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骑士曾荫权-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荫权也深知,自己没有文凭,对于今后的仕途,影响巨大,他也曾想过各种办法,结果都堵在了必须辞职这一个瓶颈上。
1987年6月,43岁的曾荫权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由于他工作出色,香港政府给了他最为渴望的馈赠。他因此成了港英政府派往美国学习的首位公务员。曾荫权又惊又喜,既是出差,又享受政府提供的学费,还享受公务员待遇。如果自己提出进修,那就得首先辞去公务员职务。想起当年为求学半工半读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和想法也完全不同。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机会。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玩,享受人生。可曾荫权不同,他毕竟不再年轻了。人一旦过了40岁,想法便多了起来。古人说,四十而不惑,那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经验总结。此时,最令人遗憾的是,那种人生苦短的感觉,似乎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没有做,可是,人生已经接近半数了。
对于曾荫权来说,这次的学习经历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未来的人生旅途中,确实是太需要一份学历了,此外,他目前所具有的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位硕士生,所以,他更需要的是与外界接触了解美国的机会。这方面的收获以及对他的意义,甚至远远超过了那个硕士学位。
曾荫权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可以说深受没有学历之害,吃过不少苦头。此时有了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他怎能不加倍珍惜?重要的是,他此次前往美国进修,虽然时间只有一年,但直接攻读公共行政硕士课程,直接跳过了学士。
只要能够学到真知,拿到真正学历证书,他再没有失去公务员职位之忧,也不会在同行面前自卑,实在是人生的一次巨大机会。没有大学学位的曾荫权被政府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修读公共行政硕士学位,进一步为他的仕途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在美国攻读学位,和中国的模式略有不同,美国人在教育上更加的开放一些,他们规定,你可以任意选用适当的时间来完成你的学位,既可以选择一年,也可以选择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你取得某所学校某个学位的学习机会,他们并不在乎你用了多长时间。假定你一天不用便通过了他们严格的学位考试并取得了答辩成绩,那么,他们也照样给你颁发相应的学位。
当然,他们的学位考试是异常严格的,似乎不太可能有人不经过系统学习,便可以取得学位证书。曾荫权毕竟有了几年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平常又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所有的理论,他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次的学习可谓天赐良机。
另一方面,曾荫权也异常珍惜这次机会。他知道,在香港,他所学的是英国人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方面,虽然有相当的共通性,但毕竟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此次来到美国,他需要更加系统地学习美国人的先进经验。家庭负担很重,生理方面来说,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已经过去了,毕竟已经渐入中年,记忆力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与20多岁时,都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加上多年来生活的规律性,猛然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又是在国外,确实有些不适应。
同时,他也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他学习的动力比其他人都要强,自觉性自然是非常之好。和他一起上课的那些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他们似乎并不把这样的机会当一回事,想玩就出去玩,不是很努力。曾荫权则不同,他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用,更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将所有自己今后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学到手。
有关这一切,一年后,曾荫权用他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证明。许多和他一起攻读学位的美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仅仅只需要拿到那个学位,至少最终的成绩到底是A还是B,他们似乎不是太在乎。曾荫权不同,他以门门功课优秀的9A成绩,拿到了学位证书,而他的硕士论文,亦受到了导师极高的评价。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五节、哈佛受训――圆梦之旅(2)
在美国学习期间,曾荫权还有一个收获,便是交下了一位好朋友,那就是日后和他一起在香港政界并肩战斗的曾俊华。
