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15章

长寿通道-第15章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本不用住院。他的这种低烧是属于功能性的,是因为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衰退引起的,只要注意
休息,再服些清热的中药就可以消除症状。 

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了老年人对于身体的疾病先兆,既不可疑神疑鬼,见了风就是
雨,也不要漠然处之,视而不见,不往心里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庸人
自扰之,留意先兆勿心慌。对于一些疾病的先兆性的症状表现,要请教医生,不要想当然地擅自判


断。上面提到的那位局级干部就是凭着老皇历自以为是,过分地藐视了疾病的先兆,结果误了大事。
如果他能够留意一些疾病的先兆,重视一些疾病的症状表现,就能够及早治疗,免除灭顶之灾。而
那位教师却是由于接受不正确的心理暗示,给心理造成压力,使得心理情绪受到干扰,影响到对疾
病的判断,无端地给自己招来许多麻烦。 

对待疾病的先兆,还要做到心中有数,客观对待。就是说弄清这些先兆的来龙去脉,学会掌握
疾病的规律,应该服哪些药物,怎样进行休息和调养。做到这一点,就会不至于引起情绪的波动,
被惶惶不安的心境所左右。 

要做到对于疾病的先兆有个清晰的了解,做到遇事不慌,还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建立自己的健
康档案。老年人的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能够做到定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就能够把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轨迹显现出来。这样一旦有些症状的表现,就可以根据健康档案的
记录,判断这种症状是偶然想象,还是急重疾病的先兆,可以全面估计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心里
有底,不至于心慌意乱。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每半年或一年对心、肝、肺、肾、脑、前列腺、妇科
等老年人易发病的部位做一次健康检查,便于把住老年人常见疾病的关口,及时采取保健措施,维
护身体健康。 

笑对病魔心平和 

人体的衰老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很难一刀切般地划定一个衰老的年龄界限。人们往往是在感
觉到自己的身体衰老时,才注意养生和锻炼身体。这就是当下许多老年人非常注意身体锻炼的,而
中青年则把锻炼视为儿戏的缘由。其实,很多老年病并不是到老年才发生的。据统计,老年人的高
血压病的70%,糖尿病的60%,十二指肠溃疡的80%,都是在青壮年时期埋下“祸根”的。因此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身体,实际上从40岁就开始走上了逐渐衰老的下坡路。 

试想,一个人从40多岁就开始与时俱进地衰老,到了六十多岁,自然会出现健康危机。尤其
是人的各种生理器官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的变化,更促进了人体的衰老。以人的动
脉血管为例,由于成年累月地摄入脂肪量的增多,血管的内壁逐渐沉积了胆固醇等脂类物质,管壁
就发生变厚变硬的硬化,质地发生退化。这就容易导致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发生。依此
而论,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逐渐降低,器官老化,自然是多事之秋。因之,老年人
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也是不足为怪的。 

然而,并不是每位老人都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的。有的老人对疾病怀有惧怕心理,一旦身
体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老人得病乱投医,不知道出哪门好,
甚至听信虚假的广告宣传,不惜高价购卖假药。还有的老人悲观失望,干脆就混吃等死,好像末日
将来临。其实这些心态都是不健康的。有位学者说过,一个健康的老人的标准,不仅要求身体没有
严重疾病,生活能够自理,还要具有正常的思维和情绪。就是说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健康的表现。
显然,上面提到的几种心态都与健康的身心无缘。 

要做到面对疾病情绪泰然,应该首先记住毛泽东同志的那句“既来之,则安之”的名言。的确,
无论出于什么因由,疾病已经确诊,就不必呼天抢地,怨天尤人,最为客观的做法就是“既来之,


则安之,完全不必着急”。因为疾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既然已经形成,它就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着急或怨恨都是没有用的。最为客观的态度是面对患病的现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放开
眼量,心态平和地治病、养病。这种精神状态就能使得患者笑对病魔心不惊,平平和和治疗疾病。
要做到这一点,就内在情绪而言,需要心静如同止水,放弃尘缘,不为功利目标所烦恼,任凭身外
有多少是非也不计较。虽说生病对工作多有不利,但能退一步进行自我安慰:我终日劳劳碌碌,没
有休息的时间,现在和不好好休息一下?这种情绪的安慰能够消解养病的急躁情绪,有助于静心休
养。就外在情绪而言,除了积极与医生配合之外,还要与高朋良友多接触,多谈论些出世开怀的言
语,或者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休息疗养。这样的客观环境,能够帮助患者的情绪不受干扰,保持平和
的心态。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很重视“防养之道”,所谓“防养”,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
小病之时防大病,大病之时防多病。一旦患了疾病,忧心似焚,气愤暴躁,只能是加剧病情,甚至
还会娘就更严重的疾病。宋代的司马光在《与范景仁第四书》里写道:“医术治已病,平和心气治
未病。” 如果患者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新的疾病连锁性地发生。这样
就有利于单纯疾病的治疗,使身体尽早恢复健康。 

