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31章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31章

小说: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埋生石灰一斤。东面埋生铁一斤。西面埋白银一斤。上去药鼎三尺垂古镜一面,布二十八宿五星灯,前用纯剑一口。炉前添不食井水一盆,七日一添。用桃木板一片,上安香炉。各处置,昼夜添至第四转,其丹通于神明。恐魔来侵,安心守护,致祈祷之词,云谨启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运合乾坤,众魔莫侵……    
    采铅十一:《参同录》曰:凡采黄芽须用金旺之时,以白露为首。此谓金NFDA1圆时,蟾光盛满是炼丹之时候。炼时须八月,许真君曰冬养子八月。下手以九鼎取黄芽,至十月之内,全在水火停(疑为均,笔者注)匀,阴阳得所,自然化出灵芽。若是水火不匀,盗过铅脚,透入灵芽,不堪用也。亦须受气满足,若气不足,丹亦不伏。    
    抽汞十二:葛仙翁云:飞汞炉,木为床,四尺,如灶,木足高一尺已上,避地气,揲圆釜容二斗,勿去火,八寸。床上灶依釜大小为之。《火龙经》云:飞汞于丹砂之下,有少白砂亦佳。若刚木火之只可一昼夜,不必三夜也。丹砂之滓有飞不尽者,再留之。砂无出溪桂辰,若光明者,亦可号曰真汞也。注云:鼎上盖密泥,勿令泄NFDA1,仍于盖上通一NFDA1管,令引水入盖上盆内,庶汞不走失也。    
    鼎器十三:《参同录》曰:还丹非鼎器不成。故混元经曰:坎离为药,乾坤为鼎,四者相抱,谓之橐硁。乾者金也,坎者土也,谓土生金,故号金鼎,非用金为之。鼎者,丹之室也。鼎器全备,万物生焉。鼎象中宫,中宫属土,能生万物,故鼎用土。阴真君曰:须向中宫求鼎器,明知用凡土烧NFDDC为鼎……长短宽窄临时制。造宽则水火之NFDA1不降,窄则水火之NFDA1不行,更自消停。既得鼎器,须置炉,炉是鼎之匡廓也。鼎若无炉,如人无宅舍城墩也,何以安居。故炉以安鼎,收藏火NFDA1。司马氏云:葛仙翁得口诀,予置土火鼎,用鄱阳NFDDC末为白土,匀之入臼,杵万下,为鼎,形如鸡子,高一尺二寸,为盖,安物于中,仍固济,以法泥,水鼎内瓦盆坚者作底,容药,乃进鼎三分入瓦盆中,别以药炉内外了却,以法泥,泥干,安炉上也。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金丹术炼丹作金的基本步骤和程序(3)

    药泥十四:黄土、蚌粉、石灰、赤石脂、食盐,右六味各一两为末,水调用之,名六一泥。注云:若以蜜调之,尤紧密不癢。    
    燠养十五:葛仙翁曰:至药未炼,先须燠养之法……其法坚石或玉石为乳,捶钵以乳二物,各八两,令相制入鼎内,面于东向,研三千遍,讫聚之成块,命曰胚……然后入有盖土釜中,法泥泥干入灰池,文武火燠七日,冷出之,或紫色。如两数不足,则火候有失。别作灰池,预作文武火燠之以备用。二十一日顷刻不可离,故炼丹非三人不可燠养。讫再研之,乃入鼎。鼎中先实,黄土为基,厚二寸四分,象二十四NFDA1,安二物于中,乃下火。    
    中胎十六:青霞子曰:药在鼎中,如鸡抱卵,如子在胎,如果在树,但受NFDA1满足,自然成熟。药入胎中,切须固密,恐泄漏真NFDA1。又曰:固济胎不癢,变化在须臾中。胎所制形,圆如天地,收起似蓬壶,闭塞微密,神运其中。《金碧经》曰:炉灶取象,图固周坚,委曲相制,以使无虞。黄真君注云:炉鼎、神室、铅汞重重相制,故炉敛火NFDA1以制胎,胎敛火NFDA1以制铅,铅得火NFDA1以制汞,递相制伏,须鼎器密方保无虞。    
    用火十七:如云子曰:下火时,用实心石七个,烧令通红,以醋淬之,抛于药房内……夜半子时起火,勿令女子、鸡犬见。起火时,用炭五两,烧令通赤,入炉灰盖之,平旦不可失也。其鼎当如鸡卵,其火取日之火,次楠木火,为世败火,堪用九年,并不得用别火,号曰长火水火。    
    沐浴十八:丹诀曰:卯酉为沐浴。诸家皆以钵研三千遍,此法至微至妙非至人不能    
    造也。崔公《入药镜》云:研龙使如粉,吸虎自相当。《参同录》云:卯酉二八之门,谓之死NFDA1。前二日半为卯,后二日半为酉,丹家大忌,不进水火,因而语之曰:    
    此理幽微,世人莫测,可谓神圣。若不明此,岂足以语炼丹哉。    
    火候十九:古法只是十月。故青霞子云:未尝闻人受胎年三岁而生者也。其间或三年者,作用不同,理则一也。火之斤两无定,为器有大小,药有多寡,要在临时消详阴阳之理,靡差毫厘。    
    开炉二十:《参同录》云:从十月起首至四月属阳鼎,左旋。五月至十月属阴鼎,右转。丹至困极之时不得暂抛离药时,专听龙吟之声,过此阳极之数,丹已无忧。至十月日全阳归坤,遇丹成就,色变紫金,光华赫然,九转成阳,五行NFDA1足。如云子曰:开鼎时须斋戒沐浴,各披道衣,顶星冠,面南,跪捧药炉,焚香净身,虔诚祷告,启请大道天尊太上老君一切十方上圣真君奉道弟子某甲功成丹鼎……开鼎取药之时,勿令妇人、鸡犬见之。所飞鼎上白者紫金丹,赤为龙虎丹,鼎周四面者为大丹,中间白如鱼鳞片者名神符白雪。    
    服食二十一:如云子曰:丙黄蜡?子内,闭入东流水,浸三七日,出火毒,入竹筒内面贮于甑中蒸一伏时,去火毒,讫煮汁为丸如胡麻子大,以祭山(以下原缺)。《丹房须知》,《道藏》第19册,第57~61页。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中国古代化学思想的萌芽

