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反经 >

第119章

反经-第119章

小说: 反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颇鄙形瓷潭ǎ灰ィ啦伎梢猿簟!辈懿偬塑髫慕ㄒ椋匆仕€羲嘞纶牵潜淮笏宓帽览A耍钭搅寺啦肌S纱死纯矗谀茄氖焙颍褪怯兄罡鹆恋闹腔郏鹿哪甭裕啦嫉逆缬拢赜稹⒄欧傻木⒔。彩敲挥杏玫摹U饩褪撬健坝虑樱埔玻磺咳酰我病!
  所以说,用兵打仗有“三势”'“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将领勇猛轻蔑敌人,士卒奋力向前,三军上下,壮志激荡云天,豪气如同飘风,声音如同雷霆,这就是所说的“气势”。关山苍茫,长路狭险,峰高涧深,如龙蛇一样弯曲,如羊肠一样狭窄的山路,还有狗洞一样的山门,一人据险把守,千人难以通过,这就是所说的“地势”。要善于利用机会,因势进攻,如敌人疲倦迟缓,劳顿饥渴,被风波侵扰惊吓,将吏横暴,为所欲为,前面军队尚未扎营,后面的军队仍在涉水渡河,这就是所说的“因势”'。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最会捕抓有利于我的形势。形势到来,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攻克了齐国七十余座城;谢安淝水一战,打垮了前秦百万大军。如果大势已去,项羽纵有拔山之力,只能与虞姬相对而哭泣;田横有背负大海的壮志,最终还是被迫自杀。
  所以说,有胜利带来的威势,斗志会增加百倍。而败军的士卒,再难振奋'指长久遭受挫折,元气已伤,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毫无用处'。所以说,水性至柔至弱,却能冲走石块,这就是“势略”的要旨。 
攻心五四
  善攻者,先攻其心,后攻其城。攻心者,智也;攻城者,力也。以智服人,恒久;以力压人,暂短。所以孙子认为,攻城是下策,攻心才是上策。
  【经文】
  孙子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何以明之?
  战国时有说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伐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何谓攻其心?绝其所恃,是谓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匆虚言空辞,必将以实利,以回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
  沛公西入武关,欲以二万人击秦峣关下军。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也。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贪而忽名,可货以赂'。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裘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诸葛亮擒孟获,七纵七擒之,南方终亮之世,不敢背叛。又,四面楚歌而项羽走;刘琨吹葭胡人散。攻心之计,非一途也'。
  【译文】
  孙子说:“以攻心为上策,以攻城为下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战国时有人劝说齐王:“攻打一国的方法,以攻心为上策,以攻城为下策。心胜为上,兵服为下。所以圣智之人讨伐他国、战胜敌人,最要紧的是先使其心服。什么叫“攻心”呢?断绝他的凭恃就是“攻心”。现在秦所凭恃为心的,是燕国、赵国,应收回燕、赵的权力。如今劝说燕国、赵国的国君,不要只用空言虚辞,一定要给他们实利,用来回转他们的心,这就是所说的‘攻心’。”
  沛公刘邦向西进入武关,想用二万人攻打秦晓关的守军,张良进言说:
  “秦兵还很强盛,不能轻敌。我听说峣关的军官是屠户的儿子。商贩出身的家伙容易利诱。希望沛公暂且安寨不动,派人先去,准备五万人的供给以张声势,再在一些山头上布满旗帜,以为疑兵,叫郦其食带着值钱的珍宝去贿赂秦军的将领。”秦军将领果然要求联合起来一同西进袭击咸阳。沛公准备听从这个要求,张良说:“这不过是那些将领想叛变罢了,恐怕部下的兵士是不听从指挥的。部下不听从肯定会出危险,不如乘其懈怠进攻。”沛公于是领兵袭击,大破秦军'当初诸葛亮擒拿孟获,七次放了又七次擒拿,因此南方在诸葛亮在世时,一直不敢背叛。四面楚歌使项羽败逃,刘琨吹笳,胡人解围散去。采用攻心的计谋,并非只有一种方法'。 
伐交五五
  正面进攻往往会把自己暴露在敌手下,而且费人、费力。于是有些时候,采用迂回、侧攻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料想不到的胜利。
  【经文】
  孙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何以明之?
