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衡全译 >

第77章

论衡全译-第77章

小说: 论衡全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倚于地,不能运,立而树之,然后能转。今天运转,其北际不著地者(7),触碍何以能行?由此言之,天不若倚盖之状,日之出入不随天高下,明矣。
  【注释】
  (1)居:固定。倚:偏朝一边。天之居若倚盖:古代的盖天说认为,大地是方的,天像一个斜放着的车盖(类似撑开的伞)罩着大地。这样,天就南边高,北边低,中心向北靠。
  (2)其:疑“在”字之误。下文“今在人北”,承此为文,可证。
  (3)日:以下是王充发表对“或曰”的看法,故疑“日”系“曰”形近而误。
  (4)明: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5)葆:保斗,车盖正中的帽顶。
  (6)茎:这里指车盖正中支撑车盖的杆子。
  (7)不:根据文意,疑是衍文。
  【译文】
  有人说:“天南方高,北方低。太阳高高升起,所以看得见;太阳落下去,所以看不见。天就像斜放着的车盖固定在空中,所以北斗星在人的北面,这就是天像个倾斜车盖的证明。北斗星在天下的正中,现在在人们的北面,天像个倾斜着的车盖,这已经很清楚了。我说:既然把天比喻为倾斜的车盖,就应该像车盖的形状。北斗星在我们上空的北面,像车盖的帽顶;那么它的下面朝南,该有个像支撑车盖的杆样的东西,它正好在什么地方呢?再说,拿车盖斜放在地上,它不会运转,把它树立起来,然后才能转动。现在天在运转,它的北部边沿接触了大地,要是碰到障碍,怎么能运转呢?像这样说来,天就不像个倾斜着的车盖形状,太阳的出没也不跟天的高低有关,这是很清楚的了。
  【原文】
  32·7或曰:“天北际下地中,日随天而入地,地密鄣隐,故人不见。
  然天地,夫妇也,合为一体。天在地中,地与天合,天地并气,故能生物。北方阴也,合体并气,故居北方。”天运行于地中乎?不则北方之地低下而不平也(1)?如审运行地中,凿地一丈,转见水源,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如北方低下不平,是则九川北注(2),不得盈满也。
  【注释】
  (1)不:同“否”。
  (2)九:形容数目多。九川:这里是所有河流的意思。
  【译文】
  有人说:“天的北边落入地中,太阳也跟随天一起落进地里,由于地严密地遮蔽着,所以人看不见。然则天地是夫妻,合成一体。天在地中,地与天合成一体,天和地并成一气,所以能产生万物。北方属阴,天地合成一体并成一气,因此住在北方。”天在地中运行吗?否则,是北方的地低下而倾斜了?如果天真的在地中运行,凿地一丈,转眼就该看见水源,天在地中运行,在水中出没吗?如果北方低下倾斜,那么所有的河流都应该向北倾注,而不会充满水了。
  【原文】
  32·8实者,天不在地中,日亦不随天隐,天平正与地无异。然而日出上、日入下者,随天转运。视天若覆盆之状,故视日上下然,似若出入地中矣。然则日之出,近也;其入,远,不复见,故谓之入。运见于东方(1),近,故谓之出。何以验之?系明月之珠于车盖之橑(2),转而旋之,明月之珠旋邪(3)?人望不过十里,天地合矣,远,非合也。今视日入,非入也,亦远也。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民亦将谓之日中(4)。从日入之下,东望今之天下,或时亦天地合。如是,方天下在南方也(5),故日出于东方,入于北方之地(6),日出北方,入于南方。各于近者为出,远者为入。实者不入,远矣。临大泽之滨,望四边之际与天属。其实不属,远若属矣。日以远为入,泽以远为属,其实一也。泽际有陆,人望而不见。陆在,察之若望(7);日亦在,视入若入,皆远之故也。太山之高,参天入云,去之百里,不见埵块(8)。夫去百里,不见太山,况日去人以万里数乎?太山之验,则既明矣。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道,平易无险,去人不一里(9),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也。今日西转不复见者,非入也。
  【注释】
  (1)见:同“现”。
  (2)橑(liáo辽):通“轑”,车盖顶上的方形辐条。
  (3)王充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太阳是附着在天体上运行的,而不是离开天体自己运行的。
  (4)根据文意,疑“下”后脱一“之”字。《晋志》引作“其下之人”,可证。
  (5)根据文意,疑“方”下脱“今”字。后文有“方今天下在东南之上”,可证。
  (6)日出于东方,入于北方之地,句难通。日出于东方,入于西方是常理,故疑“于”下夺“西方”二字。
  (7)望:上言“人望而不见”,此当言“察之若亡”故疑“望”系“亡”声近而误。
  (8)埵:(duǒ朵)块:小土堆。
  (9)不一里:《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太平御览》卷四引《论衡》文皆作“十里”。可从。
  【译文】
