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夏衍书话 >

第28章

夏衍书话-第28章

小说: 夏衍书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阳予倩同志为中国戏剧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是名副其实的戏剧大师,优秀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电影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毕生从事戏剧教育,早年在南通办过伶工学校,在广东办过戏剧研究所,在桂林办过广西艺术馆,解放以后他创办和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他重视戏剧的基础教育,重视台词训练,曾亲自制定形体教材,亲自任台词教研组组长,亲自为学生示范排演,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为新中国造就了大批戏剧人才。他一生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对革命事业,对戏剧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给后一辈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我热诚向读者推荐这一部文集,这是中国话剧创业史的真实纪录,纪录了先驱者们的宽博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四日(原载《欧阳予倩全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年九月出版。)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新作大系》序
                 
  文学是人学,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反映这种生活的文学,不能不受到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国新文学,就是在这个沸腾的变革时代中成长起来的。
  从五四到现在的七十二年中,中国新文学有过五个比较昌盛的时期:一是五四之后,二是三十年代中期,三是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四是五十年代前半期,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也就是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在中国当代历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党中央号召我们解放思想,“在思想上坚决冲破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文艺界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许多年轻作家,写出了数量可观,为各阶层人民欢迎的作品。文学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不可能不受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制约。时代变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在变革之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的思想、感情、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创作方法,以及他们各自的风格,也不可能遵循过去的模式而有所创新,有所探索,这看来也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到现在,改革开放还只有十二三年,要对这段时间的文学作出定性的论述,显然是为时过早。但是,在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过来人看来,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这些作家敢说真话,敢于冲破文学上长期存在的清规戒律,接触到了当今知识分子生活中的相当敏感的问题,所以这十多年来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这和三十年代初期的左翼作家的作品作一比较,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的中青年作家都是在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举例说,今年三十岁的青年,是一九六一年出生的,这是“三年困难”开始好转的一年,但是当他正要上小学的时候,“文革”就开始了,从六岁到十六岁,他们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几乎无一例外是在动乱苦难中度过的,到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他们才十八岁,按此标准,今年五十岁的人,当时也才是三十八岁,他们一方面不像我们这一代那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受到正规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都经受过比战争年代更残酷的磨练折腾,由于此,当今中青年作家的作品,还不能像前辈作家——茅盾、老舍那样成熟,也可能他们的作品有一点涩味,乃至越轨,我看这也是时代和社会大动荡时期的一种难于避免的反映,因为,这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初级阶段”。
  振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我们寄希望于比较年轻的一代作家,对他们的要求可以严格一些,但不应该求全责备,拔苗助长。人们需要严师,也需要益友,严师益友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鼓励青年人振作精神,奋发前进,而决不是使他们无所适从,仓皇失措。由于此,我认为出一套丛书,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文学评论者能看到这代创作旺盛的中青年作家的面貌,了解他们的心态和脉搏,这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很有益处的。
  在当前出版界遇到不少困难的时候,华艺出版社能一举出版这一些中青年作家的作品,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壮举。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和魄力。这一辈作家中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则知名而不相识,有些作品我看过——当然,对一个年逾九旬的人,要通读全套丛书,是不可能的。我把振兴文学的希望 寄托于年轻的这一代和下一代,因此,写一点感想,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助威呐喊,祝愿他们为繁荣文学创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日(原载《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新作大系》,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出版。)
 