  昔楚莫敖将盟贰、轸'贰、珍二国名也',郧人军于蒲骚,将以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于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虞,度也,四邑,随、绞、州、蓼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从之,遂败郧师于蒲骚。
  汉宣帝时,先零与罕、开、羌解仇,合党为寇。帝命赵充国行诛罕开,充国守便宜,不从,上书曰:“先零,羌虏,欲有背叛,故与罕开解仇,然其私心不能忘,恐汉兵至而罕开背之也。臣愚以为其计,常欲赴罕开之急,以坚其约。先击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虏马肥粮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罕羌也,坚其约,合其党,虏交坚党合,诛之用力数倍,臣恐国家忧累,由十数年,不二三岁而已。先诛先零,则罕开之属,不烦兵,服矣。”帝从之,果如策。
  魏太祖伐关中贼,每一部到,太祖辄喜。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太祖曰:“关中道远,若各依险阻片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皆来集,众虽多,莫能相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攻羌易,我是以喜。”语曰:连鸡不俱栖,可离而解。曹公得之矣。比伐交者也。
  【译文】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者善将威势施加于敌国,使其无法与他国结盟。”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前楚国的莫敖要与贰国、轸国结盟,郧人却在蒲骚埋伏军队,将和随、绞、州、蓼几国联合起来讨伐楚军,莫敖非常担扰。斗廉说:“郧人在其城郊驻军,一定不会诫备,况且日日候望着随、绞等国军队的到来。您在城郊驻军,以抵御随、绞等国的军队。我率领精锐部队乘着黑夜攻打郧人,郧人有担扰之心就要依凭其城,因而不会有斗志。如果能打败郧人的军队,随、绞等国就会和郧离异。”莫敖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在蒲骚打败了郧人的军队。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与罕、开、羌解开了仇怨,联合起来为寇贼。宣帝命令赵充国先去讨伐罕、开,赵充国出于对国事的考虑,因而不听从,于是上书给宣帝:“先零,是羌的敌人,想背叛,所以和罕、开解开了仇怨,然而其内心却不能忘记,担心汉朝军队到来,罕、开背叛了它。我以为先零是这样打算的,它要为罕、开解急,使其约守更坚固。如果先攻击罕、羌,先零一定要来协助他们,现在敌人正处在马肥粮足之时,攻击它,恐怕也不能给罕、羌以致命打击,反倒使先零有机会施德惠给罕、羌,使其盟约更牢固,团结更紧密,这样一来,要想打败他们,就得花更多的力气。我担心国家因此出现困难,会长达十数年,而不是二三年。如果先讨伐先零,那么罕、开等不用发兵,也会顺服。”宣帝听从了赵充国的建议,果然不出所料。
  魏太祖曹操讨代关中贼寇,每当一个地方的贼寇出来,太祖就非常高兴。
  贼寇被消灭之后,各路将领问太祖高兴的原因,太祖说:“关中道路遥远,如果贼寇据守险要地形抵抗,要讨伐它,不用一二年时间是不能平定的。现在他们自动聚集前来,人虽多,但彼此不服气,使各部没有统一的指挥,这样就可以一举消灭,比攻打羌人容易得多,我因此高兴。”谚语说:如果用绳子绑在一起的鸡不能一起上架栖息,那就可以分开它们,逐个瓦解。曹操是深得比中道理的。这就是所谓的“伐交”。 
格形五六
  为了机动有效地歼灭敌人,有意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突袭其后方根据地。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这其中为军事家同声称许的著名战倒,就是“围魏救赵”。
  【经文】
  孙子曰:“安能动之。”又曰:“攻其所必趋。”何以明之?
