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回到住处肃亲王府,邓演达就拍桌子,大声说道:“这个败家子,缩头畏尾,首鼠两端,一心就想保存实力,哪有半点锐气?怪不得九一八整个东北那么快就沦陷了,这样部署,热河非败在他手里不可!”
叶挺道:“择公息怒,我们是客人,只得忍耐些,看来张学良是指望不上了,我们只得自己想办法,尽量将损失减到最小,再进行大反攻。”
梁华盛为邓演达倒了一杯茶,道:“择公为何生这么大的气?这个部署有什么不妥吗?我怎么看不出来?”
叶挺问:“难道梁师长没有看出这个部署是前轻后重吗?”
梁华盛迷惑道:“前轻后重?不会吧,前后方都是20万人,有足够兵力和纵深啊。”
叶挺心中叹了口气。这梁华盛军事水平实在不高,历史上他在东北被林彪打得落花流水也不冤枉,不过他是爱国抗日的,也能坚决执行命令,还有可取之处。
邓演达怒道:“有足够兵力和纵深?你要看看那是什么部队!”
叶挺解释道:“张学良的这个部署,说白了,就是16个字:牺牲杂牌,保存实力,未战先怯,寄望外援。”
邓演达怒气渐消,说:“希夷说得一点不错,梁师长,你就好好学学吧。”
“在下恭听。”
叶挺道:“表面上看,这个部署前后方都是20万人,兵力相等,但部队构成是完全不同的。热河是汤玉麟的独立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张学良只是名义上的统帅,实际对之无可奈何。孙殿英的41军,原是河南土匪部队,不得已投靠张学良,到了热河又与汤玉麟打得火热,又是贩卖鸦片,又是出售假金丹和制假钞,‘捞偏门’(广东话:搞不正当生意),所以这两部相对于张学良来说,都是杂牌,张学良将这两部放到热河北面的朝阳、北票、赤峰一带,正是要其首当日军兵锋。这里还有号称10万的东北挺进军,其实就是关外退回来的东北义勇军,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张学良也有如意算盘,他将东北军第4军团放在热河南面,如果北面的汤玉麟、孙殿英顶住了,打得好自然是好,打得不好多少也可以消耗日军的实力,拖延日军进攻时间。自己的东北军第4军团在南面和日军作战的时候,日军实力已经下降。如果东北军在南面坚持住,他就会派东北军主力和晋军、西北军前往支援,还是有比较大的胜算,至少可以歼灭日伪不少部队。况且就算打败了,对各方面也算有个交待,同时也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如果真的顶不住,他的第4军团就立即开溜,一个转身就可迅速退入冀东的开滦、唐山一带,这里有英美资本家开的大煤矿,有英美两国的巨大利益,日本还不敢前来惹事,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占领山海关后没有顺北宁铁路南下威逼平津的原因。否则你想想,日军从山海关南下,既是沿海平原,可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威力,又有北宁铁路的补给,还能得到沿岸海军的支援,他日本人为何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反而将主力开进崇山峻岭的热河?就是为了避免与英美的冲突,张学良的主力部队在这也可借机得到庇护。即使热河垮了,日军进逼长城,你看看张学良在长城部署的是什么部队?东面是商震的晋军,中间是宋哲元的西北军,西面是傅作义的绥军,嘿嘿!至于东北军主力,象第1军团、预备军团,都在后方的平津一带,作为预备队!至不济,还有中央军和两广部队顶上。你说,这是不是前轻后重,缩头畏尾?”
梁华盛恍然大悟:“果然如此,参谋长一点就透。不过,我也是东北军将领,知道少帅的难处,他也有苦衷啊!”
邓演达又拍桌子:“什么难处?什么苦衷?还要不要民族大义、祖国大好河山、千百万黎民?他张学良把东北三省败了,现在又要葬送热河!一退在退,难道要把华北变为东北?!”
…
4020电子书 txtsk
提供TXT UMD JAR手机书免费下载
…
4020电子书制作组'中后卫'制作
梁华盛唯唯诺诺道:“择公教训得是。那择公和参谋长可否找找少帅谈话,指出利弊,重新部署?我看你们两位他还是尊重的。”
叶挺叹道:“梁师长,你怎么还不明白?少帅要是尊重我们,部署前就应该向我们交底。结果今天开会布置,才叫我们旁听,又装模作样询问我们的意见。你想想,当着那么多将领的面,我们这些客人,能与他顶撞、当众损害他的威信吗?要是他事先征求我们意见,我们当然会建议以东北军为主开上热河。张学良虽然丢了东北,但入关的东北军都是精华所在,足有26万正规军,装备精良,火力强大,不说别的,单说东北军装备的辽14年式77毫米野战炮,射程达12公里,比日寇的主力火炮105毫米榴弹炮的射程8公里还远一半,威力也大。热河又是东北四省之一,他少帅不出死力谁出力?所以少帅是先斩后奏,就是造成既成事实,堵住我们的嘴,显然决心已定。他表面上对我们招呼周到,不过是为了借助两广10万大军而已。我们顾及华北抗战大局,也无法与他争吵,还得与他合作下去。”
邓演达说:“还是希夷考虑全面,今天我差点就忍不住了。唉,这里毕竟不是两广,处处受制。”
梁华盛这时问道:“东北军退入关内的除26万正规军,不是还有10万以上的义勇军吗?这些部队我知道,骨干还是原东北军官兵,训练和技术水平都不错,我就不明白怎么这么快就失败退入了关内呢?”
