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砂、雄黄、雌黄不仅用作炼制丹药,而且也被服食之士用于直接服食。其服食方法有多种:
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百病除,三尸下,瘢痕减,白发黑,堕齿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203页。
道教服食家还用雌黄、雄黄分别与丹砂、矾石等矿物合制成具有耐寒效力的所谓雌丸或雄丸,用于直接服食。
或问不寒之道。抱朴子曰:……或服雄丸一,后服雌丸二,亦可堪一日一夕不寒也。雌丸用雌黄、曾青、矾石、磁石也。雄丸用雄黄、丹砂、石胆也。然此无益于延年之事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9页。
葛洪已正确地指出服食这种内含汞、砷等有害矿物质的雌、雄丸无助于延年益寿,这是难能可贵的,可惜未被服食家所重视。
道教服食家在“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思想指导下,也常常服食用玉、金研磨成的玉屑或金屑。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云:“玉屑是以玉为屑,非别一物也,……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延年。”对于金屑的作用,则称其能“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 。
关于服玉之法,葛洪在《仙药》卷中写道: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米台,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已上,入水不粘,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4页。道教服食家还常常把金或玉溶化成液体,即所谓的“金浆玉醴”来饮服。
朱草,状似小枣,栽长三四尺,枝叶皆赤,茎如珊瑚,喜生名山岩石之下,刻之汁流如血,以玉及八石金银投其中,立便可丸如泥,久则成水,以金投之,名为金浆,以玉投之,名为玉醴,服之皆长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 页。
白银也被服食家制成银液或银粉服食,据有明目镇心、安神定志之效。
又银但不及金玉耳,可以地仙也。服之法,以麦浆化之,亦可以朱草酒饵之,亦可以龙膏炼之,然三服,辄大如弹丸者,又非清贫道士所能得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4页。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银粉”条中,也有将银磨制成粉末服食的记载。由此可见,道教服食术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影响是很深的。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5)
乳石、禹余粮、五石散也是道教服食家常常服食的矿物类物质。乳,指石钟乳,《神农本草经》称其“甘温无毒”,“久服延年益寿,好色,令人有子”。其服食法主要是:择好良辰吉日,先服泻药除去腹中恶秽,以温酒送服。石,则指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之类,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可入药。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乳石论》载有十多种服石英法,主要是经过打碎、漂洗、水飞后再加入各种药物同服。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援引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详细说明了服食石英的方法:〓〓
白石英一斤,打成豆大,于砂盆中和粗砂,着水NFDD4二三千下,洗净又NFDD4,仍安柳箕中,入蒿叶少许,同水熟NFDD4至光净,即以棉袋盛,悬门上。每日未梳前,以水或酒吞七粒,用饭二匙压下小腹。……石常在小腹内温暖,则气息调和,经脉通达,腰肾坚强,百病自除。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白石英》。
禹余粮,又称“太乙禹余粮”,主要成分为黄色、黄褐色或黑褐色铁矿石。含有铁、磷、镁、钾、钠等多种元素,可入药。《神农本草经》称禹余粮“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石部》也说:“禹余粮、太一余粮、石中黄水,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药有精粗之等尔。故服食家以黄水为上,太一次之,禹余粮又次之。”
五石散,是以五种石类药剂制成的粉剂。因服用了五石散之后,全身燥热,不宜热衣热食,只能寒衣寒食,故五石散又称寒石散。关于五石散的成分,据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所云,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这五种矿物;而据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成分则为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服食之术有了长足发展,社会上服石之风大炽,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流行服食五石散,造成了严重恶果。据研究,服用少量五石散,能加强消化机能、改进身体某些机能,并能引起精神兴奋。但因五石散方中含有砷等有毒物质,其方药性猛烈,若长期大量服用,则会中毒致残,严重时则会丧命。历史上因服食五石寒而中毒身亡者不乏其人,晋武帝时著名地图学家裴秀就是因服食之后,全身发热狂躁,猛浇冷水而暴亡。而那些因服用了大量五石散而造成诸如“舌缩入喉”、“痈疮陷背”、“脊肉烂溃”等伤害的,更是难尽其数。