  昔楚子围宋,宋公使如晋告急。晋狐偃曰:“楚始得称,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前年楚戍谷以逼齐'。果如其计。
  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师,居辎车中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令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
  又,曹操为东郡太守'东郡,今魏州是'治东武阳,军顿丘,黑山'黑山,今卫州界也'贼于毒等攻东武阳。太祖欲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曹操曰:“昔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淄。使贼闻我西而还,则武阳自解。不还,我能破虏家,虏不能拨武阳,必矣。”乃引毒闻之,果弃武阳还,曹操要击,大破之。
  初,关侯围楚襄阳,曹操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蒋济说曹操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侯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楚围自解。”曹操从之,侯遂见擒。
  此言攻其所爱,则动矣。是以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此之谓矣。
  【译文】
  孙子说:“怎么样才能使敌军移动呢?那就要攻击他必定要去援救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前楚国军队围攻宋国,宋王派使者到晋国求救。晋国的狐偃说:“楚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缔结婚姻,如果攻打曹、卫,楚军一定会救援,这样宋国和齐国就可解围了。”后果如狐偃所料。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让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去救齐,在去救齐路上的战车中,二人商量计谋,田忌打算领兵直接去解救赵国。
  孙膑则说:“解开乱丝,不能用拳头;劝人停止斗殴,不能伸手。只要抓住要害,造成一种阻止纠缠、争执的形势,纷争就会自己解开。现在魏国正在进攻赵国,它的精锐部队一定全开往国外,年老体弱的士兵留守国土。您不如带兵直奔大梁,占据魏都的大路,冲击它空虚的后方。这样,魏军一定会放弃赵国,返回来拯救自己。这样一来,我们既救赵国,又击败了魏国。”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带兵急奔大梁,魏军果然离开了邯郸。
  曹操做了东郡的太守,治理东武阳,屯兵在顿丘,黑山的贼寇于毒等攻击东武阳。曹操打算领兵从西面人山,攻击于毒的大本营,各部的将领都认为应该返回东武阳自救。曹操说:“当年孙膑围魏救赵,耿弇想奔向西安却去攻打临淄。如果使贼寇听说我向西攻击其大本营而撤退,那么东武阳的危急就可以解除了。如果贼寇不撒退,我能攻破敌人的老窝,而敌人却不能拨取东武阳。就这样定了。”于毒听说后,果然放弃了东武阳西还,曹操伏兵半路拦截,大败于毒。
  关羽围困襄阳,曹操因为汉帝在许都靠近贼寇,打算迁都。司马宣王、蒋济都劝说曹操:“刘备和孙权是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肯定心里不痛快。可以派人劝说孙权紧随关羽之后,攻击关羽,答应割取江南给孙权,这样襄阳之困就可以解除了。”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关羽果然被孙权擒获。
  这里说的是要进攻敌人的要害之处,敌人肯定要有行动。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他取得胜利,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功劳。不在白刃搏杀之前争斗,不在进攻机会己失之后才防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蛇势五七
  善于用兵打仗者,要懂得分化、瓦解敌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要网开一面,避免把敌人逼急了,负隅死战,由此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经文】
  语曰:“投兵散地,则六亲不能相保;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乎异心。”
  孙子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何以明之?
  汉宣帝时,先零为寇,帝命赵充国征之。引兵至先零所在,虏以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诸校皆曰:“善。”果赴水溺死者数百,于是破之。
  袁尚既败,遂奔辽东,众有数千。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公既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公引兵还。康果斩送尚、熙,传其首。诸将或问曰:“公还而斩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熙,其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征张绣,苟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其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则必相救。”
  曹操不从,进至穰,与绣战。表果救之,军不利矣。
  故孙子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或曰:“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孙子曰:“可矣。夫吴人与越人相恶,当其同舟而济,如左右手。是故放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此之谓矣。
  【译文】
  谚语说:“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领地内和敌人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就容易逃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六亲也不能彼此相保。而在风雨飘摇中同处一只船上,即使是曾经相互仇视的胡人和越人,也不用担心他们在此时会存有异心。”孙子说:“善于打仗的人,就象能首尾相顾的常山蛇‘率然’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
  汉宣帝时,先零部落反叛,宣帝命令赵充国去征伐。赵充国领兵到先零的所在地,先零因此溃散,看到汉军逼近,他们便慌忙丢弃了装备物质,想渡过湟水,先零败逃的道路险狭,赵充国在后面慢慢地驱赶他们。有人说:
  “为什么追逐敌人这样迟缓。”赵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把他们逼急了。如果慢慢地追逐,他们就逃跑了不再回顾;如果逼急了,他们会狗急跳墙,拼死一战的。”听了赵允国的话后,部下都说“是这样”。果然,在渡河时就有数百名先零人淹死,于是先零被赵充国打得大败。
  三国时,袁尚因为失败,逃奔到了辽东,手下仍有数千人。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着自己地方僻远,不顺服曹魏。曹操这时已经打败了乌丸,有人劝说曹操:“要紧接着讨伐辽东,袁尚兄弟就能被擒获。”曹操说:“我要让公孙康自己杀掉袁尚、袁熙,送来他们的首级,不用动兵。”曹操于是领兵而回。后来公孙康果然杀掉了袁尚兄弟,并送来了首级。将领中有人问曹操:“您领兵返回,公孙康却杀了袁熙、袁尚,这是因为什么?”曹操说:
  “公孙康平时就畏惧袁尚兄弟。我如果逼急了,公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