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 >

第7章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第7章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净空法师_共51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芨写サ玫健T诖忧拔迨昵啊⒁话倌昵埃遄嵌袷勒庵窒窒笫且懈叨戎腔鄣娜怂芯醯玫剑话闳烁芯醪坏剑皇兰洳淮恚芎茫疑畹煤芸炖郑凰挥懈芯醯米嵌瘢缸恰故俏廴尽0敫鍪兰鸵郧埃颐敲挥刑的睦镉惺裁椿繁#痪浠八担肪车奈廴净鼓苋淌堋5鹊教岢龌肪潮;ぃ痪浠八担肪澄廴疽丫钊烁械侥咽埽澜缑恳桓龅胤秸荚谔岢;痪浠八担飧鲎嵌竦搅讼嗟毖现氐淖刺呕嵊姓飧雒食鱿帧�
  「五」是五大类,五大类的严重污染,佛经里面称之为「五浊恶世」。五浊,第一个是「劫浊」,「劫」是讲时间,我们现在讲年头不对了,是从时节因缘上说的。实在讲,时间哪有什么染污!这是一个严重染污的时代,就是这个意思。而实在说染污的时代是后面四种污染。「见浊」,见是见解,思想、见解错误了,佛家讲邪知邪见,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看错了,就是见解上的污染。其次讲「烦恼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思想上的污染。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所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这个东西严重!由於心理、精神上的污染,必然会连到生理跟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那叫「众生浊」」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今天地球生态失去平衡,气候反常,灾难频多,都是属於众生浊。「命浊」,用我们现代话来说,是生理的污染。五浊用现在的话大家好懂,前面两种见解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合起来就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众生浊是生活环境的污染;命浊是生理的污染,这叫「浊」。
  「恶」是「十恶」,一切众生不干好事。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就是不讲实话欺骗别人;「两舌」,就是挑拨是非;「恶口」就是说话粗鲁;「绮语」就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造这个口业;意业,心里面存著是什么?「贪、瞋、痴、慢」,搞这个,这叫恶。浊、恶,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么一个时代。
  『现』是示现,示现不可思议的大智慧。这一句就是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做出一个样子给众生看,什么样子?大智慧的样子。我们现在讲「作师作范」,为社会大众的表率、为社会大众的模范、榜样。在五浊恶世里面他能够这样的示现,一切诸佛都赞叹,赞叹佛在恶世为这些苦难众生做好榜样、做个好样子。
  『神通之力』,这四个字是讲他表现在外面的,『不可思议大智慧』是里面。表现在外面,就是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说出他的能力之强。「通」是通达,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世间一切事物道理、因果、现象、变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叫「神通」。神就是神奇莫测,超过我们凡人的知识。这个神通不是讲孙悟空七十二变,不是这个意思,那你完全解错了。佛样样都通达,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社会上种种疑难杂症,佛没有一样不晓得,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难。
  『调伏刚强众生』。维摩居士曾经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是性格刚强,坚固的执著,对於佛所讲的教诲很难接受。这个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看到了,排斥佛法,障碍佛法的教学,显示刚强。他自己不肯去研究佛法,佛法到底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扣上一个迷信、消极、落伍,就把它丢在一边。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宝,真正能够解决五浊恶世的问题。
  末后这四个字了不起,『知苦乐法』,这四个字不容易说出来。众生苦,为什么苦?众生希求乐,为什么得不到乐?全世界的人,哪一个人不在受苦!谁不希求快乐!苦从哪里来?乐从哪里来?没人知道。怎样我们才能够离苦?怎样才能够得乐?这些理论与方法也没有人知道。释迦牟尼佛知道,释迦牟尼佛在经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们想离开苦得到乐,大乘经典是最好的指引,指导我们、引导我们,佛法教学的目标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诸佛对释迦牟尼佛的赞叹,也是把「果」放在前面,引起人注意。这两段经文,如果心地清净、感触灵敏,看到这两段经文,没有不寒毛直竖,无比的希有!什么人开法会的时候能教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听,什么人能够见到诸佛如来得到如此不思议的赞叹。诸佛赞叹释迦,就是诸佛互相赞叹,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佛道同。换句话说,只有诸佛如来他才肯到五浊恶世去示现,这正是地藏 菩萨的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是最苦。这些苦难众生,我不去帮助他,谁去帮助他!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的悲心愈偏重,愈要到这个地方去教导、去帮助大家。只要这些苦难众生肯接受,佛菩萨就来了;不肯接受,佛菩萨想帮助也没法子。能信、能解、能学,佛菩萨一定出现在这个世间。
