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通译 >

第3章

论语通译-第3章

小说: 论语通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④。”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⑤!始可与言《诗》已矣。”
【今译】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珠转啊,粉白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上色定妆。”[子夏]又问:“[这使我想到,]礼节仪式是不是在[仁德之]后呢?”孔子说:“能阐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注释】
① 巧笑:美好的笑容。 倩(qiàn欠):指笑时面容格外妍美,笑容好看。 兮:助词。啊,呀。
② 盼:眼珠黑白分明,转动灵活。
③ 绚:有文彩,绚丽多彩。“巧笑”二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素以为绚兮”,不见于现在通行的《毛诗》,可能是佚句。
④ 绘事后素:“绘事”,上妆。“后”,后于,在。 。 之后。“素”,白地子。意思说:上妆总是先有个白地子,然后才能画。一说,女子先用素粉敷面,然后才用胭脂、青黛等着色,打扮得漂亮。
⑤ 起:发挥,阐明。 予:我。 商:卜商,即子夏。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今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的后代]杞国[现在施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殷的后代]宋国[现在施行的礼仪]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注释】
① 杞(qǐ起):古国,现在河南省杞县一带。杞国的君主是夏朝禹的后代。征:证明,引以为证。
② 宋:古国,现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带。宋国的君主是商朝汤的后代。
③ 文:指历史文字资料。 献:指贤人。古代,朝廷称德才兼备的贤人为“献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②。”
【今译】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典礼时,从第一次的献酒之后,我就不愿看下去了。”
【注释】
① 禘(dì地):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典礼。既:已经。 灌:禘礼初始即举行的献酒降神仪式。古代祭祀祖先,一般用活人坐在灵位前象征受祭者(这个人叫“尸”)。煮香草为“郁”,合黍酿成气味芬芳的一种酒“郁鬯(chàng唱)”。将“郁鬯”献于“尸”前,使其闻一闻酒的香气而并不饮用,然后将酒浇在地上。这整个过程就叫“灌”。
② 不欲观:不愿看,看不下去了。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据《礼记》记载,周公死后,他的侄儿周成王(姬诵)为了追念周公辅佐治国的伟大功勋,特许周公的后代在祭祀时举行最高规格的“禘礼”。但这毕竟是不合礼的。而且,一般在经过“灌”的仪式以后,鲁国的君臣往往也都表现懈怠而无诚意了。所以,孔子说了“不欲观”的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①。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②!”指其掌。
【今译】
有人问起举行“禘祭”的来由道理。孔子说:“不知道。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注释】
① 不知也:孔子对鲁国“禘祭”不满,所以,他故意避讳,说不知道“禘祭”的道理。
② “其如”句:“示”,同“置”。摆,放。“诸”,“之于”的合音。“斯”,这。指手掌。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把东西摆在掌中一样明白而容易。一说,“示”,同“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①,如不祭。”
【今译】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注释】
① 与:参与,参预,参加。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今译】
王孙贾问:“[人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怎么讲?”孔子说:“不是那样。如果得罪了天,向谁祈祷都是没有用的。”
【注释】
① 王孙贾:卫灵公时卫国的大夫,有实权。
② 媚:谄媚,巴结。 奥:本义指室内的西南角。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古时尊长居西南,所以奥神的地位应比灶神尊贵些。
③ 灶:本义是炉灶,用来烹煮食物或烧水。从夏代就以灶为神,称“灶君”,为“五祀之一”,即老百姓所说的“灶王爷”。旧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烧纸马,供奉饴糖,送灶神上天,谓之“送灶”;腊月三十日(除夕),又请回来,谓之“请灶”。灶神地位虽较低,但上可通天,决定人的祸福,故当时人们的俗话才说“宁媚于灶”:祭祀神明时首先要奉承巴结的是灶神。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
【今译】
孔子说:“周代[政治礼乐制度等]是借鉴于夏商两代[而发展演变建立起来的],多么丰盛啊!我尊从周代[的一切]。”
【注释】
① 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引申为照,考察,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在这里是借鉴于前代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
② 郁郁:原意是草木丰盛茂密的样子,也指香气浓厚。这里指繁盛,丰富多彩,文采显著。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今译】
孔子进入太庙[助祭],对每件事都询问。有人说:“听说鄹邑人的儿子知道礼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说:“这样做,就是礼啊。”
【注释】
① 太庙:古代指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因为周公(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当时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庙。
② 孰谓:据说。 鄹(zōu邹)又写为“陬”,“郰”。春秋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一带。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和)在鄹邑做过大夫。“鄹人”,指叔梁纥。“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今译】
孔子说:“[在举行射礼比赛时,]射箭主要不在于射穿那皮靶子,因为各个人的力气大小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① 射不主皮:“射”,射箭。周代仪礼制度中有专门为演习礼乐而举行的射箭比赛,称“射礼”。这里的“射”即指此。“皮”,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用布做或用皮做。《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射礼比赛,射箭应当以是否“中的”为主,而不在于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这与作战比武的“军射”不同。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彻七札(穿透甲革七层)”之说。
② 力:指每个人天生的力气。 科:指等级,类别。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赐也!尔爱其羊②,我爱其礼。”
【今译】
子贡主张要把“告朔”时祭祖庙的那头饩羊去掉。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头羊,我爱惜的却是那种礼仪。”
【注释】
① 告朔:阴历的每月初一,叫“朔”。古代制度,诸侯在每月的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举行祭礼,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叫“告朔”。其实,在当时的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到祖庙会举行“告朔”礼了。饩(xì戏):活的牲畜。
② 尔:代词。你。