 《陈此生诗文选》代序
                 
  岁月流逝,陈此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十年了。
  此生同志和我相交近四十年,但在一起工作却只有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在桂林的两年,此后我就奔走于香港、新加坡、重庆、上海之间,很少有面晤的机会了。当然,我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也可以说是工作在一起的。四十年代初,是一个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时代。在国内,汪精卫叛国投敌,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止一次掀起反共高潮。在国际,西欧列强对希特勒和日本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和《救亡日报》同人赤手空拳地从广东撤到桂林,奉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广西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建立一个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公开合法的传媒据点。经李克农同志的介绍,我认识了李任仁先生,他在广西文化界有很高的威望,对《救亡日报》寄予了很大的同情,于是他就把沟通广西地方势力,联系桂林文化界的任务交给了此生同志。
  此生同志和我同年,他比我大八个月,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也同样走过一条崎岖的道路,我们在少年时期都受过“五四”运动的影响,这主要是爱国主义和要求自由民主。他和我一样,都到过日本,住过上海的亭子间,参加过左翼文化运动,只是抗战之前我一直留在上海,而他则来往于广州、上海、桂林之间,由于此,他的许多朋友——如陈望道、邓初民、胡愈之、杨东莼、陈汝棠、杜君慧……,也都是我的朋友。友谊是可贵的,患难中的友谊和支持,更使人终生难忘。
  不久前看了一部名叫《桂林文化城》的电视片,看后我有一种感觉,这部影片主要是记录抗战之后桂林文化界的史事,但是,说得准确一点,桂林的进步文化运动,应该是早在一九三五年陈望道、施存统、马哲民、陈此生等同志办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就开始了的。据杨东莼同志告诉我,广西方面和救国会,也是一九三六年春,粤桂湘三省准备联合反蒋抗日的时候,是李任仁先生请陈此生同志到南宁去接上了关系的。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共还不能在国统区公开活动,而以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为首的救国会(民盟前身),则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威望和活动能力。因此,一九三六年初,广西地方势力得到救国会的支持,陈此生同志的功绩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只因为大批进步知识分子集合在桂林,桂林才会有“广西建设研究会”,才会有“广西建设干部学校”,才会容许《救亡日报》、“国际新闻社”、“青年记者学会”在广西得到公开合法的地位。此生同志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他为党和进步文化界在广西地方势力之间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他却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他写学术论文,写政论,也写了不少精彩的杂文,但从来不以文学家自居;他交游广阔,马相伯、马君武、柳亚子、郭沫若都是他的知交,茅盾、田汉、宋云彬在桂林,也和他有很深的友谊。但是他“一空依傍”,他曾对我说过:他最讨厌的是沽名钓誉,所以“你在报上(按:指《救亡日报》)千万别提我的名字”。在广西,他是最早拥护共产党,反对托派的人。从三十年代起,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白崇禧和广西地方势力向右转,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被撤销,《救亡日报》遭到查封的时候,此生同志冒着生命的危险,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李克农同志的嘱托,做了大量鲜为 人知的工作。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发起人,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又是民盟西南支部负责人之一。全国解放之后,他担任过广西省政府副主席、教育厅长,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以及他去世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等等,这一切,在此生同志的《我的自述》和他的所有诗文中,都是“语焉不详”或者一笔带过的,因此,即使在那个困难时期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对于他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也是很难找到文字记录的。他的那种不求闻达、默默奉献的精神,他对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业绩,历史是不会忘记,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非常高兴地知道《陈此生诗文选》即将出版,此生同志的夫人盛此君同志要我写一篇序,我因病拖延了好久,今年八月十七日,是此生同志逝世十周年,我就写一点对此生同志的追慕和悼念之情,把这本选集介绍给广大的读者。
  一九九一年七月五日(原载《陈此生诗文选》,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出版。)
 
