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 >

第12章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第12章

小说: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这样壮观的局面。

  在松下公司工作的员工一天天增多了,虽然他们各有各人的想法,但是大体上在他们的脑海中,对公司的使命都能有所理解,并且具有共同的信念——把公司搞好,因此,有一股很强的原动力来推动公司的发展。

  今天公司继续向更大的规模发展,现在松下公司已拥有四万名员工,所以现在公司的事情,已不能以私事来看它。举手投足之间,无论是好是坏,已足以影响整个行业,甚至于整个经济界,更甚至于整个国家社会。

  公司的经营方针正确,而能与繁荣连结在一起,则社会也会受到其恩惠。如果拥有这么多员工的公司,有了违反社会繁荣的想法,不必说是刻意有此想法,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这种想法,社会问题当然就变得严重了,并且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今天我们的社会责任,可说是一天比一天地加重了。

  私人公司是社会的公众机关,所以服务大众的使命不变。松下先生九岁开始到大阪当学徒以来,五十七年间,始终一贯地工作再工作。如果他是从大学毕业以后再经过五十七年的话,现在恐怕已经超过八十岁了。

  松下在刚好满六十五岁时,决定辞退社长的职位,退到幕后,任用大所高所来照料松下电器公司的经营。

  “今天的松下公司,已经成为社会的公众机关,所以各位的责任还是很重。希望各位以后在公司新领导的带领下,团结一致,以共同的行动,创造更巩固的松下电器公司。”这是松下先生在辞去社会长职位时,对员工们所讲的。

  现在公司前途远大,正是日处中天之时,在这蒸蒸日上的时节,松下提醒各位要提防乐极生悲,否则成功的喜悦一夜之间会化为悲哀。

  松下电器公司现在已经从所有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了,改变原来的面貌而更自由活跃,才会有现在的进步。

  从古至今,就有“好事多磨”、“粗心大意”的俗语。就是说人在走运时,常会遇到打击,或者容易怠惰、粗心;如果不引以为戒,恐怕成功的喜悦,一夜之间要化为乌有。

  松下先生在辞退社长时,曾集合了三百多位中坚干部,除了感谢他们的辛勤合作,也勉励大家不要粗心大意,继续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努力。“详细内容相信各位都听过,希望大家本着新的精神,完成松下电器公司的使命,报答世人。

  “今后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踏出我们强有力的第一步。

  “无论如何,年将尽了,总是得好好结算一番,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诚实地衡量一下自己。如果不好好反省,那么一年之中,又得到些什么呢?这是自己走过的一年,所以要感谢周围的人帮忙,向得罪过的人道歉,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别人的帮助,也会得罪人。因此,岁末正是反省的好时机。”松下先生还说:“一个领导者面临危机时应该采取的典型态度,是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我以为,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因恐惧而心志动摇,而身为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发挥安定的力量,反而自己先起恐慌,他的部属必然会更加不安,最后将导致不可收拾的失败。相反的,如果领导者能冷静沉着,部属也会产生安全感,而勇气倍增,危机就能安然度过。“但话又说回来,领导者也是人,所以在危机时也难免会因压力而惶恐不安。但在这种紧要的关头,就算领导人心里不安,也千万不能表现在行为上,因为部属对领导者的态度往往会非常敏感,他的情绪会很快地传染给每个人,而影响到士气。”

  所以,领导者在平时就应该磨练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勇气,不管面临什么危机都能冷静沉着,妥善处理,这才是一个够条件的领导人。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三 用才应通权达变扬长避短



三 用才应通权达变扬长避短

  现代人事管理技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各种各样的人总可以找到适当的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对人事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了很大发展。松下也谈了几项有关人事管理的理论问题。

  人的主导型与依附型。在一些基层的组织中,经常地存在着一种重视依附型人才、轻视甚至歧视主导型人才的倾向,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对于多数领导者、管理者而言,他们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无疑愿意起用依附型的人,以便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体系。客观上讲,依附型人才也确实容易管理,并能尽心尽力于领导者,对领导唯命是从。但是,就一个组织的前途而言,如果一个组织中的领导层、特别是高层领导层都是依附型人的话,整个组织将是十分危险的,会毫无创见,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相反,如果一个组织中的领导成员都是主导型的,那情况同样是危险的。因为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和观念能够付诸实施,造成一种无组织的状况,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规划、决策、执行等功能方面,将会造成无效或效率低下,影响一个组织的前途。