  实际上,天下在地中,太阳也不跟随天隐没,天平正跟地没有两样。然而太阳升上天空,太阳落入地下,是跟随着天运转的。看天像盆倒扣的形状,所以看太阳出来是一上一下的样子,好像是从地中升起又落入地中。其实,能看见太阳出来,是它靠近人;看见它落下去,是它离人远,不再看见了,所以认为它入地了。太阳运行出现在东方,靠近人了,所以称为日出。用什么证明呢?把光亮的珠子栓在车盖的轑上,旋转车盖,光亮的珠子本身会转动吗?人往前看不超过十里,天地就会在一起,这是远的缘故,这不是真正合在一起。现在看见太阳落入地下,并不是真落入地下,也是远的缘故。当太阳向西方落下的时候,那些正处在太阳下的人还会认为是中午。从太阳落下的地方,向东看现在的天下,或许也天地合在一起了。像这样,现在的中国在南方,所以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在北方的土地上,太阳从北方升起,朝南方落下。它们都靠近人所以叫日出,离人远所以叫日落。实际上太阳没有落入地下,只是离人远了。站在靠近大湖的水边,看见大湖四面的边沿都与天相连。实际上并不相连,是因为远了,看起来好像相连一样。太阳以离人远为日落,大湖以离人远为相连,它们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大湖那边有陆地,人看不见。陆地是在的,只是看它像没有一样;太阳也是存在的,只是看它像落进地下一样;都是离人远的缘故。泰山很高,高出空际插入云霄,离它百里,连个小土堆的样子都看不见,既然离开百里,就看不见泰山,何况太阳离人要用万里来计算呢?泰山的验证,就已经很清楚了。假使一个人拿着火炬夜晚在路上走,地面平坦没有障碍,离开人们十里,火光就消失了。不是火光消失了,而是离人太远的缘故。现在太阳向西运转不再看得见,并不是它落入地下了。
  【原文】
  32·9问曰:“天平正与地无异,今仰视天,观日月之行,天高南方下北方,何也?”曰:方今天下在东南之上,视天若高。日月道在人之南,今天下在日月道下,故观日月之行,若高南下北也。何以验之?即天高南方(1),之星亦当高(2)。今视南方之星低下,天复低南方乎?夫视天之居近者则高,远则下焉。极北方之民以为高,南方为下。极东、极西,亦如此焉。皆以近者为高,远者为下。从北塞下,近仰视斗极,且在人上。匈奴之北,地之边陲,北上视天,天复高北下南,日月之道,亦在其上。立太山之上,太山高;去下十里,太山下。夫天之高下,犹人之察太山也。平正,四方中央高下皆同。今望天之四边若下者,非也,远也。非徒下,若合矣。
  【注释】
  (1)即:如果。
  (2)根据文意,疑“之”上夺“南方”二字。与下句“今视南方之星低下,天复低南方乎”,相反成文,可证。
  【译文】
  有人问:“既然天平正与地没有两样,那么现今抬头看天,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却是天的南方高北方低,为什么呢?”回答是:现今中国在东南方的大地上,所以看天好像很高。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道在人们的南面,现在中国在太阳和月亮运行轨道的下面,所以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像南面高北面低。拿什么证明呢?因为如果天的南方高,南方的星星也应当高。现在看南方的星星很低,那么天的南方反过来不也该变低了吗?看天处于靠近人的就高,离人远的就低。最北面的人认为高的,最南面的人却认为低。最东面的与最西面的,也是这种情况。都是以靠近人的为高,离人远的为低。从北部边塞下面,就近抬头看北斗星,还是在人们的上空。匈奴的北面,是大地的边沿,从北面往上看天,天反过来北面高南面低,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道,也还是在天上。站在泰山顶上,觉得泰山很高;离开泰山十里,就觉得泰山变低了。其实,天的高低,就像人观察泰山一样。天平平正正,四面和中央的高低都是一样的。如今看天的四边好像低了,其实不是,是离人远的缘故。看起来天的四边不仅仅是低了,而且与地好像是合在一起的。
  【原文】
  32·10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或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1)。其以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者,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察物近则大,远则小,故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也。其以日出入为远、日中时为近者,见日中时温,日出入时寒也。夫火光近人则温,远人则寒,故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也。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如实论之,日中近而日出入远。何以验之?以值竿于屋下。夫屋高三丈,竿于屋栋之下,正而树之,上扣栋(2),下抵地,是以屋栋去地三丈。如旁邪倚之,则竿末旁跌(3),不得扣栋,是为去地过三丈也。日中时,日正在天上,犹竿之正树去地三丈也。日出入,邪在人旁(4),犹竿之旁跌去地过三丈也。夫如是,日中为近,出入为远,可知明矣。试复以屋中堂而坐一人,一人行于屋上,其行中屋之时,正在坐人之上,是为屋上之人与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如屋上人在东危若西危上,其与屋下坐人相去过三丈矣。日中时,犹人正在屋上矣;其始出与入,犹人在东危与西危也。日中去人近,故温;日出入远,故寒。然则日中时日小,其出入时大者,日中光明,故小;其出入时光暗,故大。犹昼日察火,光小;夜察之,火光大也。既以火为效,又以星为验。昼日星不见者,光耀天之也,夜无光耀,星乃见。夫日月,星之类也。平旦、日入光销(5),故视大也。
