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19章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19章

小说: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践行“无为”的方法。道门所崇尚的“无为”是其在求道证道过程中的境界和思想方法,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对于道教中人来说,无为不是最终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换句话说,践行无为只是实现“无不为”目标的手段,是为了最终更好地积极“有为”;道教的“有为”是通过“无为”的形式完成实现的,千百年来,道门中人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实”的。道教在探究自然之道的历程中,并不是象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无所作为,任凭自然的摆布。恰恰相反,他们在自然奥秘面前却是积极有大为的。历代道门人士高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大旗,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探索精神,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究人情物理。道教不但在天文、地理、化学、医学方面有许多科学贡献,而且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菲的科学思想发微。尤为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中文“物理”一词的典出与道家、道教有直接关联。    
    


第四部分:观变察机——道教物理学思想钩沉“物理”一词的典出与道家、道教(1)

    物理学,西文源出于希腊文physis;本义为“自然”。在近代西方科学产生之前,古代欧洲社会一直将物理学一词视为“自然科学”的总称。换句话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至到中世纪,在西方人的眼里,物理学一直是一门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定性研究的学科,其内容除了包括现今所说的“物理学”外,还包括宇宙学、化学、气象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不包括数学在内的其它学科。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许多学科如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相继独立出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其内容发生了很大的调整,其研究范围被限定在力学、流体动力学、流体静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领域;研究的重心也从以往主要是定性描述转到定量刻划,普遍采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在现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根据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的不同,现代物理学可分为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部门,每一部门又包含若干分支。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物理学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在东方中国,“物理”一词和“物理学”名词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参见张秉伦、胡化凯《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王冰《我国早期物理学名词的翻译与演变》,《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笔者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和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物理”一词最早典出道家典籍,与先秦道家有密切关系。《冠子·王斧第九》云:“庞子曰:‘愿闻其人情物理’,所以啬万物与天地总,与神明体正之道?”马振献译注《冠子·王斧第九》,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第127页。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物理”一词的最早用法,原义是指事物的常理。冠子(约公元前300~前220年),战国末期道家,楚国人,隐居深山。本人喜用古代一种善斗的鸟的羽毛为冠,故名。从唐代柳宗元《辨冠子》开始,一些学者怀疑现存《冠子》是伪书,但缺乏有力证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冠子》一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冠子》三卷,唐、宋《艺文志》皆有著录。因此,可以断定《冠子》古有其书,唐宋时定为今本,依次为《博选第一》、《著希第二》、《夜行第三》、《天则第四》、《环流第五》、《道端第六》、《近迭第七》、《度万第八》、《王斧第九》、《泰鸿第十》、《泰录第十一》、《世兵第十二》、《备知第十三》、《兵政第十四》、《学问第十五》、《世贤第十六》、《天权第十七》、《能天第十八》、《武灵第十九》,凡十九篇。其中《近迭第七》、《度万第八》、《王斧第九》、《兵政第十四》、《学问第十五》诸篇为冠子与庞子对话文体,疑为冠子的后学所作。    
    《冠子》在自然哲学上继承发挥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道为万物本体的思想,认为“有一而有气”马振献译注《冠子·环流第五》;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第54页。,“万物相加而为胜败,莫不发于气、通于道。”马振献译注《冠子·环流第五》;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第54页。“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马振献译注《冠子·泰录第十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第176页。明确提出元气是万物产生的本原即    
    道。元气本体论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有深刻影响,冠子有发轫之功。《说文解字》释云“物,万物也。”“理,治玉也。”理在中国古籍有纹理、条理、道理多种涵义。将“物”与“理”连用,明确表示万物之理的做法出自道家之手。冠子首次将“物”与“理”连用,以“物理”一词来表示事物的常理即事理,这一用法在道家典籍《庄子》、《淮南子》中也可见到。《庄子·知北游》有一段大家熟悉的语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郭    
    庆藩撰《庄子集释》第3册,中华书局,1961,第735页。《庄子·秋水》亦云:“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庄子·秋水》,郭庆藩撰《    
    庄子集释》第3册,中华书局,1961,第584~585页。万物之理正是古汉语“物理”一词的本初涵义。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也运用“物理”一词表示对天地万物自然之理的考量:    
    夫燧之取火于日,磁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刘安等编、高诱注《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63页。


第四部分:观变察机——道教物理学思想钩沉“物理”一词的典出与道家、道教(2)

