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

第10章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第10章

小说: 袁崇焕评传 作者:金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后路遭到堵截;恐无归路。金人的根本是在辽宁、吉林一带。从山海关进攻北京;那是安全的进军路线;如果打不胜;退回去就是了。现在远远的绕道蒙古;当时运输工具简陋;粮草很容易接济不上。那时代善四十九岁;是皇太极的二哥;莽古尔泰四十三岁;是皇太极的五哥;两人比较老成持重。
少壮派大将岳托与济尔哈朗等人则支持皇太极(当时三十八岁;排行第八)的进军主张。岳托是代善的儿子;当时年龄不详;相信最多三十岁;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弟;三十四岁;都是勇气十足。那日开军事会议密商;直开到深夜;在皇太极的坚持下决定继续进攻。但皇太极也知道此行极险;第二日早晨重申军令;不准吃明人的熟食;以防下毒;不准酗酒;采取柴草时必须众人同行;不可落单;充分显露了战战兢兢的心情。皇太极爱读《三国演义》;这次出师;很有邓艾伐蜀、深入险地的意味⑤。
自青城行了四天;到老河;兵分三路;皇太极命岳托、济尔哈朗率右翼四旗和右翼诸部蒙古兵攻大安口;七哥阿巴泰、十二弟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及左翼诸部蒙古兵攻龙井关;他自己亲率中军攻洪山口。三路先后攻克;进入长城;进迫遵化。袁崇焕于十月二十八日得讯;立即兵分两路;北路派镇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骑兵四千西上堵截。他自己率同祖大寿、何可纲等大将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所经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地;都留兵布防;准备截断清兵的归路。崇祯正在惶急万状之际;听得袁崇焕来援;自然是喜从天降;大大嘉奖;发内帑劳军(这次是心甘情愿了);发表袁崇焕作各路援军总司令⑥。
袁崇焕部十一月初赶到蓟州;十一、十二、十三;三天中与清兵在马升桥等要隘接仗;每一仗都胜。清军半夜里退兵。
但北路援军却遭到了重大挫败。赵率教急驰西援;到达三屯营时;总兵朱国彦竟紧闭城门;不让他部队进城。赵率教无奈;只得领兵向西迎敌;在遵化城外大战;被清军阿济格所部的左路军包围歼灭;赵率教中箭阵亡。遵化陷落;巡抚王元雅自杀。
清军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兵势如风;攻向北京。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中途堵截;都被击溃。满、侯两部兵马退保北京。
袁崇焕得到赵率教阵亡、遵化陷落的消息;既伤心爱将之死;又知局面严重;于是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袁崇焕一到;崇祯立即召见;大加慰劳;要他奏明对付清兵的方略;赐御馔和貂裘。同时召见的还有满桂。他解去衣服;将全身累累伤疤给皇帝看;崇祯大为赞叹。袁崇焕以士马疲劳;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颇有疑忌;不许他部队入城。袁崇焕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一定要他们在城外野战。
清兵东攻;一路上势如破竹;在高密店侦知袁军已到;都是大惊失色;万万想不到袁崇焕会来得这样快。
二十日;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袁崇焕这时候不能再轻袍缓带、谈笑用兵了;他穿了甲胄;亲自上阵督战。从上午八时打到下午四时;恶斗八小时;胜负不决。
满桂率兵五千守德胜门。当时北京军民在城头观战;但见清兵冲突而西;从城上望下来;如黑云万朵;挟迅风而驰;须臾已过。一场激战;满桂受伤;血染征袍;五千兵只剩下了三千人。清兵威猛如此;北京人自然看得心惊胆裂。北京城头守军放大炮支援满桂;但炮术奇差;炮弹打入满桂军中;杀伤了不少士卒。
主战场是在广渠门。袁崇焕和清兵打到傍晚(幸好城头守军没有放炮支援袁军);清兵终于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袁军直追杀到运河边上。这场血战;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三部都被击溃。袁崇焕也中箭受伤⑦。
这一役之后;清兵众贝勒开会检讨。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按军律要削爵。皇太极说:〃阿巴泰在战阵和他两个儿子相失;为了救儿子;才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作战;然而并不是胆怯。我怎么可以定我亲哥哥的罪?〃便宽宥了他⑧。可见这一仗清军败得很狼狈。
皇太极与诸贝勒都说:〃十五年来;从未遇到过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于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驻兵在海子、采囿之间。袁崇焕来援北京时;因十万火急;只带了马军五千作先头部队;其后又到了骑兵四千;广渠们这场大战;是以九千兵当十余万大军;其实是胜得十分侥幸的。当时一来袁军一鼓作气;奋勇抗敌;二来清军突然遇到袁军;心中先已怯了;斗志不坚。
袁崇焕知道这一仗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贪图侥幸。他对部属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因为碰运气而打胜;也可因运气不好而败;一败就不可收拾。但如谋定而后战;事先筹划好第二个步骤;即使败了一仗;也无大患。可是崇祯见清兵没有远退;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崇焕说;估计关宁步兵全军于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军到达;就可和清兵决战。