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不要有精神负担。据一位脑外科医生朋友告诉我,他曾给两位患有脑
硬膜下积液(脑出血)的病人做过手术,他们的病情近似,但是心态却有很大的差异。一位患者没
有精神负担,手术前吃得饱,睡得着,心态平和,结果没有一点后遗症;而另一位患者在手术心理
负担重,焦躁不安,怕得要命。结果术后的后遗症总就较为严重。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心理情
绪的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 

此外,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仔细体会发病和治病的特点,怎样做,身
体就觉得舒服些,病情就有所好转,反之病情就转坏;服什么药物就感觉好,服那解药没有明显的
表现。体会清楚这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便于医生的治疗,也能够搬住自己增强康复的信心。 

注意防范防意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事故,约占人类死亡总人数的
6%,是除自然死亡以外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第一杀手。从世界范围看,当下生产事故是逐年减少的
趋势,而生活意外事故则逐年上升。 

生活意外事故,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祸”。它是由生产、生活、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技术风险所
造成的。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在家,活动范围圈缩小,外出的机会少,似乎减少了许多事故风险。
其实不然,老年人更应该加强意外事故的防范意识。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老人的一万事故发生。如有的老人行走不慎,脚步不稳,跌倒在地;有的
老人洗澡时“晕澡”摔倒;有的老人吃饭时饭粒呛进气管;有的老人看足球赛事过分激动导致心脏
病突发,有的老人在横过马路时被机动车撞伤,等等。都说明生活中的意外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必
须坚强防范意识,正如俗话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常常是危及或缩短
老年人的寿命的。 


生活事故之所以成为“意外”,就是说它是不可推断或预测的,往往是在人们稍有疏忽、大意
间发生的。因此,讲究安全科学,从根本上采取防范措施,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乃是最为
可行的最佳办法。 

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应该发扬老年人的阅历丰富的特长,进一步加强对防范意外事故的认识。
唐代诗人王勃说的“祸不入慎家之门”,唐代学人张弧说的“居安虑危,履平虑蹶”,以及俗话说的
“走路防跌,吃饭防噎”等等,都是强调了处事谨慎能够避免祸端,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极为司空见
惯的事情上,也要谨慎小心,防止发生意外的事故。有这么两位老夫妻,老头办事仔细,办什么事
都是一板一眼的,极少遇到意外的事故。而老太婆则办事毛毛躁躁,粗手大脚,连连遇到意外事故。
一次是用高压锅做粥时,没有盖好锅盖,导致高压锅喷出的稀粥烫伤了老太婆,另一次是老太婆洗
浴时,脚步稍有不稳摔倒在地。这样的事例就充分说明意外事故防不胜防,全在于自己的谨慎和警
觉。因此,谨慎处事,防患于未然,是防止意外事故不可忽视的一招。 

其次,任何事故都是在疏忽间发生的,因此防范意外事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古人说的“祸自
微而成”,就是强调防范坏事要从细微处做起。老年人因为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的反应能力逐渐降
低,由此连带各个器官的功能也相应地发生退行变化。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这就为意外事故埋下
了隐患。如果再患有一些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就更容易发生意外。所以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中的“夫养生者必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这里所说的“虑祸”,就
是想到可能发生的祸患。只有做到不发生祸患,保全性命,才能在养生的基础上达到长寿。这就要
求老人居安思危,在无伤之时,无病之时,无灾之时,做到防伤、防病、防灾,从一点一滴做起,
防微杜渐。宁可多虑,也不要疏忽大意。 

第三,处事勿急躁,忙中易出错。有些意外事故都是出在匆忙、杂乱之中的。尽管老年人行动
迟缓,似乎不易出错,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总是难免发生的。尤其是老年人健忘,如没有人及时提醒
就容易出现意外。有两位老人到广西旅游,顺便办理了出境游的手续。但在去越南的那天,他们却
忘记带身份证,结果交了几百元的手续费,补办了手续才得以成行。这类事,要是在平常凭着老年
人的稳重、世故是不易发生的。可是就是在偶尔之间,在他们早晨散步时晚到餐厅几分钟,没有听
到导游的提醒,就完餐之后就急急忙忙地上了车,疏忽带身份证的事,结果招来许多麻烦。看来,
要克服事故这种偶然事件,就必须在必然上下功夫。那就像清代诗人袁枚在他的《示儿》诗中说的
那样:“骑马莫轻平地上,收帆好在顺风时。” 人们对待生活的意外事故也是这样,不仅遇到险地
应该谨慎以待,就是在平地也要注意防范,不可掉以轻心,避免忙中出错。 

