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拿白不拿;还有的是忙于自己的事业,对老人漠不关心。甚至连老人患病住院都不乐
意去陪护而是找人陪护。这样的儿女显然是对自己的生身父母不够孝敬的。设想,年迈
力衰的父母本想依靠子女照顾,过好后半生,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怎不令人寒心呢!
有两句打油诗写道:“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确实,人的生老病死是
客观的规律,谁也不能回避。今日的少年郎,明天的白头翁,人人都会老的。如果你不
孝敬父母,而在你当父母时,你的子女不孝敬你,又该如何呢?看来,对父母的赡养与
照顾,既是自己的责任,又是自己的义务,是不能藏奸取巧的,否则就会自食其苦果。
当然,新型的亲子关系是彼此平等的,子女应该“以敬为孝”,丝毫不能含糊;但
是作为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亲子关系。儿女是父
母的贴心肉,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儿女生活得比自己好。在儿女身上不止寄托着父母的理
想和期冀,而且对每个儿女都像俗话说的“十指连心”,每个儿女生活得好坏都牵动着
父母的心。根据调查显示,老年人所期望的儿女孝顺,集中于及时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状
况(占24%)、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经常看望父母、事业有成、尊重父母的意愿、陪父
母聊天、资助父母和父母患病时有人护理等问题上。可见在子女孝顺的问题上,父母考
虑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女。父母对儿女孝顺的理解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们
不是像过去那样关注资助父母、陪父母聊天等传统的孝顺理念,而是把了解儿女的现状
放在了重要位置。就是说儿女工作好,生活得好,老人就心安理得,感到欣慰,被理解
为这是对自己的孝顺。这表现出父辈对下一代的宽容和理解。
当然,老人也很关心子女“常回家看看”,享受天伦之乐。譬如,全家老少和和美
美地吃顿饭,聊聊大人和孩子的趣事,都能给老人以孝顺的感觉。老年人与儿女、孙子
们围坐一起,子女们间或给老人夹夹菜,说说开心话,告诫老人哪些食物不宜多吃,可
以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产生愉悦的心情。老年人能从中获得一种众星捧月的精
神享受。即使是粗菜淡饭也会吃得格外香甜。儿女们这些细微的一举一动都温暖着老人
的心,老人会觉得儿女孝顺,自己心情舒畅。有关研究证明,人的情绪好的时候,能够
分泌出各种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可以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
节到最佳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补益。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有助于
老人的延年益寿。
其实,老人对子女最关注的,还是在自己患病时能够得到子女的精心护理。这也是
子女尽孝心的好机会。亲人护理不仅照料得体贴入微,更重要的还是感情的呵护与慰藉。
人在患病时最想念亲人,老年人更是如此。因此,床前尽孝是儿女的职责和义务。电视
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与他的大儿子因为在上大学,还是参军的问题上有
矛盾,父子间极少往来。可是在石光荣病重之时,大儿子得到消息迅速归来,在石光荣
的床前尽孝,立马平复了父子的矛盾,对父亲的孝顺使得他们捐弃前嫌,和好如初,也
是石光荣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儿女孝顺老来福,人到老年似乎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儿女们事业有成或者过得去,
不让老人操心,节假日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在身卧病榻时能有儿女护理,足矣!
过继子嗣为养老
据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老人
需要照顾,其中大多数依靠子女供养。在城市里有98%的老人依靠自我养老,不到2%
由社区福利机构担负。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根本无法满足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联合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养
老模式属于典型的家庭养老。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85%与家人同住,75%老人生活
的第一位来源是家人。有92%的高龄老人生病是由家人照顾。
鉴于这种状况,这1000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其实,在依靠
子女养老的老人中有一部分是依靠收养、过继的子女来供养的。人们收养或过继子女的
目的很单纯,那就防备养老。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福利事业还不发达的国家,依靠国
家,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只有依靠自己收养或过继子女的办法,使自己
的年老力衰之日,在物质上得到扶助,在衣食住行上得以照料,在感情上得以抚慰。应
该说这是老年人的正常的需求。
按我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管这里涉及到传宗接代、接替香火
的旧观念,但也不排除养儿防老的实际问题。人都会从幼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壮年,
又从壮年走向老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客观法则。在人的生命链的代代相继的进
程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父一辈是由祖父一辈抚养长大成人的,在
祖父辈年老力衰时,由父辈回报养育之恩,负担起赡养的义务。依此类推,子一辈是由
父辈抚养成人的,而当父辈进入垂暮之年时,子一辈赡养好父辈就是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类就是这样子子孙孙的代代相继,来繁衍生命,发展历史的。或因如此,老一辈要求
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或子一辈尽心竭力的赡养好父辈,乃是家庭生活中两三代人间的权
利和义务,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没能生养子女的人都有后顾之忧。
所能采取的补救办法只有过继和收养子女了。
当然,或许有人说到幸福院或养老院养老不就少却了后顾之忧吗?从目前来看,我
国的养老的福利机制还不健全,福利机构仅占老年人数的1%,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几
千万老人养老的问题。更何况当今的老年人是在几十年前就过继和收养了子女了呢!
