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香港骑士曾荫权 >

第21章

香港骑士曾荫权-第21章

小说: 香港骑士曾荫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他一上任就经历亚洲有史以来的“金融危机”,从而使得香港经济泡沫爆破、楼价急挫、经济下滑、持续通缩、失业率创新高、负资产个案剧增等,香港民众的经济生活状况从繁荣的峰顶一下就掉在地上。再后,香港社会又经历了禽流感、沙斯等自然灾害的降临,以及经历了政制纷争等一次次巨大冲击(如二十三条的立法风波、七一政治大游行等),经济发展也由此出现了一些起伏。 
  从1998年开始,香港经济陷入了负增长,通货紧缩、政府财政赤字、失业高企都是香港以往多年少有的事情。然而,又在2004年底开始,领汇未能上市、西九龙文娱区的单一招标受到猛烈抨击、及红湾半岛居屋清拆事件等,香港的经济事情开始向政治方向复杂化,更增加了香港社会利益关系的错乱。 
  可以说,香港回归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事件,特别是当香港经济,香港社会的未来方向,市民之间利益上的争拗等等。公道地说一句,无论是谁当政府首脑都是不容易协调这些关系的。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香港回归之后,虽然香港的基本制度没有变,但整个社会政治权力结构、市民的民主意识及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却发生了以前不同的变化。 
  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社会民众的政治民主意识空前高涨的时候,这既说明以往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经济,也说明市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的意识觉醒。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做香港政府特首都是一样,要完全避免近年那种社会利益、政治利益争拗之事件不发生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果把香港回归后所发生的事情仅是归结于特首,那是有失公允的和不合道理的。 
  董建华的成败得失,要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之中才可以彰显出他的意义。 
  香港特区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城市,一方面在英治百年多前的殖民地时代,已将香港带进全球化贸易之中。英国人开始时采取就地而治的办法,这种就地而治的方法表里大有差别,这背后真正的权力运作是由少数英国人掌握,包括港督、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三军司令及汇丰银行大班等,可以这样说,英国人在1997年前未有真正与香港人包括高级公务员、议会政党分享权力。 
  1997年7月1日主权回归,开始实践治人治港、高度自治,是在政治人才欠缺等情况下展开的。港人治港面对的挑战是一个拥有西化中产专业阶层、自由传媒、先进的商业金融体制及法治系统。特首班子人员需要的不只是道德使命感,同时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技巧。 
  第一任特首是希望以伟大的施政蓝图,去实践港人治港这个使命。但困难之处是特区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着内部矛盾,包括特首与公务员、行政与立法,愈大动作,引起愈多争议,加上金融风暴冲击。 
  在1997年前,香港一般民众对政治漠不关心。回归令香港人真正出现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心态,对政治关注程度大大提高,政治期望自然高涨。 
  政治有他冠冕堂皇的一面,就是政客以「作秀」来与群众沟通,中产阶层更注重这种的政治感觉,董建华的风格显然与中产主流不合。而民众现实的期望则是作为领导要知道自己代表谁的利益,有自己一套理论去支持利益分配政策。董就像一个老好人,各人都将自己的欲望向他苏求,他本人也尽力讨好各人,满足他们的愿望,结果往往不能实现。 
  对于董建华来说,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一点共通的评价,就是“一个好人”。 
  香港过去在殖民地下求存,人民以街头智能来自保,过去百多年政治上的理想无法实现,人们无法保障自己,唯有靠〃古惑仔〃智能去生存,这是百年形成的集体性格。董建华的“好人”作风,及以道德感召作施政,与这种性格显然不符。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一节、董特首忘我而为(4)  
      
 
 
