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独领风骚 >

第13章

独领风骚-第13章

小说: 独领风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写的最后一首战争诗。    

  全诗纪实言理,酣畅淋漓,犹如渡江战役本身,给人以势如破竹的感觉。毛泽东的感情、才气和思想,也一气呵成、一泻千里。    

  诗人抛却了前人的怀古之思,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黄钟大吕之声,来抒发自己对未来南京的美好憧憬和信心。在诗人看来,南京获得新生,是人民的胜利,也是历史的胜利。


第五部分开国气象(2)

  诗人那精骛八极、视通千古的目光,也不会局限在一次战役的视野之中。    

  在大胜大喜的日子里,他的思绪似乎越加冷峻—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息兵罢战的教训如在眼前,因此要“宜将剩勇追穷寇”!    

  在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面前,他的思绪也飞得更为深远—苍天是冷漠无情的,它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各种演变更新。如果它有情的话,看尽人世的生生灭灭,盛盛衰衰,那么它早就衰老了。    

  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天地沧桑,世事更变,绝非冥冥天意所支配和主宰,靠的只是“人间正道”!    

  什么是人间正道?    

  人类社会在变革中实现进步的规律,这就是人间正道。    

  新生的战胜腐朽的,先进的取代落后的,这就是人间正道。    

  蒋家王朝的覆灭,南京的解放,就是天地沧桑、历史巨变中的人间正道。    

  或许是人间正道的厚重和深远,吸引了毛泽东,他对自己的诗作反倒不是特别在意。    

  写完这首宣告国民党政权终结的七律,诗人竟然毫不经意地把它扔进了纸篓。倒是细心的秘书田家英,从纸篓里把它捡了出来。    

  直到1963年编选《毛主席诗词》的时候,毛泽东才如旧友重逢一般见到这凝聚历史一瞬的文字。否则,还真没有人知道他当时的这段诗情了。    

  光昌流丽的诗句,好像壮丽的长河涌流,把一个旧的时代卷走了,把一个新的时代推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那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中国人,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声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新生的国家,无疑是诗人毛泽东平生创作的最辉煌的作品。    

  为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追寻了一个世纪。    

  毛泽东,也在山沟里,在窑洞中,在枪声里,在马背上,倾注了一腔才情,半生心血。    

  新中国开国前夕,毛泽东从香山的双清别墅搬到了城里的中南海,住进了丰泽园。    

  丰泽园后靠岸柳依依的中海,面对碧波涟漪的南海,西邻假山叠翠、溪流潺潺的静谷。一进丰泽园大门,是它的主体建筑,叫颐年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常在这里开会。    

  顺颐年堂往里走,东边的一个四合院,叫菊香书屋,庭院里有老槐苍柏,常有鸟雀盘绕其间,发出啾啾语鸣。这里早先是清朝皇宫藏书的地方。    

  对一身儒气的毛泽东来说,住在这里再适合不过了。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7年。    

  马背生涯彻底结束了。    

  但历史变迁的人间正道,仍然在拓展和延伸。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经典的时刻。    

  1950年10月3日晚上,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典礼的150多名少数民族代表,汇集到了中南海里的怀仁堂。    

  他们向毛泽东献上了哈达、伞、帽子等各种各样的礼物,献上了少数民族的无限深情。从毛泽东那明朗的笑容里,不难看出,他对新中国这一良好的开局,感到多么舒心。    

  的确,如此“太平大同”的和睦景象,如此民族大团结之盛况,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唐代以后,便很少见了。    

  少数民族献礼大会结束后,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歌舞晚会。毛泽东兴致勃勃观看演出,他的前排,正好坐着近代中国旧体诗坛领袖柳亚子。    

  毛泽东高兴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    

  让人作词,主动要唱和,这在毛泽东的诗人生涯中,恐怕是惟一的一次。    

  诗情高涨的柳先生,即席赋了一首《浣溪沙》—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第五部分开国气象(2)

  第二天,毛泽东便派人给柳先生送来了一首《浣溪沙》的和词。    

  如果说,柳先生之词,着眼于眼前的翩跹舞蹈和月圆歌声,那么,毛泽东的思绪则穿越历史时空,又一次去触摸天地沧桑的人间正道—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上下两阕,分述古今。    

