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55章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55章

小说: 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低,因势利导,治水成功。及“禹铸九鼎图”等。这些神话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图的起源与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有某种关联。据《汉书·郊祀志》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说的是夏禹治水成功后,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造了九鼎,分别在上面铭刻了九州的山川、草木及奇禽异兽的图象。这就是著名的九鼎图。这些铭刻了九州原始地图的九鼎被视为国家权利的象征,为先秦时代的各帝王所珍藏。九鼎早已失传,九鼎上的原始地图的内容也不得而知我国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汉代帛绘地图——《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简称《地形图》)、《城邑图》和《驻军图》。。但从现存的一些文献记载来看,九鼎图作为一种原始地图,除了起到标明九州山川的地貌、物产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镇妖驱邪的巫术功能。《左传》有一段话说到这一问题:“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左传 》宣公三年九鼎图的一个基本作用是为了人们了解九州山川的自然地理环境,方便人们远行,避免受到自然界鬼怪的伤害。这种功能类似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中所记述的道士入山修炼必须佩戴的入山符图。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因为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入山无术,必有祸患。“五岳有受殃之岁,如九州之地,更有衰盛”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所以,“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升山符出门”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9页。。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道士入山还携带一种叫作“白泽图九鼎记”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8页。的东西,可以使“众鬼自却”。这“白泽图九鼎记”与九鼎图是否有关?尚须作进一步考证。九鼎图虽早已不存,但由九鼎图派生而来的《山海经》图则一直流传下来。地理学界一般都将《山海经》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其中“《山经》是现在《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 《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山经》和《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参见《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 84年版,第7页。。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五岳真形图》地图(2)

    据考证参见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版,1998年重印,第16~21页。,《山海经》是先以图为主,“因图而述之”。及至明代“经存而图亡”。后人又因经作图。必须指出的是:这部最早的地理著作就其性质而言,“盖古之巫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页。。书中前后记载了十六巫,其作者当是古代的巫师袁珂先生认为:“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其内容便是由于古代巫师若干世纪的承传附益积累、再由不同时期巫师群中的不同作者(可能还有才士文人参预其事)将它们笔之于书这样成就起来。”《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3页。。这表明古代原始地图与古代巫术有着密切关系,甚至也可以说,原始地图就是某种巫图或者由巫图演变而来。由此也为道教与地图学联姻埋下了伏笔。《道藏》中有各种各样的符图,十分丰富。按道经传统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体系,符图是十二类中的一类。明代《正统道藏》十二类依次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数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第四灵图者,如舍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图,度也,谓度写玄妙,传流下世。” 《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第816页。在道门看来,符图是表征神化灵变之象不可缺少的画图。道教上清灵宝派尤其重视符图及其传授。《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卷首有题为“宋徽宗御制”的“灵宝无量度人经符图序”)就载有“灵宝始青变化之图”、“碧落空歌之图”、“大浮黎土之图”这三幅符图;《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中则有“东岳真形图”、“南岳真形图”、“中央真形图”、“西岳真形图”、“北岳真形图”和“青城山真形图”、“ 庐山真形图”、“霍山真形图”、“潜山真形图”;“宋代张君房所辑《云笈七签》卷七十九、卷八十《符图》分别记载了“五岳真形图序”、“五岳真形神仙图记”、“王母授汉五帝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法并序”、“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五称符二十四真图”、“人鸟山形图”等道教符图,其中“人鸟山形图”录自道经《玄览人鸟山经图》《玄览人鸟山经图》,《道藏》第6册,第697页。。这些山岳真形图其描绘手法皆与《五岳真形图》相近,有不少具有地图学价值,包含深刻的地图学思想。    
    二、《五岳真形图》新论关于《五岳真形图》的来历,道门自有一套说法,声言《五岳真形图》乃三天太上道君所作,后由西王母传授给好长生之道的汉武帝。“昔汉武帝好长生之道,常祭祀名山大泽,祈祀灵岳以求神仙之应。以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高山,起道宫,帝斋七日祠迄乃还至四月戊辰闲居,东方朔、董仲舒在侧。忽见一女人著青衣,非常之丽。帝愕然问:‘何人女?’曰: ‘我墉城宫女也,为王所使,从昆仑来语帝。闻子欲轻四海之禄,寻道求仙,降尊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心,仙可以教。’”《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2页。汉武帝求仙不懈的行为感动了西王母,于是得以拜见西王母。“帝见王母巾中有一小卷经,盛以紫锦之囊。帝请问:‘此经是灵方即不审其自可得瞻眄否?’王母出以示之,‘此五岳真形图也。昨青城诸仙就我请求,今当过以付之。此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3页。这段汉武帝际遇西王母得授五岳真形图的文字,颇具离奇色彩。考其来源,典出《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内传》旧题汉班固撰,四库馆臣认为当出于魏晋时期。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汉武帝内传》开篇就有上述一大段汉武帝拜见西王母的记载,并说:“元封二年七月七日西王母上元夫人下降于武帝,王母授帝五岳真形图。……太初元年十一月乙丑天,火烧柏梁台,于是真形图者凡四卷共函烧失。王母尝以武帝不能从训,故以火灾之耳。但帝先承王母言,以元封三年七月斋戒,以五岳真形图授董仲舒……又承上元夫人言,元封四年七月斋戒,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写受此书得传行于世者,先传此二君以存矣。”《汉武帝内传》,《道藏》第 5册,第56页。《汉武帝内传》将《五岳真形图》的传授系统归结为三天太上道君-西王母-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李少君,这是道门内部自己的说法,难以据为信史。但是,我们从书中也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汉武帝内传》称:“三天太上道君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岳之高卑,名立天柱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拟诸镇辅……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元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群灵尊奉亲迎。”《汉武帝内传》,《道藏》第5册,第51页。《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在刊载各种五岳真形图之后,即在《潜山真形图》后面有一段文字说明:“墨者山形,赤者水源,黄者洞室穴也。画小者则形微,大者则陇洪。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其源画神芝草有室之处,自是后来出入皆于山处识而志之。”《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二十一《五岳真形品》,《道藏》第3册,第739页。这段文字概括了五岳真形图绘制的方法和特点。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早期的《五岳真形图》是彩绘的,与现存的黑白版不同。在《五岳真形图》的每一岳真形图上都用文字标明南北方位、进山路口、山中的石室及各种芝草、仙药,有些还标明了水口位置。这些材料充分说明了五岳真形图的制作过程,即道士在实地考察五岳山形高低、水势走向和方位的基础上,根据五岳的地形、地貌特征绘制出来的一种便于进山修炼的地图。另据题为东方朔撰的“五岳真形图序”云:“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从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云笈七签》卷七十九,《道藏》第22 册,第561页。也支持了我们的推测,其作者当为魏晋间的道士,只不过按道门一贯的传统托于太上道君,并且为了增加其神秘色彩进而虚构了一个传授谱系而已。《五岳真形图》历来为道门所重视,《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云:“道书所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6页。考其原本,《五岳真形图》乃是道士入山所持的一种入山符图。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记载有十三幅入山符,其中第一幅入山符以曲线形式勾勒了四座山峰的山脉走向。对此,李约瑟认为:“葛洪于公元300年前后所著《抱朴子》一书中的一张道教符咒,它是用以保护那些路过荒山的人们的,很可能是一张很粗糙的山脉位置图。”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第188页。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抱朴子内篇》多处提及《五岳真形图》。《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云:“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有金属旁),召州社及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0页。 “家有五岳真形图,能辟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6页。为了增加道教法器的威力,道门还将五岳真形图刻在法器镜背上,称五岳真形镜。不难看出,五岳真形图被道门人士赋予极为神秘的宗教功能。但是,如果透过笼罩在五岳真形图的种种宗教神学迷雾,我们就能发现《五岳真形图》其中所蕴藏的地图科学思想。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五岳真形图》的科学思想价值(3)