    纵观整个化学发展的历史,在17世纪近代化学产生之前,化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代时期,化学知识的积累虽然东鳞西爪,十分零散,还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但古代化学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实用部分(或称工艺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在古代,前者主要是依靠工匠们在化学工艺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后者则是在自然哲学家的思辨中萌芽。这些出于古代自然哲学家的理论包含有人们当时对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化学变化的一些认识,成为后来一些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的渊源。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实用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化学知识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古代,实用部分的化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制瓷、冶金、酿酒、染色、制革、制醋等生产工艺中获得的;而理论部分的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则主要是以思辨的形式存在于道家哲学思想之中,并通过金丹家的炼丹、炼金实践活动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具体说来,在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三大金丹思想,就以思辨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    
    这是因为:阴阳五行说把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归纳为客观存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并通过这五种基本元素的相生相克关系去寻找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不仅认为宇宙万物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而且还运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的规律。所以,阴阳五行说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们对自然界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也触及了物质形态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元素论和物质结构论。    
    而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指导,以万物自然转化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则认为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性质可以改变,物质变化的速度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加以调控,集中并且具体体现了古代人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关系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这无疑可以看成是原始形态的物质反应论。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中国古代化学知识(1)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中国古代化学知识的产生积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    
    (1)金丹家在炼丹、炼金实践中使用了大量的无机药物和有机药物,初步掌握了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产生了原始化学符号的萌芽。    
    在炼丹、炼金所使用的药物品种方面,据对历代外丹黄白术文献的不完全统计,金丹家采用了六十多种元素无机物和有机物作为原料:    
    元素:汞、硫、碳、锡、铅、铜、金等;    
    氧化物:三仙丹(HgO)、黄丹(PbO)、铅丹(Pb3O4)、砒霜(As4O6)、石英(SiO2)、紫英石(含Mn)、无名异(MnO2)、赤石脂(Fe2O3)、磁石(Fe3O4)、石灰(CaO)等;    
    硫化物:丹砂(HgS)、雄黄(As2S2)、雌黄(As2S3)、NFDE9石(FeAsS)等;    
    氯化物: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郕砂(NH4Cl)、轻粉(Hg2Cl2)、水银霜(HgCl2)、卤碱(MgCl2)等;    
    硝酸盐:硝石(KNO3或NaNO3);    
    硫酸盐: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4·Al2(SO4)3·2Al2O3·6H2O)等;    
    碳酸盐:石碱(Na2CO3)、灰霜(K2CO3)、白垩(包括石钟乳等,CaCo3)、炉甘石(ZnCO3)、空青(Cu(OH)2CuCO3)、铅白(Pb(OH)2·2PbCO3);    
    硼酸盐:蓬砂(Na2B4O7)    
    硅酸盐:云母(H2KAl3(SiO4)3)、滑石(H2Mg3(SiO3)4)、阳起石(Ca(Mg、Fe)3(SiO3)4)、长石(K2O·Al2O3·6SiO2)、不灰木(石棉,H4Mg3Si2O7)、白玉(Na2O·Al2O3·4SiO2)等;    
    合金:石(铜锌合金)、白金(白铜、铜镍合金)、白(铅锡合金),各种金属的汞齐等;    
    混合的石质:高岭土(SiO2Al2O3等)、禹余粮(含褐铁矿和粘土的砂粒)、石中黄子(夹有黄色粘土的砂粒)等;    
    有机溶剂:醋(CH3COOH)、酒(CH3CH2OH)等。    