从目前了解到的老人过继或收养子女的情况看,有些继子女和养子女对继父母和养
父母非常孝敬,很好地尽到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真正关系,根本看不
出是非直系血缘关系。这里且不说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奶奶、李玉和及李铁梅等三
姓人家构成的比亲人还亲的革命伦理关系,就拿我的邻居来说也很典型。他们夫妇在
1958年收养了一个上海的孤儿。从一岁时收养过来,一把屎一把尿地抚养长大。到了
这个孩子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养父母觉得应该告诉他的真实身世,就对他
说:“你的亲生父母在上海,我们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你到上海可以通过公安部门寻
寻亲人。”这个孩子当时就吃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父母的话。经过反复解释,这
孩子表示:“您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一定为您么养老送终!” 如今养子已经把这两
位邻居家到上海居住,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这种关系的恶化往往要比亲生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恶化更为
厉害。这里就不准备具体叙述了。
过继子女与继父母虽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都有间接的血缘关系,因为过继一
般是从哥哥和弟弟那里过继的,而收养的子女则完全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有鉴于此,在
处理过继和收养的子女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做到以心换心,拆除心理上的围墙。过继或收养的子女在幼儿时期不会产生
隔阂,因为父辈把这个子或女作为自己的希望的所在,一切都尽心竭力,甚至比亲生的
还要爱护有加。一般是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尤其是养父母担心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与他们离心离德,达不到养儿防老的目的。其实,人作为一种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长期
的感情浸染能够融化任何冷冰冰的心。只要对继子女和养子女做到一片热诚,以心换心,
没有心理上的戒备,即使养子女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会报答养育之恩的,也能够亲如
一家,不分亲疏。
二是要做到诚信以待,不回避矛盾,不遮遮掩掩。俗话说:“没有不透风地墙。”无
论是继子女还是养子女,总会逐渐透露出风声的。有的邻居专门爱传这种闲话,以表明
自己比他人高过一筹。因此,对继子女或养子女,或者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像上面提到的
邻居那样,把他的身世如实地告诉他。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遮遮掩
掩,回避事实,反而让知道隐约内情的子女产生反感,造成关系的恶化。人贵诚信,你
对人做到诚信以待,那么你得到的回报也是诚信。这是一种人生的互等式。
三是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尽管从道义上和法律上继子女或养子女,对于尽了
抚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或养父母具有赡养的义务,但仍有的继子女和养子女提出这样或
那样的借口,不履行赡养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继父母和养父母的义务。对这类问
题就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按照《婚姻法》的规定,需要赡养的父母
(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等),有要求子女给赡养费的权利。对于所要赡养费所发生的
纠纷,经街道有关部门调解无效后,可由法院裁决。
遗产分配水端平
日前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售货员。在
我刚读初中时,就见到过这位售货员售货。后来他在合营的副食商店售货,服务热情,
童叟无欺,因此我经常从他那里买东西。星转斗移;在一次搬迁中我们竟然住到了一个
生活小区。前几天听说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去世了,身后却不平静。四个儿女为索要他
的房子而闹得不可开交。他退休后与老伴单独生活,老儿子结婚时没有房子就与老夫妇
一起住,单独立伙。后来老伴去世了,这位老人就跟着老儿子吃。因为老儿子一家照料
老人的几年,很让老人感动,就答应死后把现住房给老儿子一家。可是老人去世后,其
它的三个儿女要分老人的遗产,并请中介机构将此房作价8万元,每个儿女两万元平分。
其它三个儿女的理由是老人生前他们每年都给一些赡养费,因此有权利继承遗产。实际
上矛盾焦点是老人没有把一碗水端平。有的儿女他不喜欢,而对老儿子和老儿媳伶牙俐