  董建华负上了这个历史的重担,第一次求证来港人治港,是一个新的探索,他在摸索中前进。其时代的意义,由殖民地走向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建立一套有别于殖民地时代的现代政治体系及政治伦理,是时代对我们的挑战。 
  董建华作为探索的先行者,是应该受到历史的肯定。也只有超越董建华个人成败得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我们才可以对未来无所畏惧! 
  3.董建华请辞 
  董建华说,由于长期的操劳,在2004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已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以香港利益为重,我考虑向中央提出辞去行政长官职务的请求。出于对香港、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我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向中央政府提交了辞职报告。2005年3月12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批准董建华先生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433号令,即日生效。 
  董建华以身体原因请辞,他得到了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高度评价。 
  2005年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他在担任特首这7年当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历史会有公正的结论的,香港同胞也不会忘记。” 
  而在香港,无论是中下阶层、还是中产阶级,感受都有些复杂。 
  在香港特区立法会辩论《回顾行政长官任内之施政》议案时,民建联、自由党、港进联及早餐派等议员均肯定董建华的政绩,当日还担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在发言中也指出,董建华带领特区政府克服了三大挑战:落实“一国两制”;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并订下香港经济转型的策略;订下教育改革、引进问责制官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检讨等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推动香港社会向前迈进。 
  “现在评价董先生还太早,无论是指责他或同情他,我们都带着太多的个人情绪。”亚洲电视助理采访主任郑钢英说,“也许要许多年后,等情绪淡定了,我们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这个时期、理解这个人。” 
  亚洲电视助理采访主任郑钢英说,“也许要许多年后,等情绪淡定了,我们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这个时期、理解这个人。”在郑钢英看来,在民间层面上,特首很可能是被低估了。“董先生提出了许多目标,一些市民不认同,公务员队伍的配合也不够,当然执行不下去了,也让人有了不切实际,虎头蛇尾的印象。”郑钢英说,“香港人对利益看得重,尤其是短期利益。从长远说,董先生也许都是对的。” 
  在请辞前一个月,董建华说,自己做了一份很孤单的工作,会很寂寞。 
  董建华特首向中央政府请辞3天后的3月13日,没有人怀疑,香港经济已经复苏了。这天香港天气薄阴,在商业区铜锣湾的商场里、街道上,人流摩肩接踵,几乎让人忘记了不到一年前,这个城市的零售业还在为生存而挣扎。楼市的热闹让更多的人感到未来又充满了希望——一些楼盘的价格已经恢复到1997年金融风暴前的水平。在惊涛骇浪般的8年即将过去的当口,香港媒体铺天盖地地讨论着特首突然更迭的消息,市民却表现得非常平静。某种程度上这是充满回忆与和解的几天,就连那些最反对董建华的人士,此时也一反常态地表现出对“董生”的理解。 
  基于一国两制原则,董建华因当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而辞去全国政协委员一职。2005年3月12日,在去特区行政长官职务两天后,董建华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高票当选政协副主席。 
  政协会议的闭幕式上,董建华身穿灰色西装,蓝色领带。选举结果一出来,董建华满面笑容起身,转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鞠躬致谢,而政协委员则报以20秒钟的热烈掌声。稍后,董建华与另外两位新当选的副主席从第三排走到第一排就座,正式跻身国家领导人行列,政协委员们再次报以热烈掌声。 
  由于市场对这一消息早已消化,加上特区政府在他的带领下已经运作成熟,董建华辞去特首职务并未给香港带来震荡。惠誉评级分析师科尔顿说,董建华离职带来的任何变化,更多的都将是领导作风和表达方式上的变化,而不会是政策上的实质性变化。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一节、董特首忘我而为(5)  
      
 
 
  董建华在香港经济复苏之际选择了离开。 
  董建华历程 
  一、船王世家 
  董建华生于1937年,其父董浩云,世界7大船王之一,董建华为长子。年少负笈英伦,毕业入通用电气工作,1969年,回港助父打理家族事业,从而开始了他的商界生涯。 
  二、债台高筑 
  1980年董建华接掌家族企业,恰逢世界航运业大衰退,2年后,公司共欠下债务达250多亿元,同年,其父心脏病发逝世。 
  三、神奇拯救 
  先有汇丰银行38亿港元解困,继之以霍英东注资1。2亿美元,再有5大银行联袂拔刀相助,3年间董氏家族起死回生,有如神助。 
  四、政坛黑马 
  自1982年踏入政界,到1992年被中方委任为第一批港事顾问,旋即成为香港行政局议员。 
  五、问鼎特首 
  1996年12月11日,400位推选委员会委员投票选举首任特首,董建华当选。1997年7月1日,董建华领导特区政府,开始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治港实践。 
  六、金融风暴 
  1998年西方金融大鳄先后4次猛攻香港,尤以夏日一役惊心动魄,在有人惊呼“香港经济5日内断气”的情况下,董建华拍板动用1200亿港元入市干预,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最终成功击退炒家,保卫了香港。 
  七、经济复兴 
  2000年,中文网站Tom上市,30万港人排队申购,挤得鞋都掉了,情景多年少见,在1999年经济出现拐点后,2000年香港经济增幅高达10。5%,雨过天晴。董建华获颁香港杰出领袖奖。 
  八、高官问责 
  香港经济2001年再陷低潮,董建华发表的第5份施政报告中,开始推行高官问责制,是年,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辞职,曾荫权、梁锦松开始走上前台。 
  九、连任 
  2002年2月,800位推选委员会委员投票,董建华作为唯一候选人,成功连任特首。 
  十、SARS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之战,考验的不仅是政府,更考验的是人心,是体制。在特区政府的努力下,香港成功抗击了非典的肆虐。 
  十一、CEPA有礼 
  温家宝总理于回归六周年之际访港,并携来CEPA大礼。这一“紧密经贸安排”,与董建华加强与中央及内地的奔波策划之功密不可分。这为香港2004年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 
  十二、澳门讲话 
  2004年底,胡锦涛主席视察澳门时,听取董建华述职,勉励他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香港当年经济增长7。5%,失业率降至6。7%,总就业人数创出330万历史新高,连续第7年获颁“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桂冠。 
  十三、“董生保重” 
  2005年3月10日,董建华以健康原因向国务院提出辞呈,国务院随即批准了他的辞呈。而海外媒体也分析,董建华此举,也有助曾荫权以代理特首的身份,建立威望,进而问鼎7月1日展开的特首角逐。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二节、曾荫权接棒(1)  
      
