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
4020电子书 txtsk
提供TXT 手机书免费下载
…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
作品相关 作品说明
本故事发生于X维空间之地球。公元2011年9月18日,中华共和国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代表团在访美后乘飞机前往俄罗斯,途经百慕大黑三角时遇上时空虫洞,军事科学院战史部29岁的副教授蒋云翔昏迷后醒来,发现自己的记忆已复制到70年前、即1931年9月18日躺在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医院的一名病人脑海中。该病人即中国北伐铁军名将蒋先云,按其在蒋云翔副教授所在的时空已于1927年在河南临颍的作战中牺牲,但在此X维空间却只是脑部受了重伤,丧失全部记忆成为植物人,已在莫斯科的医院躺了四年。蒋云翔副教授明了情况后,决心利用蒋先云的身身份和自己21世纪的知识和智慧,在此空间完成自己时空中蒋先云烈士的未竟事业。
蒋云翔只有思维来到这个异时空,没有特种战士,也没有满满一仓库的现代化武器弹药,他只有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小说内容丰富的需要,调整了个别历史事实),依靠自己的未来资讯优势,以及蒋先云的特殊身份,力求避免过去的失误,在内战和抗日的战场上导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
蒋先云是中共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黄埔一期生,为“黄埔三杰”之首,位列陈赓、贺衷寒之上,是国共两党领袖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最钟爱的学生。毛泽东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蒋介石则称将来革命成功后他要解甲归田,而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东征、北伐中蒋先云屡立奇功,成为第4军的铁军名将,惜英年早逝。蒋云翔副教授洞悉历史于观火,以蒋先云的特殊身份纵横拓阖于30、40年代的激荡历史中,以工人出身取得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高度信任,回国后出任共产国际特派员和中共高层领袖,以高超的手段纠正了左倾错误,排除了王明、博古、李德、张国焘、夏曦等极左路线的干扰,挽救了曾中生、蔡申熙、许继慎、段德昌等一大批优秀红军将领的生命,大力协助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保住了中央和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同时蒋云翔深感分身乏术,于是寻找战友,将自己的未来资讯告知当时在欧洲流亡且已宣布脱党的另一北伐名将叶挺。叶挺归国后取得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继承者、第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蔡廷锴、将光鼐等的信任,指挥1932年“一_二八”淞沪抗战重创日寇,再度名扬天下。后十九路军赶走广东军阀陈济棠,大力经营广东根据地,购买大批德国先进武器,战斗力倍增。蒋先云、叶挺以铁军第4军为根基,以国共合作和黄埔精神为纽带,大力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非通过“西安事变”),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央红军红4军、鄂豫皖红4军、国民革命军第4军等铁军继承者纵横大江南北,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蒋先云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使中国抗战得到苏联、美国的大力援助,最终将侵华日军全部歼灭,并解放东南亚、朝鲜,登陆日本攻克东京,彻底清除了日本军国主义。铁军后人前后击毙日军数百万,不仅收回台湾,还将外蒙古、琉球收归版图,将东南亚和朝鲜半岛并入大中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走上空前民主繁荣富强之路。蒋先云、叶挺成为开国元勋,上演了“铁军双雄”传奇。之后蒋先云、叶挺双双功成身退,此时百慕大时空虫洞再次出现……
作品相关 历史背景:“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
蒋先云,中共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湖南省新田县(属永州市)大坪塘人,字湘耘,号巫山,1902年生于普通农民之家,自幼聪明过人,学生时代组织学生群众运动十分出色,毛泽东在1921年从上海参加成立党的“一大”之后,回到长沙就赶到衡阳听取蒋先云的汇报,吸收蒋先云等为湘南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可称为蒋先云的恩师。1922年,年仅20岁的蒋先云受党的派遣,到安源会合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一起,发动了一万七千多路矿工人举行了一次全国闻名的大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随后,蒋先云又转往水口山矿发动罢工成功。由上可见,早在二十出头的青年时代,蒋先云在投身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中,他就显示了卓越的才能和享有威望,成为朝气勃勃的青年革命家。