这时清军中的大将见到袁崇焕兵少;主张立刻攻城。皇太极终是忌惮袁崇焕;不肯攻城;推托说是怕损失良将。其实即使在袁崇焕步军大队开到之后;还是不应和清兵决战。明军的战斗力远不如清兵;双方人数如约略相等;明军胜少败多。在京城外决战;在明方是太过冒险;万一(其实不是万一;而是极有可能)袁军溃败;甚至全军覆没;北京立刻失陷;崇祯就得提前十五年上吊了。决不能拿京师和皇帝来孤注一掷;作为赌注。但多过得一天;明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勤王之师便多到一批。任何平庸的将才也看得到:应当大军在城外坚守不战;派游军去截断清兵的粮道;焚烧清兵粮草;再派兵去占领长城各处要隘;使清兵完全没有退路;然后与清兵持久对抗。简单说来;就是〃坚壁清野〃。
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须设法立于不败之地。在京城抗敌;更是绝对要立于不败之地。除非先将皇帝与统帅部先行撤出京城。
时间一久;清军身在险地;军心必然动摇;困在北京郊外;进是进不得;退又退不了;变成了瓮中之鳖。这时袁崇焕兵权统一;只待援军云集;就可对清军四面重重围困。两军交战;胜败之分全在乎一股气势。明军战斗力虽然不行;但眼见必胜;兵将都想立功;自然不会一触即溃。三个月、四个月的打下来;清兵非覆没不可。
在这其间;明军应当再派兵进攻辽阳、沈阳。清兵倾巢而出;本部全然空虚。明军要攻占辽沈决非难事。取得辽沈后;将一些清军的家属送去清军营中;清兵哪里还有斗志?事实上当然不能这样顺利。皇太极和众贝勒善于用兵;立刻就会全军急退;冲出长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军尚未合围;相信袁崇焕拦他们不住。但西路沿途追击;东路另出大军去攻辽沈而作牵制;清兵大军虽能退回本部;却非输得一败涂地不可。
皇太极这次偷袭实在十分冒险。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是:设法引敌人进入于我有利的阵地;让敌人辛辛苦苦的远道来攻;我以逸待劳;敌人初来时兵势锋锐;应当持重不战;待得敌人困顿怠懈而想退兵之时;便乘机进击⑨。这些求之不得的良机;突然之间都出现了。袁崇焕熟读孙子兵法;以他的大才;当然能善于利用;就算不能一举而灭了满清;至少也可以令清兵十余年不敢再来进犯。
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一面扼守坚城;一面另遣大军抄德军后路;终于聚歼德军三十三万人。经此役后;德军就此一蹶不振。苏军元帅朱可夫的战略;基本原则也不过是〃守坚城;抄后路;聚歼之〃九字而已。
然而崇祯是个十分急躁、毫无韧力的青年;那时还没满十九岁;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登时便不耐烦起来;不住的催他出战。袁崇焕一再说;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现在只有九千骑兵;和敌兵十余万决战;难求必胜。料想崇祯就怀疑起来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甚么居心?想篡位么?想胁迫我答应议和么?你从前不断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到底有甚么密谋?你为甚么一早就料到金兵要从西路来攻北京?〃他的性格本来就十分多疑;敌军兵临城下;又惊又怕之际;想象力定然十分丰富。
这时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达;另有侯世禄部一军;两路部队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强;如派去和清兵交锋;一战即溃;反而扰乱全军军心;影响京师城防。袁崇焕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来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如果给清兵攻占;掘了皇帝祖宗的坟墓;此事非同小可。他派侯世禄部去守三河;以作蓟州的后应;目的是牵制清军;乘机可截断清兵归路。北京的卫戍部队本来有所谓〃京营〃;在明太祖时是全国诸军之冠;精锐之极;可是这时久未训练;早已无用BC;所以袁崇焕派满桂和自己所带的九千骑兵守北京。崇祯见他并不将所有援兵都调来守北京;更加忧虑重重。总之;他见清兵来攻;已吓得魂飞魄散;只盼望所有援军的一兵一卒;都在北京城外保卫他皇上万岁一个人。他完全不明白打仗的道理。一支部队如果派出去攻击敌军后路;所发生的作用;往往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
清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退到南海子;溃败之后;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出气。北京城里居民的心理是和皇帝一样的;顾到的只是自己身家性命;大家听信了谣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张的和议。于是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部骑兵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石头砸死了几名兵士。
这种盲目的群众心理;实在是很可怕的;近代的群众心理学书籍中常有提到。第一次宁远大战;清兵猛攻;眼见城破在即;百姓就大骂袁崇焕害人;清兵退后;便即大哭拜谢。据动物学家的调查报告;合群的动物(如老鼠)在遇到危难时;往往会撕杀同类;或许是出于同一心理。
就在这时候;清兵捉到了两名明官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皇太极心生一计;派了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甚、达海等人监守。
俘虏了两名小小太监;何必要派五名将领来监守?其中当然有计。高、鲍、宁三人是投降满清的汉人。到得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互相说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你不见到么?皇上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人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皇上;商量了好久;那两名军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这两名太监睡在旁边;将两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极命守者假意疏忽;让杨春逃回北京。杨春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的禀报了崇祯BD。
