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人是谁〔美〕赫舍尔 >

第10章

人是谁〔美〕赫舍尔-第10章

小说: 人是谁〔美〕赫舍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提出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等等,这能够医治人类的灵魂吗?

    人的头脑难以证明,做人是一个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

 89

    66人 是 谁

    的事实。人不可能从超越自己的实存的范围来验证他的人性。的确,做人只能从人的状况来加以理解,而它的合理性取决于人类的状况的合理性。 人不可能证明超验的意义,但他是超验意义的一种表现。人类的力量太大,太危险,以至它不仅仅是玩偶或尤物。毫无疑问,它代表宇宙这个巨大的天体上某种独一无二的事物:它好像是一种突然的崛起,一堆不正常的生理组织,不仅与其它部分相互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他们的地位。 它的性质与机能是什么?

    它是恶性的?

    是个肿瘤?

    或者它应充当宇宙的大脑?

    人类时时出现一些症状,表明它是恶性的,而且,如果对它的生长发育不加限制,它会由于自身的膨胀而摧毁整个躯体。 根据天文时间,我们的文明还处在婴幼时期。 人类力量的膨胀才刚刚开始,人凭借自身力量所要做的,要么拯救我们这个星球,要么毁灭它。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地球也许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它有一些意义,人就可以对这个意义作出解答。人的存在的关联依赖于做人的真理。做人的真理表明,人是与意义密切相关的一种存在,这种关系扎根于人的处境,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思考的产物。做人的秘密在于关心意义。人不是他自己的意义;而且,如果做人的本质是关心超在的意义的话,那么,人的秘密就在于向超验性开放。 实存中点缀着对超验的联想,而对超验性的开放是做人的组成要素。这就是我们的处境结构:离开了对意义的直观,人的存

 90

    人 是 谁76

    在就不能长久保持为一个事实;它会像一场恶梦一样很快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确,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的关注是构成做人的真理的东西。 它的本体论的关联就根源于人的存在,因为离开做人的可能性,人的存在便是一件荒唐事。 虽然我们试图对它加以陈述是令人烦恼的,但确实有必要对它加以关注,因为它是真实的。

    存在与意义

    我们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定义为试图从比自我更大的角度来理解自我(以及人性)

    ,定义为力求了解人的存在的终极关联。 人不能从自身出发被理解。 我们反复指出,人只能放到更宽阔的场合来理解。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人得以最终被理解的场合是什么?

    人的存在可以被理解为无名的、中性的存在的一个方面吗?或者,人是试图超越纯粹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吗?人的存在应该被看作潜隐地存在于无名无姓的存在中的一个实例吗?或者,人的存在是对存在所包含的意义的突破吗?

    探讨存在的意义就是探讨超越于存在之上的东西,就是揭示纯粹存在的不足(insuficiency)。

    如上所述,意义和存在是不同的。意义是一个不能被归结为存在本身的基本范畴。还不存在的事物可能有意义,正如有的存在可能危害意义一样。我们意识到意义并意识到进入意义,正如我们意识到存在并

 91

    86人 是 谁

    意识到进入存在一样。实存并不是从存在的领域里获得具意义的,因为存在本身还不是做人。 人不是从存在中派生的,虽然它可能消失在存在中。存在的要求和必然性没有穷尽做人的深度。 人的使命(vocation)不是接受存在,而是把它与意义联系起来;而且,他的独特难题不是如何进入存在,而是如何进入意义。在充实的存在中突然出现渴望、追求和无家可归的状态,这难道不就是渴求同存在以外的事物建立联系吗?假如自我的不足是人的存在所固有的话,那么它不正标志着这样的存在对理解人来说并非终极的、彻底的范畴吗?

    人的存在是人进入意义的摇篮,它的珍贵性仍是一切价值的先决条件。然而纯粹存在并不产生善与美。没有向导的、来历不明的存在可能会变得邪恶与粗俗。 只有在完全绝望时才会宣称:人的任务是对世界听之任之。 认为人可以永远做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这是自欺欺人。 做人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nolensvolens)介入、行动和作出反应,就是惊奇和回答。 对人来说,要存在,就要在宇宙舞台上有意无意地扮演一个角色。

    存在与生存

    一谈到人的存在,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生存(living)是一种处境,其内容要比存在(baing)的概念丰

 92

    人 是 谁96

    富得多。“人的存在”这个术语往往使人想到,人不过是一般存在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存在。 由于一个术语的威力很容易决定我们着手探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当我们说到人的存在时,我们试图理解的正是活着的人,。。 。是作为人而生存着的人的存在。人最重要的难题不是存在而是生存。 生存意味着站在十字路口。 自我身上有许多力量与动力。 何去何从?这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碰到的问题。我是谁?

