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广大农民群众热情支持,成立了各级“农地改革委员会”,将地主的反
抗强行压制下去,使农地改革得以顺利完成。
日本土地改革具有扫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是一次不流血
… Page 81…
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农地改革对日本军事封建资本主义的基础,即
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完成了自明治维新以来尚未完成的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同时,农地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农业发展方面,农地改革使绝大
多数佃户变成了自耕农,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有助于土地改良、科学种植以及扩大市场,为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有
利条件。
战后初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是一次从思想意识到政治、经济
诸制度方面较为彻底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任务,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政党与人民运动 在民主化改革过程中,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前
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方面,民主的政党政治氛围渐渐形成;另一方面,人
民群众广泛而深入的民主运动蓬勃展开,成为日本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当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被击垮后,经过民主化改革的日本,政党如雨后
春笋纷纷而起,1946年大选时,有363个政党报名竞选。在政治风云冲击下,
政党分化组合,渐渐形成了几个比较稳定的大党,它们成为战后日本政坛上
的主要政治力量。这几个大党是自由党、进步党(1947年改名民主党)、社
会党、公明党、共产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社会民主联盟 (社民联)
等。战后几十年中,除1947年至1948年有一届九个月的社会党内阁 (片山
内阁)外,基本是自由党、进步党内阁。1955年,自由党与民主党(进步党)
合并,称自由民主党 (简称自民党),此后一直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而掌握内
阁。自民党的成员由上层官僚、资产阶级政客、地方实力派、资本家、律师
和记者等组成,拥有400余万党员和党友,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政党。
在内政方面,自民党主张自由经济,倡导建立“民主、自由、福利”的社会。
自民党的政策直接影响到日本战后的历史进程,既为战后初期经济恢复也为
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党、公明党等其
他在野党,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日本,但这些政党在客观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力
量,既是自民党的竞争对手,也是自民党的监督力量,它们使政党政治能比
较民主、健康地发展,为日本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运动广泛深入、蓬勃持久发展,是战后日本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
日本战败投降时,社会动荡混乱,政治上,维护旧天皇体制的保守势力与民
众的民主改革呼声相对立;经济一片惨淡破败景象,物价飞涨,黑市猖獗。
人民民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和争取劳动者的合法权
利。
战后,日本工会、农协会组织迅速广泛建立起来,到1946年,工会数已
近1。8万,入会人数约480万人。1945年9月至1946年初,全日本发生罢
工240次,农村发生的农民反对地主夺佃的纠纷事件达25万余起。1946年5
月1日,东京50余万人举行了反饥饿的示威游行,并要求粉碎zhuanzhi主义、封
建主义、法西斯主义。虽然由于占领当局干预,1947年“二·一大罢工”没
有如期发动起来。但这一次罢工准备活动,有力地冲击了吉田茂政府,使吉
田内阁在4月大选中垮台。社会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大选获胜,组织了片
山内阁。但片山内阁没有履行大选中的诺言,转而扶植垄断资本集团,对人
民却采取勒紧裤带政策,因而导致人民运动再度高涨,使片山内阁仅维持了
9个多月便于1948年2月垮台。1952年4月18日,日本各界群众为反对《防
… Page 82…
止破坏活动法》,维护工人的罢工权和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权再次掀起
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参加者约105万人,各界群众积极支持,使罢工活动
持续到5月1日。当天,东京50万群众在明治神宫外草坪集会,提出“反对
重新武装”、“争取民族独立”、“打倒吉田内阁”等口号。这次集会遭到
军警镇压,近2000人受伤,成为有名的“流血的五·一事件”。此后,人民
①
运动更加蓬勃展开,参加人数逐年上升。参加“春斗”的人数1956年由80
万增加到280万,1960年增至440万人。日本战后人民运动成为推动社会进
步的巨大动力。
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的恢复 日本摆脱战后初期经济困境、走上恢复
发展的道路,是与朝鲜战争及美国对日“特需订货”分不开的。直到1949
年,日本的经济仍处在极端困难之中。战败至1948年,日本的通货膨胀仅在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稍有抑制,但整个经济形势仍不景气。1948年底,美
国提出了紧缩财政、加强税收等“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并派底特律银行
董事长约瑟夫·道奇于1949年2月赴日本具体实施。道奇整顿日本经济的方
案称“道奇路线”,是以紧缩通货、平衡预算为主的。经过整顿,1949年度
出现预算黑字达1567亿日元,税收增长 40%以上,黑市价格下降 30%,使
广大群众从统制经济中解放出来。但道奇路线另一方面又造成工厂倒闭、失
业增加、银根紧缩,出现了“稳定恐慌”。1950年初,日本经济阴云密布、
使人窒息,谁也看不出有什么光明前景。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走投无路
的日本经济开始绝路逢生,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面对这个机会,日本资产
阶级及政府都情不自禁地叫道:“这真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的妙药”,是
“一股神风啊”!
