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浪漫主义,描写(目前)不可能事件的是幻想主义。
希望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希望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便是理想。我们每个人如果去翻看自己的小学作文《我的志愿》,再回忆它对你当时发展的动力,以及与现在的差距,那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1。戏就是巧,正是这个“巧”构成了文学艺术的美
“巧”在数学上即小概率事件,这是很难发生,或者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但在文学艺术中却让它发生,而且是了无痕迹。
《一江春水向东流》让白杨饰演的素芬在抗战后重庆的茫茫人海中遇见丈夫张忠良。
《秋海棠》中让受伤残废的秋海棠再次看到自己的女儿。
《英雄儿女》中让王芳是政治部主任的亲生女儿,又安排在一个单位。
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有这些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但是,因为人们希望它可能,于是通过希望之手,“点石成金”,真是可能了,它成了希望之美。
2。文学艺术是人们希望的“避风港”,让读者在这个“军港之夜”中圆自己的希望之梦
军港之夜静悄悄,
海浪把船儿轻轻地摇,
……
上世纪80年代这首著名的歌曲被苏小明唱遍大江南北。作为比喻,文学作品正像海港之夜。它把概率论中的小概率事件美妙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得到美的满足。
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中武松和武大郎是兄弟两个:一个高大英俊,一个矮小丑陋;一个打虎英雄,一个炊饼摊贩;一个铁铮铮男子汉,一个怯懦懦窝囊蛋。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小概率的事件。而正是这个小概率,由武大郎更衬托出武松之英武,于是演出了一幕幕武松杀嫂、血溅狮子楼的活剧,成就了读者心目中希望的英雄人物,也成就了读者的希望之美。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武松尽管本事非凡,但却生得矮小丑陋,那么潘金莲就很难移情别恋,也可能完全是另一部《水浒传》了。
著名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是写小概率事件的高手。他的《生日礼物》描写了一对穷夫妻在结婚纪念日里要互送对方礼物,男的有一只怀表没有链子,女的有一头卷发没有发卡。于是丈夫决定卖掉怀表送妻子一只漂亮的发卡;而妻子毅然剪掉长发,筹钱送丈夫一条珍贵的表链。结局自然是戏剧性的:丈夫的发卡面对剪掉长发的妻子完全失去了意义,而妻子的表链则面对没有怀表的丈夫,这在生活中几乎极难遇上的小概率事件在欧•;亨利小说中出现了,使读者享受了生活中难以享受的概率美。
他的另一篇《最后一片树叶》,说的是一个蹩脚的画家有位亲密的朋友重病,躺在靠窗的床上一病不起,吃任何药都毫无效果。他看着窗外的秋树,想:这棵树的全部树叶落完之时,就是自己的生命结束之日。眼见树叶随秋风飘去,他的病更加沉重。这位画家为了从精神上挽救朋友,竟然画了一片树叶在晚上悄悄地扎在树干上。——强烈的精神支持,竟然产生了奇迹,树上最后一片树叶始终不掉,病人想这肯定是上帝的旨意,MyGod!病随药物治疗也慢慢痊愈了。
一位最蹩脚的画家在关键时刻创作出最伟大的作品——一片树叶,挽救了一个病人。我们从欧•;亨利的故事中再一次领会了小概率之美、希望之美。
3。文学艺术把概率中的不可能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了超现实的希望之美
很多人向往的是不可能(或几乎不可能)事件。这种向往不能实现。于是文学艺术就设置情景,让读者在作品中欣赏到这种美。
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是决不允许的,但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大胆地让人和狐仙自由恋爱,并获得美满的结局;老百姓作为弱势群体很难与贪官污吏抗衡,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可以请出“大侠”扬善弃恶,为广大民众出一口恶气。
儿童时代是充满幻想的年代,上世纪50年代著名儿童电影《小梅的梦》讲的是小梅和玩具(活了的玩具)在梦中的趣事。
近期的《哈利•;波特》更是把幻想发挥到了极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据报道,邓小平同志极爱看武侠小说。已经看遍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的著作。由此可见,政治家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也需要超现实的希望美。
4。撕破“希望”,砸烂“团圆”,又构成文学艺术的另一种美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着两重性,杨振宁先生有句名言:“对称性支配物理规律。”他在世纪大讲堂上以《物理学中的对称美》为题做过报告;而皮埃尔•;居里也说过:“不对称性创造多彩世界。”这又构成了非对称性之美。
在论述了希望之美之后,我们必须提及撕破“希望”是文学艺术的另一种美。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早就严厉批评过封建中国的“团圆”是一种麻醉药,他主张正面现实,丢掉幻想。在他的名著《阿Q正传》中所设计的大团圆是阿Q画圆,最后被处死。
“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量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的模样了。
