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顾城 >

第18章

顾城-第18章

小说: 顾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枯萎,中间是一条河    
    一条水路,它凉凉的血液闪动着    
    凉凉的,浮在嘴边    
    1982年8月


第三部分:论顾城关于“血液”的一些诗歌(2)

    《在大风暴来临的时候》    
    在大风暴来临的时候    
    请把我们的梦,一个个    
    安排在靠近海洋的洞窟里    
    那里有熄灭的灯和石像    
    由玉带海雕留下的    
    白绒毛,在风中舞动    
    是呵,我们的梦    
    也需要一个窝了    
    一个被太阳光烘干的    
    小小的,安全的角落    
    该准备了,现在    
    就让我们象企鹅一样    
    出发,去风中寻找卵石    
    让我们带着收获归来吧    
    用血液使她们温暖    
    用灵魂的烛光把他照耀    
    这样,我们才能睡去    
    ——永远安睡,再不用    
    害怕危险的雨    
    和大海变黑的时刻    
    这样,才能醒来,他们    
    才能用喙啄破湿润的地壳    
    我们的梦想,才能升起    
    才能变成一大片洁白    
    年轻的生命,继续飞舞,他们    
    将飞过黑夜的壁板    
    飞过玻璃纸一样薄薄的早晨    
    飞过珍珠贝和吞食珍珠的海星    
    在一片湛蓝中    
    为信念燃烧    
    1982年1月    
    《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    
    她溶化了,就象一朵霜花    
    溶进了我的血液,她    
    亲切地流着,从海洋流向    
    高山,流着,使眼睛变得蔚蓝    
    使早晨变得红润    
    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爱着,用我的血液为她    
    画像,可爱的侧面像    
    玉米和群星的珠串不在闪耀    
    有些人疲倦了,转过头去    
    转过头去,去欣赏一张广告    
     《郊外》    
    一个泥土色的孩子    
    跟随着我    
    象一个愿望    
    我们并不认识    
    在雾蒙蒙的郊外走着    
    不说话    
    我不能丢下她    
    我也曾相信过别人    
    相信过早晨的洋白菜    
    会生娃娃    
    露水会东看西看    
    绿荧荧的星星不会咬人    
    相信过    
    在野树叶里    
    没有谁吃花    
    蜜蜂都在义务劳动    
    狼和老树枝的叹息    
    同样感人    
    被压坏的马齿苋    
    从来不哭    
    它只用湿漉漉的苦颜色    
    去安慰同伴    
    我也被泥土埋过    
    她比我那时更美    
    她的血液    
    象红宝石一样单纯    
    会在折断的草茎上闪耀    
    她的额前    
    漂着玫瑰的呼吸    
    我不能等    
    不能走得更快    
    也不能让行走继续下去    
    使她忘记回家的道路    
    就这样    
    走着    
    郊野上雾气蒙蒙    
    前边    
    一束阳光    
    照着城市的侧影    
    锯齿形的烟    
    正在飘动    
    1982年6月


第三部分:论顾城关于“血液”的一些诗歌(3)

    《我是黄昏的儿子》    
    ——写在过去不幸的年月里    
    我是黄昏的儿子    
    我在金黄的天幕下醒来    
    快乐地啼哭,又悲伤地笑    
    黑夜低垂下它的长襟    
    我被出卖了    
    卖了多少谁能知道    
    只有月亮从指缝中落下    
    使血液结冰——那是伪币    
    《富兰克林》    
    你是一个邀请闪电的工人    
    用绸手帕轻轻扫过雷云    
    你打落了宙斯的武器    
    把它放进中学课本    
    新世纪的血液开始流动    
    《猿人之猎》    
    由于饥饿的拉力    
    人的嘴歪向一边    
    褐色的愿望不停抖动    
    弓弧越缩越短    
    野兽突然弹起    
    撞碎了宽大的叶片    
    一缕真空的声音    
    总在后面追赶    
    鸟类们传播着智慧    
    芦竹变成了飞箭    
    它很想得到血液    
    把指尖涂得鲜艳    
    也许有一声鸣叫    
    变得曲曲弯弯    
    那些固执的大青藤    
    正是这样被扭断    
    死亡虽然丑陋    
    却能引起赞叹    
    渐渐聚拢的脚步声    
    还会向四面分散    
    已经脱落的树皮    
    也有报答的意愿    
    只要闪电降临    
    就会有跳舞的火焰     
    童话诗人:别无选择的定位/张捷鸿


第三部分:论从独唱到合唱再到独唱(1)