    化学元素的符号、名称、化学式等统称为化学符号系统。它们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化学符号系统是化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化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式,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现代形式的化学符号系统是由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在1813年首创的,但其历史渊源则要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和炼丹术时期。在古代,人们往往根据物质的外观特征和某种属性以及产地来给它命名,例如汞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有银色光泽,所以称之为水银;孔雀石则以它鲜艳的色泽而得名,石钟乳因产于岩洞中,由外形而得名,高岭石则因产地而得名,其他诸如云母、磁石、不灰木、白金(铜镍合金)、铅白(2PbCO3·Pb(OH)3)、水银霜、灰霜的命名也都是如此。然而在外丹黄白术时期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中国古代化学知识(2)

    金丹家为了保密,防止天机泄露,在给物质命名和描述物质之间化学变化时,往往更多地采用隐名和暗语,以及一些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如魏伯阳把水银叫做“河上姹女”,将其易挥发的物理性质描绘为:“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尘埃,鬼隐龙匿。”《周易参同契·中篇》。在描绘水银具有和其他金属化合形成汞齐的化学性质时说:“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周易参同契·中篇》。”这里“太阳流珠”暗指汞,“金华”指铅,这段隐语意为汞和铅可以相互化合形成铅汞齐。又如,把铅称为“北方河车”,其性质为“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周易参同契·上篇》。    
    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指出:“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常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禹余粮,非米也;尧浆,非水也。而俗人见方用龙胆、虎掌、鸡头、鸭錎、马蹄、犬血、鼠尾、牛膝,皆谓之血气之物也;见用缺盆、覆盆、釜NFDDE、大戟、鬼箭、天钩,则谓之铁瓦之器也;见用胡王使者、倚姑新妇、野丈人、守田公、戴文浴、徐长卿,则谓人之姓名也。近易之草,或有不知,玄秘之方,熟能悉解?”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288页。    
    而且,由于金丹家之间都互相保密,极少交流,在药物的命名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则,几乎每一个金丹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隐名。唐代梅彪在《石药尔雅》“释诸药隐名”中就收集了当时常用药物的各种隐名和别名。    
    外丹黄白术每一药物都有好几个隐名和别名,这些物质的隐名和别名,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例如:“铅黄华,一名黄丹,一名军门,一名金柳,一名铅华,一名华盖,一名龙汁,一名九光丹”;“朴消,一名东野,一名单丹,一名海末”;“丹砂,一名日精,一名真珠,一名仙砂,一名汞砂,一名赤帝,一名太阳,一名朱砂,一名朱鸟,一名降陵朱儿,一名降宫朱儿,一名赤帝精,一名赤帝髓,一名朱雀”梅彪:《石药尔雅》,《道藏》第19册,第62页。。而金丹家最青睐的水银的隐名和别名竟多达二十二个,“水银,一名汞,一名铅精,一名神胶,一名姹女,一名玄水,一名子明,一名流珠,一名玄珠,一名太阴流珠,一名白虎脑,一名长生子,一名玄水龙膏,一名阳明子,一名河上姹女,一名天生,一名玄女,一名青龙,一名神水,一名太阳,一名赤汞,一名沙汞”梅彪:《石药尔雅》,《道藏》第19册,第62页。    
    与中国金丹术相类似,古希腊和西欧中世纪的炼金家还采用了一些象形的图画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如⊙代表金,代表银,代表硫黄,代表水银,代表雄黄,*代表卤砂,△代表火,代表水等等。这些物质的隐名和种种符号,虽然给我们今天研究和理解炼金术和炼丹术的内容和意义上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它却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化学符号系统的萌芽和原始雏形。    
    道教外丹黄白术虽然没有达到长生不死目的,但是在长期的金丹实验中,对上述无机和有机药物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认识,尤其是对一些炼丹、炼金的常用原料诸如汞、铅、硫和砷等单质和化合物的认识较为深入。因此,道教外丹黄白术在汞化学、铅化学、坤化学和硫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特别令人瞩目。    
    在汞化学中,道教金丹家除了对汞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外,经过不懈地探索,还出色地掌握了汞的升炼技术以及升汞、甘汞的制备方法。    
    据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