“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他的《祝福》,其标题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祥林嫂就是因为再婚了一回,就触犯了大逆。即使在土地庙用大钱12千捐了门槛依然找不回她人生的最低“希望”。最后,在一个雪夜,结束了她无法再忍耐的生命。鲁迅先生尖锐地指出:在封建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路遥先生是陕西著名作家。他的《人生》真实反映了改革时期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种种矛盾。善良忠厚的农村姑娘宋巧珍因为自己缺少文化,她的惟一愿望是找一个文化人,哪怕作牛作马。但是,当高加林走出农村天地,进入城市视野之后,思想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宋巧珍的这个最低“希望”给破灭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生!还要指出:路遥对于文学的认真和献身态度为当今文坛所罕见,他带病写出最后的名著《平凡的世界》,而自己却英年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写作札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打破“希望”,砸烂“团圆”构成了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也是一种美。
第四部分体育和文学艺术中的概率美(4)
三、抗争美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人的一生充满变数,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几乎由随机概率过程向必然结果的一种飞跃。为了抓住机会,与命运抗争,在人世间充满了奋斗的人物和事迹。这在体育和文学艺术中有着强烈的反映。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希望和路一样是走出来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种种曲折的过程都充满着抗争之美。
必须指出:概率理论反映着客观的规律。客观规律是不能违反的。因此,所谓抗争并不是违反概率理论。这一点,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描述。
他在近著《暗杀——3322》中借主人公李门之口说过:
就是说,命运其实是最公正的东西。上帝也是这样,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数学的公平与精确里。命运就是数学,命运最公正,怨天尤人的人是太没有数学的基本常识了。
王蒙先生认为:“人类社会中,极端是少数的,绝对的黑与白、左与右、敌与我、正与谬是少数的,大量存在的是中间状态、过渡状态、无序状态、可塑状态等等。”
所以抗争就是在符合概率客观规律的条件下争取最优结果。
1。抗争就是增加自身实力,增加取胜概率
运动员比赛是一个随机概率过程,但是双方的取胜概率各不相同。卧薪尝胆,增加取胜概率p,是人生抗争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对于张飞战斗的取胜概率有如下描述:“在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我们排除它的夸张成分,也可以嗅到张飞的超群实力和接近于1的取胜概率。
很多读者都羡慕《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超凡本领,72变绝技。但却忽略了他东渡大海拜师求艺时,每天半夜起床,提前勤学苦练;到他练毕回来故意把床弄得咯吱咯吱作响,说是天光了。这时其他师兄弟们才起床。当读到《西游记》这一段时,确实体会到抗争奋斗之美。
我们这一代人中受影响最大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牛虻》中的革命党人亚瑟、《青年近卫军》中的奥列格;他们都是与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命运作着不屈的抗争,构成了不朽史诗和英雄抗争美。
至于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于连,他也在作抗争,抗争社会的种种不平等。他憎恨富人和官宦,却走入歧途,最后形成了悲剧式的抗争。
2。抓住时间坐标的概率最大点,即所谓抓住机会,这是对命运的第二种抗争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是不平坦的,它必然有着几个“关节点”,使我们有几种“选择”。这就是所谓机会。正确选择,选择取胜概率最大的道路,这是对命运做出的第二种抗争。
经典电影《大浪淘沙》真实描写了大革命时期四个小知识分子结拜弟兄,最后因“选择”不同而走上不同的人生之路的故事。片名《大浪淘沙》借大文豪苏轼的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充分体现了抗争之美、选择之美,也说明在概率随机世界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三国诸葛亮的选择历来存在争议,有些青年认为诸葛亮应选择曹操更为合适。其实,除了刘备“泡蘑菇”战术三顾茅庐而外,诸葛亮本人是很有主见的,作为一个南阳村夫,学历不高,尽管“卧龙”小有名气,毕竟还只是书生一介,在群英荟萃的曹操那里恐怕充其量就是一个办事员,哪里可能像到刘备处一样,一去即为“三军司令”(尽管当时军队少得可怜)。诸葛亮先生的命运选择也给我们在座的大学生、研究生一个启示——大公司、大集团未必是惟一的选择。