齿,很会孝敬,令老人非常喜欢,就口头表示让老儿子继承遗产。结果身后不平静,儿
女们闹起了纷争。
从这件事来看,父母对子女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有着自己的遗传基因,尽管他们的性格不一样,修养有差别,
作为父母的责任是耐心说服,悉心帮助,不应该另眼相待的。可是有的人总是对自己的
孩子抱有成见,或许是因为某个孩子办错了事,或许是某个孩子不懂得礼貌,或许是因
为过分喜爱某个孩子而冷落了其它的孩子等,都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尤其是老
年人由于性格越来越固执,特别喜欢伶牙俐齿,把老人说得晕晕忽忽的子女。如果还能
经常地给老人献殷勤,表示孝敬之心,那就会博得老人的欢心。出于这样的原因,老人
偏心某个子女,不能把一碗水端平,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兄弟姐妹纠纷的渊薮。尤其是涉
及遗产分配的问题,最容易矛盾激化,撕破了同胞的脸皮。
老年人对待子女的一视同仁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因为矛盾的双
方都有责任,不能单纯地责怪某一方。促使老人不能一视同仁的原因,有一些也是来自
儿女的一方。如有的儿女借口自家贫困,与其它的弟兄攀比,不好好地给老人赡养费;
有的儿女想方设法地从老人那里揩油,觉得是不拿白不拿;有的儿女怀疑老人把自己的
积蓄给了某个儿女,偏肥偏水,就故意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搅得全家大乱。这对于老
人产生偏爱心理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从老人的角度讲,儿女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正如俗话说的“十指连心”。在
遗产分配上应该排除对儿女的恩恩怨怨,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即一视同仁。
有位退休的纺织女工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她喜欢儿子,就连孙子也爱如掌上明
珠。对于女儿则认为女儿出嫁是泼出去的水,根本没有将女儿列入继承遗产的范围。到
了她卧床不起时,儿媳不愿意伺候,儿子又在外经商,顾不了家,让老人受了不少的罪。
后来被女儿接回家,女儿和女婿照料得非常好,在感情慰藉和陪护上远远地超过了儿子
和儿媳。这种生动的事实教育了这位退休女工,在她临终时请来律师做了遗嘱,将自己
的遗产分给女儿一半,最后摆平了多半生的偏心。这位退休女工是经过了事实的教育,
才转变观念的。其实,根据法律规定,女儿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都属于法定的第一顺
序继承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专家在国内一些地区,如山东的农村进行实
地调查时发现,尽管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经济供养依靠儿子,但还有许多老人认为生活照
料包括衣着方面,女儿要比儿子好。特别是在老人生病需要照顾时,女儿比儿子细心,
感情又比儿媳更接近,女儿和女婿的作用都超过了儿子。这就充分证明重男轻女,不一
视同仁的旧思想已经被生动现实所击破,使得一些高龄老人不得不在事实面前转变自己
的旧观念。
老人要做到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平时的一些感情偏斜,似乎并不重要,主要的纠葛
反映在遗产的分配上。因此老年人在临终前一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立下遗嘱,平等地对
待子女,即使是遗产分配有所偏斜,也要征得儿女们的认可,以防在自己的身后为儿女
们留下不必要的麻烦。
老有所依篇
“劳务银行”待风靡
“劳务银行”是个新鲜词儿,说白了就是像到银行存钱一样的储存劳动时间的“银
行”。最初起源于日本民间,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它的要旨是动员一些低龄老人为
高龄老人服务,将这些服务的时间累积起来,存入“银行”(本地“老龄委”的专门管
理机构)。在你年迈体弱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老龄委”就会动员他人给你同样时间
的服务。即使是现在年轻的人也可以通过帮助别的老人而储存下劳务时间,将来他们没
有时间照料自己的父母时,“老龄办”会派人给予他们的父母同样时间的服务。这种民
间换工的服务方式的良性循环,能够促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优良风气的蔚然成
风,有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睦相处。目前在法国“劳务银行”已经渐成气候,有近300
家这类的服务机构。我国的上海市和太原市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从全国来看还有待于
推广和普及。
上海市有位66岁的孙加兰老人,每天花一个小时照料隔壁一位73岁的老人,凭
此她已在“劳务银行”内存入了近百个小时的“存款”。她说:“趁现在还做得动,既
帮助了别的老人,又给以后自己养老攒下劳务时间。”孙加兰所在的上海市提篮桥街道
“老龄办”及时地推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