  【注释】
  (1)参见桓谭《新论》。
  (2)扣:通“叩”,敲打。这里是碰着的意思。
  (3)末:树梢。这里指竿子。跌:摔倒。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4)人:根据文意,疑是“天”之误。上文“正在天上”与“邪在天旁”相对为文,可证。
  (5)平旦:天刚亮。销:衰。这里是微弱的意思。
  【译文】
  儒者有人认为早晨太阳出来和傍晚落下时离人近,太阳正中时离人远;又有人认为太阳正中时离人近,日出日落时离人远。那些认为日出日落离人近、日中离人远的,是见日出日落时太阳大,日中时太阳小。观察物体近就大,远就小,所以日出日落时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那些认为日出日落太阳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的,是见日中时天气温暖,日出日落时天气寒冷。由于火光离人近就温暖,离人远就寒冷,所以认为太阳正中时离人近,日出日落时离人远。两种议论各有见解,因此是非曲直无法确定。按实际来说,太阳正中时离人近而日出日落时离人远。用什么证明呢?拿在屋下树棵竿子来证明。房屋高三丈,竿子在屋梁下面,把它笔直地立起,竿尖顶着屋梁,下面抵着地,这样屋梁离地就刚好三丈。如果把竿子斜靠着屋梁,那么竿子就会朝一边倾倒,不会顶着屋梁,这是因为离地超过三丈的缘故。日中的时候,太阳在天的正中,就象竿子笔直地立着离地只有三丈一样。日出日落的时候,太阳斜斜地附着在天边,就象竿子朝一边倾倒离地超过三丈一样。像这样,太阳正中时离人近,日出日落时离人远,就可以理解清楚了。试试再让堂屋的正中坐一个人,另一个人在屋顶上走,当他走到屋顶正中的时候,正好在坐着的人上面,这是因为屋顶的人跟屋内坐着的人相离刚好三丈的缘故。如果屋顶的人是在东边屋脊或西边屋脊上,那么他与屋内坐着的人相离就会超过三丈。日中时的太阳,就像人在屋顶的正中;那刚出来和刚落下的太阳,就像人在东边屋脊与西边屋脊上。太阳正中离人近,所以温暖;日出日落离人远,所以寒冷。但是日中时的太阳小,那日出日落时的大,这是由于太阳正中时阳光明亮,所以看起来小;那日出日落时阳光暗淡,所以看起来大。就像白天看火,火光小;晚上看火,火光大一样。既然用火作了应证,再用个星星来作证明。白天看不见星星,是因为阳光照耀淹没了它们,夜晚没有阳光照耀,星星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跟星星同类。由于天亮和傍晚阳光微弱,所以看起来太阳就大了。
  【原文】
  32·11儒者论日旦出扶桑(1),暮入细柳(2)。扶桑,东方地(3);细柳,西方野也(4)。桑、柳,天地之际,日月常所出入之处。问曰:岁二月、八月时,日出正东,日入正西,可谓日出于扶桑,入于细柳。今夏日长之时,日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冬日短之时,日出东南(5),入于西南。冬与夏,日之出入,在于四隅,扶桑、细柳正在何所乎?所论之言,犹谓春、秋,不谓冬与夏也。如实论之,日不出于扶桑,入于细柳。何以验之?随天而转(6),近则见,远则不见。当在扶桑、细柳之时,从扶桑、细柳之民,谓之日中。之时(7),从扶桑、细柳察之,或时为日出入。若以其上者为中(8),旁则为旦夕,安得出于扶桑,入细柳?
  【注释】
  (1)根据文意,疑“论”下脱一“曰”字。后文有“儒者论曰”,可证。扶桑:地名。传说在汉时中国东面二万余里处。
  (2)细柳:地名。又称昧谷。传说西方日落之处。
  (3)根据文气,疑“方”后脱一“之”字。《艺文类聚》卷一、《太平御览》卷四引《论衡》文作“东方之地”,可证。
  (4)根据文气,疑“方”后脱一“之”字。《艺文类聚》卷一、《太平御览》卷四引《论衡》文作“西方之地”,可证。
  (5)根据文气,疑“出”后脱一“于”字。上文“日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可证。
  (6)根据文意,疑“随”上夺一“日”字。
  (7)句不可读。根据文意,疑是“日中”二字重出漏抄。
  (8)若:根据文意,疑“皆”字之误。
  【译文】
  儒者议论说,太阳早晨从扶桑升起,傍晚在细柳落下。扶桑是东方最远的地方;细柳是西方最远的原野。扶桑与细柳是天地的边沿,是太阳和月亮天天升起与落下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时候,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可以说太阳是出于扶桑,入于细柳了。如今夏天白昼长的时候,太阳是从东北方升起,朝西北方落下;冬天白昼短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