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6-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方面,对巴列维时期的美伊关系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伊朗学者的著述不像美国学者的成果那样容易看到,这也许是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巴列维国王本人的两本书《我对祖国的职责》(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对历史的回答》(中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巴列维国王的孪生妹妹阿什拉芙公主的《伊朗公主回忆录》(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4),伊朗前首相胡韦达的弟弟费雷敦·胡韦达的《伊朗国王倒台始末记》(中译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伊朗伊玛目霍梅尼著作整理机构的《伊玛目霍梅尼箴言集》以及伊朗学者马赫德维的《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等等,这些已有中译本的书籍就显得尤为珍贵。虽然美伊关系并不是上述这些书的重点,但在其中还是可以看到伊朗的最高领导人在美伊交往中的立场、观点以及对美国的期待和失望,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来自伊朗方面的重要信息。
(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
我国对巴列维国王时期美国伊朗关系的研究专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仅仅是在一些著作、书籍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参考价值最大的当属1993年出版的《美国中东关系史》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它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美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专著,在我国中东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书从18世纪美国与中东最初的交往开始说起,一直论述到20世纪90年代初,时间跨度达200多年。“该书着重论述了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积极进取中东、争夺中东的历史过程,即从美国的威尔逊总统企图得到中东的托管权、杜鲁门总统妄想称霸中东,直到当今布什(老布什)总统对海湾危机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干涉的发展过程。”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前言,前引书。由于伊朗是中东一个相当重要的国家,所以,《美国中东关系史》对美国伊朗关系也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在这方面,该书从1856年美伊签订《友好与商业协定》入手,简单提及了之后美国在伊朗的传教士活动以及美国对伊朗石油租让权的诉求等。但总体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在伊朗的活动是相当不积极、不顺利的。随着二战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美伊交往骤然增多,《美国中东关系史》对之后的美伊关系论述也逐渐深入。二战时美国势力进入伊朗、美国与英苏在伊朗的冲突、1953年美国策划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美国盟友巴列维国王轰然倒台、美国与两伊战争等诸多问题都被该书所关注。不过和其他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相类似,《美国中东关系史》也不可避免地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叙述性是全书的主调,论证的深度有限,而且该书所采用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多且缺乏原始档案材料,这些都影响了它的学术含量。
《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伊朗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该书是李春放先生在其博士论文《1941~1947年大国与伊朗的关系》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美伊关系自然是它关注的重点之一。该书的侧重点是大国在伊朗的冲突,焦点事件是对伊朗石油租让权的竞争、阿塞拜疆危机以及二战后苏联从伊朗撤军问题。由于美国在这些问题上与英苏存在激烈竞争,所以为了获得伊朗人的好感与支持,美国在对伊朗政策上就表现得相当友好,这样它就逐渐得到伊朗人的认同,为美国赢得在伊朗的冷战打下坚实的基础。《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是在一系列的原始档案材料的支持下完成的,包括美国国务院编的美国对外关系档案(FRUS),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官方文件(UNSCOR),《美国和伊朗:文件史》Yonah Alexander and Allen Nanes(ed);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A Documentary History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1980,以及转引的美国国务院档案(SD)和一些苏联档案等,另外还有丘吉尔、杜鲁门、赫鲁晓夫等人的回忆录。这些材料再加上数十种中外文著作,为该书提供了学术质量的保证。
