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情”与“形”、“势”之异者也。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诸葛亮曰:“范蠡以去贵为高,虞卿以舍相为功;太伯以三让为仁,燕哙以辞国为祸;尧、舜以禅位为圣,考、哀以授贤为愚;武王以取殷为义,王莽以夺汉为篡;桓公以管仲为伯,秦王以赵高丧国。此皆以趣同而事异也。
明者以兴治,暗者以辱乱也。'
【译文】
汉王在汉中的时候,韩信替他谋划道:“现在你统领的士卒都是来自崤山以东的人,他们都踞着脚向东方张望,盼望能东归回乡,趁着这股锐不可挡的气势,率军东进可以争取天下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向北行进到蓟地(今北京市西南),听说邯郸方面的军队开到,刘秀便想要撤军南归,他召集官员谋士商量这件事情。耿弇说:“现在我们的队伍从南边开来,是不可以再南归的。渔阳太守彭宠是你的老乡,上郡太守正是我的父亲,派集这两郡的士兵,可达上万人马,那样,邯郸方面攻来的军队是不值得担心的。
世祖的官员们不听从这一建议,于是刘秀率兵南归,官员谋士们也都各自解散了。
我认为,撤退军队是一样的,但是有的军队因此失败,有的部队因此而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孙武说:“对正向其本国撤退的敌军,不要去拦阻它。”项羽派遣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到秦地来阻挡汉王的归路,所以汉军回师的气势锐不可挡。可是孙武又说过“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人作战,这样的地区叫散地。”光武帝刘秀的人马从南方北上,又退回南方,这就是说进入了散地,所以官员谋士们都没有了斗志而最终解散了。所以说撤退军队虽属同一事情,但是前者成功,后者却失败。
东汉末年李傕追劫汉献帝,把献帝围困在曹阳(今河南陕县西)。沮授劝袁绍说:“将军你祖上四代都位居三公,世代全都奉行忠义的美德。现在天子四处流亡,国家的宗庙遭到摧残毁坏。我看到各州各郡的军阀,虽然对外声称自己是义兵,内心中实际上各有图谋,并没有忧国忧民的想法。况且现在将军已基本平定冀州地区,兵强马壮,将士听命。你率军向西进发迎接皇上的銮驾,然后随即把国都定在邺都,挟持天子,以他的名义来号令各路诸侯,招兵买马来讨伐那些不服从朝廷的叛逆,如果这样的话,还有谁能抵御你呢?假如不及时定夺,一定会有人抢先下手。要知道计谋的实行是不应错过时机的,功绩要尽可能快速地去完成。希望你尽早谋取。”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后来魏武帝曹操果然迎取汉献帝到了自己那里,袁绍因此而失败。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举义兵起事,杜思冲劝说他前去迎取南康王(南康王指萧宝融,南齐朝的和帝。南康,现在江西赣州市),定都襄阳,以使尊号正当,梁武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张弘策说:“现在如果把南康王放弃于别人的手中,那他就可以挟持天子来号令诸昏,那么将军你就得前往称臣,被别人号令。这难道是乱世之时的打算吗?”梁武帝说:“假如我们的前途事业不能获得胜利成功的话,那么就应当像兰花与艾草一起被烧掉那样,与敌人同归于尽;假如我们能够建功立业,又有谁敢不听从我们呢?难道只是平庸无能地在江南听从别人的号令,占据新野郡来聚集新来投靠归附的人吗?”萧衍不听张弘策出的主意,于是进兵攻克了建业,从而占据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挟持天子以他的名义来号令诸候,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这虽属同一娄事件,但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统治者如果肆无忌惮地施行残暴的统治,既使应该是他继位称帝,他也不可能保全自己;如果一个人能使天下百姓众人敬仰归附,那么既使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匹夫也可以成就帝王之业。天道的运行困顿停滞的时候只有改朝换代,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当年汉室衰弱的时候,各路诸侯豪杰像老虎一样争夺天下。汉朝皇帝的地位虽然已经衰微,但是汉天子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其威信并没有因朝政衰微而改变,因此魏武帝曹操尊奉天子汉献帝来顺从众人的心意,仰仗礼教法制的准则来号令天下,使得普天下的士人都托身投靠前来尽忠,因此魏武帝成就了一番霸业。《左传》中说:
“向诸侯求援不如为王室尽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啊。南齐却不是这样了,普天下的人都在琢磨着反叛作乱,四海不靖,国家不安宁,这正当百姓归附有能耐者的时候,处于天神、地祗、人鬼三灵另行选择人君的日子,假如挟持尊奉原来的君主,难道不是违备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吗?所以《左传》中讥讽苌弘想恢复周天子的地位是错误的作法,《左传》赞成使用龟筮占卜的方法来说明雷乘乾的道理。所以说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虽然是同一类事件,但是有的因此成功,有的却因此而失败。'
以上所说的是当事者内心的情态,当时具体情况和事情发展的趋势三者都不相同的一类事件。所以说要随着时间的迁移变化来变更自己的行为,不能固执不知变通啊!