    《览冥训》一篇集中讨论了天地万物和自然现象,并试图从阴阳同气互动之类的学理高度说明“燧之取火于日,磁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向)日”这些自然现象。但作者已深感自然界自然现象的奥秘,“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刘安等编、高诱注《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62页。,因此作者指出,单凭人的耳目之类的感觉器官是无法分辨物理的。这种将“物理”作物之理的用法,是道家的一个首创和发明,在以后的历代典籍中便推广开来。《晋书·明帝纪·太宁三年》云:“帝聪明有机断,犹精物理。”《晋书》卷六《明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册,第165页。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中也运用了“物理”一词,云:“古人质朴,又多无才,其所论物理,既不周悉,其所证按(据),又不着明,皆阙所要而难解,解之又不深远,不足以演畅微言……”《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    
    《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151页。。葛洪这里所说的物理也是指万物之理,葛洪指出古人由于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他们所阐发的万物之理,不够周全,其论据不充分明了,没有切中要领,因而难以理解。道教科学家葛洪对“物理”一词的运用,也引证了本书的观点。晋代隐士杨泉曾写过一部名为《物理论》的自然哲学著作,杨泉,字德渊。公元280年晋灭吴以后,杨泉拒绝征聘,隐居著书,仿杨雄著《太玄经》十四卷,并有《物理论》十六卷等,宋时已散佚。清人孙星衍始集有《物理论》一卷,可知其思想梗概。成书于七世纪的道教外丹黄白术著作《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三也有“物变化之理”的说法,云:“丹砂色赤能生水银之白,物变化之理颇亦为证。”《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三,《道藏》第18册,第835页。万物之理的用法在道书中可以找到许多语例,例如,北宋学仙子程了一作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的《丹房奥论序》亦云:“窃谓金丹大药,上全阴阳升降,下顺物理,迎奉圣人所谓格物致知,大概不过子母相生,夫妇配偶之理。”程了一:《丹房奥论序》,《道藏》第19册,第275页。北宋道士出身的尚药奉御王怀隐等人编撰的《太平圣惠方》,卷一《叙为医》云:“是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疗未病,中医疗欲病,下医疗已病。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第1页。南宋高盖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人自然子吴NFDB9所撰的《指归集总叙》云:“天下有自然之道,万物有自然之理,不得于理,物且不通,而况于道乎?”吴NFDB9:《指归集总叙》,《道藏》第19册,第281页。随着时代的变迁,物理一词也为宋儒所习用,《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一·邵雍传》记载了邵雍师从授河图、洛书的经历,云:“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一·邵雍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6册,第12726页。文中将物理与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热衷讨论的话题心性、性命问题并称。南宋受道教影响很深的理学家朱熹在注释《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一文时,也沿用了“万物之理”这一用法:“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年版,第4页。 “物理”一词最早典出道家典籍这一事实值得人们深思和玩味,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道家、道教之道与科学之道并非在现代才发生义理上的共鸣,其实早在古代中国,二者已在某种形式或者事实上产生共振,存在着一种若明若暗的共鸣关系。


第四部分:观变察机——道教物理学思想钩沉道教物理学思想的特征

    道教物理学思想是道门中人在探索自然万物之理的活动中形成,其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物理学的宇宙论、力、光、电、热学等领域,具有零星的科学思想火花和专门化的科学思想论述并存的形式特点。道教物理学思想十分零散和质朴,散见在道教典籍和其它一些古籍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例如,唐代道士王冰关于王冰的道士身份辨析,参见拙文《道教医家杨上善、王冰考论》,《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3期。对大气压力现象进行了研究,云:“虚管溉满,捻之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十九《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第400页。    
    从这段对《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经文的注释来分析,启玄子王冰对虹吸管与大气压力现象有深入研究。一根一端封闭的水管,灌满水后,倒置过来,水不会倒出来,王冰解释是“无升气而不能降也”;无法很快把水注入瓶口很小的瓶子里,王冰解释说“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王冰的解释已涉及大气压力问题,殊为难得。道书《无上妙道文始真经》原名《关尹子》,亦称《文始真经》,旧题周大夫关令尹喜撰,凡九篇,依次以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为名。《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原书早已佚。今本《关尹子》学术界一般认为出于南宋。参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475~476页。    
    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大气压力实验:“瓶有二窍,水实之,则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不升则不降。”《无上妙道文始真经》,《道藏》第11册,第524页。一个瓶子有两个孔,装满水,倒置瓶里的水就泻下来了,如果塞住其中一个孔,水就流不出来,对于这一现象,作者正确指出其原因“盖不升则不降”,即气流不流通的缘故。道门中人还会利用大气压力的变化来展示一些道术。宋代俞琰的《席上腐谈》就记载了一道人的绝技;声称:予幼时,有道人见教,则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银盆水中,水皆涌入瓶,而银瓶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于壮夫腹上,挈之不坠。俞琰小时候遇见的这位道人,其所表演的魔术有一定的物理学原理。在空瓶中点燃纸片,燃烧时消耗大量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剧降,产生强烈吸引力,故能将水吸入或紧紧吸附在人体皮肤上。道教典籍中散见有许多关于声、光、磁、热思想,道门中人对物理学知识和思想的认识并非用严格的现代科学语言所描述,呈现出十分零散和朴素的特征,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科学思想的结晶,其涓涓细流汇入人类科学思想的大河。必须指出的是,其中也不乏有许多在当时看来十分先进的科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蕴育和科学殿堂的建构曾起过点点滴滴或者说添砖加瓦的作用。


第四部分:观变察机——道教物理学思想钩沉道教典籍中的物理学思想(1)

    道教物理学思想散见于各种道教典籍中。明版《正统道藏》收有道书《玄真子外篇》上、中、下三卷,题为“唐玄真子张志和撰”。张志和,道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唐肃宗朝任过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厌倦官场生活,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张志和工于诗画,以《渔歌子》享誉文坛。今日小学语文中还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张志和不仅文采恣肆,而且对自然现象也怀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面对自然玄秘,探赜索隐,乐此不疲。著有《太易》十五卷、《玄真子》十二卷等。《玄真子》今仅存《玄真子外篇》,上卷《碧虚》、中卷《NFDBDNFDBE》、下卷《涛之灵》,其文体酷似《庄子》,作者善用譬喻及寓言来阐述自然界造化、方圆、大小之理。作者注意到光的反散现象,对自然界常见的雨后虹霓景象有自己独到的科学思想。云:“雨色映日为虹”    
    《玄真子外篇》卷下,《道藏》第21册,第724页。,即雨滴反射日光从而形成虹这一自然现象,准确解释了虹霓产生的物理原因;《化书》卷二也记载了“饮水雨日,所以化虹霓也”:动静相磨,所以化火也;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勃,所以化云也;汤盎投井,所以化雹也;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