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29章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29章

小说: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可见这一金丹思想影响之大。    
    在道教丹家看来,物质自然进化的时间太漫长了。那么怎样才能加快和缩短这一自然演化过程呢?道教外丹黄白术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一鼎可藏龙与虎,方知宇宙在其中”《丹房奥论》,《道藏》第19册,第276页。。只要模拟宇宙自然环境来设置丹鼎和配伍药物,仿照天地阴阳造化的原理,依据“阴阳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节律来掌握火候,运用“水火相济”等各种手段,外加祈祷祭祀的科仪,就可以人为控制和调整丹鼎这个小宇宙的时间流动之矢。    
    正是在上述金丹思想的指导下,道教丹家坚信,在与自然大宇宙相对应的丹鼎小宇宙中,凭借丹炉中水火的促进作用,就可以加速金石自然进化的历程,在较短的时间内炼制出真金和仙丹来。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炼丹、炼金的主要操作方法(1)

    道教外丹黄白术经过一、二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炼丹、炼金的实验操作方法。外丹黄白术有许多用来表示操作技术的术语,计有:“飞”、“升”、“抽”、“伏”、“死”、“制”、“点”、“关”、“养”、“煮”、“炼”、“煅”、“炙”、“研”、“封”、“沐浴”、“酿”、“渍”、“烧”、“化开”、“固济”等等;此外,还有一些金丹术特有的操作方面的习语,如“安”、“转”、“平底火”、“转角火”、“齐药火”、“烧胎”、“NFDDA底”等等可参见袁翰青《从〈道藏〉里的几种书看我国的炼丹术》,《中国化学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张觉人著《中国炼丹术和丹药》,四川人民出版社,19    
    81。。下面我们分别加以阐释。    
    1飞    
    飞从字面来讲是升华的意思。飞法是道教金丹家最常用的一种升华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通过炉火的加热作用使丹鼎中的固体药物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变为蒸气。例如《太清石壁记》中记载的许多丹方如“太一小还丹方”、“太一硫黄丹方”、“八石丹方”、“八神丹方”、“太一雄黄丹”、“流珠丹”等等都是运用了飞炼方法来炼制仙丹。现录“太一硫黄丹方”如下:    
    石硫黄(三斤),右捣研入丹灶中飞之,以两盆子为上下釜盖,文火飞三日夜,并飞上釜如金粉色,可研丸服之。楚泽先生编《太清石壁记》卷上,《道藏》第18册,第765页。    
    这里“飞上釜”即升华到釜的上部的意思。《太清石壁记》还特别讲到“飞丹禁忌法”和“飞丹发火吉日”,给升华方法罩上了一层玄秘色彩。    
    2升    
    升也是升华的意思,其方法与飞法基本上一样,也是一种通过加热使固体药物直接升华的方法。    
    3抽    
    抽字面上的意思与蒸馏相同。抽法是道教金丹家常用的一种纯化、分离药物成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原料加热至沸,使其中某部分气化,然后冷凝为液体加以收集。金丹著作中常有“抽汞法”,“抽铅添汞”之说,意思就是指由铅矿中取出铅来,从汞矿中蒸馏提取出汞    
    来。例如张果的《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中有“抽汞诀”:    
    先取铁鼎,上下安盐固济,炉上开一孔子,引内气出,即用木柴烧之,三日一收,汞出未尽,更飞之,抽汞此为妙矣。张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道藏》第19册,第41页。    
    4伏    
    伏字在金丹著作中有多种用法,意思有所差异。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当作名词来使用,指的是炼丹、炼金过程中获得了产物。例如“乃伏也”,即为得到某产品了;第二是当作动词来使用,诸如伏汞、伏铅、伏硫黄等,指的是通过某种手段,对一些性质不活泼、不稳定的物质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变得稳定而固定下来,例如《诸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载有的“孙真人丹经内伏硫黄法”就谈到硫黄的制伏方法:“硫黄一两,硝石一两,硇砂半两,右三味为末,甘埚坯成汁,泻入槽中,成伏也。”《诸家神品丹法》卷五,《道藏》第19册,第283页。同卷中还记载了“伏汞砂法”、“葛仙翁丹经内伏雌黄法”、“葛仙翁丹经内伏胆矾法”等等,都属于此类。    
    在金丹典籍中,通过炉火加热的方法使物质性质发生改变的方法又叫伏火法。例如清虚子《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有“伏火矾法”,《诸家神品丹法》中有“伏火硫黄法”、“伏火硼砂法”、“伏火焰硝法”等。在外丹黄白术中,金丹家认为天然金石药物由于含有太阳、太阴之气,或混有杂物,含有大毒。因此,金丹家常常采用伏火法如“伏火黄金”、“伏火丹砂”、“伏火雄黄法”来除去或减轻天然金石药物的毒性。从现代化学的角度,这种以火炼方法来杀金石毒的“伏火法”含有对药物提纯、提炼的意思。例如,金丹家认为生丹砂有毒,必须经过“伏火丹砂”的过程即加热升华的方法精制硫化汞达到除去毒性的目的,否则不可服用。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炼丹、炼金的主要操作方法(2)