    我仅仅是从一大块存在上掉下来的一个碎片吗?

    我难道不既是大理石也是凿子吗?我难道不既是存在又是预见吗?我难道不既是存在又产生存在吗?

    如果要更确切地表达我们的难题,就要追问:我们应该把生存着的人同什么样的场合联系在一起?。。 。 。本体论的思想与圣经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试图把人的存在与被称为存在本身的超验性联系在一起;而后者由于意识到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人的存在是生存着的存在,因而试图把人同神圣的生存联系在一起,同一种被称作生存着的上帝的超验性联系在一起。这两种态度的基本区别是:第一种态度即本体论的态度,承认存在是终极的,而圣经态度则认为生存是最真实的。 前。。 。 。 。 。 。者力求根据存在来理解生存,后者则力求根据生存来理解存在。根据第二种态度,断定存在本身是终极的,并不能解决人的终极场合的难题,因为这仅仅是对这个难题字面上的解答。 人的主要属性是生命,对人来说,如果被剥夺了生命和

 93

    07人 是 谁

    目的,单纯的无机物事实上是非存在(non-being)。

    活着的人面临的两难境地是:终极的超验性是活的还是死的。 如果选择把作为存在的存在当作终极,那么,人作为生存着的存在,其地位就岌岌可危。 如果纯粹的存在是终极的,那么,人就不能把自我同任何生存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他只能把自己与虚无联系起来。 他周围是一片虚空,一切生命都被置之不理,一切价值与思想都失去关联和意义。 面对着作为存在的存在,人“发现自己碰到的是虚无。。(Nothingnes)

    ,是他的实存的潜在的不可能性“。

    人可能发现自己处在两端之间,一端是“被生”

    (thrownes)

    ①,另一端是死亡;因此主张:我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 我的实存从虚无中得到其现实性,注定还会溶解在虚无中。最大的错误是把存在视为理所当然,把存在视为终极的、绝对的超验。 作为存在的存在缺乏明确的含义,是难以理解的,不能包括在任何思想概念之中。 然而,至少从理智上说,我们通过怀疑它,通过诘问“存在怎么可能?”

    从而超越存在。可以把存在当作思考的终极主题吗?有“存在”这一事实跟存在的起源问题一样,令人困惑不解。 任何忽视存在的奇迹与奥秘的本体论,都是错误地压抑了头脑中真正的诧异,错误地视存在为理所当然。的确,存在的产生“既不能想,也不能说”。

    但是,一件事实不会因为它无法思考和无法表达便不再是事实。 确实,正是本体论的主题即作为存在的存在,。。

    ①“被生”

    ,海德格尔的哲学术语,亦译为“被抛入性”

    ,人被抛掷到世界上。他从何来,又将何去,这对他是隐蔽的。  ——译 注

 94

    人 是 谁17

    “既不能想也不能说”。

    承认存在的终极性,是一个预期的理由(petitioprinci-pic)

    ①,它错把问题当作答案。 最高的、最终极的问题不是存。

    在而是存在的奥秘。 为什么毕竟有存在而不是虚无?我们不。。 。 。 。 。可能想象任何存在,除非想象到它不存在的可能性。 我们总是既碰到存在的临在(presence)

    ,也碰到存在的消失(absence)。这样,我们碰到的是一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终极概念。 两个概念都被存在的奥秘所超越。《圣经》的作者不是从存在出发,而是从对存在的惊奇出发。《圣经》的作者摆脱了本体中心论的困境。 对他来说,存在不是一切。 他不沉湎于已知的事物,他承认有相反的可能。。性存在,即现存事物可能毁灭。 在巴门尼德看来,非存在(not-being)是不可思议的(“虚无是不可能的”)

    ;在《圣经》的作者看来,虚无,或者存在的结束,并非不可能。 由于认识到存在的偶然性,他永远不会把存在等同于终极的现实。 存在既不是自证的(self-evident)也不是自明的(self-explanato-ry)。存在指向“存在如何是可能的?”这个问题。 在一系列问题中,使存在成为存在的行为,即创造,比存在更重要。 创造不是一个明白易懂的概念。 但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概念难道是清晰的吗?创造是个奥秘;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一个抽象。人的头脑在探究存在的来源时,便确已深入到存在的背

    ①预期理由,是一种逻辑错误,指把本身尚待证明的判断当作证明论题的论据。  ——译 注

 95

    27人 是 谁

    后。 的确,来源的概念蕴含着存在,但同样正确的是,那创造现实的存在被认为是神秘地超越一切可以想象的存在的存在。 因此,本体论探寻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 。 。 。 。  beingasbeing)

