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心理学与读心术 >

第19章

心理学与读心术-第19章

小说: 心理学与读心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谎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有智谋的。对于这种人来说,说谎不仅不必要,反而会成为一种累赘。

    经常说谎做伪者绝不是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说谎的需要来自以下几点:第一,是为了迷惑对手;第二,是为了给自己准备退路;第三,是以谎言为诱饵,探对手的意图。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说一个假的意向,以便了解一个真相。

    但说谎有三个害处:第一,说谎者永远是虚弱的,因为他不得不随时提防被揭露;第二,说谎能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这也是最根本的害处,就是说谎将使人失去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说谎者的表情细节

    人的面部表情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谎话,而且常常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说”实话又“说”谎话。在生活中,人们时常利用面部表情来作为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例如,因违章而受到交警训斥的司机为了避免把事情搞得更糟,往往故作笑脸,表现得服服帖帖;一对正在家中赌气的夫妻,一旦有贵客来访,便会装出没事的样子,笑脸相迎。

    面部表情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的两重性,它既包含了情不自禁的表情,也包含了有意控制的表情。当人生气时最容易辨别的印迹就是嘴唇变薄,即可以看到嘴唇的红色部分会减少,但嘴唇并不会萎缩或压紧。假装生气而产生的嘴唇变薄,往往是故意压紧嘴唇所造成的。

    而人面颊的颜色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变红和变白。人们最常见的面颊变红经常出现在害羞、羞愧或尴尬等情形中,同时,脸红也是愤怒的表示,愤怒时,面颊会瞬时转为通红而不是由面颊中心慢慢扩散开来。当愤怒中的人们想极力抑制自己的怒气和克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时,其面颊肤色会变得苍白,当人们处于惊骇的情绪状态下,面颊肤色也会变得苍白。

    面颊肤色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掌控的,是难以人为控制或掩饰的,但也可能人们所要隐瞒的正是羞愧或惊恐本身。

    另外,表情持续的时间长短也可反映出说谎的印迹。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表情的停顿时间、起始时间(表情开始时所花的时间)和消逝时间(表情消失时所花的时间)。

    停顿时间长的表情很可能是假的,比如10秒钟以上的时间,甚至停顿5秒钟的表情也可能是不真实的。除了那种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比如欣喜若狂、勃然大怒、悲恸欲绝等,自然的表情都不会超过4~5秒钟。而且,即使是非常激动的情绪,其表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而是一阵阵地、短暂地出现。只有象征性的表情和嘲弄式表情是长时间存在的。

    表情的起始时间和消逝时间,长短是没有固定标准可言的,如果惊讶的表情是真的,则可能起始时间、停顿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加起来不到1秒钟。

    可以说,脸部是说谎者最容易作伪的部位。这给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诚意带来了麻烦,因为研究表明,有信任感的听者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脸部及其表情,而不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既然脸部最难揭露骗局,那么,作为一个持怀疑态度的听者,你应该更多地注意说话者的声音、眼睛和手势。

    尽管骗子很懂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把死人说活,把活人说死,伪装得几乎滴水不漏,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你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即使在他们精心编织的谎言下,也会有大量的破绽和堵不完的漏洞,任他怎么遮掩也遮掩不住。识破谎言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认清对方的目的,弄清楚他的目的,任他变换什么花招,你都可以应付自如而不至于上当受骗。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透过对方眼睛触摸谎言

    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母亲质问我们的时候,她常常会说“如果你没有说谎,就看着妈妈的眼睛”。

    这个例子说明,眼睛最容易流露人们的真实感情。

    1。视线方向

    眼睛的注视方向或视线能反映出人的心情和意向。眼睛斜视,被认为是说谎时常见的标志。比如,某位丈夫有心事不愿让妻子知道,但突然有一天,妻子诈他说:“你到底做了什么蠢事,还想蒙混过关吗?”由于丈夫自己心虚,不敢正视妻子的眼睛,所以就战战兢兢地目光斜视顾左右而言他。看到丈夫做贼心虚的表情,妻子就进一步确信了自己的猜测,并不停地追问,最后丈夫不得不“坦白”了……

    当视线斜视的时候,常常被认为是有什么秘密不愿示人。视线斜视是“不想让别人识破本心”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所以试图尽可能地收集周围的信息以求转移不安或者找回安全感。

    回避对方的视线常表明不愿被对方看穿自己的心理活动,或心虚,或害臊,抑或是厌恶、拒绝。偷偷地看人一眼又不想被发觉,等于是在说:“我不敢正视你,但又忍不住想看你。”