  国家巨变,从分裂到统一,从隔膜到和睦,从动乱到太平,恰如黑白之分,天地悬隔。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诗情,这就是遵循人间正道的新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所拥有的开国气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它犹如一棵盘根错节、虬枝茂叶的参天大树。    

  疆域是它生存的土地,历史是它的根须,不同的语言是它的枝叶,不同的民俗是它的色彩,所有的成员是它结下的果实。    

  而国家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则是它得以永葆繁茂的生命源泉。    

  “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里说的“于阗”,是新疆西南部的一个县名,古时候是西域的一个国名,西汉时归附中央政府。毛泽东在词里提到它,实写新疆歌舞团在献礼大会上表演的节目,言下之意,连古称“于阗”的偏远之地都献歌献舞,怎能不是“万方乐奏”的大团结景象呢?    

  有意思的是,在于阗(今改称于田),还真的出现了一桩让毛泽东兴奋的奇事。    

  有一个叫库尔班的老人,四处打听,“毛主席是一个地方,还是一尊神,还是一个人?”人们告诉他,毛主席是中国的领袖。他就问: “我从巴依(地主)那里分到了14亩地,这件事毛主席知不知道?”此后,他几次三番要带着土特产,骑着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    

  库尔班老人真的来到了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人间正道的叙事诗,竟是这样绵延博大。    

  1950年,西班牙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和平鸽》,随着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迅速飞遍全球。    

  与此同时,中国的《和平鸽》也翱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上面。    

  就在少数民族献礼大会的第二天晚上和第三天晚上,柳亚子又两次来到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由欧阳予倩编导、戴爱莲主演的新中国第一部现代舞剧《和平鸽》。    

  这是一出鲜明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剧目。    

  联想到当时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组织“十六国联军”出兵干预,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柳亚子禁不住再赋一首《浣溪沙》—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    

  就在这歌舞升平的时刻,毛泽东的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必须作出一项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的抉择。    

  是出兵参战,抗美援朝,还是隔岸观火,被动地乞求和平?    

  就是在最高决策层—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也是意见不一,难下决断。    

  毛泽东曾有多少个踌躇再三的不眠之夜。    

  难在何处?    

  国内战争刚刚结束,虚弱百废的经济正待收拾。人们更担心“引火烧身”,把新建立的国家打烂,苏联领导人也是犹豫退缩。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同美军的实力相差太远。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8700万吨,而中国只有61万吨;美国军队一个军有1500门火炮,我们的志愿军每个军才有36门火炮。    

  反反复复之后,从不信邪的毛泽东下定决心。    

  1950年10月8日,他发布了让整个世界震惊的命令:出兵援朝。    

  这大概是毛泽东作出的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但很快被事实证明是英明和富有远见的。    

  在盛会上,毛泽东洋溢着诗人的浪漫。    

  在地图前,他沉浸在军事家审慎和周密的思考之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仗,应该在哪里打,应该怎样打?


第五部分开国气象(4)

  他选在了朝鲜西北部的妙香山,接连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大将军发去了几封电报。    

  11月6日,前线便飞来捷报,我军在妙香山歼敌15000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读到了柳亚子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舞剧《和平鸽》后写的《浣溪沙》。    

  承续前一首《浣溪沙》和词的兴致,毛泽东又和了一首—    

  颜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一生追求光明和民主,做人做事不拘小节的柳亚子,向来傲视权威。毛泽东由他而联想到了战国时期一个叫颜的处士。    

  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时,齐宣王让他到自己跟前来,而颜却让齐宣王到自己跟前来,由此发生争执,各不相让。    

  历史故事给毛泽东的启示是: 在旧中国,执政的国民党政权要其他政党都依顺于它,听命于它,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党派却反对独裁,矛盾斗争多年未息。只有在新中国,那种颜和齐王之间的对立状态才一扫而光了。    

  更让毛泽东欣喜的是,他在柳亚子的《浣溪沙》里,看到了诗人对美军的声讨,对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热情赞颂。    

  正好是妙香山大捷两天前,11月4日,国内各民主党派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郑重宣布:坚决拥护志愿军反对美国侵略者的斗争。    

  大敌当前,中国人民的团结经受住了考验。    

  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的关系,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志愿军成功抗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军队一百多年来在世界战争舞台上一次最为出色的表现,打出了已经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中国东部边境的稳定和安详。    

  设想,如果当初中国不管,让美军摆在鸭绿江一带的边境上,那将是什么样一幅景象啊!    