  现代领导者如何认识这两种人,如何起用这两种人,如何做到不偏不倚,运用自如,使组织又有效地运转,这将是领导者的重要才能和艺术所在。

  人的理论面与情绪面。所谓理性人,就是指那些能用逻辑推理,重视事实,推演出纯粹客观结论的人。

  所谓情绪人,就是指缺乏理智,蔑视事实,或者歪曲事实,具有很大偏见的人。

  松下认为,任何一个领导者,他总是希望接触理性人,至少较多的是理性人,而不希望受到太多的情绪人的影响。可是,客观上这一点是办不到的。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纯粹的理性人和情绪人,他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罢了。具有理性的人的多与少,不仅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还受到极为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例如社会制度的明与暗,社会风气的好与坏,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智力开发的状况等,都会对理性人产生重大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领导者大声疾呼:“我们不要把个人的感情因素带到问题中来!”“让我们只考虑事实吧!”“不要用感情代替政策,代替法规,不要让谬误迷住了眼睛!”……但是,实践中总有一部分人不听信劝告,自以为是,他们无法摆脱情绪的支配,往往会感情用事。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人差不多都具有理性的一面,情绪的一面。任何人都无法排除他在思考、分析、推理、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受情绪因素的影响。每个人自己也一定知道这一点。一般说来,考虑的问题越重大,所受到的情绪影响也越大。

  领导者企图劝说一个人不受情绪的影响,往往是难以办到的。统计研究表明,当领导者批评下属的缺点时,总不免会激起下属的自卫性反应。批评越严厉,下属的自卫性反应越强烈。领导者的主观愿望总想纠正下属的不良情绪行为,然而,批评越严厉,往往效果越差,真正要改变这些行为则是相当困难的。

  现代领导者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良情绪行为,尽量达到理性程度,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修养。如果一位领导者能够觉察出客观事实,进而用客观事实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理智,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为什么发生,也能知道对理性面的影响程度,那他就能逐步地、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步成为一个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领导者。如果一位领导者为了克服情绪因素的影响,能自觉地组织起智囊机构,求助于顾问、律师或其它贤能,以尽可能地减轻自己的情绪对客观事实的影响,这种领导者就是很上乘的领导者了,他一定会作出较多的、合理的决策,是会得民心的。

  现代领导者参加的社交活动越多,对全局的整体了解越透彻,也越能排除情绪的影响。一个组织内部研究问题,由于人与人之间长期的共同生活,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彼此之间的憎恶、自私、非理性行为就容易暴露。为了排除组织内部情绪的影响,一个机构往往需要聘请外界的顾问来加以裁决。人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也就是这个道理。

  事物是复杂的,任何领导者总是不断地陷入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情绪的漩涡之中。领导者的责任是力求减少情绪面,扩大理性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何简单粗暴的办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尤其需要的是加强长远的智力投资,如普及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这样才能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同样明显的是,在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个人是组成群体的最基本单元。我们的社会承认个人的价值,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还保护个人的价值。

  假如我们的领导者,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注意研究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关系,就会从理性上深刻认识这一问题。

  古往今来,对人类的个体研究几乎一直占上风,认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主要动力之一。达尔文确立的生物进化论,承认生物之间的竞争,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观点,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

  这些看法也反映到人们的领导行为中间来。一些领导者认为:运用“群体”来完成一项任务,并不见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牵涉到规划、决策、创新和解决困难等活动,运用群体方式往往是“三个和尚无水吃”,在速度和质量上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之,就会是另一种情况了。

  在这里提出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所谓群体活动的无效性,到底是一种天然的特性呢?还是由于对群体活动的领导、管理方式不当呢?结论只能是后者。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组织规模日趋复杂化和大型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的高度综合性和劳动的群体性已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教育方法和技艺能力也有了巨大的改观,管理科学逐步发展成为门类繁多的科学体系。这一切,渐渐地打消了现代领导者企图继续凭借个体来推动工作的念头,运用群体活动来推动工作乃是客观的必然。与此有关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渐渐地发展起来了。

  对人的研究则更不例外,社会主义的新人,除了个体的生存必须之外,更有着他的社会需求,如共产主义理想和情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坚定的信仰,慷慨的援助等等。心理学者们提出,人的大脑中有一组神经组织它是分为层次的,最底层是原始的性反应,最高层则是利他主义的情操。

