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2月26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二) 阎崇年 >

第1章

2月26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二) 阎崇年-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24日 10:35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日出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 

              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洪承畴,一贯以骁勇善战、宁死不屈而著称,且在刚刚战败之时,明崇祯皇帝以为其战死,举行全国的悼念,但万万没有想到洪承畴却恰恰投降了清朝,让崇祯帝感到极为尴尬。那么,洪承畴究竟为何投降了清朝?当时发生了什么?在历史上一直有清庄妃诱降洪承畴的传说,这样的传说究竟是否可信?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答疑清朝最初的这一段隐秘历史,解惑洪承畴的人生命运。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全文)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见面很高兴,最近很多很多的热心的观众给我打电话写信,还有在网上提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庄妃,是不是劝降了洪承畴,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解说。具体说来,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第二,洪承畴何许人也。第三,庄妃劝降洪承畴不可信。第四,皇太极怎样劝降了洪承畴。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这几年,电视剧、小说,炒得沸沸扬扬,一致都说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而且写的是绘声绘色,非常具体。有一本书叫《大清后妃》讲得非常具体,我想把有一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大家听一听是怎么戏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有一本书这么说:“大明经略洪承畴,被俘后,以绝食誓言宁死不降之志,大玉儿夜入囚所劝降,洪承畴不予理会,仍昏昏欲睡。俄尔,忽见房内灯火辉煌,一阵香气扑向鼻内,洪承畴定神一看,那美人正睡在他的被窝里,大玉儿身许言劝,打出皇后底牌,终于降服了洪承畴”。就是庄妃不仅仅是在那儿劝,良言相劝,以情相劝,而且以身相劝,洪承畴醒来被窝旁边躺着的是庄妃,就说庄妃用色和情劝降了洪承畴,很生动。电视剧这么演,小说这么写,野史笔记也这么写,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洪承畴是不是被庄妃劝降的,我想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要了解一下洪承畴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讲第二个问题,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历史上有他的传记,正史也有他的传记,洪承畴字亭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大家注意,万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尔哈赤在这一年建立后金,黄衣称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礼。恰恰在这一年,洪承畴中进士了,这也就意味着洪承畴的一生要同清朝结下不解之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把话扯远一点,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明朝。第二,农民军。第三,清朝。在这三股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当中,洪承畴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剧? 

              第一,明朝。洪承畴中了进士之后,万历、泰昌、天启这三朝洪承畴都没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祯朝,洪承畴开始受到重用。为什么崇祯朝洪承畴受到重用?因为崇祯初期,西北农民军蜂起,崇祯知道洪承畴知道军事,就派他做三边总督,去同农民军作战,农民军的闯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畴作战当中,被洪承畴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过闯王的旗帜也成闯王,他率着军队进入四川,洪承畴统帅军队同他作战,李自成不敌,就是败走陕西,洪承畴派他的部下叫曹变蛟统帅军队,李自成大败,李自成以十八骑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惨的时候仅仅有十八个骑兵,仅有十八个人骑着马,败走到商洛地区,从此农民军处于一种低潮的阶段。 

              第二,农民军。刚才说到了李自成这时候处于一种低潮,但是后来李自成又是一个高潮,他率着军队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当时不叫景山,明朝时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就是正好处于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两次高潮之间,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崇德三年。 