  今天我们这一会为什么会跑到新加坡来?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我们没有偏心、没有私心,也不是贪爱这个地方。完全是这个地方的缘成熟了,什么缘?这个地方的人,他能信、能解、能行;信、解、行、证这四个条件,这个地方有。这十几年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弘扬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多年当中,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个地区,念佛往生的人时有所闻,常常听到。李木源居士非常热心,许多念佛的同修在临命终时,多半是请李木源居士去助念,去帮助他料理后事,他见到的瑞相太多太多了!李居士今天这么发心,他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做得这么认真、这么热心,他那个信愿不是凭空发的,是见到事实才发起的。
  六道三途的苦乐法唯有佛知道得透彻、知道得彻底、知道得究竟,所以佛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两段经文决定不能够疏忽,这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所宣的无上的妙法。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作,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的总纲领。佛出现在世间干什么?就为这个。
  赞叹之后,诸位再接著看经文: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这是礼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释迦牟尼佛问候。礼节,这也是做一个榜样给人看,「礼」不可废。人而无礼,在这个世间就没有立足之地,但是现在人把礼节都疏忽了。礼节疏忽了,说实在话,佛法修学得再好,果报在哪里?果报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后面讲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诸位说明,你就晓得了。佛法修行得非常好,贡高我慢,没有礼节,感受的果报将来在鬼道作鬼王;作《华严经》里面讲的,做世主里面器世间主,山神、树神、花神、水神这一类的,就走向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怎么劝诸位同修要觉悟,孝亲尊师我们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极乐世界。如果这个意念没有,修学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胜的,你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色界天都没分,必须要晓得。此地教敬,教礼、教敬。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这个地方是现瑞。『光明云』里面显理,放光。利根的众生见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学他都明白了,不必要言说,「光明」表智慧。『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一刹那际全部都展现出来,不需要长时间,刹那之间就把无量无边的智慧,展现在一切大众的面前。『是时』就是诸佛如来赞叹,派他的侍者向释迦牟尼佛问候的这个时候;世尊『含笑』,放光是表法。光从哪里出来?真如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为众生说一切法以这个为根据。佛说一切法从哪里说起?从自性本具般若里面流露出来,今天把说一切法的依据,一下表现出来给大家看。
  「百千万亿」说不尽,所以下面略举几条,细说说不尽,略举十条。虽是略举,诸位要晓得跟《华严经》一样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万亿光明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们听经闻法,讲的人如果是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就与佛的光明起感应的作用,佛光注照这个道场,就是大光明云照在这道场的上空。下面说者、听者生无量的欢喜心,不是他说得好、说得妙,不是的,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摄受。
  别说里面第一句: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
  『大圆满』别中之总。「圆满」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就是性德的全体流露。一切众生为什么会起感应道交?众生心跟佛心无二无别。差别在哪里?众生在迷,佛在觉。觉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没有觉、迷。一切众生里面,常说的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九法界有情众生;有情众生之外,还有无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都是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同圆种智就是同时成佛,就这个意思。为什么?同一个法身,同一个体性。觉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体,所以无条件的关怀、无条件的爱护,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云。必须要晓得佛如是,我们自己也如是。佛今天显现的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自性光明;我们今天所显露出来也是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我们搞的是这个样子,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变成一个可怜悯的众生。所以自己要觉悟,要真的觉悟,自己要回头,要受持读诵,依教奉行,这个人才真的回头。这一回头与佛的大光明云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第二个是:
  【大慈悲光明云。】