    《五岳真形图》不仅为道门所重,也引起中外治地图史学者们的关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最早注意到《五岳真形图》的地图学价值的是日本学者小川琢治。1910年6月,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学杂志》第22年第258号上发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图に就て》专文,文中根据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纪版《五岳真形图》之一《东岳真形图》,与实地考察用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作了比较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二者极为相似。换句话说,《五岳真形图》中蕴涵有等高线制图法的地图绘制思想。小川琢治的这一发现,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其主办的《科学月刊》第二卷七、八、九期就刊登了黄喜嘉译自小川琢治的《中国地图学之发达》文章,将小川琢治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工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地理学家王庸在1938年初版的《中国地理学史》一书中引用了小川琢治观点,云:“据日人小川琢治之考证,知吾国中古时期之五岳真形图为表示地势高下之地形图。”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版,1998 年重印,第33页。后来,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论:“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图,这幅图见于《五岳真形图》(作者姓名不详,现存有十七世纪的版本)。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中所用勾画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29页。李约瑟这里所说的近代所用的方法,即等高线作图法。李约瑟认为《五岳真形图》乃“制作等高线图的早期尝试”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30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郑锡煌发表了“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一文,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教《五岳真形图》较为系统的研究。该文通过对现存《五岳真形图》各种版本的分析比较,得出“几点初步认识”,对于我们把握《五岳真形图》的地理科学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帮助,兹录如下:(1)早期道士绘制的五岳真形图肯定与实际观察到的“河岳之盘曲”的形象有关,而且绘制的是山岳平面图,可惜原绘本已失传。(2)道士绘制的这种山岳平面图虽然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以平面封闭曲线表示山体的方法所不同,但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地图中以平面表示山体的为数较少,因此是很宝贵的。(3)古本五岳真形图的绘制,虽有山川形象为依据,如葛洪所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等语,但是任何随形,任何取象,由于对地图表示方法没有具体要求,自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4)现存的古本五岳真形图,就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具体山岳的平面示意图。(5)在中国地图学发展史上,对于山岳的绘法较多,古本五岳真形图是其中之一,形成道教一派。这种平面的山岳示意图是道士作为符使用的,自然不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见曹婉如、郑锡煌:“试论道教五岳真形图”,《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通观学术界对《五岳真形图》的研究,尽管评价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认为《五岳真形图》所绘制的山脉的高低起伏形状和走向,采用的是类似于现代的等高线地图绘制思想与方法。等高线指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所连成的曲线。地图上的等高线就是地面上等高线在图纸上的投影。在现代制图学中,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差称“等高距”。按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 “首曲线”;从零米高程起每隔四条首曲线描绘一根较粗的等高线,并注明其高程,称“计曲线”;地面特别平坦时,可加绘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的“间曲线”,图上常用长虚线表示;为了反映出地面微起伏的情况,也有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助曲线”,图上常用短虚线表示。《五岳真形图》对山岳地形的描绘手法与现代地图绘制中所采用的等高线地图绘制方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所遵循的思想方法是相近或者说是相通的。那么,道士为什么会发明这一绘图思想方法?因史料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