此外我国学术界还有一些涉及巴列维国王时期美伊关系的文章,例如陈江先生的《卡特时期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失败》(《西亚非洲》1987年第4期),该文主要分析了卡特政府在应付伊朗伊斯兰革命危机时政策的片面与不足;石斌先生的《民族主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1951~1954)》(《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它的着重点在于美国对二战后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政策;李春放先生的《1945~1947年的伊朗危机》(《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苏联决定从伊朗北部撤军的原因——杜鲁门给斯大林的“最后通牒”及其他》(《世界历史》1998年第4期),这两篇论文探讨的是二战结束之际盟国在伊朗的纷争以及美国在苏联从伊朗撤军问题上的态度;何跃、牛文光先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朗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论述了二战期间英苏出兵伊朗以及英苏美三国在那里的利益纷争,以及拙作《美国和伊朗1953年政变》(《世界史》2002年第9期)。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美伊关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书就权当抛砖引玉之作吧。第一章美国势力进入伊朗第一章美国势力进入伊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交往是非常少的,那时对伊朗影响最大的外部国家是英国和苏联。虽然伊朗领导人有意把美国吸引到自己的国家,以抗衡英国和苏联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压力,但是因为相距遥遥,而且当时美国在伊朗也没有足够多的利益值得它冒与英苏对抗的危险,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伊关系只是停留在相当低的层面上。
二战几乎把美国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第一次与伊朗建立了紧密联系。二战伊始,正在进行的战争是美国对伊朗政策的主要出发点,德国入侵苏联引发英、苏共同武装侵入并占领了伊朗,伊朗因此努力去赢得美国的支持。但美国对这一讨好之举并没有做出有利于伊朗的反应,而是希望礼萨国王能与盟国合作,确保援苏物资顺利通过伊朗。随着战争威胁的下降以及冷战思想的抬头,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优越的地缘战略地位成为美国人关注的焦点,争夺伊朗石油、遏制苏联扩张构成了美国在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年代对伊朗外交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美国由此加大了对伊朗的关注力度。
美国势力进入伊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伊朗关系(1)
一美伊间的早期交往
二战前,因为美国在伊朗并没有太多的利益追求,所以它也没有比较成型的伊朗政策,那时在伊朗占主导地位的外部国家是英国和俄国。英俄势力在19世纪进入伊朗后,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伊朗也随之成为英俄两国的角逐场所。关于英、俄两国对伊朗的侵略及它们在那里的竞争的详细情况,可参阅Firuz Kazemazdeh,Russia and British in Persia;1864~1914:A Study in Imperialis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美国就难以涉足伊朗,更何况由于门罗主义的影响,那时美国也缺乏进入伊朗的浓厚兴趣。
在美伊关系发展史上,1856年是一个值得提及的年份,这一年两国签订《友好与商业条约》(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merce),借此条约,美国获得了在伊朗的自由贸易权以及和欧洲列强一样的治外法权等优惠条件。该条约于1856年12月13日在君士坦丁堡签订,包括8项条款,1857年6月13日正式实施,1928年5月10日终止实施。全文见Yonah Alexander and Allen Nanes,(eds);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A Documentary History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1980,pp2~5条约签订后,美国政府便着手在伊朗筹建使馆,但是国会以不卷入英俄在伊朗的竞争为借口,拒绝批准政府的这项决定。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前引书,第21~22页。因此,直到1883年6月,美国才任命本杰明(SGWBenjamin)为驻德黑兰公使,并负责建立使馆。而伊朗政府更是迟至1888年10月才任命哈吉·侯赛因·戈利·汗·萨德尔萨尔坦内为驻华盛顿使节。
本杰明到任后,伊朗人向他表达了希望加快、加深发展双边关系的意愿。本杰明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说,伊朗政府希望和美国政府缔结政治性的条约,并且愿意在贸易方面给美国更多的优惠条件,还可以给美国一些开采伊朗矿产资源的权利。本杰明虽然知道伊朗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美国牵制英俄对自己的侵略,但他还是建议国务院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趁机扩大在伊朗的影响。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前引书,第22页。但是深受孤立主义限制的国务院并没有对此做出积极回应。