1924年春,蒋先云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蒋先云考进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为“黄埔三杰”之首,位列陈赓、贺衷寒之上,是国共两党领袖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最钟爱的学生。蒋先云在黄埔军校如恒星吸引行星般迅速聚集起一个集团。中共黄埔支部成立,蒋先云被一致推举为支部书记;左翼的“青年军人代表会”,蒋先云又是发起者兼领导者。广州地区的两党革命军人与青年都纷纷参加,响应各项革命活动,会员发展到二千余人。于是,从最初原定称“青年军人代表会”也改名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公推蒋先云为常务委员(主席),国民党人贺衷寒为秘书。出版了会刊《中国军人》和《青年军人》,都由蒋先云担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日后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因蒋先云的宣传动员之功。蒋介石则称将来革命成功后他要解甲归田,而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
东征、北伐中蒋先云屡立奇功,成为第4军的铁军名将。北伐期间,蒋先云任北伐军总部秘书,后任补充第5团团长。为了攻占军阀孙传芳巢穴南昌,却经历最艰辛的“三进两出”的恶战:“是时蒋介石亲临南昌前线督战,但遇到孙传芳大军突然包围了战地指挥部,蒋介石陷入重围而危于旦夕之中。只因侍从秘书蒋先云从容应敌,情急智生,首先自己孤军拒敌。然后指示警卫团掩护总司令安全脱险”。蒋先云因此在这次“救蒋”战斗中赢得“突破重围,火线救主”的战斗殊荣,带动了全军士气为之一振。而总司令与秘书在炮火中安危与共,生死相依的同袍之义,也传为北伐军中的美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以血腥手段彻底反共,二蒋彻底恩断义绝。4月17日,小蒋在武汉发起黄埔学生讨蒋大会,任大会主席,在30万人的大会上小蒋慷慨激昂地声讨大蒋的叛变革命。蒋介石爱敬小蒋之才,仍数次派人力邀小蒋,许以第1师师长之职,然小蒋不为所动。有所不甘的大蒋遂在报纸上刊载与小蒋的合影。
然而,蒋先云与蒋介石的决绝,并未让蒋先云在自己的组织内获得充分信任,时为中共负责人之一的张国焘的猜疑和排斥令蒋先云深受打击。蒋先云时为26师77团的团长兼政委,苦闷当中的蒋先云带着一腔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场。1927年5月下旬,北伐军在河南临颍与数倍于己的奉军激战,是役,张学良撤军长一,杀旅长一,团长三,动用了坦克、飞机甚至毒气,仍然大败溃逃,但蒋先云这颗黄埔最耀眼的明星还未成为真正的将星,便于5月28日陨落临颍城下,年仅25岁。
此次作战,蒋先云但以求革命殉职以表明心迹。激战中他骑着白马飞冒着炮火带头冲锋,要吸引敌军炮火射向自己。战斗中三次负伤不下火线,“三仆三起”,终于壮烈牺牲,其实是为信誉而牺牲、以求英烈。
总观蒋先云25年短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正义的一生,英雄的一生,无愧是中华大地的优秀儿女!他对黄埔军校和国共两党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惜英年早逝,未能列入中共36位军事家之列,至为憾事。蒋先云是我最敬佩的军人之一,网上许多网友也认为假如其能活到新中国成立,当无愧开国元勋称号。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异时空实现蒋先云的未竟愿望。
作品相关 历史背景:铁军
铁军是指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加北伐的部队。第4军组成于1925年秋,其前身是粤军第1师。1师是1920年11月,孙中山到广州再次组织护法军政府后组建的。当时,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粤军已扩充达4-5万人,但成分复杂、内部不稳。孙中山派粤军参谋长邓铿选素质较优的军官组建第1师,并兼任师长。邓铿是孙中山的坚定拥护者,他励精图治,用进步的军事知识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训练士兵,使第1师成为比较有政治觉悟和训练有素的部队。一批由邓铿选配的各级军官如李济深、陈可钰、邓演达、张发奎、陈铭枢、叶挺、蒋光鼐、黄琪翔、蔡廷锴、陈济棠等,大都是有文化、有军事知识和指挥才能的人物。粤军第一师成为支持孙中山的主要武装之一。
这时期,孙中山主张北伐,邓铿拥护。但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北伐。1922年3月邓铿被暗杀。陈于同年6月发动武装叛乱,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指挥一部分海军在珠江勘乱,并令北伐军回师讨贼,继于1923年1月,策动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部讨陈,第1师起义响应,参加讨陈,随后又讨伐沈鸿英。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随后,又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黄埔军官学校,为组建新军及整编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经过两次东征及南征战役,消灭陈炯明、林虎及邓本殷部,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9月,将所统辖部队整编为三三制的6个军(1-6军)。这次整编的特点是学习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规定军队不拉夫,不筹款,不扰民,军人不准嫖赌抽大烟,进行三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与反军阀制度的教育,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和政治部,各团、连设政治指导员。各部政治工作人员多由共产党员和左派担任。如第1军之周恩来(周在此之前就是黄埔军校及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第2军之李富春,第3军之朱克靖,第4军之罗汉、张善铭(后),第6军之林伯渠等。1926年夏北伐军出师前,又建立总政治部,以左派杰出革命家邓演达为主任。领导全军政治工作。国民革命军经过一系列的整顿,政治素质大大加强,成为具有革命信仰的军队。
