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1-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一致,但其中所遵循的思想方法是相近或者说是相通的。那么,道士为什么会发明这一绘图思想方法?因史料缺乏,只能结合自己的实地经验作一些推测。今敦煌遗书中存有一道经《授受五岳圆法》(为斯坦因所盗,现存大英博物馆),所谓“圆法”即道士在山中翻山越岭跋涉时,根据经验可以判断所处两座山峰的高度,如果发现所要穿越山峰到达的位置高度差不多,就不必翻越山峰,可绕山而行。笔者曾多次到武夷山进行道教文化的田野考察,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2003年8月17日至24日应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局邀请,对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年度检测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证书”,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四个同时拥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重证书的名胜之一。。武夷山乃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洞天,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中称之为“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升真)化玄(洞)天,之建州建阳县,刘少公治之” 《云笈七》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道藏》第22册,第200页。。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相传彭祖的两个儿子一名武一名夷很早就在山中修炼,故名。武夷山还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主要发祥地,金丹派南宗教团组织创建者南宗五祖白玉蟾曾长期在武夷山修炼,留有《武夷集》等文集传世,至今武夷山景区最高处三仰峰下的碧霄洞还保存有其炼丹的丹房、丹井遗迹。据实地考察,武夷山现存道观遗址有六十余处,遍布武夷山三三九曲、六六奇峰、九十九岩、七十二洞之间,而且各个道观之间都有道人在山峰中开辟的羊肠小径相连。笔者所率的考察队一行在考察期间,在武夷山世界遗产检测中心俞建安主任及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每日沿着山间的小径往返于各个道观遗址间。笔者在山间跋涉时发现,当我们从相对高度差不多的一座山峰的道观遗址转向另一山峰道观时,就可以不必翻越山峰,沿着古代道士开辟的山腰小径从一座山峰绕向另一座山峰。例如2003年8月18日上午,我们连续从位于五曲溪北的接笋峰入山,经过隐屏峰山腰的玄元道院遗址,沿山间小径绕过行玉华峰到达位于六曲溪北的天游峰天游道院遗址,途中全是沿山腰小径绕山而行,没有翻越山峰,这样既保存了体力,又节省了时间。据随行的、已近耋耄之年的乐裕贤先生介绍,这种走法,当地叫“圆山”。由此可见,圆山是山区的一种行路方法。古代道士凭借这样的实地“圆山”经验,在绘制五岳进山地图时,就将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迹标明,便于道士在山中绕山行走。依此原理,这样绘制的《五岳真形图》就蕴涵有后来所说的等高线作图思想方法。《五岳真形图》之所以能在人类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为其蕴涵有先进的地图绘制科学思想。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玄教门人宋思本地图科学(1)
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宋思本及其地理学著作
宋思本(公元1273~1333年,或公元 1273~1350年),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人。宋思本是江西龙虎山道士,元代道教龙虎宗支派玄教的骨干之一。宋思本是元代著名道教地理学家,其所绘制的《舆地图》蕴涵丰富的地理科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制图科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宋思本被认为是中国地图史上继晋代裴秀、唐代贾耽之后又一位杰出地图学家裴秀(公元223~271年)绘制有《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总结出的“分律”、 “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著名的“制图六体”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制图学理论基础;贾耽(公元729~805)师承了裴秀“制图六体”思想,绘制有全国形地图——《海内华夷图》,图中以墨(黑色)标注古郡国名,以朱(红色)标注今州县名。这种以颜色来区别古今地名的方法,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是一大创举,为后世所法效。。关于其生平事迹,道书文献及文人笔记有许多记载。据台湾学者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有关宋思本的文人笔记资料有:送本初朱提点之玉隆主席五首(霞外诗集 10/16);送朱本初住玉隆万寿宫(清容居士集 12/7);张起岩,送朱贞一(国朝风雅杂编 上/3下);王士熙,送朱本初住玉隆(皇元风雅后集 1/4);薛玄曦,送朱本初之玉隆宫(皇元风雅后集 3/6下);送朱本初法师赴豫章玉隆宫四首(柳待制文集 4/3下);玉隆万寿宫兴修记(柳待制文集 14/16下);朱本初北行稿序(至正集 32/5下);题朱本初藏秀楼(道园遗稿 2/28下);赠朱本初(道园遗稿 5/24下);范椁、刘有庆、欧阳应丙、虞集、吴全节、柳贯等,贞一斋诗文稿序(贞一斋诗文稿卷首);题元朱本初道士贞一稿后(匏翁家藏集 23/4);元诗选癸集 壬上/9;元诗记事;等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1页。