古代服食家也常食真珠。真珠,又称珍珠,为珍珠贝分泌物,可入药。其服食方法有多种:
又真珠径一寸以上可服,服之可以长久,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绝谷服之,则不死而长生也。淳漆不沾者,服之令人通神长生,饵之法,或以大无肠公子(或云大蟹)十枚投其中,或以云母水,或以玉水合服之,九虫悉下,恶血从鼻去,一年六甲行厨至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5页。此外,道教服食家还时常服食一种叫做龙虎石的药物。九虎石,又称“秋石”,是从童男童女的尿液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药物,被道教养生家视为名贵滋补良药。明代高濂所撰的养生著作《遵生八笺》就声称:“夫龙虎石者,乃人元造化之至宝也,”并谓“此石能补心生精,养血至药也”。高濂:《遵生八笺·灵秘丹药笺·上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秋石”条下也说:“古人惟取人中白、人尿治病,取其散血、滋阴、杀虫、解毒之功也。王公贵人恶其不洁。方士遂以人中白设法煅炼,治为秋石。”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秋石》。
据研究,提炼秋石的方法有多种,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介绍了一种“阴炼龙虎石”的方法:将浑龙虎石取入笺上,待水干,移至日色处,以竹刀画成骨牌路,晒干,如粉之白,即是阴炼龙虎石。高濂:《遵生八笺·灵秘丹药笺·上卷》。
所谓“阴炼龙虎石”,就是不用炉火烧炼,而是采用过滤、日光晒干等步骤将尿液中的结晶物质沉析在纸上。
由于服食了五石散、乳石等石类药物,人体多会出现较为激烈的变化和反应,出现所谓“五候”、“六反”等症状,对此道教服食之士还总结出了许多“服石禁忌”和“服石禁食”来指导服石实践。
所谓“五候”,指服石类药后身体的五种变化。日人丹波廉赖所集的《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得力候第三》引《病源论》云:
人进食多,是一候;气下、颜色和悦是二候;头面身痒是三候;策策恶风是四候;厌厌欲寝是五候也。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得力候第三》。
“六反”则是指长期服食石类药物后出现的六种与常人不同的异常现象:
重衣更寒一反,饥则生臭二反,极则自劳三反,温则泄利四反,饮食欲寒五反,疽疮水洗六反。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反常性法》。
服食之士认为,对服石之后产生的反常现象要坚信不疑,不能因此动摇服石信念。要做到“ 三无疑”,即“势违常理一无疑,委心弃本二无疑,寝处必寒三无疑”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反常性法》。。由此也可以看出道教服食之士企求服石以长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服石禁忌”则是指服用了五石散等石类药物之后必须避忌的事情,这是道教服食之士在长期服石实践过程的一些经验总结。
第一忌嗔怒,第二忌愁忧,第三忌哭泣,第四忌忍大小便,第五忌忍饥,第六忌忍渴,第七忌忍热,第八忌忍寒,第九忌过用力,第十忌安坐不动。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一九《服石反常性法》。而“服石禁食”则是指服食石类药物在饮食方面的禁忌。服石之后,除了不宜热饮热食外,还“不得多进面及诸饼、生菜、五辛、五果、黍、肥羊,不得多食也。”因为这些东西皆含热量较多。从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道教服食之士总结、归纳的这些服石禁忌和服石禁食虽难一一苟同,但它对中医临床用药和合理配伍药剂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6)
以上我们择要讨论的是道教服食之士经常服食的石类药物。其实,道教服食家服食最多的还是草木类药物,除了灵芝草以外,常见的还有:
“术”,分为“白术”和“苍术”两种,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和安胎作用,苍术也有燥湿健脾的功效。早在西汉《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药物,谓术“术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葛洪在《仙药》卷中也称“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载有“服术法”:
服术法:苍术不计多少,米泔水浸三日,逐日换水,取出刮去黑皮,切片暴干,慢火炒黄,细捣为末。每一斤,用蒸过白茯苓末半斤,炼蜜和丸桐子大,空心卧时热水下五十丸。别用术末六两,甘草末一两,伴和作汤点之,吞丸尤妙。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部·术》。
“天门冬”,性味甘,微苦寒有养阴润燥清肺止咳之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天门冬也被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葛洪在《仙药》卷中也称:“天门冬,或名地门冬、或名芺名冬,或名颠棘,或名淫羊食… …服之百日,皆丁肚倍马吏于术及黄精也。”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方·养性·服食法》中载有三种“ 服天门冬方”:一为“暴干捣下筛,食后服方寸”;二为“捣取汁,微火煎”,再加白蜜、胡麻末、大豆黄末和为饼,日服一枚;三为“酿酒服”。
