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心理学与读心术 >

第16章

心理学与读心术-第16章

小说: 心理学与读心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语言学家桦岛忠夫说:“敬语显示出人际关系的亲疏、身份、势力,一旦使用不当或错误,便扰乱了应有的彼此关系。”在某种无关紧要或特别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恭敬语。不过,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中,碰见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语对你说话,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们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如果在交谈中对方常常无意识地使用敬语,就说明你与对方心理距离很大。过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戒心。所以,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话时,若使用过多的敬语,绝对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反而是表示“我对他一点意思也没有”,或是“我根本就不想和这类男人接近”等强烈的排斥情绪。

    有些人虽然彼此交往了很长时间,双方也很了解,但是,对方依然在使用客气与亲切的言辞,说话也十分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怀有冲突与苦闷,就是在心中怀有敌意。反之,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是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对方心里,突破对方心中的警戒线,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动机在于掌控对方,实现居高临下的企图。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奇思妙语者聪明过人

    这种人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灵感的火花常常在一词半句中迸发。他不论走到哪儿,都能给那个地方带来笑声,带来愉快和欢乐。

    司马昭是东晋元帝的大儿子,从小十分聪明。9岁时,有一天,有位官员从长安来京都。谈笑间,那位官员随口问司马昭:“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我们近呢?”

    司马昭回答说:“当然是长安离我们近。”

    “为什么这样说呢?”元帝插嘴问道。

    “常听人们说有人从长安来京城,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儿来,所以知道长安近呗。”司马昭机智地回答。

    在一次宴会上,晋元帝想炫耀儿子的聪明,仍是老一套,要司马昭当着众臣的面讲讲太阳和长安谁离我们近。

    不料司马昭却随口答道:“太阳离我们近。”

    元帝一听,很是失望地说:“你这个小家伙,为什么和上次说的不一样呢?”

    司马昭却笑嘻嘻地说:“我们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怎么也不能一眼就看见长安啊!所以说太阳离我们近。”他的奇思妙语赢得一片喝彩声。

    有奇思妙语者,大多反应迅速,这种人头脑聪明,能洞察事件的根源,有化解临场危机的本能。

    滥发牢骚者内心狭隘

    这类人最典型的特征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正过来翻过去地说。他们往往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人。虽然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却只是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不去实际行动。当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逃避退缩,从不认真总结失败的真正原因,通常都归结到外界的因素上对他人的要求总是相当严格的,但对自己的要求则很松。他们很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总期望得到更多的回报,自私自利,缺乏容人的气度。

    在现实生活中,滥发牢骚者不在少数。在职场、家庭、社交场合中,这种人喜欢喋喋不休,有感而发。

    有些时候,我们走进公司或企业的办公室时,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话:

    “既要我们提高业绩,又要我们天天填日报表,真是烦死人了!”

    “我们可是天天在外奔跑的人,哪有坐在桌前填写日报表的时间?科长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悠闲,哪里知道我们的辛苦?”

    “唉,今天又接到加班的命令,真是的。现在是决算期,说来也无可奈何,但是眼看别的单位的人,下班铃声一响,就走得一个不剩。干会计这一行,实在是划不来,真想调到别的部门去。”

    “哼,他说营业日报表必须按日提交才算营业报表。这种话何必特别提出来。就是小孩也懂得这个道理!”

    这种大鸣不平、大发牢骚之人,在每家公司都能看得到。

    有些发牢骚的人,大多是思想上坐享其成的人。坐享其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人怎会有大好前途?不平、不满的对象无论是公司,还是家庭,或是上司、部属、同事、顾客、丈夫、太太、孩子……那些牢骚满腹的人,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对自己要求松,对别人要求严,要求给予的回报多。这种类型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缺点:从不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他们是自私自利、气度狭小的人。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看穿奉承拍马者的心理

    怎样识别奉承拍马之人的性格?其中有三种途径:动作、语言、神色,也就是他们办事的方式,说话使用的言辞,浑身上下显露出来的神情。唯唯诺诺的小人走路的架势和姿势都要学老板的样子,说话时的用词和口气也开始与老板相似,甚至连腔调也会和老板一样。