子曰:“事君尽礼①,人以为谄也②。”
【今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别人却以为这样做是[对君主]谄媚。”
【注释】
① 事:事奉,服务于。
② 谄(chǎn产):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奉承。


定公问①:“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今译】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臣事奉君主,应当怎样呢?”孔子回答:“君主使用臣应当以礼相待,臣事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注释】
① 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谥号“定”。襄公之子,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509—前495年)。鲁定公时,孔子担任过司寇,代理过宰相。鲁定公的哥哥昭公,曾被贵族季氏赶出国外。因此,鲁定公询问孔子,如何正确处理君臣关系,以维持政权。
② 使:使用。
③ 如之何:如何,怎样。“之”是虚词。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
【今译】
孔子说:“《关雎》篇,[它的主题表现了]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注释】
① 关雎(jū居):《诗经》第一篇的篇名。因它的首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故名。“雎鸠”,是古代所说的一种水鸟。“关关”,是雎鸠的鸣叫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代也用这首诗作为对婚礼的祝贺词。 淫:放纵,放荡,过分。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②,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④,既往不咎⑤。”
【今译】
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么木料做牌位]。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的意思是]说:让老百姓战栗。”孔子听了以后,[批评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去责备追究了。”
【注释】
① 社:土地神。这里指的是制作代表土地神的木头牌位。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孔子早年的弟子。
② 夏后氏:本是部落名。相传禹是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后世指夏朝的人,就称“夏后氏”。以:用。 松:古人以为神要凭借某种东西才能来享受人对神的祭祀,而把这种所凭借的东西称为“神主”(木制的牌位)。夏代人用松木做土地神的神主。一说,是指栽树以作祭祀。夏代人居住在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山野适宜栽松树;殷代人居住在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北),山野适宜栽柏树;周代人,居住在酆镐(fēng hào风浩)(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西南一带),山野适宜栽栗树。
③ 战栗:因害怕而发抖,哆嗦。这里,宰我“让老百姓战栗”的解释有牵强之处,孔子不满。
④ 遂:已经完成,成功。 谏(jiàn见):规劝,使改正错误。
⑤ 咎(jiù旧):责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④?”“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⑤,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今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为他家管事的官员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哪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大门前树立一道影壁短墙,管仲家门口也树立影壁短墙。国君设宴招待别国的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专门设置献过酒后放空坛子的土台,管仲家也设置这样的土台。若说管仲知礼,那谁算不知礼呢?”
【注释】
① 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名管敬仲。齐国姬姓之后人。颍(yǐng影)上(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颍河下游)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桓公成为春秋时诸侯中第一个霸主。孔子与管仲的政见不一致,对管仲违背周礼的某些做法,孔子进行了批评。 器:气量,度量,胸襟。
② 有三归:指管仲将照例归公的市租据为己有。“三归”,指市租。
③ 摄:兼任,兼职。当时,大夫的家臣,都是一人常兼数事。而管仲却是设许多管事的家臣,一人一事一职。
④ 焉得:怎么可以,哪能算是。
⑤ 邦君:诸侯,国君。 树:树立,建立。 塞门:“塞”,遮蔽。古代,天子和诸侯,在宫殿大门口筑上一道短墙作为遮蔽物,以区别内外。也称“萧墙”,相当于后世所说的“照壁”,“影壁”。天子的塞门在大门之外,诸侯的塞门在大门之内。
⑥ 反坫:“坫(diàn电)”,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或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子。反坫,是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指君主招待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献过酒之后,把空罐子放回坫上。


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③,纯如也④,皦如也⑤,绎如也⑥,以成。”
【今译】
孔子对鲁国的乐官谈演奏音乐,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时合奏和谐音调;乐曲展开以后,很美好,节奏分明,又连绵不断,直到乐曲演奏终了。”
【注释】
① 语:动词。对。 。 说。 大师:“大”,同“太”。“大师”,就是“太师”,是国家主管音乐的官。
② 翕(xī西):和顺,调。一说,兴奋,热烈。
③ 从:通“纵”。放纵,展开。
④ 纯:美好,善,佳。
⑤ 皦(jiǎo饺):明亮,清晰,音节分明。
⑥ 绎(yì意):连续,连绵不断。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②,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③。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天下之无道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⑤。”
【今译】
有一位在仪地防守边界的官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地方来的,我从来没有不能见的。”随从孔子的弟子领这官员去见了孔子。这官员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几位何必担心[孔子]没有官职呢?天下无道,上天必将以孔子做为发布政令的木铎。”
【注释】
① 仪封人:“仪”,地名,卫国的一个邑,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封”,边界。仪封人,指在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一说,封人仪姓。孔子周游列国,到过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一带,故能与仪地边界的官员见面。
② 斯:代词。这个地方。
③ 从者:随从孔子的弟子。
④ 二三子:这里是称呼孔子弟子。“二三”,表示约数,犹言“各位”。“子”,对人的尊称。 患:担忧,犯愁,担心。 丧:失去。这里指孔子失掉官位,没有官职。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后离鲁去卫,又去陈,政治抱负未能实现。
⑤ 木铎:“铎(duó夺)”,一种金口木舌的大铜铃。古代以召集群众,下通知,宣布政教法令,或在有战事时使用。这里是以“木铎”作比喻,说孔子将能起到为国家发布政令的作用(管理天下)。


子谓《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