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日本带来了大
量“特需订货”。据统计,日本直接向战场美军提供的“特需订货”达 13
亿美元,向驻日美军及辅助人员提供的“间接特需”达23亿美元。这几十亿
美元迅速使日本经济活跃起来。其次,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
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外贸增长达2。8倍,有力地推动了岛国
经济的恢复发展。再则,“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
压滞销的艰难局面,有约1500亿日元的积压滞销商品顷刻抢购一空,工业生
产指数在多年徘徊不前之后,于1950年第一次超过战前水平。1951年的国
民生产总值也达到战前的水平。最后,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额利润,
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例如棉织业
十大公司在其间增加利润达9—19倍之多,其中90%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
用作积累资金。
经过朝鲜战争,日本战后步履维艰的经济终于走出了死胡同。虽然,三
年战争带来的巨额利润是短暂的,还有使日本经济依赖特需订货等一些后
患,但它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到 1955年美军占领结束
后,日本自民党政府继续采取一系列有效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除出口
贸易外,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了战前水平,相继出现了“神武景气”、“价
格繁荣”,为日本经济起飞作了充分准备。1956年,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
① “春斗”是“日本工会总评议会”等团体自1955 年成立“春季提高工资共斗会议”以来,发起的全国统
一行动,即与资方就提高工资而进行的对等谈判,以后逐年进行,1962 年达到(禁止)。此后声势减弱。
… Page 83…
18年高速增长时期。
二、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德国的分裂与联邦德国的建立 战败的德国,经济完全崩溃,国土四
分五裂,国民精神一蹶不振。纳粹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
灾难,同样是极其深重的。
战争结束时,德国有550万人死亡,1500万人流离失所,仅西占区就有
200万伤残人。柏林、法兰克福、汉堡、科隆等城市已成废墟。铁路毁坏殆
尽,运输中断,内河航运瘫痪、远洋船队被战胜国全部没收。国家基础设施
如桥梁、工矿企业、水电设施等,大部分都在战争中炸毁。钢和煤的产量,
分别只有战前的5%和10%。农田荒芜,农产品供应奇缺。通货膨胀极其严
重,国家公债已达4150亿马克。十多年的纳粹统治,使德国人民深受欺骗,
战败如梦惊醒,面对破碎的家园和多国分割占领,幻灭消沉的心理使德国民
众经受着炼狱般的考验。战后最初几年,德国的恢复与重建,是在占领当局
的完全控制下进行的。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原则,战败的德国将被分割成四块占领区,由
苏、美、英、法四国分别占领。1945年6月5日,苏美英法发表关于管制德
国的联合声明,宣布设立由四国派员参加的盟国管制委员会,负责共管事宜。
该声明强调指出,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事实上,由于苏
联与美英等国的关系随战争临近结束而日渐恶化,遂使共管徒具其表。不仅
如此,各占领国政府对战后德国的处置与发展的政策分歧甚深,最终导致了
德国的分裂。
1946年7月20日,美国首先提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遭到苏联拒绝。
法国也反应冷淡,但英国积极附议,美英便于1947年元旦合并占领区,建立
了“双占区”。1948年春,法国加入,组成了“三占区”即“西占区”。美
国等在西占区内,按照自己复兴德国的计划,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与改革,
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经济自给自足的德国,政治上与西方保持一
致。与此同时,苏联在苏占区也实施了政治经济改革,并于1947年12月6
日召开德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德国分裂
的趋势加强了。
1948年,为了推行“马歇尔计划”,西占区于夏季开始单独实行币制改
革,发行新货币,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西占区的币制改革使苏占区
与西占区的经济联系被切断了,苏联在提出抗议之后,也宣布进行币制改革,