'诸葛亮曾经说:“范蠡因为能抛弃富贵而名扬天下,虞卿把丢弃相印做为一种功绩;太伯由于三次让位被视之为仁义,战国时燕国易王的儿子燕哙由于把国家的大权交给别人而遭致祸乱;尧舜二帝由于禅让王位而被人们尊为圣人,汉孝哀帝由于任用所谓的贤人'指王莽'而被人们视为愚蠢;周武王由于推翻殷朝的统治被称作正义之举,王莽由于篡夺西汉政权而被认为是篡权夺位;齐桓公因为重用管仲而称霸于春秋,秦二世因为重用赵高而亡国。
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说许多事情的表向虽然类似,但是它的形势发展却遇然不同。明见的人能取得兴盛安定,愚蠢的人只能招至屈辱祸乱。”'
【按语】
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被人们多次采用,但是有时借此而成功,有时却又因此而失败。作者从万事万物随时变易的哲学角度出发,说明了由于“情”、“形”、”势”的不同而造成了成功与失败的相反结局。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论其实质属于三十六计攻战计中的“借尸还魂”计。
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的时侯,称霸于一方的诸侯,往往挟立亡国的君主或其后代,表面上看是用武力支持他们,其实是企图控制利用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正如“借尸还魂”计所云:”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即是说所要利用的,必须是那些已经没有能力和作为的亡国之主。因为,这些没有能力的亡国之主第一容易被自己控制,第二又可利用他的旗号来号召一些支持者,第三还可利用他的名义去讨伐自己的对手。魏武帝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所挟持的汉献帝徒有天子的虚名,而没有天子的权力。相反,那些尚有一定实力的君王,是不可加以利用的,否则,控制不了他,反而会被他操纵。梁武帝萧衍之所以没有采纳杜思冲的建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南康王萧宝融割据一方,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号召力,假如萧衍把萧宝融迎接来,那么萧衍很可能被萧宝融控制。“借尸还魂”的实质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实现自已的意图。
我们再举一个世界现代史上的例子作为“借尸还魂”计的佐证。联合国自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美国所操纵,美国多次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
例如五十年代初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北朝鲜的决议,并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纠集十五个帮凶国家入侵朝鲜,这个事例便属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典型。
钓情二二
在封建制度下,任何美好的政治理想都必须经过君主的认可才有实施的可能,因而取得君主的信任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先决条件。所谓“钓情”,钓的就是君主的隐情。尽管君心难测,但其喜怒好恶总会在一定条件下显露出来,游说者要善于营造足以导致君主泄露其情的环境条件,然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经文】
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又曰:“未信则以为谤己。”孙卿曰:“语而当,智也,默而当,智也。”尸子曰:“听言,耳目不惧,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是知将语者,必先钓于人情,自古然矣。
韩子曰:“夫说之难也,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实为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不可不知也'。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谓实为名高而阳收其身而实疏之。此不可不知也'。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说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己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又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已,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已。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 野而居侮,此不可不知也。。彼自智其计,则勿以其失当之,自勇其断,则勿以其敌怒之。”'凡说须旷日弥久,周泽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荀悦曰:“夫臣下所以难言者,何也?言出乎身则咎悔及之矣。”故曰:
举过揭非,则有干忤之咎,劝励教诲,则有侠上之议。言而当,则耻其胜已也,言而不当,则贱其愚也。先已而同,则恶其夺已明也,后已而同,则以为从顺也。违下从上,则以为谄谀也,违上从下,则以为雷同也。言而浅露,则简而薄之,深妙弘远,则不知而非之。特见独智,则众恶其盖已也,虽是而不见称,与众同智,则以为附随也,虽得之不以为功。谦让不争,则以为易容,言而不尽,则以为怀隐,进说竭情,则以为不知量。言而不效,则受其怨责,言而事效,则以为固当。利于上不利于下,或便于左则不便于右,或合于前而忤于后,此下情所以常不通。仲尼发愤,称“予欲无言”者,盖为语之难也。何以明其难也?