    ,而神学探寻的是作为创造的存在(。。 。 。 。 。 。  beingascrea-tion)

    ,是作为神的活动的存在。 从连续创造的观点来看,没。。 。 。有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有连续的实现存在。存在既是事件,也。。 。 。 。 。 。是行动。①

    宇宙,即存在本身,不能回答关于宇宙的意义或存在的意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要求从与存在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存在,从高于宇宙的角度来考察存在。 这个问题指的是对存在的超越;它肯定那超过、高于、凌驾于存在之上的事物。 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离开了逻辑的、可以严格证实的思考这个层面,而进入奥秘的局面。 从逻辑上讲,我们不应该迈出这一步,它超过了正统逻辑的界限。 然而,尽管各种劝告都坚持和证明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但是人类永远不会停止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自身就能确定其有效性。 科学不能使它沉默,逻辑的力量也不能长期压制它。 的确,人如果放弃对意义的焦虑,他就不再成其为人;逻辑实证主义的胜利将是人类的失败。可以举出许多理由来反对寻求意义,但是,正像任何关于呼吸有害的理论不会使人停止呼吸一样,任何认为意义问

    ①见A。J。

    赫舍尔的《论先知》(纽约,1962,第263页)。 ——原 注

 96

    人 是 谁37

    题是与我们无关的看法,都不能消除人对它的关注。

    “人是谁”有什么意义?

    我们对“人是什么?”这一表述是否恰当提出过怀疑。 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同样批评“什么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吗?

    这一表述难道不是有意识地将做人的意义归结为物或理念吗?

    “什么是……的意义?”这一表述显然不是从物质的范围(realmofthinghod)

    产生的,因而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在物质的范围内寻找答案的可能性。 我们关于热或冷的观念是从物质范围内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然而人的存在的意义不是一种像冷与热那样可以通过感官知觉体验到的性质。 它的答案也不能在抽象概念和柏拉图的理念中找到,因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自生存着的人的全部处境,包括他的个体实存的动力与具体现实,包括他的思想的终极关联以及他所掌握的观念与抽象概念。另一方面,断言我们所探求的意义(即做人的意义)就在个体(personhod)的范围之中,这是同义反复。 因此,困难在于,对我们来说,只有两个可能的领域,那就是物质和个体;而我们所探求的,要么似乎是想象的虚构,要么必须在另一个领域内发现,即它属于另一个领域,或者就是另一个领域。终极意义如果是一种理念,那它就不能回答我们的焦虑。人性不只是一个理智结构;它是涉及个人的特定的现实。 对

 97

    47人 是 谁

    意义的迫切要求是迫切要求终极的联系,要求终极归属。 在这种要求中,任何虚荣自负都被抛弃。 难道我们在时间的荒野上是孤独的吗?

    难道我们在奇妙无穷的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并永远感到自己像是陌生人。 有没有赖以为生的临在(。。 Presence)

    ①呢?有没有一种值得为之而生,也值得为之而死的临在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生存于临在之中呢?有没有一种与临在协调的生活方式呢?

    如上所述,宇宙并不向我们泄露其秘密,而且,它所揭示的也不能用人的语言来表达。 人的终极意义不是由终极的存在产生的。 终极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没有任何联系,除非意义与我有联系,否则我不会与意义发生联系。人需要意义,但是,如果终极的意义不需要人,并且人不能把自己同它联系起来,那么,终极的意义对人也就毫无意义。 如果是单向的联系,如探求和索取,人与意义的相遇便依然是人所不可企及的目标。

    意义寻找人

    希腊人把对意义的探求表述为人对思想的寻求;希伯莱人把对意义的探求描述为上帝的思想(或关注)

    对人的寻求。存在的意义不是自然而然地给予的;它不是一种赋予,而是

    ①大写的Presence表示上帝,上帝“临到”这个世界,他同世界的关系是出现、到场。  ——译 注

 98

    人 是 谁57

    一种艺术。 它决定于我们对寻求人的上帝是否作出回应;它要么实现,要么失去。人对意义的焦虑不是一种询问,不是一种本能冲动,而是一种回答,是对挑战的回应。《圣经》主张:关于上帝的问题就是上帝的问题。 如果上帝没有提出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将一无所获。 人被召唤,受到挑战,得到安慰。 上帝在寻求人,生活要求作出回答。 历史首先是一个问题,是探寻、求索和验证。因此,《圣经》思想的主题不是人对上帝的认识,而是人被上帝认识,人是上帝认识和关注的对象。 因此,最大的谜就是:上帝——天地的创造者——为什么要关心人?为什么微不足道的人的行为如此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