              第三,清朝。清朝这个时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极继承他父亲,做了大汗的位置,这年改元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跟他父亲在头一年,率领军队打宁远,结果兵败宁远。同年,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对这件事情不服气,不服输。他就在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带着军队继续来进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宁远兵败之耻;第二,想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来巩固他刚得到的这个汗位;第三,想掳掠一点粮食,来缓解后金这个时期的因为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皇太极带了军队先打锦州不克,又打宁远还不克,回过头来再打锦州,仍然不克,前后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败了。所以皇太极非常气愤,他说:“昔高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宁远锦州都打不下来,怎么张大金的国威呀?撤兵。皇太极不甘心,他就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红衣大炮,他就加紧研究红衣大炮。到了天聪五年,红衣大炮研制成功了,皇太极统帅军队,带了红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大家感觉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毁了,没得到城,把祖大寿招降了,招降了之后,祖大寿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虏了大约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你还得管他吃饭,后金这时候闹灾荒,自己的粮食都没得吃,怎么管这一万多人吃饭?所以后金将领内部,贝勒内部发牢骚,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有什么意义呀?于是就调整策略,就是带着军队入关,攻破长城入关,皇太极时期先后五次军队入关打到中原,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等等。缓和后金经济的危机,并且也使很多的军官、贝勒增加了财富。这也不是办法呀,打完了跑回来,你在关内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见了,说你这样也不行呀,就是掳掠,你达不到迁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么办呢?说还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关外主要有四个城,最主要锦州、松山、宁远等四个城,要把锦州打下来,把宁远打下来,才可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极就调整策略,就是先打锦州,锦州硬打又打不下来,就把锦州给包围起来。包围起来,锦州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人没有粮食,马没有草料,这个时候锦州城的守将,就是原来投降皇太极,又叛归明朝那个祖大寿。锦州城里到个什么程度?兵士死了以后吃他那个肉,把弱马杀了吃马肉;没有烧的,死的马的骨头,死的人的骨头做柴火用,就到这个地步。祖大寿就告急,告到崇祯皇帝那里,崇祯皇帝就派洪承畴做经略,率领八个总兵,十三万步兵和骑兵,筹措了一年的军队粮食和马的草料,来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洪承畴的军队就到了宁远,宁远再往北就到了松山,后金军队初打的时候就失利。这时候皇太极从沈阳紧急赶到松山前线,我前面讲过了,皇太极鼻子流血,用木头碗接着,一面打了马一面接着血到前线去,结果这一仗皇太极打胜了,洪承畴带着他的军队,一万多军队就逃到了松山城里面,守城。那吴三桂很惨,吴三桂几乎是一个人逃跑,跑回宁远非常狼狈,十三万军队,战死五万多人,尸体枕藉,海边淹死人的尸漂在海滩上,就是近海的地方,像死的雁一样漂了一片。但是有一个人,后金军队围困松山,洪承畴内部一个将领,就把城门打开了,皇太极率军队清军就打到城里,就把洪承畴抓住了,抓住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东协总兵曹变蛟,还有辽东总兵王廷臣,皇太极下令,把辽东巡抚邱民仰杀了,把东协总兵曹变蛟杀了,把辽东总兵王廷臣杀了,给祖大寿看一看,你不投降不投降,不投降我抓来就杀了你。下令不杀洪承畴,把洪承畴带回到沈阳,就劝他投降,洪承畴是非常坚决不投降,皇太极就绞尽脑汁,就想劝洪承畴投降,这里面就出现了劝降这一幕的历史剧。 

              那洪承畴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我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纯属戏说,历史没有这么回事,松山城破了之后,明军的败报报到北京,举城震惊,洪承畴当时是明朝的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报说洪承畴是殉国了,洪承畴殉国这个消息到了朝廷里头,崇祯帝很感愤,说第一给他建一个小祭奠他,第二设十六坛来祭奠他,十六坛一品官死了之后,设九坛,洪承畴设十六坛,一坛一坛的祭,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了,说洪承畴投降了,没死,崇祯帝原来准备第16坛的时候他亲自去祭奠,崇祯是非常尴尬呀下令不再祭了,那个庙刚开始盖,下令停了,这件事情这个庙有一本书是刘献廷写的,书名叫《广阳杂记》记了这件事情,北京正阳门东月城有观音大士庙,其观音庙,崇祯中敕建,以祀经略洪承畴,后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就说前门,北京前门东月城,有一个庙,我们小时候还见过有这个庙,在东月城下面有一个庙,当时是崇祯下令是祭奠这个洪承畴的,那洪承畴到底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的,我说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庄妃劝降,那你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文献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情,满文文献、汉文文献,朝鲜文文献,没有记载,经典没有记载,档案也没有记载,可以说,没有一条文献根据。第二,违反后宫制度。后宫是有制度的,一个皇帝的爱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出了宫,到一个俘虏将领的囚所,敌对方的将领的囚所,一个人,宫廷制度是不允许的。第三,安全没有保障,庄妃已经有了儿子了,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太极的儿子很少,个个视为珍宝。庄妃离开了皇宫,离开了儿子,单独一个人,也没有警卫,到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当时下决心我绝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个爱妃单独到那儿去,出了闪失,责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极怎么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许更属荒谬。皇太极是大清国的一国之君,庄妃是他的爱妃,而且还给他生了黄九子福临,他怎么会派他自己的爱妃到敌国的一个将领囚室里面,用色情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洪承畴在皇太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俘虏,我说庄妃身许洪承畴,劝说洪承畴投降,这不仅是戏说,而且是胡说。第五,双方语言不通。洪承畴说汉语,庄妃是蒙古族人,说蒙古语,到了皇太极的宫里头,学了满语,就是庄妃会说满语,也会说蒙古语,就是不会说汉语,当时关外的汉人不能进到后宫里边,她没有机会同汉人进行交谈,所以庄妃会说满语,会说蒙古语不会说汉语,那么庄妃到了洪承畴这儿,两个人语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译第三者,有翻译第三者又不能发生那种感情的事情。所以,从语言来说,他们没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许来劝说洪承畴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情,纯属戏说。 

