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25章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25章

小说: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洪认为:“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196页。    
    故服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等皆可令人飞行长生。而“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196页。。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崛起和兴盛(5)

    再次,葛洪详细地总结和论述了晋代以前的各种丹经、丹法和黄白之方,具体介绍了各种金液、还丹的配方、炼制程序和实验操作方法。    
    晋代以前成书的有关外丹黄白术著作,大都缺乏详细的丹药配方和具体的实验操作记载。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虽被道教尊奉为“丹经王”,但他对炼丹方术只看重从理论上论述,缺乏具体方法和实验记载。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的《金丹》、《黄白》卷里,则系统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炼丹、炼金成就,具体介绍了许多丹经和炼制方法。在《金丹》卷中,记载了《黄帝九鼎神仙经》、《太清丹经》、《五灵丹经》等古代丹经,而且还记载了《岷山丹法》、《务成子丹法》、《羡门子丹法》、《立成丹》、《取伏丹法》、《赤松子丹法》、《石先生丹法》、《康风子丹法》、《崔文子丹法》、《刘元丹法》、《乐子长丹法》、《李文丹法》、《尹子丹法》、《太乙招魂魄丹法》、《采女丹法》、《稷丘子丹法》、《墨子丹法》、《张子和丹法》、《绮里丹黄》、《玉柱丹法》、《肘后丹法》、《李公丹法》、《刘生丹法》、《王君丹法》、《陈生丹法》、《韩终丹法》、《以金液为夷喜巨胜之法》、《小神丹方》、《小丹法》、《小饵黄金法》、《两仪子饵黄金法》等三十多种丹法。    
    关于炼金术(黄白术),在《黄白》开篇中葛洪首先就指出了当时有《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卷,一千多首。“抱朴子曰:《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首,千有余首。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283页。。在《黄白》卷中,葛洪详细记载了“武都雄黄法”、“作丹砂水法”、“金楼先生所从青林子受作黄金法”、“治作赤盐法”、“NFDC7里先生从稷丘子所授化黄金法”、“治作雄黄水法”、“小儿作金法”、“务成子法”等多种黄白方。通过葛洪的这些记载,使得晋代以前的许多已失传的金丹文献得以见其梗概,弥补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不足。    
    东晋葛洪金丹道教理论的建立,标志着道教开创时期上层士族道教理论基础的奠定。从此以后,在上层社会里,道教的活动逐步趋于活跃,一些高级士族、贵族纷纷加入道教,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帝王如晋哀帝对道教金丹术也颇感兴趣。据《晋书·哀帝记》记载,晋哀帝司马丕“雅好黄好,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    
    除了这些帝王外,当时在高级士族中雅好服食养性的也不少,晋代的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就是一例。    
    《晋书·王羲之传》云:“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南北朝时期道士和帝王热衷于金丹术的事迹亦屡屡见于史书中。据《宋书》载,宋太祖时,梁、益二州刺史刘亮曾“迎武当山道士孙道胤,令合仙药,泰豫元年(472)药始成,而未出火毒”,刘亮服后,“心动如刺,中间便绝”。而萧齐时代的道士陈惠度,颖川人,先后在茅山、南岳等名山炼丹,“炼丹深夜,被鬼所扰,三捣丹炉,运石摧压,唯冥心蟠坐石上,诵《黄庭经》,佩五岳真形图……后丹成,光气满山,明彻远近,后服之,以齐武帝永明三年五月十三日冲天”《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三,《道藏》第5册,第290页。。据《南史·邓郁传》记载,梁代的道士邓郁,荆州建平人也。少而不仕,隐居衡山极峻之岭。立小板屋两间,足不下山。断谷三十余载……梁武帝敬信殊笃,为帝合丹,帝不敢服,起五岳楼贮之。虽然梁武帝对丹药的功效有所畏惧,但邓郁本人却深信不疑。又据《华阳陶隐居内传》,梁武帝曾敕给邓郁九转丹具,令还山营合,丹成开鼎,“邓不以献奉,自饵之,须臾即死”。南朝如此,北朝也不甘落后。北魏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皀十分崇信道教外丹黄白术,曾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以求长生。但同样由于惧怕丹药的毒性,于是就“令死罪者试服之,非其本心,多死无验”。此外,据《北史》卷八九中记载,方士张远游曾为北齐文宣帝炼成丹药。文宣帝也不敢服,说:“我贪人间作乐,不能飞上天;待临死进,取服耳。”这简直就是一幕叶公好龙故事的再现,同时也表明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外丹黄白术已在朝野上下广为流行,人们已对丹毒有所警觉和认识。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崛起和兴盛(6)