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祯召袁崇焕和祖太寿进宫;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囚入御牢。
祖大寿眼见之下;吓得手足无措;出北京城后等了三天;见袁崇焕始终没有获释。崇祯派太监向城外袁部宣读圣旨;说袁崇焕谋叛;只罪一人;与众将士无涉。众兵将在城下大哭。祖大寿与何可纲惊怒交集;立即带了部队回锦州去了BE。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队;在途中得悉主帅无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说他们是〃汉奸兵〃;当然也就掉头而回。中国历史上甚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但敌军兵临城下而将城防总司令下狱;却是第一次发生。
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理北京的防务;这一下可急起来了;忙派了内阁全体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说道:〃皇上如有诏书;要我写信;我当然奉旨。再说;我本来是督师;祖大寿听我命令。现今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信;祖大寿也不会重视。〃但崇祯不肯低头;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写信;只是不断派太监出来催促。后来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劝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家为重。〃袁崇焕想到了〃以国家为重〃五字;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倔强脾气;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要祖大寿回兵防守北京。
这时候祖大寿已冲出山海关北去;崇祯派人飞骑追去送信。追到军前;祖大寿军中喝令放箭;这时袁部将士怒不可遏;已把崇祯当敌人了。送信的人大叫:〃我奉袁督师之命;送信来给祖总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寿骑在马上;等他过来。使者递过信去。祖大寿读了信后;下马捧信大哭;一军都大哭。祖大寿对母亲很孝顺;他母亲又很勇敢;儿子行军打仗;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常常跟着部队。这时她劝儿子说:〃本来以为督师已经死了;咱们才反出关来;谢天谢地;原来督师并没有死。你打几个胜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军;皇上就会答允。现今这样反了出去;只有加重督师的罪名。〃祖大寿觉得母亲的话很对;当即回师入关;和清兵接战;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也即是切断了清兵的两条重要退路BF。
如果这时崇祯立刻悔悟;放袁崇焕出来重行带兵;仍然大有击破清兵的机会。但崇祯只是一味急躁求战;下旨分设文武两经略。这又是事权不统一的大错误;大概他以为文武分权;总不能两个经略一起造反。文经略是兵部尚书梁廷栋;武经略是满桂。
清兵于十二月初一攻克良乡;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北京永定门。
申甫的所谓〃车营〃;是崇祯在惶急中所做的许多可笑事情之一。申甫本来是个和尚;异想天开的〃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包括独轮火车、兽车、木制西式枪炮等等;自吹效力宏大。崇祯信以为真;立即升他为副总兵;发钱给他在北京城里招募了数千名市井流氓;成立新式武器的战车部队。大学士成基命去检阅新军;认为决不可用;崇祯不听。皇太极回师攻来时;这个战车部队出城交锋;一触即溃;木制大炮自行爆炸;和尚发明家阵亡。
满桂身经百战;深知应当持重;不可冒险求战;但皇帝催得急迫之至;若不出战;势必与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等集骑兵、步兵四万列阵。皇太极令部属冒穿明兵服装;拿了明军旗帜;黎明时分突然攻近。明军不分友敌;登时大乱;满桂、孙祖寿都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京师大震。
这时祖大寿、何可纲等得到袁崇焕狱中手书;又还兵来救。皇太极对袁部终是忌惮;感到后路所受到的威胁严重;于是并不进攻北京;写了两封议和的信;放在安定门和德胜门城门口;取道冷口而还辽东。
当清兵围城时;崇祯的张皇失措;不单表现在将袁崇焕下狱一事上;此外倒霉的大臣还有不少。他认为兵部尚书王洽处置不善;下狱。王洽相貌堂堂;魁梧威猛;当时是很出名的。崇祯用他做兵部尚书;就是看中了他的相貌;说他像个〃门神〃。当时北京人私下说;门神一年一换;这个王门神的兵部尚书一定做不长久。果然不到过年;门神就除下来了。围城时一切混乱;监狱中的囚犯乘机大举越狱;于是刑部尚书和侍郎下狱。崇祯又〃发觉〃北京的城墙不大坚固;似乎挡不住清兵猛攻;其实;那时城墙就算坚固之极;他也会觉得还不够坚固;于是将工部尚书和工部几名郎中一起在朝廷上各打八十棍再下狱。三个郎中两个年老、一个体弱;都在殿上当场活活打死了。至于那个蓟辽总督刘策;他负责的长城防线被清兵攻破;崇祯将他处死;更是不在话下。
当时各地来北京勤王的部队着实不少;本来由袁崇焕统一指挥;大可发挥威力。袁崇焕一下狱;各路兵马军心大乱;再加上欠饷和指挥混乱;山西和陕西的两路援军都溃散回乡;成为〃流寇〃的骨干。〃流寇〃本来都是饥民;只会抢粮;不会打仗;这些溃兵一加入;有了军事上的领导;情形完全不同了。〃流寇〃真正成为明朝的威胁;就从那时开始。
①《明清史料》甲编;崇祯二年五月;袁崇焕奏:〃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