翟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二在收录宋思本所著《贞一斋杂著》一卷、《诗稿》一卷后,也有一简短的宋思本生平介绍: “思本,字本初,江西临川人。学道龙虎山中,从张仁靖真人扈直两京,又从吴全节居都下。后主席玉隆万寿宫。尝以周游天下,考核地理,竭十年之力,著《舆地图》二卷,刊石于上清之三华院。惜今不传。”翟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二。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依据宋思本《贞一斋杂著》的史料,撰写了一篇介绍宋思本事迹的文章《地理学家宋思本》,史学家吴晗将其译为中文,刊于《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二号上。今人黄长椿查阅了江西地方志和元人诗文集,对宋思本的身世、事迹有比较深入的考述。黄长椿:《宋思本及其《舆地图》,《江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报)1983年第3期。卿希泰先生主编的四卷本《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对宋思本与元代玄教首领张留孙、吴全节的关系做了论述。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掌握的相关史料,拟就宋思本《舆地图》的地图科学思想作一专题研讨。
玄教兴盛于元代,其创始人为贵溪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宋思本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其家与贵溪张留孙家族是世代姻亲。少年时,随父至贵溪龙虎山,拜张留孙为师,出家为道士。元代道教正一派受到朝廷的重视,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于至元十三年应诏入觐,张留孙随行。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受到元世祖礼遇,命掌江南道教。张留孙则被留侍阙下,因法术有验,先后被赐予上卿、玄教宗师等号,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后来元成宗、元武宗又屡屡加封为“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等,令其“领诸路道教事”。张留孙留在大都作玄教宗师后,陆续从龙虎山选调了许多道士到京城,委以道职,分派各地,协助其管理江南的道教事务,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元代道教的一个特殊道派… 玄教。大德初,宋思本应召到大都,受到玄教第一代掌教张留孙和第二代掌教吴全节的重用,成为玄教的主要骨干之一,多次奉命代皇帝祭祀天下名山。曾先后出任杭州玄妙观住持提点、南昌玉隆万寿宫住持等道职。
宋思本在长期的奉道生涯中,积极从事地理考察活动,这在流传下来的宋思本“自叙”中有清晰的交代:
余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结辙燕赵,而京都实在焉。由是奉天子之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 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建安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今秘府大一统志,参考古今,量校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中朝大夫,使于四方,遐迩攸同,冠盖相望;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迄延〓庚申,而功始成。其间山河绣错,城连径属,傍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若夫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嗟乎!余自总角,志于四方,及今二毛,讨论殆遍。兹图盖其平生之志,而十年之力也。后之览者,始知其非苟云。是岁日南至,临川宋思本本初父自叙。(明)罗洪先:《广舆图》卷首“舆图旧序”,明万历本,首都图书馆藏。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玄教门人宋思本地图科学(2)
从这一自叙中,我们可以得知:宋思本自幼读书,很早就知晓古代九州的划分和山川形势。他十分羡慕司马迁,向往着能象司马迁一样周游天下。这一宏愿终于在他入道后得以实现。宋思本并且利用其在元代道教玄教中的特殊地位,借奉诏代祀名山海河的机会,往来于大江南北,考察天下郡县的历史沿革,核实山河的名实,从而积累了丰富地理学知识。其足迹遍及现在的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山西、山东及广东沿海地区等十余个省份。宋思本在实地考察中,还阅读了许多地志和前人绘制的地图,如其自叙中提到的宋代石刻《禹迹图》、《建安混一六合郡邑图》等,经与实地考察相对照,结果发现有许多地图“殊为乖谬”,为了更正前人的错误,由此萌发了绘制新图的决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宋思本开始着手绘制地图,历时十年之久,于延七年(公元1320年)宋思本终于完成了一副全国性地图,即著名的《舆地图》。宋思本的《舆地图》问世后,曾被多次摹绘,还曾被翻刻在石碑上,立于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三华院内。