  那正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说的: 他们随时有借口侵略我们。    

  诗友之间的联唱,前线的佳音,仿佛在毛泽东胸中奏出一曲欢愉的乐曲。    

  从中国天安门的红旗,到异域妙香山的战旗,仿佛再一次诉说着人间正道的真理,诉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气象—    

  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历史,在中国,永远结束了。


第五部分大海边的坐标(1)

  第一次看见大海的人,心里的感受肯定不会静如古潭。    

  当呼啸翻卷的猛涛恶浪冲你奔袭而来的时候,会出现两种对立的感觉:或惊惑、提防,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或抗拒、搏斗,唤起一种豪迈。    

  在无涯的水天一色的茫茫围困中,你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感到窘迫。    

  当你尽力舒展想象,用自己的胸怀去包容对象时,你又会发觉自身的无限。    

  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一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遭遇了大海,他把自己的心境提升到了豪迈的境界,并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他就是曹操。    

  公元207年,曹操挟带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声威,远征幽燕辽海的塞外之地乌桓。    

  这是能否统一北方的关键一役。曹操跃马挥鞭,劳师北伐,又是大获全胜。这年秋天,他在班师凯旋途中,路过山海关北戴河一带。    

  夕阳西下,秋风阵阵,他登上渤海岸边的碣石山,近观沧海,巨浪与礁石相撞,发出振聋发聩的狂吼。或许是第一次看到大海,戎马一生的曹操受到了空前的震撼。    

  不知不觉,已是星汉灿烂。极目远眺,那忽上忽下、忽明忽暗的星星,究竟是在海里,还是在天空,已经分不清楚了。    

  辽阔的沧海壮景,似乎衬托着曹操的胸怀,显现着他叱咤风云的气概和艰苦征战取得胜利后的喜悦。    

  于是,一首《观沧海》诞生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往事越千年”。在一个新时代到来以后,有人想起了曹操。    

  1950年9月,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乘车路过河南许昌时,他特意到许昌旧城遗址去看了一下。    

  1918年夏天,刚刚走出校门的毛泽东、罗章龙、周世钊等二十多个青年,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大水冲断了铁路,列车在河南郾城停了下来。作为汉魏古都的许昌旧城,便在附近。毛泽东提议到曹操建都的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去凭吊一番。    

  旧城在南北朝时期便毁于兵火,诗人们反复吟咏过的汉魏宫阙,早已荡然无存。满目荒凉之中,内外城垣倒也依稀可辨。    

  登临凭吊,毛泽东和青年朋友们自是感慨万千,不觉背诵起曹操的《短歌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    

  在遗址面前,毛泽东和罗章龙还联句作了一首诗—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命运似乎有意要给毛泽东一个机会,让他在告别青春,寻找人生新途的时刻,对一直倾心的历史和历史上的英雄,作一个诗意浓浓的顾盼,来一次壮思遄飞的共鸣。    

  32年后,周世钊重又来此,所见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的烟厂正收烟叶,农民肩挑车送,田里遍是豆苗,一派兴旺。    

  一首《五律·过许昌》在周世钊胸中油然而生—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铜雀萧条已成异代,陈迹一扫,纪元新开。人们大概已经不知道“邺中王”曹操了。    

  周世钊把这首诗寄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还记得曹操吗?    

  收到周世钊这首《过许昌》,显然勾起他青年时代风尘寻访许昌旧城遗址的往事。过了几年,在给周世钊回信中,他还说:“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    

  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大概是毛泽东最为推崇者之一。因为曹操不仅有武治功业,还有文采风骚。他多次说过,“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说起曹操,人们总能想起那个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夜晚,一位在长江大船上横槊赋诗、对酒当歌,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