由粤军第1师扩编而成的第4军,李济深任军长,陈可钰任副军长,罗汉(共产党员)、张善铭(共产党员)、伍朝枢(国民党左派)、廖乾五(共产党员)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11、12、13共4个师。这支部队不仅保留了粤军的精锐,又从黄埔军校补充了一批具有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的官佐,更为重要的是,部队中有一大批共产党员起模范作用,全军上下,士气奋发,斗志昂扬。北伐时,军长李济深率第11师和第13师留守广东,副军长陈可钰第10师、第12师(欠第34团)和叶挺独立团作为前驱。因此,所谓铁军,是指参加北伐的第10师和第12师及独立团。
称为铁军的第10师和第12师共有5个团。第10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政治部主任徐名鸿(共产党员)。辖28团,团长蔡廷锴;29团,团长范汉杰;30团,团长戴戟。第12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政治部主任廖乾五。辖35团,团长缪培南;36团,团长黄琪翔(还有34团,团长许志锐,当时留守琼州,北伐军攻下武昌后,该团归还第12师建制)。叶挺独立团归12师指挥。
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其前身是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铁甲车队。它是由苏联顾问向孙中山建议建立的。在筹建中由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选派徐成章、周士第、廖乾五、赵自选、曹汝谦等共产党员去工作。1925年11月,以铁甲车队全部并从黄埔军校抽调部分人员为骨干,组成为34团,以后改称独立团。该团连以上干部大部分是共产党员,班排长也有一些是共产党员,团成立了共产党支部,支部成员又是团的主要指挥官和部队中若干军官,党的方针政策可以直接贯彻。1926年5月,独立团即作为北伐先遣队,开赴湖南前线。在从肇庆出发途经广州时,周恩来曾亲作动员,要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起先锋和模范作用。独立团在向湖南、湖北进军中,真正起了这种作用。过去有一种说法,似乎铁军就是指独立团,这是不正确的,但独立团的确是铁军的拳头。
(二)铁军之名
铁军,意谓有战斗力的军队,它冠之于第4军,是因为它在北伐战争中有辉煌战绩。
北伐战争初期,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向两湖、江西、福建进军。第4军在两湖战场作战,这是当时北伐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战场。这里有第4、6、7、8军以及第1军一部,而以第4军打得最好。1926年5月,第4军独立团首先进入湖南。途中接唐生智告急电,叶挺未待后续部队到来,即于6月2日进到湖南安仁县城,应援在敌重兵攻击下开始溃退的第8军第29团。经两三天苦战打垮谢文炳独立旅4个团和赣军2个团,解安仁方面唐军之危,并粉碎了敌人占领湘南的企图。初战告捷,开北伐胜利的先声,使第4军主力及其它部队进入湘南后迅速展开,一举突破渌水防线,打败数倍反扑之敌,攻占醴陵,其它各部,齐头并进,敌人全线败退。北伐军攻占长沙。8月,4军又攻打平江,突破敌人汨罗江防线。在湖北境内,第4军攻破号称天险的武汉南面门户汀泗桥、贺胜桥,打败了吴佩孚亲自指挥的敌军主力,奠定了北伐战争胜利的基础。8月31日至10月10日,第4军各部队又参加围攻武昌的战斗,此役俘获守敌湖北督军陈家谟、守城总司令刘玉春以下万余人,完全打败了最大的北洋军阀吴佩孚。武昌克复,第4军又以主力进至江西,击败军阀孙传芳主力一部于赣北之马回岭,截断南昌至九江敌主要后方联络线,利于右翼军之攻下南昌。至此,第4军半年时间,奔驰数千里,转战于湘鄂赣三省,经历了7个重要战役,其战绩之辉煌,为诸军之冠。1926年11月下旬,第4军从赣北凯旋武汉,各界联电致贺。1927年1月15日,武汉粤侨联欢社把在汉阳兵工厂特制的一面铁盾赠给第4军。这面铁盾下面铸有“铁军”二字,上款写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体同志伟鉴”,铁盾背面有一首四言题辞,全文是:“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绩,威振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催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担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亿万年。”此题辞概括了铁军之名的来历和含义。
铁军,最先是群众叫起来的。1927年初《四军周报》第8期上有一篇题为《听副军长训话后的感想》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说:“国民政府委员蒋作宾同志在朱师长叶副师长就职那天说:‘第四军是铁军,完全是民众说出来的,民众已十分认识第四军是他们的军队’。”至于铁军之名兴起的时间,大约在1926年9、10月间。1926年9月30日《广州民国日报》发表的《第四军前方破敌志要》中提到,第4军“自克平江之后,即兼程追敌,奋不顾身,故汀泗桥与贺胜桥,独奏奇功,将吴贼精锐,全数扫灭,铁军之号,遂洋溢于湘鄂间。”从这则报道中可以看出武昌城未攻克之前,第4军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