    视线闪烁不定或左顾右盼,常产生于内心不稳定或不诚实之时。

    说到测谎,人们注意的最多的是“正视”。人们总是怀疑那些不敢对自己正眼相看的人,认为他们必定有某些事情需要加以掩饰。说谎本身就会使说谎者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视线与对方相会,看到对方那怀疑、探究的目光则更会引起心理紧张的加剧,因此说谎者会本能地避免与对方的视线相接触,以降低紧张程度。

    2。瞳孔变化

    瞳孔的大小变化也反映情绪活动的变化。当情绪激动时,瞳孔就会扩大,这种情形是说谎者自己无法控制的,而且说谎者往往也不会想到要花精力去防止或掩盖这一泄露秘密的细节。当然,瞳孔扩大只表明情绪激动,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情绪却不能仅由此得出结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眨眼频度

    人通常每分钟眨眼5~8次。眨眼这个动作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反应,此外,当人的情绪产生波动时,眨眼的次数就会明显增加。因情绪的不同而产生的眨眼方式有连眨、超眨、挤眼等。连眨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连续眨眼,通常是犹豫不决或考虑不成熟的表现,有时也是竭力抑制激动的表现。超眨是指那种幅度夸张、速度较慢的眨眼动作,它通常用于表示假装惊讶的戏剧性表情。挤眼是用一只眼睛给某人使眼色,表示两人之间有某种默契。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和我此刻所拥有的秘密,其他人无从得知。”在社交场合,两个朋友间互挤眼睛,是表示他们对某个问题有共通的感受或看法。如果一个人频繁地眨眼,那意味着他心中藏有秘密。眨眼次数增多,意在防止心中的秘密泄露。这是一种两难的抉择,既不想一直正视对方,又不想使自己分神,结果就采用了频繁眨眼的办法。过度频繁的眨眼行为,也有在对方面前隐藏弱点的意图。

    一个人闭上眼睛,同关上门是一回事儿,都是不想让别人窥探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举动。由此可以推断,要窥破一个人内心的秘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盯着他的眼睛,读懂他眼睛流露出的真正想法。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抓住说谎者语言上的漏洞(1)

    说谎者最为留意的就是说话时言辞或字眼的选择,因为他不可能控制和伪装自己的全部行为细节,他只能掩饰、伪装别人最注意的地方。

    1。口误

    由于知道人们注意的重点是言辞,因此说谎者常常谨慎地选择字眼,对不愿出口的话仔细加以掩饰,因为他们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外,用言辞来捏造或隐瞒一件事情是比较容易的,而且也很容易事先全部写下来进行练习。说谎者还可以通过说话而不断地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改自己的“台词”。

    很多说谎者都是由于言辞方面的失误而露馅儿的,他们没能仔细地编造好想说的话。即使是十分谨慎的说谎者,也会有失口露馅儿的时候,弗洛伊德将之称为“口误”。

    人们常会在言辞里违逆己意,同时在内心中又潜藏着矛盾,以致稍一大意就会说出本不想说的或相反的话,从而在口误之下暴露了内心的不诚实。因此,口误的必然情形便是说谎者要抑制自己不提到某件事或不说出自己所不愿说的东西,但又因某种原因而“说走了样”。口误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背叛。

    (与口误相近的还有笔误。在很多情况下,笔误也是内心自我的一种走样的表达方式。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书写时比在说话的时候更容易发生错误,即使在一些极需严谨的情形下也概莫能外。

    面对书写上的错误,人们常常难以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祸首。尽管当事人多半会以“意外差错”或“技术性错误”等借口来加以解释,然而其中往往潜伏着内心冲突甚至“别有用心”。

    笔误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思绪常常会因为内心潜在的思潮而游离笔端,或者联想到其他事情,只要稍不注意,这种思想就会悄然侵入笔端,造成笔误。)

    2。语速

    通过语速也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人们在说谎或者隐藏不安情绪的时候,总是想转换个话题。由于心里七上八下的,所以说话的语速会发生变化。平时少言寡语的人突然做作地高谈阔论起来,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人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平时快言快语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人很可能想要回避正在谈论的话题,或者对谈话对象怀有敌意和不满之情。

    当你要判断一个人说话时的情绪和意图时,固然要听他究竟说些什么,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更要听他怎样说,即从他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起伏、节奏,速度、转折和停顿中领会“言外之意”。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抓住说谎者语言上的漏洞(2)