 
 
  “政治就是这样的,最终要靠理性的对话,要靠在对话中寻求妥协,达到共识。”——曾荫权身着深色西装,系一枚蓝地红花的飞龙领结——2005年3月12日晚8点30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在香港政府总部记者室,宣布接棒董建华,出任代理特首。 
  这个曾在2005年年初表示,将于2007年告老归田的香港政务司司长,在60岁这一年,迎来了他人手的又一个高峰。 
  当记者问他是否坚持2007年告老还乡时,曾回答:“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现时有新的发展,我现在面对的工作是要搞好选举,使香港人尽快得到一个新的特首。另外,我要做好政务司司长的工作,使香港一般经济、社区方面平稳与稳定,这是我首要的任务。其它的问题,我现在不会想。” 
  自此当地评论称“曾荫权时代”到来。 
  自称“喝香港水,流香港血”的曾荫权,1967年以预科学历晋身政务官行列,30多年在行政官场内步步高升——2001年因陈方安生辞职而接任政务司司长一职,现在又因董建华辞职而任代理特首,成就港产“公务员”的治港传奇。 
  1.尊重特首的决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就行政长官董建华,请辞会见传媒时表示,“觉得失落,但我尊重他的决定。” 
  曾荫权说,董先生宣布了他请辞的决定。大家都知道这个决定仍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所以董先生仍然是我的上司,是我们的行政长官,而香港特区政府亦照常运作。我十分敬重董先生,他一直以来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工作,为香港市民服务,特别是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这项政策是毫无先例可援、毫不容易的历史性任务。如果董先生的请辞获得批准,我当然觉得失落,但我尊重他的决定,亦希望全港市民尊重他的决定。 
  曾荫权与行政会议成员及司局长举行记者会,他表示,董建华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他坚守岗位,在香港整体社会稳定时,才提出辞职。曾荫权称,他将于下周二出席立法会特别会议,解释特首辞任后的安排,希望大家以积极态度,面对转变。 
  曾荫权被问及他在二月底知道董辞职,而在上周董由北京回来时,他吹口哨往政府总部见董建华,当时心情是否很好,曾荫权解释,他每日均有比较轻松的时间,亦有忧愁的时间,这是人之常情,不能成日一个表情,他指出,他已表达了对董辞任的心情。 
  2005年3月12日晚,曾荫权在中区政府合署会见记者,并进行了首次记者发言,全文如下: 
  各位: 
  董先生在前日,即三月十日,已经宣布了他辞职的决定。今日较早时间,国务院批准了行政长官请辞。董先生的辞职实时生效,国务院已向外公布有关决定。 
  我和董先生共事了七年,其它的问责同事和他一起工作的日子也不短。这么多年来,我们认识的董先生没有一刻不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带着热诚,领导特区政府,关心香港市民的福祉。他尤其关心社会上处境不幸的人。他曾亲身探望过不同的家庭,聆听单亲父母及独居老年人的心声,了解刻苦攻读年青人对未来的期望。以民为本,体恤有困难的人士,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一直都是董先生施政主要目标之一。 
  香港自回归以来遇到不少困难,不过一次又一次我们都闯过了。这固然有赖香港市民的勤奋、忍耐及灵活,但董先生令香港平稳过渡,成功落实史无前例的「一国两制」模式,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上配合,藉此帮助香港转型,他对香港的贡献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到了今天,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同意,香港已重新稳步向前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