在19世纪,美国在伊朗的活动主要体现在传教士方面。截至1900年,美国在伊朗共有42名长老会传教士,他们在当地250名助手的帮助下,设立了128个布道点,创办了108所学校,共招收2600名学生,他们还开办了3家医院和10个施药所。仅在1899年度,美国长老会花在伊朗的款项就达64万美元。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前引书,第11页。因为美国的传教士在伊朗活动相当广泛,所以也会发生一些美国外交人员必须要严重关注的事件,例如1904年3月,一位名叫本杰明·赖巴利(Benjamin Labaree)的美国传教士被四个库尔德人杀害,同期还有一位英国人遇害,美国公使馆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于是偕同英国一起向伊朗施压。因为伊朗当地政府首脑没有可资利用的安全部队,而且他与当地部族势力还存在复杂的联盟关系,所以在这件事上他采取了消极态度。愤怒的美国公使无法接受上述现实,他强烈要求伊朗政府派出大批正规军捉拿凶手。FRUS;1904;p667美国官方对这件事的关注长达两年之久,远远超过了对当时伊朗正在进行的立宪革命的关注程度。
伊朗的近现代史是受外敌侵略的历史。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也传到伊朗,从而导致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伊朗人开始觉醒,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因为当时有条件到西方旅游或留学的大都是上层人士或他们的孩子,所以由这些人回国后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就相对比较大,也相对不易受到太多的压制,这为伊朗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更新创造了条件。这样,在20世纪初的伊朗,有对现存统治者的不满,有对外国侵略的愤恨,还有了结束这一切的思想及动力,结果就导致了20世纪初期伊朗立宪革命的爆发。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24~37页。因为这场革命产生了1906~1907年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所以称之为立宪革命。
美国对伊朗革命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一位美国官员在1904年说:“显而易见,在目前的波斯存在进步势力和反动势力,但是至今双方都未汲取到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之相反,我担心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掺杂了自私自利。”FRUS;1904;p492随着1905年革命的日益临近,美国公使对伊朗的形势作了如下概括:
“在我的同事以及消息最为灵通的圈子之中,普遍的看法是这个突发的改革运动不会产生任何重大的和永久的改变,在许多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因素中我可以引用以下几条:(1)王室没有‘立宪政府’的概念……(2)大部分的群众是文盲……(3)没有一个中产阶级……(4)在城市之外拥有地产的人不到1/1000……(5)历史上还没有在一个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建立立宪政府的先例:伊斯兰教似乎意味着专制。(6)一般认为,毛拉(或称为穆罕默德的信徒)在最近的骚乱中与改革主义者或革命者站在一起,他们的影响为那一部分势力赢得胜利,但是他们会很快恢复到对专制思想的信奉上来。”FRUS,1906,p1217但是他接着又推算说:“这场斗争的今后发展自然会引起世界上自由主义者的兴趣和同情。”FRUS,1906,p1217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外交官对伊朗政治认识的肤浅。
到20世纪初,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被逐渐发现,同时那里的民族主义运动也日益高涨,这两大变化使得中东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有鉴于此,美国国务院在1909年12月增设了近东事务处除中东事务外,近东事务处还要负责中、南、东欧事务。(Division of Near Eastern Affairs),首任处长为中东问题专家埃文·伊·扬,他主张在不违背门罗主义的前提下,尽量扩展美国在中东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美国向伊朗派出的舒斯特(Morgan Shuster)顾问团。
美国势力进入伊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伊朗关系(2)
二舒斯特顾问团
伊朗在1905~1911年间经历了立宪革命,并且建立了立宪政权。立宪政权为了改变伊朗混乱的政治经济局面,在1910年决定聘请外国专家,在聘请的众多专家当时舒斯特等5名美国人被聘为国库和财政部门顾问;法国人阿多夫·佩尼(Adolph Perny)被聘为司法部门顾问;雅尔马松上校(Colonel Hjalmarson)等瑞典军官被聘为军事顾问;海关则继续沿用比利时顾问。中,美国的摩根·舒斯特顾问团的影响最大。舒斯特当时年仅35岁,曾在美国占领下的古巴和美国殖民地的海关工作,也曾在华盛顿开办律师事务所,与美国的政界和财团联系较为紧密。经美国国务院推荐,并且通过塔夫托总统同意,1911年5月10日,以舒斯特为首的美国财政顾问团抵达德黑兰。利用伊朗议会授予的广泛权利,舒斯特针对伊朗的财政部门和海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舒斯特的改革计划中,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制定海关法,其目的是能够统一掌握和使用海关税收。可是依照俄国和伊朗在1900年和1902年达成的借贷协议,伊朗要把除波斯湾沿岸各港口以外的海关税收作为偿还俄国债务的抵押,俄国政府认为根据这项规定,负责伊朗海关事务的比利时顾问应该先从税收中扣除支付俄国的部分,然后再把剩余的部分上交伊朗国库。事实上,因为财务管理的混乱,每年上缴伊朗国库的税收非常有限。可是根据新的海关法,海关税收一律上缴国库,然后再从中支付俄国应得的份额,因此俄国政府对舒斯特的这项措施非常不满。俄国驻德黑兰公使曾公开宣称:比利时人决不要执行新的海关法,否则俄国将出兵占领伊朗北部的海关。〔伊朗〕阿卜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0页。
与此同时,舒斯特还为征收各项税收组建了专门的宪兵队,并提议由英国驻德黑兰公使馆武官斯托克斯少校(Ma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