叶挺解释说:“东北义勇军一度风起云涌,极盛时达30万以上,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大部分地域内都只敢龟缩在少数据点和大城市,连白天也不敢随意外出。但义勇军虽然势力很大,气势也很猛,但是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很难和日军长久对抗。原因一是成分复杂,除了原属东北军没有退往关内的成建制部队,以及训练有素的东北武装警察以外,还有大量民众的自发武装组织,地方民团武装,秘密社团(大刀会,红枪会),关内爱国青年组织的义勇军,甚至还有不少土匪武装。他们分散在东北三省各地,基本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互相甚至不知道其他义勇军组织的存在,结果被日军各个击破;二是战斗力普遍较弱。从战斗力来说,义勇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梁师长你所说的原东北军正规军,他们的武器装备较好,弹药也比较充足,士兵训练有素,战力较强。但这个强也是相对而言,也就是有一些步枪、机枪、手榴弹之内,火炮基本没有。而其他的义勇军装备较差,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往往五六百人才有几十支枪,弹药严重不足。至于红枪会,大刀会,民团,土匪等武装,干脆连枪都没有几支,主要使用土枪土炮和冷兵器作战。另外,相当一部分义勇军由普通老百姓组成,不要说士兵,就是连指挥官也没有什么作战的经验,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连作战地图也看不懂,如此怎么是关东军的对手?三是这些义勇军如果能够团结起来,借助东北的有利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采取长期游击战的形式,还是能够和关东军对抗的。但是他们大多采用了错误的策略和战术,互相没有有效的协助,脱离群众,甚至还有相互火拼的现象。结果必然被日军集中优势部队各个击破。日军集中局部的优势兵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首先击败了几股战斗力最强的义勇军武装,然后进行拉网式的清剿。日军最厉害的将领是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有对付游击战的丰富经验,他指挥日军在义勇军控制的地区到处烧杀奸淫,还采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无人区,从而削弱义勇军的群众基础。在短短半年内,义勇军大部分主力被击溃,伤亡14万人,4万人投降或者被俘,还有10万人退入热河省,约2万人退往苏联境内。剩下大约10万人退往山区和边远地区继续作战。退入热河的义勇军,虽然号称10万,但早已疲惫不堪,武器弹药奇缺,用来担负侧翼掩护或者游击骚扰还是可以,但是张学良却把他们放在前线,用正规阵地战去对付如狼似虎的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简直就是驱羊入虎口!我敢断言,战端一开,义勇军很快就会垮下来。”
邓演达忧虑道:“希夷,你觉得张学良这样布置,热河能支撑多久?”
“10天。”
邓演达吃了一惊:“不会这么快吧?”
梁华盛也说:“即使不算义勇军,热河毕竟有10万正规军,特别是第4军团6个师乃东北军精锐,130师更是由少帅卫队组成的头等主力师,他日本人也要费点力气吧?”
叶挺道:“不是多少军队的问题,里面有几个关键之处。一是热河是汤玉麟的地盘,张学良却任命张作相为总司令,汤玉麟为副总司令,汤玉麟号称‘汤老虎’,能忍得下去吗?到时肯定不听从指挥,甚至撂挑子,破罐破摔。二是汤玉麟主政热河6年,横征暴敛,天怨人怒,恰如人间地狱,热河百姓恨不得生吃其肉,恨汤尤甚于恨日本人,到时打起来,热河百姓虽不至于帮助日军,但肯定趁机痛打落水狗,处处袭击汤军,在热河的国军部队也会得不到人民支援,没有群众基础。汤玉麟也做好逃跑准备,早把姨太太和部分财产转移到了天津,随时开溜。那热河总司令张作相老朽昏庸,累死三军,但他是张家元老,张学良也要看他脸色,不敢得罪。有这几个腐朽军阀,所谓10万、20万大军又能发挥什么作用?三是日本特务机关也不是吃斋的,土肥原贤二、今井武夫、松井太久郎、田中隆吉等特务头子都是老手,据我所知已经策反了汤玉麟手下的几个旅长、团长,一开战这些部队就会投敌,让开阵地,让日军长驱而入,包抄我军主力部队。这样,就会形成雪崩效应,就象淝水之战前秦83万大军崩溃一样,我军在热河的部队也会迅速垮下来。有这三点,所以我估计热河只怕支撑不住10天。”
邓演达腾地站起:“我这就找张学良去,向他陈说利害,早作准备。”
“择公不必心急,晚宴再说吧。”
邓演达走后,叶挺问梁华盛:“机场那边怎样了?”