诸葛亮对于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演出了一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三国鼎立时期的雄壮的活剧来。
3。在命运的关键事件、关键时期能咬得住、拼得下,这是第三种抗争之美,也是抗争之美的顶峰
中国老百姓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朝”,关键的一朝是竞争的焦点。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即概率相等)怎么办?双方都是一只乌眼鸡,刀锋对刀锋,麦芒对麦芒,结果自然是——两强相遇勇者胜,这就构成了抗争之美的顶峰。
大家一定熟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据说他在此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出作品,终日十分苦恼,但是人生的体会、生活的积累在海明威胸内如一股暗流汹涌澎湃。这种时候: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必然在沉默中爆发。厚积薄发的他终于写出千古绝唱《老人与海》。
作品以宽阔的大海、作为人与自然的背景,写出了老人与鱼之间的斗争,抗争,作品让人窒息,让人兴奋。人生、命运和生命的意义在这篇作品中充分展示出来。海明威为我们描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之美的顶峰。
如果说《老人与海》是动的抗争,那么《简•;爱》则是静的抗争。一个普通的“丑小鸭”穷家庭教师简•;爱,虽然发现主人罗彻斯特已经对自己有“意思”,但是为了平等,为了尊严(广义地为了维护人权),她始终是坚决地,但是也是平静地为此抗争,直至离开罗彻斯特。最后罗彻斯特房子被烧,双目失明,可能也沦落为穷光蛋,而此时,简•;爱毅然出现在他身旁,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难得的“平等爱情”。灿烂的阳光照在两人的身上。简•;爱为我们构筑了一曲既平平静静,又内心激烈的抗争之美。
现在世界上确定性的东西越来越少,随机性的事物越来越多。因此,现在的生活悬念越来越多,希望也越来越多,因此竞争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年轻人需要竞争,
也就是要把概率随机过程尽量可能引向胜利的结果。
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
体育和文学艺术就像一个舞台,就像人生的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体味到概率美,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第四部分体育和文学艺术中的概率美(5)
听众:我想请问梁校长一个比较抽象一点的问题,我觉得人类有六个关键词,不管哪个民族都有。前面的三个都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科学家文学家都在追求“真、善、美”;给我们带来罪恶的也有三个词:名、权、利。我觉得今天的讨论,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大家都没有谈后面三个词。我想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很多特点,其中有一个就是喜欢讲结果,不喜欢讲过程,不喜欢研究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中国社会出了许多问题的时候,研究原因总是非常滞后。希望今天下午的讨论对名、权、利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么多危害是“名、权、利”带来的,权力和金钱结合、科学和资本结合是不是只会带来利益?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我今天很困惑。我到许多大学去讲学,发现一部分文科的副校长——他们很多都是学科带头人,好多都是院士——他们非常苦恼的一件事情是时间太少,大部分时间在飞机上和评审会上。中国那么一大批院士和学者都生活在飞机和评审会上,怎么样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谢谢。
梁昌洪:非常感谢那位老师提的问题,因为题目述及太广我今天不能全面回答,我仅仅谈谈我的想法。第一,中国只强调结果,这句话我有非常强烈的同感,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不是好现象;第二,很多学者,现在事务比较多,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记得巴金老人说过,作为一个作家,不应该出现在主席台上、宴会桌上等地方,而应该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跟读者见面。爱多士(匈牙利数学家)一辈子大多数时间在飞机上,他一生却有1500多篇论文。他之所以能这样,我自己的感觉就是自我调整。最好坐下来,但是也要记住如果有这个情况,那么可以记住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
南帆:因为我自己是研究文学的,刚刚听了梁校长对文学的数学分析,也大开眼界。没想到文学也能成为数学的对象。可是,要看到的是,虽然数学可以描述一切事物,但这不等于是描述了这些事物的最重要层面。文学之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数学描述的那些方面。这时,人文学科的学者与自然科学家的思维有差异。自然科学家擅长于单向的分析,精确、深入,但是人文科学家特别是文学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