在他到达美国之前,曾俊华便已经在美国取得学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波士顿教育局找到一个职位。但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他就对这个职位失去了兴趣。毕竟,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教育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曾俊华放弃了美国的工作,选择前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深造,他选修的正是公共行政管理课程,为期12个月,因此和曾荫权成了同班同学。
曾荫权长期生活在香港,对于美国的情况,并不熟悉,有了曾俊华这个朋友,自然省了他在美国生活的许多麻烦。而曾俊华之所以选择公共行政管理这一课程,也是有意想从政,曾荫权当时的身份,有利于他实现这一意愿。
此外,曾俊华在美国生活多年,对于美国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多,他在这方面不断和曾荫权交流,令他受益匪浅。曾荫权也了解曾俊华在这方面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才华。
或许是命中注定吧,两个性情相投,又都是志同道合、才华横溢的莘莘学子,顿时有一拍即合之感,由此奠定了20多年友谊的基础。
日后,曾荫权学成归来,随后被安排在公务员事务局工作。这个工作,恰恰是为香港政府网罗人才。而且,曾荫权回来之后才知道,香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在进行。虽然英国方面并不希望将香港交还中国,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包括邓小平等,却异常强硬。当时,香港社会已经有了一种说法,估计英国根本无法坚持到底,香港回归,应该是迟早的事。
曾荫权想,假如不久以后香港回归,那时,目前供职香港政府的英国籍公务员,是否还能留任?抑或会跟着港英政府一起打道回府?那时,或许需要更多的香港籍公务员管理香港吧。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努力劝说曾俊华回港工作。
经不住曾荫权的竭力游说,曾俊华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返回香港。不久,曾荫权被委任为沙田区政务专员,他提升曾俊华为政务专员助理,协助他本人处理相关政务。至此,两人在政坛紧密的合作期开始了。
其后,由于过人的才华和出色的政绩,曾俊华在仕途上可以说一帆风顺。曾荫权担任贸易署长时,提拔曾俊华担任助理贸易署长。香港回归后,曾俊华又担任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因为工作出色,于1999年,被擢升为海关关长,2001年又出任规划地政局局长,成为香港政府的司局长官员。当梁锦松因为个人问题辞去财政司司长一职后,原工商及科技局局长唐英年接受特首提名,递补财政司长,曾俊华则接替唐英年的职缺,担任在香港极其重要的工商及科技局长一职。
香港媒体称,自美国学成归来之后,曾荫权的仕途发生很大转机。这话是事实。曾荫权此次拿到硕士文凭,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一来,夏鼎基原本就对他极其赏识,早有重用他之心,但由于当时港英政府对使用华人高级官员有较严格的控制,以及曾荫权本身的学历所限,使得他的升迁出现了诸多变数。当曾荫权拿到文凭之后,这一阻力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此时此刻,英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已经处于根本性改变之中,另一半阻力,也迎刃而解。
影响曾荫权一生的三个男人:父亲曾云、中学时的神父穆嘉田,及港英时期的财政司夏鼎基。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适应频繁调换
一九八二年,曾荫权带着优异的学业成绩,从美国哈佛学成回港,重新投入政府的工作,出任沙田政务专员及沙田区议会主席。负责当时新市镇发展策划的同时,他也在沙田区渡过了两年愉快的工作时光。
当时已是沙田区议员的蔡根培,对这位尽责的政务专员赞不绝口,更称他为“最醒目的DO(DistrictOfficer,即政务专员)”。
这个“醒目的DO”也实在勤恳,每天早上八时便回到办公室,由大门一直走到走廊尽头,了解各同事的工作情况;遇到滂沱大雨天,他仍坚持“落区”,穿上雨靴撑著雨伞,跑到区内乡村巡视,了解村民需要。
另一方面,曾荫权的亲民作风,非常重视与沙田居民的联系,也有别于以往政务专员的做法。
蔡根培接受访问时说,通常在区内的互助委员会的就职典礼,从不会见到高级政府官员的影踪,但自曾荫权上场后,两位助理政务专员便要拨冗出席。这两位政务专员,就是目前大力推动清洁香港运动的环境食物局副局长邓国威,以及规划署署长曾俊华。
曾荫权秉承父亲曾云处事严谨认真的性格,与他一起工作,决非轻松容易的事。当时他率领一众沙田区议员到新加坡考察,行程编排得密密麻麻,几乎连休息时间也没有:每天早上七时起床,开始到各地参观至晚上,回到酒店便即时开会,分享所见所闻,吃晚饭时已是凌晨时分,马不停蹄,由此惹来部份区议员的怨言。
经过是次经验,曾荫权明白到人非工作机器,不能从早到晚只顾工作,总要有休息时候。到举办下一个韩国考察团时,他听取了团员的意见,安排他们有更多私人时间自由活动。
在众区议员心目中,曾荫权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像是除工作以外,就只有工作。不过,多得这个“工作狂”为建设沙田不眠不休,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区方能出现一番新景象:大围单车公园、单车径相继落成,连城门河也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令本来寂静荒芜的新界乡村变得热闹繁荣,成绩有目共睹。
能力需要证明,更需要去提高。
经过无数笔试面试,过关斩将,成为政务官,虽是未来政府部门首长的重要起步点,但经常给调往不同部门去工作,而且往往甫到任便需独当一面,带领下属指挥全局,但又不会在同一职位逗留太长时问,先后调职多次的曾荫权,是如何适应如此频繁的调职生涯呢?