昔宋有富人,天雨坏墙,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亦云。暮而果大亡,其家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
“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智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戳,薄者见疑,非智之难也,处智则难。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苦服。”车至门,拔教:“逆母,灭橹,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牖下,妨往来者。”主人大笑之。此三言,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早晚之时失矣。此说之难也。
【译文】
孔子说:“不看对方脸色就冒然开口说话,就叫做瞎子。”他还说:“还没有取得对方信任,就冒然提意见,就会被认为是毁谤。”(译者按:这是孔子弟子子夏的话。原文为:“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见《论语·子张》,著者记忆有误)荀子说:“该讲话的时候,讲话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不该讲话的时候则保持沉默,这也是智慧。”尸子说:“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耳目不专注,精神不集中,这时候,就不要向他讲什么有价值的话。”从这些先贤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凡是要游说君主的人,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态度,自古以来成功的游说者都是这样做的。
韩非子曾经说过:“游说者的困难在于,要了解你所要游说的对象的心理,然后才可以用我的话去顺应他。如果用厚利去游说他,就会被认为是志节卑下,那么他就会用卑贱的待遇对待你,你必然会被弃掷疏远了。'其实,你所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是贪图厚利的,只不过为了掩饰自己的贪,才暗中采纳你的建议却公开地疏远你本人,这是不能不明白的。'如果你用清高的名声去游说他,就会被认为是头脑冬烘,离人情事理太远,必然不会采纳你的意见。'你游说的对象如果实贪厚利,而却要获取清高的名声,就在表面上亲近你,实际上却疏远你,这也是不能不明白的。'事情因保守机密而成功,而游说者往往由于泄露了君主的机密而失败。这倒末必是他有意识的要泄露,而是由于无意中触及了君主隐秘的事,象这样就会有生命危险了。'这是由于君主与游说者之间的恩泽情分未达到亲密深厚的程度,而游说者却要尽其所知来讲极知心的话,即使意见被采纳而且也收到了成效,他也不会认为这是你的功劳,如果不采纳你的意见,或采纳了而事情却办糟了,你就会受到猜疑,这样也就会有生命危险了。'贵人有了过失,你却明白无误地用大道理来推究他的过错,这样也会有生命危险。贵人自认为有良谋善策,要独自建功,而游说者却预先知道了那个计谋,就会有生命危险。勉强君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企图制止君主正在做的事,也会有生命危险。韩非子还说:“如果与君主议论他的大臣,他就会认为你是在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如果向君主推荐他身边的亲信小人,他就会怀疑你出卖他的权势。称颂他所爱的人,会被认为要拿他本人做靠山,批评他所憎恶的人,则会被认为是试探他的态度。如果顺君主之意略述其事来陈说已见,会被认为畏怯懦弱,不敢坦诚进言而有所保留。但如果多方面的思考,放言直陈己见,毫不保留,则又被认为是粗野而傲慢。这也是不能不明白的。如果他自认为聪明,计谋高明,就不要指责他的失误,使他感到窘迫,如果他为自己的果断敢为而自负时,就不能指责他的过错而惹他发怒。”'凡游说君主,须待旷日弥久,恩泽感情已经亲切深厚之后,讨论再深微也不会受到猜疑,互相争论也不会受到怪罪,这时才能明白地阐述利害关系,以达到成功的目的。直言指出其是非对错,来修饰完善他本人的素养,有了这样的凭借之后才会有游说的成功。'
荀悦说:“臣下难以向君主进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话一出口,便有生命之忧,灾祸也就跟着来了。”所以人们说指摘君主的过失,就会有冒犯尊严、违逆君命之罪,劝戒勉励教诲君主,便会受到威逼君上的责难。你说得对,他就会因你强过他而感到耻辱,你说得不对,他就会认为你愚蠢而看不起你。相同的意见,你比他说得早,他会认为你有意显示比他聪明而忌恨你,而你若在他之后发表相同的看法,他又会认为你是顺风使舵,毫无主见。
违背下级而顺从上级,会被认为是阿谀奉承,违背上级顺从下级,又会被认为随声附合。与大伙说一样的话,就会被看作是从俗,发表与众不同的独到之见,又会被认为是企图独占美名。话说得浅显直露,则被认为浅薄而受到轻视,而讲深妙宏远的大道理,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