    在南北朝时期众多的道教金丹家中,对外丹黄白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则要数南朝的陶弘景。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中国外丹黄白术史上又一个著名的金丹家和医药学家。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陶弘景自幼勤奋好学,一生中“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据《南史·陶弘景传》,十岁时潜研葛洪《神仙传》,受到熏陶,便对神仙养生之术发生了浓厚兴趣。陶弘景早年曾在齐朝任过诸王侍读之类的闲官,由于宦途颇不遂意,37岁那年便弃官入道,曾师从孙游岳受上清经法与符图,后来便长期隐居句曲山(茅山)潜心修炼。在此期间,梁武帝屡次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梁武帝仍辄就咨询,书问不绝,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作为一名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直接从事炼丹活动长达二十年之久,曾数次营合“九转神丹”,最终获得成功,炼成了著名的飞丹:“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得其书,烧香虔受”《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册,第1899页。。    
    陶弘景在外丹黄白术方面著有《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集金丹黄白方》一卷,《太清诸丹集要》四卷,《炼化杂术》一卷等著作。可惜这些金丹著作已全部散佚,这就给后人全面评价陶弘景在道教金丹术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留下了巨大的困难。关于陶弘景从事金丹活动的事迹和具体的炼丹成就,目前我们只能从他传世下来的一些著作,以及引用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资料的历代本草学著作中窥见一二。    
    例如陶弘景在长期炼丹实践中认识到金、银两种金属能和水银化合成汞齐。他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四“水银条”。。在这里,陶弘景一方面清楚地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的现象,这比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金镀银的用途首次做了说明。    
    陶弘景在长期炼丹过程中,对一些炼丹原料的性质、制法、产地都较明确认识。如陶弘景明确说明胡粉(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是“化铅而作”,黄丹(化学成分是四氧化三铅)是“熬铅所作”,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陶弘景在炼丹实践中还掌握了鉴别钾盐和钠盐的思想方法。他指出,消石(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就是真硝石;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就不会产生这种颜色的烟《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三“硝石条”:“陶隐居云;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而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方法是相同的,由此也可窥见陶弘景科学思想的水平。    
    隋唐以降,道教外丹黄白术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在唐朝和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丹黄白术理论日趋完善、系统,形成了以阴阳五行说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长生不老为目标的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陈国符先生认为:“东晋葛洪《抱朴子》述金丹,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亦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陶弘景又炼九转神丹。其所纂修《真诰》、《登真隐诀》亦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亦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亦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册,中华书局,1963,第390页。而到了隋唐时期,一些金丹著作“多言阴阳八卦四象五行,铅汞龙虎,多援引《参同契》。”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册,中华书局,1963,第390页。    
    陈国符先生这一评价很能说明问题,表明隋唐道教外丹理论更趋系统化。    
    第二,从事外丹黄白术烧炼活动的道士人数剧增,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外丹黄白术的道经大量涌现。据《新唐书·薛颐传》记载,唐高宗曾召道士百余人“化黄金治丹”。另据《太平广记》,唐太宗也曾招炼金术士成弼,授以五品官,勒令以铜造黄金,凡数万斤,这种人造黄金(药金)也称大唐金。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炼丹、炼金活动的盛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道教炼丹家,如孙思邈、陈少微、金陵子、张果、楚泽先生、程了一等等。    