  『慈悲』是我们发心所依靠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依什么发心?依慈悲。此地『光明云』三个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圆满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指法身大士,没有证得法身的,性德没有显露,光明云没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云。加光明云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正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就在这一段里面显露无遗,这是事相。四弘誓愿是从这里发的。地藏 菩萨发得圆满、发得究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极处!地狱里苦难众生他都要去度,何况其他的,这叫普度九界众生。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弥勒菩萨没有降生之前,这个当中的空档时间太长了。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没有佛出世,众生之苦,我们无法想像。佛菩萨难道没有慈悲心?有。怎么办?佛在这空档里面,把教化众生的事业完全委托给地藏 菩萨。佛不在世的时候,地藏 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没有委托给别的菩萨,把这个事情委托给地藏 菩萨。由此可知,世尊灭度之后,弥勒未出世之前,对於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来教化?《地藏 菩萨本愿经》,这是世尊嘱咐的。地藏 菩萨受世尊的委托,不辜负释迦牟尼佛,他确实把这个责任自己承当下来,慈悲到了极处!我们要以「大慈悲光明云」发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众生的菩提心。
  第三句:
  【大智慧光明云。】
  这是我们修行所依据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给诸位说,智慧决定不是记问之学。我听得多、读得多,我记得很多,那是世间的聪明,佛经里面讲「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道上是八难之一,你遭了难,为什么?落在「所知障」里面,你那个所知成了障碍,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得定、障碍你开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一定从禅定里面得来。禅定从哪里来?禅定一定从持戒里面得来,这叫「三无漏学」。大乘法门虽然不重视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讲心地戒法,比形式还要殊胜,要真干!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哪里做?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用功夫,我们用念佛的功夫,这个方法好。念头才动:「阿弥陀佛」,转了,转成阿弥陀佛,这个里面戒、定、慧三学同时具足。你能够转,你就守法,这是持戒。见到外面境界,顺心的起了贪爱,贪心才动:「阿弥陀佛」,转过来了,这就是持戒。见到不如意的环境,心里不高兴,「阿弥陀佛」,也转过来。你能转得过来,接受佛的教诲,佛教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样做,这是「持戒」。转过来之后,对於一切境界不再理会,回过头来念佛,这是修「定」。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晓得净宗修学的殊胜,戒、定、慧三学一念完成,圆满具足。然后处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来,所以你修行功夫浅深没有丝毫隐瞒,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音声、你的一举一动当中,你修学的功力怎么会隐藏?表里一如。修饰、隐藏是对世间愚人来说的,愚痴人看不出来会被你骗;真正有智慧的人瞒不过,一接触就明了。所以「大智慧」是我们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
  【大般若光明云。】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时候是相同的,但是这两个说在一起,意思当然有差别。『般若』如《般若经》上所说,「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们就给它解作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定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会犯过。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个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里像三层楼一样,第三层一定包括下面二层,下面这一层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此地的「般若」,我们就依《般若经》的说法,实相般若是体。实相无相,也就是无分别智,实智,於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里面没有分别。分别尚且没有,哪里会有执著!所以称为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相,他明了真相,我们讲彻底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种智慧叫「实相般若」。
  它起作用的时候,有两种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观照般若,我们用现代的话说,「观照般若」就是过高等智慧的生活,或者像果地上法身大士们,他们过圆满智慧的生活,跟光明云相应。我们凡夫能够过一个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难得,你才懂得观照。观照的总纲领,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对於一切法相,他能够不分别、不执著,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什么都好、什么都自在,每一天生活清净、快乐无比!随遇而安,富贵有富贵的快乐,贫贱有贫贱的快乐;富贵、贫贱是事相,快乐是相等的、平等的,都生活得圆满、都生活得快乐。这是观照般若,对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就是利他的,他受用,帮助别人的。文字里面就包括言说,换句话说,观照里面包括事相,就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我们今天讲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由此可知,「实相般若」是意教。身、语、意都是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在帮助一切众生。但是实相里面虽然说是意教,可是没有「意」的念头;有「意」的念头那就不是真实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才能破除一切迷惑。
  第五句:
  【大三昧光明云。】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