    5制    
    制是指加入某种反应物与容易挥发、升华的物质起反应,化合生成一种较稳定的新物质,将原物质抑制起来,使其不能升华或者挥发。如在硫黄中加入汞的制硫法,在铅中加入汞的制    
    铅法等等。    
    6死    
    死是指物质在炼制过程中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是原来的物质了。例如常用的死汞法就是把硫黄或铅加入到易流动、挥发的水银中,使其生成硫化汞或铅汞齐,降低了汞的流动性,水银就变成了不动的死物,从而固定住了。这与前面所说的伏法、制法基本上一致。    
    7点    
    点是道教金丹家常用的一种加入少量的试剂于较大量的物质中使其性质发生变化的方法。例如唐代金丹著作、题为“金陵子述”的《龙虎还丹诀》中载有“点丹阳方”,根据这一丹方,炼金家能够“点铜得白金”。这是用了砷来点化赤铜为丹阳银,即在已熔化的红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砒,利用砷的强氧化性,使红铜变成有银白色光泽的物质,即砷白铜。这里“点”的作用类似于民间豆腐行业的点卤方法。民间制作豆腐时,最后一道工序是在一大锅豆浆中加入少量盐卤(氯化镁)或者少量石膏(硫酸钙),使豆浆里的蛋白凝固结块。    
    8煮    
    煮是在有水溶液存在的情况下对釜内物质进行加热的一种方法,这与通常所说的熬煮法一致。    
    9养    
    养是对炼丹、炼金原料进行长时间的微热,使其反应物质缓慢发生变化的一种操作方法。    
    10关    
    关是将用于炼丹、炼金的若干原料物质密封于一容器内,埋藏在地表下,不加热,使容器内的反应物缓慢发生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    
    11炼    
    炼在道教金丹术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指全部的人为造成的化学变化;二是狭义的,指加热干燥的物质,使其发生化学变化的一种操作方法。    
    12煅    
    煅指在适当的温度下将产物经过一定时间的加热,除去所含水分、挥发性物质的一种方法。这类似于现代化学中的锻烧法。    
    13炙    
    炙是指将反应物料局部加热的一种操作方法。    
    14化开    
    化开在金丹著作有二种含义:一是将固体物料加热熔融;二是加入水溶液等溶剂使固体物质溶解,由固态变为液态。    
    15浇    
    浇在道教金丹术中也有二种不同含义:一是用液体溶液淋浇于反应物上。例如,水银同硫黄在锅中发生反应时,如有火焰发生时,随即浇以醋,使其火焰熄灭;浇的另外一种含义是指将流体状的物料倾倒出反应容器,让它慢慢冷却结晶的一种方法。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炼丹、炼金的主要操作方法(3)

    16研    
    研是在研钵中将物料研碎成为粉末的一种方法。研磨在金丹术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使固体物料变成细小颗粒,增大其参加化学反应的面积,更易与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例如硫黄与水银通过在研钵中的不断研磨,就能得到较充分的化合,生成硫化汞。再经过升华法,就能得到红色硫化汞。    
    17沐浴    
    沐浴在金丹著作中就是研磨的意思。《丹房须知》中有云:“丹诀曰:卯酉为沐浴,诸家皆以钵研三千遍。此法至微至妙,非至人不能造也。”吴NFDB9:《丹房须知·沐浴十八》,《道藏》第19册,第60页。书中还有一幅研磨器具的插图。    
    18封    
    封是将反应物长期静置于容器中或埋入地表下的一种炼丹、炼金方法。早期丹经《三十六水法》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三十六水法》系汉代著作。中记载了矾石水、曾青水、硝石水、紫石英水、卤碱水等五十多种水法,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卷中的金液太乙丹的制法就是采用这一方法:“合之用古秤黄金一斤,并用玄明龙膏、太乙旬首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成水。”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82    
    页。    
    此外,在黄白卷中的“作丹砂水法”、“治作雄黄水法”也都是采用了这一方法。    
    19淋    
    淋是指用水作溶剂溶解出部分固体药物的一种方法。如金丹家用“暖汤淋朴硝取法,澄清者取煮之”的方法来制备像硫酸钠一类的盐溶液。    
    20渍    
    渍是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以及过滤再结晶等操作方法。例如成书于7世纪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就记载了采用这一方法以硫酸钠和硝酸钾来制造硫酸钾。兹录卷八“作朴硝硝石法”如下:    
    取朴硝、硝石,无用捣筛,粗研,以暖汤淋朴硝取汁,清澄者取煮之,多少恒令减半,出置净小盆中,以冷水渍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大小皆有楞角起。《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八,《道藏》第18册,第818页。    
    朴硝是硫酸钠,硝石即硝酸钾,溶解以后,加热浓缩,转移至小盆中,外用冷水冷却,放置一晚,即有结晶析出。在可能析出的四种盐即硫酸钠、硝酸钾、硝酸钠、硫酸钾中,硫酸钾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的是类似于白英且有楞角的硫酸钾。可见,道教金丹家已经懂得利    
    用溶解度的差异将两种不同溶解度的盐类分离,并能熟练地应用“渍”的方法使盐溶液冷却结晶,从而制备一些物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八第六中记载的“假别药作硝石法”同样也是采用了这一方法来制备硝石:    
    石胆一斤,朴硝一斤,芒硝一斤,三物各捣研作末,取苦水三斗于铜铛中,煎十沸即下三物末,煮之半在澄取清,缓火煎之……泻著瓷器,著冷水渍,经一宿,即成硝石。如霜雪,成如冻凌,以水投之,立即为水,复以火煎之……还泻著瓷器,还以冷水渍之,即作    
    硝石,如此之转炼之……。《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八,《道藏》第18册,第818页。    
    这里是运用了多次重结晶的方法来制备较纯净的硝石。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炼丹、炼金的主要操作方法(4)