曾荫权在接受电台访问中表示,频密的职位调动,全部由上司安排,自己也身不由主,面对新任命只有执行的份儿。不过,由于久经历炼,每派往一个新部门,他会花约两至三个月时间为新工作“热身”,扼要地掌握工作的要求和职责范围,其余的就可以边学边做,很快便会上手。
既建设了漂亮的新市镇,又组成了全港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无疑又为曾荫权的工作成绩表多添了几个优,也给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九八四年,四十岁的曾荫权离任沙田政务专员之职,回到政府总部,出任贸易署副署长,上司是麦高乐。
再次重返政府的决策核心,曾荫权要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承受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脸上笑容也愈来愈少。那时他刚上任不久,随即跟随麦高乐远赴美国,与当地政府展开产地来源规例的谈判,处理此棘手作业。据曾荫权忆述,当时的谈判前景委实不乐观,几乎达到死结的地步,尽管最后终化险为夷,但他也确实曾为打开谈判僵局,试过弄至面青唇白,万分旁徨。
正是不断的调换工作岗位,并且不断的去适应新的工作,为其日后登鼎特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曾荫权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公务员,为了事业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以后曾荫权升至政务司司长时,他认为自己被委任此职,是他终身最大的荣耀。他说,在公务员体制内,他已经工作了34年,如果把政务司司长也计算在内,一共有24个职位,经过19次调动。但是,每次调动,他未尝试过向“老板”作出过拒绝、婉拒或是反对等表示。因为他觉得这是公务员应遵守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调动是由制度上来调动,不可以牵强,不可以违背,也不需要争执。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一节、首位华人“财爷”(1)
1995年3月7日,港府正式宣布,为配合公务员本地化政策,迎接未来特区政府,曾荫权将接替麦高乐,在九月出任财政司,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位的华人,也是继陈方安生1993年接任布政司后,另一位担任高职的华人官员。尽管曾荫权一再强调只希望完成政府委派的工作,对升官没太大野心,但“加官”的传言终于成真。
能够有条不紊地解释政府政策,直言不讳面对传媒质询,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令曾荫权成为“品质保证”的象征,更是港英政府其中一名受“钦点”过的特区政府官员,也为他升任为财政司预先打好了基石。
与曾荫权共事过的官员,都异口同声认为他是担任财政司司长的最佳人选。在布政司出任教育署长的林焕光,就对曾荫权的能力赞不绝口,他说:“曾荫权的口才好,游说能力强,担任财政司实在最适合不过,曾荫权的领导才能毋庸置疑,一坐上主席凳就彰显出领袖风范,政务官队伍内像这样的人才不多,个个同僚都很佩服他。”
其实,早在1994年初,曾荫权将接任提早退休的麦高乐,担任财政司的消息,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不过,个性谦虚的他,再三表明自己对出任“财爷”之职不存妄想,能够成为库务司,已是“谢天谢地”,只求尽力而为。曾荫权说:“我和麦高乐是要好的朋友,但现在就这么快说人家要走,实在令人尴尬。”他还说:“而且报章经常提及我的名字,令我浑身不舒服。”
1995年3月12日,曾荫权率领一行8人的港府官员代表团,前往北京及天津,会晤国务院港澳办公室、财务部、国家税务局及北京税务局各官员,此次港府最高层官员的访京活动持续了8天,载着收获而归。
1995年9月1日,曾荫权正式上任,成为首位华人财政司,在布政司署五楼上班。就职虽然在9月正式履行,但身为候任财政司的曾荫权,夜以继日开展连串工作,其中一项是组织官方访问团。
俗语讲:“新官上任三把火”。曾荫权上任的首要工作,是处理港人的失业问题,强调港人需要有耐性,皆因解决失业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本港的出入口走势依然强劲,加上股票及地产市场平稳,经济市场操作完善,经济增长率料可持续在百分之五水平。
同时,这位新任财政司又认为当前颓势持续的楼市,已经见底,因为香港经济每年都有增长,而土地供应已为《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规定,楼价长远而言不会向下;与九三年相比,现时楼价已高出两成,与过去两年通胀累积升幅相若,开始走回正轨。
除在宣传上给低迷的楼市注射“强心针”,他还表示会在时机成熟时,考虑取消部份措施,如提前楼花预售期等,但限制楼花转让之类的遏止炒卖措施则不会放宽。
任命当日,曾荫权与麦高乐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