梁华盛答道:“都安排好了,为了保密,没有使用南苑机场,而是比较偏僻的西郊机场。飞机今晚就会抵达,都是伞兵连的精锐,训练有素,还带来了新武器和黄金,只等你参谋长一声令下了。”
叶挺道:“要随时待命出发,梁师长你亲自抓这件事。今晚你去迎接飞机,晚宴我帮你推了。”
邓演达心急,晚宴才开始,他就把热河目前面临的3个危机都和盘托出。叶挺叹了口气,择公还是不懂兵法中“以迂为直”的道理啊。
张学良惊道:“汤玉麟手下与日本人勾结?不会吧?是哪几个?有证据吗?”
叶挺当然没有证据:“只是听说而已。”
张学良不以为然:“我会叫黎天才彻查,但也不能冤枉好人,甚至引致兵变。”
邓演达道:“此次热河抗战事关重大,前线需要得力的将领,象汤玉麟,在热河无恶不作,本身又昏庸老朽,应及早将其撤换。”
张学良叹道:“我也有此意。汤玉麟乃我父亲的旧部,亦系我之长辈,但其为人粗野贪昏,我执政东北,就谋将其调换。不过他把热河建为独立王国,不让我插手,多次邀他来北平他也借故不来,我对他也没有办法。”
邓演达道:“办法不是没有。贵部军团长万福麟不是也提出过更换汤玉麟吗?他的第4军团有6个师,对汤玉麟的1个师有绝对优势,可从热河南部对承德施压,再下令汤玉麟与宋哲元互换,调汤玉麟去察哈尔,汤玉麟在强大军事压力下,只怕只好从命吧。调走汤玉麟后,少帅再对他的部队进行整编,将热河牢牢控制住。”
张学良犹豫道:“只怕逼急了,汤玉麟干脆降了日本人,那我们在热河的一切部署都将化为泡影啊。”
“汉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趁现在日本人还未部署好,立即解决汤玉麟,还来得及!”
张学良道:“这样吧,过几天宋院长(指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就要来了,他提出去热河见汤玉麟,到时我也一起去,如果汤玉麟不肯合作,再动手也不迟。”
此时叶挺说:“此次热河作战势必空前惨烈,辅帅(指张作相)年事已高,为避免危险,还是到北平坐镇为好,前线就让年轻有为的少壮去担当吧。”
赵四帮腔说:“希夷说得对,辅帅近来身体也不好,我看就让王以哲去分担吧。”
王以哲当时是67军的军长,才37岁,是东北军中最有前途的少壮派。
张学良眉头舒展:“这样也好,我去电询问一下辅帅,征求他的意见。”
叶挺知道此事又要泡汤。张作相是张学良的伯叔,原担任吉林省边防副司令兼吉林省主席,素有“浑厚”之名,但他不学无术,胆小怕事,慵慵碌碌,既无威以制人,又无智以服人,无信心,无决心。其人实际也是和日寇眉来眼去,并非某些历史书里面夸赞的如何铁心铁面云云。张作相一直让他的次子张廷枢和日寇以及日寇的代言人张景惠保持接触,历史上张作相还曾亲往长春面见日寇,通过张景惠的努力,日寇还发还了张作相在锦县的财产。以后张景惠还推荐张作相出任伪华北政权的首脑。只是因为张作相看到日本没有前途才没有答应。但张作相是号称“辅帅”的老派头子,也是张作霖死后主动让位给张学良的“恩人”,张学良迟迟不撤换这个老朽,反而让他负责整个热河防务,是导致热河惨败的重要原因。但张作相极为看重兵权,张学良要他回后方,等于与虎谋皮。
邓演达问:“汉卿,南京方面复电没有,同不同意两广军队北上?”
张学良叹道:“今晚宴请择公,正是为了表示歉意。南京已经回电,谓中央军6个师已出发,足以应付,无须两广军队北上了。”
叶挺此时想:对日军进攻热河兵力的错误判断,是蒋介石的一个大错。历史上热河迅速沦陷后,蒋介石才后悔不迭地承认:“我估计日本要用6个师团的人(入侵热河),日本国内和台湾(当时在日本手里)都得动员兵力。我们每日都有情报,知道日本没有动员,故料日本不过虚声吓人而已。不料日本对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能力的了解)比我们知道得多。”
邓演达冷笑道:“嘿嘿,我早知老蒋要从中作梗,这样只好走海路了。可惜船只不足,要等头一批卸货后返回,来回怕要2个月时间,恐怕来不及进到热河了。”
晚宴结束后,在回城的路上,邓演达问叶挺:“希夷,此事颇为怪异,要知日寇是老蒋的外患,两广是老蒋的内忧,这次两广军队北上与日军血拼,站在老蒋的立场,应该坐山观虎斗,旁观两败俱伤才是,怎么他会不同意?看来我们原来的预计过于乐观了?”
叶挺沉思道:“我也有些不解,但大致想来,现在国内虽然势力众多,但最强的,只有蒋记中央、两广和共产党红军,三家实力大致均衡,老蒋可能顾虑我们与张学良联合,南北夹攻,就打破平衡了。我有个不成熟的推断,老蒋可能也知张学良沉溺毒品,难以理事,一怕他将华北军队交给我们两广指挥;二怕我们趁张学良迷糊,10万大军北上,仿效十九路军重回广东的手法,夺了张学良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