“黄精”,中药名,又称黄芝、鹿竹、救穷草、仙人余粮,性甘、平,具有补气、润肺、强筋的功效,久服能强身延年。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以黄精为主要原料的服食方“黄精膏方”,即黄精经过打碎,蒸熟,取汁,加干姜末、桂心末,微火煎至微黄后, “酒五合和,服二合,常未食前,日二服。旧皮蜕,颜色变光,肤色有异,鬓发更改”。
“茯苓”,别名云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松等树根上。性叶甘、淡、平,具有利水渗湿,安魂魄、养神的功效。道教服食家认为服食茯苓可成仙,将其列为仅次于丹砂的仙药之一。服食之士服食茯苓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将茯苓煮烂,取粉和蜜蒸食,或以脂麻混和服。
茯苓……当削去皮,研为方块。银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软解散为度,……用其粉以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胡麻但取纯黑脂麻,九蒸九曝,入水烂研,更入去皮研烂研枣肉,与茯苓粉一处搜和食之,尤佳。苏轼:《东坡文集·服茯苓法》。据《千金要方》所载的“饵茯苓方”,茯苓也可酒浸、磨成屑末服食。具体服法如下:
茯苓十斤去皮,酒渍密封之,十五日出之,取服如博棋,日三。亦可屑服方寸。凡饵茯苓,皆汤煮四五沸,或以水渍六、七日。《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松伯”,凌冬不凋,气香脂润,被服食之士认为是百木之长,其松叶、松实是他们常食药物。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中就写道:“……食松叶、松实,当时苦涩,后稍便之,遂使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7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转引孙真人《枕中记》“服松柏法”云:
尝以三四月采新生松叶,长三四寸许,并花蕊阴干;又于深山岩谷中,采当年新生柏叶,长二三寸者,阴干,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常以日未出时,烧香东向,手持八十一丸,以酒下。服一年,延十年命;服二年,延二十年命。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 ·柏》。“柏实”,柏树的果实,又名伯子仁。性味甘平,无毒,主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柏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药,也是道教服食之士常食药物。《列仙传》就云: “赤松子食伯实,齿落更生,行及奔马。”据文献记载,其服食法有多种,其一为:
八月连房取实曝收,去壳研末。第服二钱,温酒下,一日三服,渴及饮水,令人悦泽。李时珍:《本草纲目·本部·柏》。
“胡麻”,又名乌麻、巨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之药,谓其“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胡麻的服食方法有多种,既可以与米共煮成胡麻饭,也可经过加工后与酒共服。
服乌麻法:……九蒸九捣,去上皮,末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七。日三,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松脂”,又名松膏、松胶、松香,以松树干的分泌液炼制而成。气味苦甘温,无毒。《神农本草经》称“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松脂也是道教服食家常食的一种草木药。《抱朴子 ·内篇》卷十一《仙药》称:“瞿遂长服松脂,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极,年百七十岁,齿不落,发不白。”据《千金要方》所载,其服食方法为:
服松脂方,百炼松脂下筛,以蜜和内筒中。勿令中风日,服如博棋一枚。……亦可淳酒和白蜜如饧,日服一二两至半斤。《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
“杏仁”,性味苦,微温,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功效。服食家认为服食杏仁能“令人轻健安泰”。《云笈七卷七十四中载有以杏仁炼制成丸的“夏姬杏仁金丹方 ”一则:
杏子六斗,水研之。取一石八斗入铁釜中煮之,……夏姬服三剂为少女,后白日上升。《云笈七》卷七四《方药》,《道藏》第22册,第526页。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7)
“昌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性叶辛、温,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菖蒲也是道教服食之士常食药物。《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 “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不忘,不迷惑,延年”。许多道教文献中都有服食菖蒲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