  综上所述,我们对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应当有一个升华的理性认识。

  人类的个体性,主要表现在为人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绵而生活的一面。个体如果达不到这一基本要求,则必然会造成紧张、愤怒、沮丧以及其它种种代替性的活动。如果人的这种个体性行为被外界或他人剥夺,则必然会引起一种反抗感,或矫正性生理反应。

  人类的群体性,表现在为人类社会而生存,渴望着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面。人类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常常会使每个人陷入困境和矛盾之中。一方面,人必须为自身的生存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必须为全人类的需要而生活。

  想全用好人来替自己工作是不可能的,与其精挑细选,不如大胆用人。在做事当中,有时也离不开坏人。

  松下公司拥有五十人左右的员工时,大部分员工以社长为中心,集合年轻人一起工作,大家都很辛勤,所以松下先生非常高兴。但这其中也有一些人做坏事,曾做过不诚实的事情,因为松下的个性较为神经质,所以为此事而烦恼。只有五十个人,就有一些这样的人,怎么办?当天晚上睡不着觉,到底该辞掉他呢?还是继续留用他?这确实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忽然间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日本到底有多少人做坏事?假定有十万人,这十万个被关在监狱里的犯人,就是所谓犯了刑法的人,他们中间难道就没好的吗?其他未犯刑法,可是因为犯了轻罪而没被判刑的,也许有三倍或五倍之多,那不就有五十万人吗?这些人当中,也许有的比关进监狱的人还要坏,但这些人并没有从日本领土被驱逐出境,较重者只是把他关起来,较轻者只是训他一顿就没事,仍然留在日本国土。当时因为是战前,天皇陛下被认为是神。就以那伟大的天皇力量来说吧,也设法减少犯罪的人。对较为恶性的,只是采取社会隔离的措施,轻者可说都原谅了他们,这是日本的现实社会情形。在此社会中工作,想只用好人来工作,这未免太自私了吧。有时候,人会受社会的影响而转变,既然自己想用更多的人,那么用这么一个坏人,也是避免不了的。

  这样一想就通了,原来认为不可原谅的人,产生了宽恕他的想法。员工如果增加到一千、二千人,或者更多一些,当然也可能会有不忠于公司的人,如果不包容他,就是对不起天皇陛下。

  于是松下先生觉得为此事烦恼是不值得的。全部用好人来工作,世界上哪有那么幸运的,连释迦牟尼也办不到的事,凡人怎么可以做得到呢?这样一想心里就轻松多了,从此以后,松下就大胆地用人,而不再担忧了。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虽然小错是在所难免,很幸运的,是没有出现那种足以使公司倒闭的恶人。“人无完人”嘛,这样一来,心情也变得非常轻松愉快了。所以当你遭遇到烦恼和困难的时候,由于你的看法与你的解释,或者你往过多的方面想一想,特别是好的方面,可以化烦恼于无形。

  美国工厂的管理人员是高效率的一大功臣,但他们为数却不多,这很值得我们参考。

  在美国的工厂,作业员的工资都是采用按时计资的制度,而且也都以女工为多。他们的女工大部分是年龄较长的妇人,约在四五十岁左右,而不象日本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小女孩,他们很少有二十多岁的女工。他们的服装也是形形色色没有统一,体格有高有矮,看来手指头好象也不太灵活,让人觉得这怎么会有高效率?

  在日本无论是任何工厂里,年轻女工们都是秩序井然地工作,这是很大的差别。可是当我们看完美国工厂的最后结论是,无论他们的工作情况如何,效率却相当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何会有如此的高效率呢?用那些高龄而手指不甚灵活的人来工作,会有这种高效率,查究其原因,乃是美国的管理职业的人员(领班)把计划做得非常完善。这种计划几乎是连盲人都可顺利地工作,不需要任何思考。设备方面也一再为工作方便而改善。但这些管理人员却很少,就是由少数的佼佼者订立计划、改善设计,因此能够收到高效率。

  日本公司的共同特点,是管理职业的人员比较多,因此常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在美国如果那些佼佼者所设计的东西错误了,这个人马上会被撤换。这点他们是很严格地执行的,因此每个人做事都很认真,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佼佼者。

  日本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