    孙思邈,隋唐时期著名的道教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著有《太清真人炼云母诀》、《烧炼秘诀》、《龙虎通玄诀》、《龙虎乱日篇》、《龙虎篇》、《太清丹经要诀》等炼丹著作。孙思邈在道教炼丹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贡献就是将炼丹术与制药相结合,他提出了炼丹的目的在于制造药物的新思想,将炼丹术引向制药化学的实用领域,对中医丹药的开发和研制意义重大。参见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第151~152页。有关这一问题,本书后面将详论。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崛起和兴盛(7)

    陈少微也是唐代有名的炼丹家,自称于岩穴之中遇至真之人,得授灵砂要诀。著有《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一书,“述灵砂七返七篇及金丹至诀二章……并述火候次第、药物品次篇”《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序》,《道藏》第19册,第13~14页。    
    ,此外还著有《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专述“炼汞要妙”《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道藏》第19册,第22页。。陈少微在这两部外丹著作中详细记载了用汞和硫制丹砂和从丹砂中制取汞的实验方法。    
    张果,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之一,他本人也是一位直接从事炼丹活动的丹家。著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题为“蒙山张隐居撰”,《道藏》第19册,第5页。等外丹著作,对丹砂的产地、形状、性质和制法都作了详细记载,并首次叙述了由铅制密陀僧的方法。《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全书分为“黄金篇”、“白金诀”、“黑铅篇”、“雄黄篇”、“朱砂篇”、“真汞篇”、“砒黄篇”、“成金篇”、“释紫粉篇”、“释还丹篇”、“释金液篇”、“释阴阳篇”,对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与方法作了较详细阐述。    
    隋唐至北宋时期较有影响的外丹黄白术著作还有题为“楚泽先生编”的《太清石壁记》上、中、下三卷,是书记述了“太一金英神丹方”、“造大还丹方”、“六一泥法”等30余种丹法,以及“服诸丹法”、“疗病状法”、“服八石丹慎忌法”等服丹方法。此外,托名“真人郑思远撰”的《真元妙道要略》、《纯阳吕真人药石制》,题为“紫阁山叟独孤滔撰”的《丹房鉴源》、北宋程了一撰的《丹房奥论》也较有代表性。    
    唐代金陵子述的《龙虎还丹诀》是这一时期专述黄白术的著作。金陵子的生平难以详考,《    
    龙虎还丹诀》中的主要内容是金陵子本人从事炼金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关于制砷白铜的“点丹阳方”《龙虎还丹诀》卷上,《道藏》第19册,第113页。和提炼纯铜的炼“红银法”《龙虎还丹诀》卷下,《道藏》第19册,第114页。具有很高价值,反映了唐代黄白术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实验水准。    
    唐代的炼金活动黄白术也异常活跃,社会上不断掀起炼金热潮,规模空前。据载,唐代曾有大量人造黄金(药金),如成弼金、王四朗金在市面上流行,甚至售往西域等地。而且这些“化赤铜为黄金”的炼金活动还得到帝王的支持。《太平广记》中就有记载:“唐太宗召成弼,授以五品官,敕令以铜造黄金,凡数万金。所谓大唐金也。百炼益精,至今外国传成弼金,以为宝货。”可见当时黄白术的制金技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造黄金(药金)已被帝王用以充资国库了。唐代黄白术炼制的人造金银种类颇多,达二十种之多。据唐人编撰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四记载:    
    金二十种论:雄黄金、雌黄金、曾青金、硫黄金、土中金、生铁金、    
    NFDCE石金、砂子金、土绿砂子金、金母砂子金、白锡金、黑铅金、朱砂金、熟铁金、生铜金。已上十五件。唯只有还丹金、水中金、爪子金、青麸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余外并是假。《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四,《道藏》第19册,第266页。    
    这一时期专述黄白术的炼金著作还有唐代金陵子述的《龙虎还丹诀》。关于金陵子的真实姓名以及生平事迹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龙虎还丹诀》中的主要部分“龙虎还丹诀”是金陵子本人从事炼金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其中载有制砷白铜的“点丹阳方”和提炼纯铜的“炼红银法”,具有很高价值,反映了唐代黄白术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实验水平。    
    随着唐代道教外丹黄白术的活动高涨,有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文献、道经也大量问世,并开始被广泛搜集、系统整理和编辑成册。今《道藏》所收金丹术著作大多不著撰写人,据陈国符先生考证,其多为唐人或宋人所撰或纂集。参见《道藏源流考》。唐开元中,唐玄宗“发使搜访道经,纂成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天宝七年,“诏传写,以广流布”,这开了后世历代编修大型道经从书《道藏》的先河。从现在传世的《道藏》来看,有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文献、典籍大都集中收藏于《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中。    
    第三,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实验技术与操作方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炼丹作金的实验手段更加多样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