    现实如此强大,个人如此弱小,仅仅是一个记忆的天籁世界远不能够拯救他的灵魂,于是,顾城执拗而痴迷地一遍又一遍描画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心造的幻象世界,    
    在“朦胧诗”诗人中,顾城是一个独异的存在,他执意“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①(P299)对幻想中的童话世界和痴迷使他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也不愿意长大的孩子。他从童年时开始独唱,中间也曾加入时代大合唱但最终又回到了独唱。    
    顾城独唱的开始,最早可追溯到他8岁的时候,诗中“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飘虫和蚂蚁的私语……”②(P1),这个世界里,没有人和凶猛动物的参入,只有顾城和那些美丽而弱小的动植物,构成一个自足的童话世界,然而也因其美丽而脆弱异常。“文革”开始时,顾城刚刚10岁,当他亲眼目睹武斗的残酷场面时,因为恐惧而脸色苍白。同样的事件,在敏感如顾城这里,其影响要放大若干倍,于是,“他越来越想躲开纷争,躲开喧嚣的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只有天籁的世界”。②(P1)这当是顾城避世的开始。父亲的下放劳动恰恰为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在那个小村庄里,在渤海荒滩上,顾城与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和许多的昆虫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在由人构成社会空间中无法实现的自由和愉悦。“我对自己说,对鸟说,对沉寂的秋天的天地说”,③(P33)顾城越是沉迷于这个“天籁的世界”,他就越失去与人相处的兴趣和能力,而且世俗的现实社会也在排斥着他,在世人眼里,他是流放者的儿子,自然要投以鄙夷的目光。孤独和自卑使他宁愿选择从人群中逃离,在现实世界里,顾城是失语的。    
    这一时期顾城的诗作有两个集子,《无名的小花》和《白日梦》。因为在人前的自卑,他自比作“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④(P10)人在边缘的自卑中揉和进了自怜的成分。但是,此时的顾城,毕竟还只是一位少年,他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的灾难,即使他再敏感,再感同身受,也毕竟隔了一层,更何况,还有那个“天籁的世界”做他的避风港。所以,顾城对于现实世界还怀着希望和憧憬,他以“无名的小花”的身份,要“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的春天。”④(P10)显然,这“春天”,在现世人间而不在天国。以少年的天真,“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④(P14),可见,在顾城的心目中,世界还是美好的,他乐于把自己最心爱的自然和诗献给世界。甚至顾城还有改变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小花用金色的微笑/来回报石块的冷遇”,因为,“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④(P13)。与此同时,顾城已表现出对梦想世界的迷恋,“我热爱我的梦/它像春流般/温暖我的心”④(P20),因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他说:“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④(P18)。在这首他14岁写下的诗里,已经有了他童话世界的雏形,“把我的幻想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④(P16),只有沉浸于这个梦幻世界里,顾城才能获得温暖纯净的抚慰,解放自己倍受现实生存原则压抑的心灵,使梦想的非理性激情得以尽情释放。    
    “文革”结束后,“朦胧诗”诗人的创作从“地下”转入地上,他们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加入了时代的大合唱——感伤和反思。但他们又不同于老一辈“归来者”诗人,老一辈诗人在文革开始时已形成了乐观的理想主义人生观,所以在“文革”中虽历经磨难,“归来”后仍能继续慷慨激昂乐观向上的歌唱,在他们那里,灾难的历史已经终结,世界又是阳光普照,春光明媚。而青年一代诗人不同,在“文革”开始时,他们只有十几岁,正是该做梦的年纪。但严酷的现实不是能产生梦的土壤,一次次本不该发生的不幸事件成为疯狂时代的日常事件,粗暴地折断了他们梦的翅膀“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⑤(P270),所以,他们不那么容易忘记过去,不那么容易轻信时代的乐观,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诗歌称作大合唱中的小合唱。    
    回顾“文革”,他们用冷峻的笔调控诉着,“到处都是残垣断壁”⑤(P171),“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身影”⑤(P159),“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地掠夺”⑤(P176),他们比前辈诗人更为清醒,因而,他们在诗歌中经常表达着一种怀疑、否定和叛逆的情绪。北岛大声地宣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⑤(P160)舒婷也以《神女峰》和《致橡树》表达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这一时期,顾城作为“朦胧诗”诗人之一,也加入了这一合唱的主题,《歌乐山诗组》借史讽今,诗人借杨虎城将军被暗杀这一为众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发出“民族,看看你的背后”⑥(P95)的理性思考,这一声悲愤的断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文革”中“天变了颜色/变成可怖的铁色”“一切都在骚乱/都将绝望、抛弃、争夺!”因而也苦苦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沉,这样沉重”他呼唤着当黎明到来时,“真正像野鸽子/自由的,自由的/让早晨的空气/充满羽毛,充满欢乐”④(P75);他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④(P26)唱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声,“黑色”的“文革”记忆使诗人更执着于对光明的渴望和追寻了。    
    但是,顾城更执迷的,并不是这些,他很快就从合唱中退出来,去继续他的独唱了。但顾城这次的重返独唱,已经不同于少年时代,他将永不回头。