    就像铁屑被磁铁吸引,唯唯诺诺者、马屁精、阿谀奉承者,都以上司为靠山。如果将磁场关闭,这类喜欢奉承拍马的人就会像一堆没有生命的木偶一样散落在地,显得愚蠢可笑,完全散了架了。

    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古人对此有这样的说法: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可谓悟到了交友的关键。那些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人则被认为是不讲仁义的小人。

    虽然人们对奉承拍马的人鄙视冷淡,然而,他们总难绝迹。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自身难保的上司需要他们,那些功成名就的老板的虚荣心需要这些人用奉承话来满足。

    奉承拍马者奉承的最终目的就是迫不及待地爬上高位。有朝一日大权在握,他们又会培植出更多的谄媚小人,这些人又会引来更多的马屁精,最后发展成整个部门沆瀣一气,办事说话都是一个腔调,甚至气味也一模一样。后果怎样?整个企业标价出售,或者破产关门,变成不务正业的败家子。

    其实,在一些精明强干的领导者眼里,那些奉承拍马者还是很悲哀的。这些人已经无法摆脱奉承拍马的习惯,也就是事事总先想到老板在想些什么,在此之后又吃不准自己到底在想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想法。在会议上,他总望着老板,弄清楚老板要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他总是会把老板的话用自己的嘴说出来。结果,老板得到了报答、光彩和利益,而奉承拍马者却招来同事的鄙弃。

    奉承拍马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并不都像敬佩和崇拜那样单纯,许多人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充当了对上司唯命是从的角色,而有些人则是非常自觉的。有以下一些比较普遍的原因:

    保住工作饭碗: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人当靠山总比较保险。

    掩盖真实意图:暗中打算跳槽,不让别人察觉。

    缓和紧张气氛:何苦兴风作浪?待人和气为好。

    着眼个人前途:赢得上司好感,有利个人发展。

    奉承拍马的行家里手,有着一整套经过仔细盘算而培养起来的见风使舵的本领,有着处心积虑策划出来的一系列随机应变的手段。自然,一个人决不会讨得每个人的欢心。尽管如此,奉承拍马者仍能在一个企业里受到器重,得到提升,保住他们既得的地位。这就是奉承拍马者的性格写真。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摸准花言巧语者的性格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想往上爬,或是想获取某种利益,便采取说好话的方式,以花言巧语巴结、奉承别人,或是做出过分亲密的事,让你上当受骗;也有的人是采取拉关系、套近乎,跟你拐弯抹角扯亲攀友,这些都是应该警惕的。要想摸准这种人的性格很简单,因为这种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功近利,所以其性格也就暴露无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故事,也许从中能受到一些启发。

    荀攸是曹操的谋士,他从小就有奇才,13岁那年,他的祖父去世了。就在一家人极为悲痛的时候,他祖父昔日的下级张权跑来吊丧。

    张权一走到荀攸祖父灵柩前面,就大放悲声,如丧考妣。他哭着,还一再表示要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报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张权的虔诚表现令荀家上下十分感动,全家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准备答复他提出的请求。这时,始终不动声色的荀攸,经过观察,觉得此人态度反常。他想到祖父生前从来没有向家人提起过张权这个人,可见他与祖父并无深交,更没有听谁说过祖父对此人有什么值得厚报的深恩。他觉得一个人施之过重,必有他意。此人对死者的悲情是言不由衷,对死者之爱也是言过其实。而且张权请求过切,谈吐又闪烁其词,料他必有所隐;再者张权面带惊忧,必有所惧。荀攸看出破绽,忙找叔父谈了自己的疑虑。果然,待叔父唤过张权,经过一番盘查,张权便招认自己犯了杀人之罪,是想借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脱法律的制裁。

    荀攸识破张权的言行,是采取站在一旁静听,与其保持距离审视地听,一边听他说话一边搜索记忆,从记忆里寻找祖父对这个人的影响和说话人所表示的态度的差异,经过对照,确定张权言行有诈。

    总之,对向你花言巧语的人,应该采取警惕、戒备和慎听的态度,这样你才不会受骗上当。再看另一故事:

    吕布战败,被曹操手下擒获。

    曹操得知生擒吕布大喜过望。曹操爱才,素知吕布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天下无敌。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只不过打了个平手。曹操有意劝吕布归降自己。