    21固济    
    固济是用六一泥、盐泥等泥状物把反应器严密地封闭起来,防止锅内物质在加热时由缝隙走失。因为在升炼丹药过程中,如果反应器封闭不严,釜内的易挥发物质如水银在加热时会从缝隙飞走,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无丹可收。固济材料最常用的材料是六一泥,因它是由七种物质配成的。据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金丹》记载,六一泥是由戎盐、卤碱、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和胡粉等七种物质捣合而成,以六加一为七,故名六一泥。这是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云:“以六与一合为七,至人秘之故为七”,六一泥的成分、制作法在不同的外丹黄白术著作中略有差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的六一泥配方是:“用矾石、戎盐、卤碱、NFDE9石四物,先烧之二十日,东海左顾牡蛎、赤石脂、滑石凡七物分等,或多少自在,捣一万杵,令如粉。于铁器中合裹,火之九日九夜,猛其下火,药正赤如火色,可复捣万杵,下绢筛,合百日华池以为泥。”《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道藏》第18册,第796页。而吴NFDB9在《丹房须知》中则说:“黄土、蚌粉、石灰,赤石脂、食盐,右六味各一两为末,水调用之,名六一泥。”吴NFDB9:《丹房须知》,《道藏》第19册,第59页。可见六一泥的成分十分复杂,制作又很繁琐。其实六一泥的主要作用只是起到一种密封作用,防止发生泄气和出现走炉(也叫走丹)情况。这也反映了道教金丹家故弄玄虚的一面。到了后来,一些丹家则化繁为简,多选用盐泥代替六一泥作固济材料。因为盐水和黄泥调剂的盐泥具有越烧越硬的特点,也能很好地起到密封反应器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外丹黄白术的方法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二大类。一大类是火烧法,即主要依靠炉火,通过无水加热的方式来升炼丹药和炼制人造金银。这是道教金丹术最主要、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早在东汉魏伯阳时代,就有了专论火炼法的著作《火记六百篇》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上篇有云:“《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判重说,世人不熟思。”,可惜此书后来失传。另一类是水炼法,即使物料在溶液状态下,利用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络合反应平衡,通过化合、置换、取代等相互作用来制取仙丹和药金。早期丹经《三十六水法》和约出于8世纪中叶的《轩辕黄帝水经药法》就是中国金丹术中仅有的二部专论水炼法的金丹著作。参见孟乃昌《道藏炼丹原著评述(续)》,《宗教学研究》1990年3~4期合刊本。在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各种丹方、黄白方中,火炼法占了绝大多数,而水炼法只居少数。但这也不是绝对分明的,有时一个丹方或黄白方中,不仅采用了火炼法,也采用了水炼法,火炼法和水炼法混用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除了上述方法外,在道教外丹黄白术著作中还有一些有关操作方法的特定术语。诸如,“安”,是指装备炼丹、炼金设备、器皿等,即安炉立鼎等;“转”,是指炼制过程中操作或变化的次数,变化了几次或操作了几次,就叫几转。在外丹黄白术著作中,有许多丹经都被冠以“几转”的名称,如《九转灵砂大丹》、《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青霞子十六转大丹》、《感气十六转金丹》等等。而且金丹家认为金丹炼制变化的次数与其丹药的功效有很大的关系。“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77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