 

 

 

 

 

 

 

 

 


老有所依篇 

 

“劳务银行”待风靡 

“劳务银行”是个新鲜词儿,说白了就是像到银行存钱一样的储存劳动时间的“银
行”。最初起源于日本民间,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它的要旨是动员一些低龄老人为
高龄老人服务,将这些服务的时间累积起来,存入“银行”(本地“老龄委”的专门管
理机构)。在你年迈体弱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老龄委”就会动员他人给你同样时间
的服务。即使是现在年轻的人也可以通过帮助别的老人而储存下劳务时间,将来他们没
有时间照料自己的父母时,“老龄办”会派人给予他们的父母同样时间的服务。这种民
间换工的服务方式的良性循环,能够促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优良风气的蔚然成
风,有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睦相处。目前在法国“劳务银行”已经渐成气候,有近300
家这类的服务机构。我国的上海市和太原市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从全国来看还有待于
推广和普及。 

上海市有位66岁的孙加兰老人,每天花一个小时照料隔壁一位73岁的老人,凭
此她已在“劳务银行”内存入了近百个小时的“存款”。她说:“趁现在还做得动,既
帮助了别的老人,又给以后自己养老攒下劳务时间。”孙加兰所在的上海市提篮桥街道
“老龄办”及时地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已有50多位低龄的健康老人通过帮助其它年纪
更大、生活不便的老人,而将自己的劳务时间存到街道“老龄办”。以后这些储存了劳
务时间的老人需要照料时,老龄办负责派人上门服务。 

其实,这种民间换工形式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青壮年在激烈
的竞争中,几乎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自己的老人,而那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参与到“劳
务银行”的行列,既帮助了他人,又为自己赢得了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同时还减轻
了子女的负担。这种自食其力的换工的做法,对于经济条件不甚优越的老人来说,是一
种极为难得的老有所依的养老方式。 

它之所以没有风靡全国的因由,主要是一些老年人的观念还有待于更新。有的老人
习惯于儿女养老的传统观念,觉得把儿女养大成人,儿女就有义务赡养老人。应该说这
种观念并没有错,赡养老人的确是儿女的一种义务。可是儿女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生活、
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有的也很难在经济上给予老人以优厚的赡养费用。面对着这样的
现实,“劳务银行”却补足了生活的缺憾。它恰恰是健康的低龄老人为减轻儿女负担,
节约自身开支的自食其力的老有所依的积极方式。自己为他人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又从
其它的人那里得到一定的回报。虽说带有等价交换的意味,但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也是属


于正常的,而且容易落到实处,得到实惠,比那种名至而实不至的空话更有积极意义。 

加强组织领导也是关键的一招。目前有些地方的“老龄委”的组织还不健全,甚至
有的地方领导还没有把关怀老年人提到日程上来。像“劳务银行”这样的组织机构,必
须有一套健全的领导班子,严格的规章制度,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热心的服务人员,并且
要像银行一样建立完备的劳务档案。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老人的工作效率和
回报。试想一位健康老人为他人做出了若干时间的服务,十几年后这位健康老人需要他
人帮助自己时,却找不到老人的服务档案,这样的后果有多么严重!因此加强组织领导
是“劳务银行”建设的关键。 

参与劳务储存的人的道德素质也是“劳务银行”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应该说有意识
地储存劳务时间并不是很难的事,最难的是保证服务的质量。据说在日本发生这样事情,
一位老人为他人服务时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多脏多累的活都在所不辞。可是
天有不测风云,十几年后这位老人却患上了脑血栓,瘫痪在床。应邀为他服务的人不愿
意伺候他的大小便,不乐意给他接屎接尿,不乐意为他清洗身体。这就使得这位曾经尽
心为他人服务的老人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使得他非常伤心,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地离
开人世。可见,为他人服务是个良心账,必须用道德的尺子予以衡量。如果想得到他人
为自己服务满意的回报,就应该自己也给与他人满意的服务。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
使“劳务银行”发扬光大,风靡世界,使得普天下的老人都得到服务的温暖。 

“社区天使”姗姗来 

林福老人是位离休干部,百岁寿星。三年前因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