              第四,皇太极如何劝说洪承畴投降。明朝的将领是很有骨气的,一般的不轻易投降,在努尔哈赤打下辽阳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叫张铨誓死不投降。软的、硬的方法劝降,就是不投降,最后是绝食而尽。死之前,还望南祭拜,忠于大明王朝。后来又活捉过一个人叫张春,弓长“张”,春天的“春”,皇太极用软的办法劝说不投降,开始绝食,后来他想也不能绝食,也可能有一天明朝军队又重新占领了沈阳。后来就把他送在一个庙里头,送到庙里头还穿着明朝的衣服,不剃发,在一个庙里头十年,最后老死,所以皇太极是很赞赏这些事情的,说明朝的文武官员因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都很讲气节,他要清朝的官员要学习一些儒家的知识,还谈不到经典,也要有自己的节气。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押到沈阳,他不投降,皇太极先派了范文程去劝,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这个时候已经很有地位了,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是拍案大骂,说你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清朝,你没有资格同我说话,范文程也不气,慢慢跟他讲古今的道理,就是这种例子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我看大明气数已尽,应该归顺清朝,洪承畴还是态度强烈,非常抵制不投降,据历史记载,这个时候是房子上掉了一块尘土,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看这个灰尘落在自己衣服上,就把这个掸掉了。范文程看到这个情节,马上就返回到皇宫就见了皇太极,他跟皇太极说,他说洪承畴已经是快死的人了,房梁上掉下一块土,他掸掉了,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这么爱惜,可见他对他的生命会更爱惜,这个人想求生,不想死,可以劝降。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亲自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是这样的:“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上大悦”。就是皇太极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没有讲大篇的道理劝他投降,因为天比较冷,把自己穿来那个貂皮的衣服脱下来给洪承畴披上,完了说你觉得很冷吧,把衣服给他穿上,洪承畴看了一会儿,就想真是难得呀!明朝的崇祯皇帝不会这样子,很受感动,就决定投降。这个事情说明洪承畴投降的关键是皇太极的劝降,而不是庄妃的劝降。皇太极的出现,洪承畴做了个比较,就是把皇太极和崇祯帝做了个比较,他认为皇太极可以算是真命天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和事业,他决定投降,我认为,洪承畴的投降原因很复杂,不会一两句话劝动,他在囚所里头,要冥思苦想,把他这一生的经历全面地回顾。农民军的情况,洪承畴知道,因为交过仗,他认为农民军将来不可能统一天下,明朝他也了解,他做过三边总督,也了解,明朝的腐败他也了解,他认为明朝的腐败之势不可挽回,清朝的情况他打过仗,在囚所呆过又到了沈阳,应当也有一些了解,他判断清朝有可能继续发展,进入中原,在这种政治的权衡之下,洪承畴做了决定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