 小丁今年七十五
                 
  ——《丁聪漫画系列》代序小丁就是丁聪同志,这在文化新闻界是众所周知的,上了年纪的人叫他小丁,和他同辈的乃至比他年轻的人也叫他小丁,他自己在作品上署名也是小丁。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上海有许多进步的画家,那时他的确是小字辈,张光宇、叶浅予都比他大一辈,他叫张光宇的夫人“张家姆妈”,这是他自己定的格。
  我认识小丁是在一九三二年,我在明星电影公司当编剧,结识了一些美术界的朋友,是胡考呢还是光宇介绍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他当时已经在漫画界初露锋芒,用工笔画漫画,是他的首创,这对我印象很深,一位他的好友对我说:这是遗传,因为他的父亲丁悚,是清末民初驰誉江南的工笔画家。
  我和小丁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则是在抗战之后。从抗战到全国解放,是一个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也是小丁画得最勤的时期,他是艺术家而不是社会活动家,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双洞察时弊的眼,漫画和杂文一样,是匕首式的武器,小丁就用他的妙手,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可悲、可叹、可笑的现象,作了形象的曝光和调侃,似浅实深,小中见大,每一幅画都会使读者得到会心的苦笑,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一针见血。
  小丁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在一九五七年受到不公正待遇,流放北大荒的时候,他也还是笑口常开,很少看到他愁眉苦脸。他助人为乐,从不考虑自己,报刊请他画画、设计封面、画人物头像,他几乎可以说有求必应,《读书》杂志上的篇头人像,都是他的手笔。
  屈指算来,他从事漫画工作已经跨过半个世纪了,他用妙笔给这不平凡的时代留下了记录。我非常高兴知道《丁聪漫画系列》即将出版,因为从这些画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也可以看到画家的风格和人品。我欢喜这样的人,欢喜这样的画,写此数语,表一点朋友的心意。
  一九九二年九月八日(原载《丁聪漫画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九四年四月出版。)
 
 《陶晶孙选集》序
                 
  丁景唐同志告诉我,要编印《陶晶孙选集》,这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虽然晶孙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二年了,但我不会忘记我们相知、共事的那段岁月。晶孙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在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方面,默默地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现在,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文化现象,一些青年人不知道革命过程的历史,否定或厌弃革命文艺的传统。自然,这些人更不知道晶孙自一九二九年一月回国后,就在潘汉年等同志的引导下,热忱地投入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历史。
  我认识晶孙是在一九二九年。他是早期创造社的成员,他积极参与创造社的文学活动,投身于上海艺术剧社的创作、演出和音响等工作,主编《大众文艺》,他曾明确提出:“光说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战胜,已经取得领导权了,这样地一说了似乎很痛快”,但更需要“提倡完善的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作品”和“建设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抗日战争爆发后,陶晶孙和他的夫人陶弥丽(郭沫若夫人安娜的妹妹)留在上海。我和潘汉年同船离沪南下香港,潘曾告诉我,他们的人都作了安排,陶晶孙留下来,因为他长期留学日本,与日本文艺界有广泛的交往,让陶隐蔽下来,为我们做些工作。由于这是党的秘密,所以外界都不知道。有人随便说他“汉奸”,使他蒙受不白之冤。事实上,他和左翼女诗人关露一样,他的行动是受潘汉年领导的。以上这些情况,业已由陶瀛孙、陶乃煌写入《陶晶孙小传》,由陶坊资写入《回忆父亲》文中,还有我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在回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平的提问所写的一封短简中,也已为晶孙的这段历史作证。这三篇文章都刊登在一九九二年《新文学史料》第四期内,当会引起关心晶孙为人与文学创作的人们的重视。但是这也需要时间,因为过去的传言,已经造成了“先入为主”的不良影响。我希望以后认真汲取教训,再也不能以讹传讹。
  我高兴地祝贺晶孙的作品选集问世。让我们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对晶孙的作品进行鉴赏,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公正的评论。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原载《陶晶孙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出版。)
 
 深深的怀念
                 
  ——《我的父亲邓文钊》代序欣闻《我的父亲邓文钊》即将出版,算起来文钊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三年了。
  本世纪三十年代,文钊在香港经商,那时他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是爱国民主人士。他反对军阀混战,主张团结抗日。由于他是一位不求闻达的实干家,所以抗战前夕他多次为八路军筹集款项,在香港购买医疗用品及制作冬季棉衣棉被等事迹,他自己从来绝口不提。我认识文钊是在皖南事变之后,一九四一年春在香港,当时正值国内外局势发生剧烈变化:汪精卫叛国,日寇策动汪蒋合流,联合反共。而国民党则利用新闻封锁和邮检,使得香港和国外千万侨胞很难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就在这个时候,我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