第三部分:论从独唱到合唱再到独唱(2)

    回城使顾城永远地离开了那个“天籁的世界”——他生命的支点,那个“天籁的世界”再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被顾城更深地藏在了灵魂之中,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回城后,顾城面临了种种生存的压力,这一时期,人们的物质生存还是相当困窘的,工作、房子等等世俗人生必须应对的,他也必须去应对,他从梦想中的天国回到了嘈杂拥挤的人间,于是为了生存,“他去街道服务所里干活,筛石灰、拉大锯、刨树根、刷油漆、爬到楼顶上去刮顶棚铁锈,在高温熔炉旁拌糖浆……”②(P3)仅仅是劳动的艰苦不会使顾城痛苦,使顾城痛苦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国人一向重视人际关系,也总是竭心尽智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而他不属于那种擅长在这个网中穿梭往来的人,他只感到被束缚的痛苦,和难以应付的尴尬。所以,他说:“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我从北方的草滩上……走进布满齿轮的城市”④(P84),返城后的顾城是想超脱而不得的,他痛苦于“我被粗大的生活/束缚在岩石上/忍受着梦寐的干渴/忍受着估价商估价的/声音,在身上爬动/我将被世界决定”“我将被世界决定/却从不曾决定世界”④(P157)。“布满齿轮的城市”是人无法逃脱的巨大异化时空,或者异化为一只没有个性的齿轮,跟着机械化的世俗社会一起运转,或者肉体生存虽无力摆脱现实生存的挤压,精神追求却背对时代,到时代之外去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顾城的选择,必然是后者。在现实生活中越是感到无力,就越是急于寻找安慰,他一遍遍在记忆中回到少年时代的“天籁的世界”,这里依然快乐、自在,“青蛙正指挥着一家/练习合唱”“秋风吮干了云朵/大胆的蚂蚁/正爬在干荷叶的/帐篷上,眺望”④(P155)。    
    但是,现实如此强大,个人如此弱小,仅仅是一个记忆的天籁世界远不能够拯救他的灵魂,于是,顾城执拗而痴迷地一遍又一遍描画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心造的幻象世界,“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④(P131),“我想用间银白的屋子/来贮藏阳光/想让窗台/铺满太阳花……”④(P101),但是,所有热烈的“我希望”“我想”在碰到粗糙冷酷的现实时都注定要破灭,“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④(P134)。顾城“是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 ④(P398),这既是他作为诗人的独特之处,也成为束缚他走出幻象世界内在因素。因而在幻灭的痛苦后不是清醒,调整自身,而是更固执地退回内心,去做白日梦,“我醒着,就梦见了一切”去做梦想中的王子,“我是一个王子/心是我的王国/哎!王国哎!我的王国”,④(P192)。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②(P5),梦是顾城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呈现,只有在梦中,顾城被现实人生扭曲压抑的本性才得以自由的舒展,因此,顾城的诗中有些直接以梦为题,《梦想》、《梦痕》、《风的梦》、《梦园》……而在诗行中,梦的出现频率就更高了,这个与现实人生相对应的梦是纯净而透明的,“自由的水泡/从梦海深处升起”④(P71);“梦见自己的愿望/象星星一样/在燧石中闪烁”④(P71)。被现实苦苦困扰的顾城,甚至会以自身的异化来寻求解脱“我脱去草帽/脱去习惯的外鞘/变成一个/淡绿色的知了/是的,我要叫了”④(P127);“我是鱼,也是鸟/长满了纯银的鳞片和羽毛,黄昏临近时/把琴弦送给河岸把蜜送给花的恋人”④(P29)。    
    顾城后期的作品,则是纯粹的呓语。如《布林》是一个“无结构”的白日梦,已不再是中前期的明朗温暖的情调,而是更多了些梦幻神秘的色彩。    
    至此,我们发现,顾城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恋倾向的诗人,他拒绝了人世,拒绝了长大,世界在他眼里越来越充满敌意,他丧失了安全感,只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他只能逃进并沉迷于自己的幻象世界,寻求虚幻的安慰,而这安慰的虚幻性质又使他的世界越来越阴冷迷离。


第三部分:论顾城后期诗歌美学理念(1)

    值得称道的是,顾城并非只热衷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