多力气才削平群雄;其中最难对付的,莫过于陈友谅。    
    朱陈大战中,朱元璋就曾经玩过一次漂亮的反间战,因而打了一次大胜仗。    
    朱元璋帐下,有个康茂才,和陈友谅是友好旧识,于是,由刘基设计,利用康茂才这个关系,让康茂才写了封信给陈友谅,约陈友谅出兵来攻,自己愿做内应。陈友谅果然如约发兵,到了双方约好的地点时,才发现上当,顿时伏兵四起,朱军大肆砍杀,大破陈友谅。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