使用“D”记马克代替旧马克。德国分裂由于经济分裂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此后,东西方两大对立集团,都加紧了筹备成立独立德国的立法与组织
活动。1948年7月1日,西占区占领当局召集区内11个州的政府首脑们在
法兰克福开会,向他们递交了三分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文件就是授权各州政
府于1948年9月1日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制订一部联邦性质的民主宪法。
1949年4月,美、英、法在对德占领法规中声明允许德国人拥有民主的自主
政府。其间,德国议会委员会就基本法进行了辩论,在盟国的压力下,宪法
制订得比较顺利。1949年5月8日,德国议会委员会通过新宪法草案,5月
12日,这个宪法草案得到占领当局批准,成为正式宪法。5月23日,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宣布成立,首都设在波恩。在8月14日的联邦议院选举中,基督
… Page 84…
教民主联盟成为第一大党。9月7日,联邦议会成立,选举自由人士特奥多
尔·豪斯为联邦总统。9月15日,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康纳德·阿
登纳为联邦总理。
在苏占区,1949年5月15日进行了第三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
举,选举产生的德国人民委员会于9月改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临时人民议
院,10月7日它宣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并通过了新宪法。至此,
德国战后的分裂终成定局,在欧洲出现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联邦德国的政党与政治 联邦德国正式建立之前,占领当局依据波茨坦
公告精神原则,对德实行一系列非纳粹化改革。如审判战犯并判处戈林、里
宾特洛甫等 12名要犯绞刑,取缔法西斯政党和组织,肃清纳粹党徒残余势
力,清除“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等。与此同时,占领当局鼓励建立民
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的活动和影响。在西占区最先获得批准成立的政党有
四个,即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和共产党。
在1949年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时,曾有12个政党注册参加竞选,但在
其后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党被取缔禁止了,如新法西斯主义的国家民
主党和德国共产党,一些政党分化瓦解或很少发挥政治影响。这样,在战后
几十年中,基民盟、社民党和自由民主党成为左右政局的三大政党,直接影
响着联邦德国的政治进程。①
基督教民主联盟在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中,以不大的优势获胜,成为战
后执政的第一个民主政党,并且不断连选连任,执政长达15年之久,发展成
为联邦德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政党组织。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成员主要由
大企业家、官僚、富农、手工业者和基督教徒等构成,在普通劳动群众中也
拥有不少支持者,基本党员约70万人。该党政治领袖是康纳德·阿登纳。该
党执政期间,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每年递增7。1%,到60年代初,国民经济
总产值超过英法,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 1869年建立的老党,战前曾被纳粹政府取缔,1946
年重新恢复活动。在战后第一届大选中仅以两个百分点之差落后于基民盟,
成为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在野党。该党社会基础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和劳动群众。1959年巴特格德斯贝格会议上,该党大幅度调整了政策纲
领,60年代中期进入“大政府联盟”参政,1969年大选获胜,到1982年,
执政达13年之久。
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在阿登纳时代,坚持与西方国家联盟,对苏采取强
硬的抗衡政策。反对联邦德国中立法,主张保持优势威慑力量遏止苏联的威
胁,并于 1955年加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允许在联邦德国部署导弹和核武
器。联邦德国虽然在1959年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拒不承认民主德国,
长期推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