    吕布这个人,武艺虽然高强,但是缺乏政治立场,先是做了丁建阳的干儿子,被董卓用高官厚禄收买,杀了丁建阳;后做了董卓的干儿子,又被王允设美人计离间了他与董卓的关系,他又杀了董卓。他唯利是图,反复无常,对他这个人的品性,天下人都有评论。到他被曹兵所擒时,他的贪生怕死的性格又暴露了出来。当他被推到曹操帐下时,他便用可怜的声音试探曹操,说:“缚得太紧了,实在难受,请稍松一点行吗?”曹操讪讪地说:“缚虎不得不紧。”吕布听出曹操对自己有怜惜之意,便乘机说:“丞相所顾虑的,不过是我。今我为你所擒,只要不杀我,我真心实意辅佐你,天下何虑之有?”吕布一席话说出来,有哀有求,正对了曹操的口味。曹操听后,就打算留用吕布。

    可是曹操佯装思索。

    吕布担心曹操犹豫,见刘备坐在曹操身边,便又恳求刘备替他在曹操面前说几句好话。曹操这时也想听听刘备的意见,便两眼看着刘备。没料想刘备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丞相难道不记得董卓和丁建阳吗?”

    就是刘备这句话提醒了曹操,曹操立即命令刀斧手将吕布推出斩首。

    曹操熟知吕布为人,出于对他武艺的偏爱有意要将他收用,又被他花言巧语所迷惑,正要免他死罪收在麾下,却被刘备一句话提醒,立刻改变主意将其斩首。姑且不论刘备这一句话出于何种用心,单就吕布这样品质的人,曹操一旦留下来,对他自己来说,也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总之,对花言巧语要存有戒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突然闯进来的“善意”,对超越范围的“亲热”,对为了达到某种个人愿望的“乞求”,都应该慎听、严察,一旦被花言巧语所困,又不听人提醒,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从幽默的使用方式看人

    幽默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幽默感的,只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并且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人将他的幽默感表现出来时,他们的性格也就显示出来了。以下有几种幽默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照一下,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的性格。

    1。用幽默打破僵局的人

    用一个幽默来打破某一个僵局,这样的人多随机应变能力比较强,反应快。因自己出色的表现,他们可能会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很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他们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认可。

    2。用幽默来挖苦别人的人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多心胸比较狭窄,有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做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他们最擅长于挑剔和嘲讽他人,整天盘算他人,自己却从未真正地开心过。

    3。用幽默自我解嘲的人

    善于说自嘲式幽默的人,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心胸多比较宽阔,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经常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进行改正。他们这种气质,让他人看在眼里,很容易产生敬佩之情,从而为自己带来比较好的人际关系。

    4。用幽默嘲笑、讽刺他人的人

    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讽刺他人,这一类型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当机智、风趣的,对任何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相当自私的,他们在乎的可能只是自己。他们在为人处世各个方面总是非常小心和谨慎,凡事总是赶着要比别人快一步。他们疾恶如仇,有谁伤害过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有较强的嫉妒心理,当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时候,会进行故意的贬低。

    5。用幽默制造恶作剧的人

    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似的幽默的人,他们多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人,活得很轻松,即使有压力,自己也会想办法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得都相当自然和随便,不喜欢受到拘束。他们比较顽皮,爱和人开玩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愉悦,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快乐带给他人。

    6。用幽默来显摆的人

    有些人为了向他人表现自己的幽默感,常常会事先准备一些幽默,然后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不厌其烦地说。这一类型的人多比较热衷于追求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且很在乎他人对自己持什么样的态度。生活态度比较严肃、拘谨,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7。拥有天然幽默感的人

    这种人有许多幽默都是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类型的人多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并不擅长在制度完善的环境下一展所长,而是偏爱自由。他们的生活始终处在发掘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利用别人来发掘和增强自己的构想。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说话的习惯折射对方的心理…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的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而恰恰是这种比较稳定的习惯最能体现说话人的真实心理和个性特点。所以,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个人习惯,它们背后往往隐含着大秘密。

    口头禅能听出个性

    社交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使用口头语的习惯。这种口头语言是由于习惯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往往这些口头语就能体现说话人的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