    当说谎是为了掩饰恐惧或愤怒之情时,声音通常会比较大也比较高,说话的速度也比较快;当说谎是为了掩饰忧伤的感受时,声音就会与之相反。那种担心露馅儿的心理会使声调带有恐惧感,那种“良心责备”的负罪感所产生的声调效果会与忧伤所产生的极为相近。

    3。停顿

    人在说谎的时候,另一种常见的言辞印迹便是停顿,如停顿得过于长久或过于频繁。

    根据有关研究,说谎者说谎时流露出的各种信号的发生率,如下所示:

    (1)过多地说些拖延时间的词汇,比如“啊”、“那”等词占到40%。

    (2)转换话题率为25%,比如“因为临时有事情,那天去不了”。

    (3)语言重复率为20%,例如“本周的星期天吗?星期天要加班?”

    (4)口吃现象为9%,例如“什、什么?”

    (5)省略讲话内容,欲言又止占5%。

    (6)说些摸不着头脑的话。

    (7)说话内容自相矛盾。

    (8)偷换概念。

    以上情况中,如果在对方讲话时有好几处得以验证的话,那就表明他是在说谎或者是有难言之隐。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抓住“自相矛盾”这个重大线索

    说谎者要么编造虚假信息,要么掩盖和篡改事实。如果是编造和篡改的事实,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件事时,难免会自相矛盾,露出破绽。

    倘若有个病人患了绝症,医生想掩盖实情,就得另想办法解释病人的症状,当然这些解释是假的。这样一来,医生就得时时牢记着虚构的解释,要不然,过了几天病人问起,会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这是因为大脑首先接受的是真实情况,意识和认识将其印入记忆,它们总会一下子浮出脑海,把编造的事实驱赶出去,而后者的根基却没有如此坚实牢固。真实情况由于是先入之见总会使人蓦地回想起来,排斥后来的虚假细节或篡改过的细节。

    如果说的完全子虚乌有,说谎者就没有那么多理由担心说走嘴,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相反的印象与之发生冲突。因此由于谎言完全是自己捏造,全然没有根基,很容易忘掉,除非记忆力超强。

    对此常有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成为佐证,而出丑的则都是见风使舵、看人下菜单的人。这种人的信仰和良知依情况的改变而不同。情况总是不断地变化,因此他们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这些人的见解此一时彼一时,大相径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不留神就说漏了嘴,这也是常有的事。

    利用骗子的记忆不清,抓住他们的自相矛盾之处,就很容易看透说谎者的心。

    唐朝初年,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人向当时的朝廷告他谋反。唐高祖李渊派了一个御史前往调查此事。

    御史对这件事是否诬告很怀疑,便邀请告密者一起去岐州。告密者很高兴地答应下来。在途中,御史假称检举信丢失了,观察告密者以后的动作反应。

    御史佯装害怕的样子,不停地向陪伴的告密者说:“这可如何是好?身负皇上之托,职责所在,却丢失重要证据,我可真的难辞其咎!”说着,他便发起怒来,鞭打随从的典吏官,使告密者确信检举信丢失。

    御史无奈地向告密者请求:“事已至此,请您再重写一份吧。否则,我要负不能办成查访之任的罪责,可您的检举得不到查证,不是也没办法让皇上论功行赏吗?”

    那人一想不错,就赶紧去重写。他以为反正上封信已经丢失,便不管自己早已记不清当时是怎样写的,根据想象,凭空又造出一份来。

    御史接到信件,拿出原信一比较,只见大有出入:除了告李靖密谋造反的罪名一样,所举证据都换了模样,细节问题更是与前一封大相径庭,时间、人物都难以对上号。一望即知是胡编乱造的诬告信。

    御史笑笑,立刻吩咐把告密者关押起来。随后赶回京城,向唐高祖禀告原委。唐高祖大为吃惊,一气之下杀掉了诬告人。

    这件事中,御史是个有心人,他巧妙地找到说谎者的破绽,成功地揭穿了诬告谎言,惩治了撒谎者,大快人心。

    事实上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不光因为编造另外的谎言能使人抓住自相矛盾的地方,即使事先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并且说谎的人很谨慎地编造了台词,但假如他不够机灵的话,便无法预期对方反问的所有问题,仔细想好所有的答案。就算说谎的人很机警,也无法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本来说辞是可以骗到别人的,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就会出现漏洞。

闻声识人——顺着声音潜入灵魂,懂得说三分… 轻易说出的承诺和秘密多是…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