宋思本的《舆地图》在中国传统地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对于道教地理学家宋思本的科学贡献,地理史界曾给以了高度评价。著名地理史家王庸先生指出:“中国地图自裴秀以后,至贾耽而为之一振。……降及元代,乃有宋思本崛起,舆图之作,始又中兴。历明代以迄清初,多为宋思本之势力所笼罩,其影响之大,较元以前之贾图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版,1998年重印,第86 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引用王庸先生的观点,指出:“ 宋思本是继裴秀、贾耽等人之后,在我国地图学史上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绘制的“舆地图”经罗洪先增补为“广舆图”后,支配了中国地图200多年,影响之大前所罕见。”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页。卢志良编《中国地图学史》认为元明两代是传统制图学的高峰,其思想渊源于宋思本的地图科学思想方法,“地图学方面,由于受宋思本地图的影响,出现了罗洪先、陈祖绶等著名的地图学家,并经过他们的努力,使我国传统制图学走上了成熟阶段。”卢志良编:《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舆地图》以其先进的地理思想和独到的制图科学方法,形成中国地图思想史上独有的“宋思本地图系统”,成为元、明、清各代绘制全国总图的主要蓝本。
第八部分:俯察地理——道教地理学思想稽考宋思本地理科学思想方法
宋思本的地理科学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使于四方”、“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注重实地观察和田野调查。
实地考察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是获取地理资料、丰富地理知识的的基本途径。作为一名受到朝廷重用的方外之人,宋思本可以经常四处云游,具备从事山川形势、气候物产、交通道路、城邑关防、行政区域、风土民俗情况的野外调查的可能和各种便利条件。他“奉天子之命,祠嵩高,南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地理资料。
其二,“参考古今,量校远近”,强调地理文献知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宋思本不仅注重实地考察,而且将野外调查获取的资料,同有关的地志、方志中的地理文献记载进行对比分析。他在各地游历考察过程中,“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今秘府大一统志”,每到一地,都查阅官府地理文档,向当地人士广泛了解本地地理风土人情,进行历史地理资料的古今比较和辨析,分析区域地理的变迁情况。其著《贞一斋杂著》中就收录《北海释》、《和宁释》、《八番释》、《西江释》等四篇地名考释的文章。宋思本在收集的地理资料过程中,很注意地理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如同其自叙中所云:“质诸藩府,博采群言”。这种将书籍文献知识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宋思本能够获得比较准确而翔实的地理资料,所谓“其间山河绣错,城连径属,傍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宋思本这一地理科学研究思想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其所绘制地图的精确度。
其三,“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的科学规范和严谨态度。宋思本在地理考察过程中,很注意对所收集的地理资料进行筛选和辨析。对于尚未考察的“ 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的地理情况,因“辽绝罕稽”,虽然可以从来京朝贡的使节那里获得一些地理信息,但由于其所言不能详尽细致,且又无法核实其真伪。诸如此类的资料,宋思本本着宁缺勿滥的科学态度,一律不予采信,以免误导世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道教地理学家宋思本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
其四,在地图绘制思想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思想,并巧妙地运用“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的全国性地图绘制方法。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序》称其“访求三年,偶得元人宋思本图,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长而分合,东西相伴,不至背舛。”〔明〕罗洪先:《广舆图》卷首“广舆图序”,明万历本,首都图书馆藏。 “计里画方”是传统地图绘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的是正方方格的网格坐标体系,每一方格的边长,相当现今地图的比例尺。据此方格,可以很快计算出地图山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地图绘制法在西方经纬度法传入中国之前,是中国古代比较先进的地图绘制法。“计里画方”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西周说、西晋说和宋代说等等。但到了元代,“计里画方”在地图绘制中已鲜见,面临失传的危险。宋思本继承并振兴了这一传统地图绘制方法,将“计里画方”运用于《舆地图》的绘制中,这从保存了宋思本《舆地图》内容的明代罗洪先《广舆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