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38章

现代史下卷-第38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其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条约给它带来了持久的 

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对它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苏联当时期望,随着奥地利的中立,联邦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会继而 

仿效,这样,欧洲的政治局势就会朝着苏联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当时,中立 

倾向也确实在西方阵营中一度泛起,冰岛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曾希望 

仿效奥地利。这必然威胁北大西洋联盟的存在。只是由于美国后来对这些国 

家施加了重大压力,它们的中立才没有实现。 

     在西方看来,对奥地利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新领导对西方改变政策的可 

靠证明,是美国的实力政策开始生效的结果。杜勒斯曾把苏联必须签订奥地 

利国家条约作为举行东西方最高级会议的先决条件,而今面对苏联的让步, 

杜勒斯大呼“上当”,被迫与苏联就召开美、英、法、苏四大国首脑达成协 

议。美国所能做到的是,抢先一步,于同年5月把联邦德国拉进北约组织, 

在最高会议面前造成既成事实。 

     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开幕。这是 

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 

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洲安全、裁军和促进 

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等。 

     会议中,双方都把德国与欧洲安全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苏联认为, 

根据德国现存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实现统一以前,可以成为两个具有 

平等权利的国家。苏联还提出欧洲安全体系的计划,打算分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保持欧洲两大集团的存在,两个德国可以分别参加两个集团,由双 

方缔结条约,保证只用和平方法解决分歧和争端。第二阶段是取消两大集团, 

建立全欧安全体系,美国可以成为欧洲安全体系的成员国。这一方案表明, 

苏联放弃了统一德国的主张,转向承认两个德国。美英在会上提出“自由选 

举”,统一德国,保障欧洲安全的主张,旨在吞并民主德国,按照联邦德国 

的政治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德国。 

     在裁军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别出心裁地提出“开放天空”的建议,包括 

美苏互换本国军事地图,允许对方飞机进行“空中摄影”,从而取得国家之 

间的信任,作为缔结任何裁军协定的先决条件。赫鲁晓夫予以拒绝,认为这 


… Page 161…

是美国针对苏联的一个间谍阴谋。四国首脑会议开到23日,因意见分歧而宣 

布在同年10月举行外长会议继续谈判。此外,无任何结果。10月27日至11 

月16日,四国外长在日内瓦开会,依然未获成果。 

     四国首脑会议是战后东西方首脑首次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对缓和国际紧 

张局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赫鲁晓夫大肆吹嘘会议的伟大成就,说会议“标 

志四大国关系的转折点”,创造了大国和平协商的所谓日内瓦精神。这纯属 

子虚乌有,倒是反映了苏联所追求的是苏美合作。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 

联邦德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 

政府当时采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对于是否接受苏联的邀请,联邦德国虽表示过犹豫,特别是担心会因此 

而动摇西方国家对它的信任,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访问邀请。这是因为,联邦 

德国对同苏联建立正常关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联邦德国认为:第一,苏联 

是当代两个无可争辩的世界大国之一,又是四个战胜国和占领国之一,它的 

同意与合作对德国重新统一和最后缔结和约是不可缺少的。第二,苏联还拘 

留着相当大数量的德国战俘、民俘以及其他被押人员。为了求得对他们的释 

放,也必须同这个拘留国建立直接的关系。第三,联邦德国在同其他国家关 

系中的政治份量,也要靠苏联的外交承认和同苏联建立直接关系来提高。特 

别是,当时苏联正在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美英法表现出愿意与苏联 

谈判,联邦德国的地位已受到某种“威胁”。联邦德国政府更不能忽视与苏 

联的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联邦德国政府于1955年6月30日照会苏联,表示接受 

邀请。但为了使西方盟国放心,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事前赴华盛顿与艾森豪 

威尔和杜勒斯会晤并保证说:“联邦政府始终不渝地信守已订立的条约”。 

     1955年9月8日,阿登纳访苏,与苏联领导人进行建交谈判。经过几天 

的艰苦会谈,双方终于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将在建交后一周开始 

释放战犯。9月13日,联邦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联邦德国 

在给苏联的换文中强调指出,“两国的建交将促成整个德国问题的解决,从 

而有助于解决德国人民的全民族的主要问题——恢复德意志民主国家的统 

一。”9月14日,阿登纳在回国之前,向布尔加宁发了一封信,声称德意志 

联邦共和国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并表示德国的东部边界不是最终的边界。联 

邦德国政府旋即宣布,它同苏联建交,并不意味着承认同苏联早已建立外交 

关系的民主德国。今后如有第三国承认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将把这种承认看 

作是不友好行动,并将与该国断绝外交关系。后人将这一政策冠以最初提出 

这一主张的,当时联邦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的名字,称之为“哈尔 

斯坦主义”。联邦德国的立场自然与当时苏联的立场是直接对立的。塔斯社 

于9月16日发表声明指出,苏联政府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看作是德国的一部 

分,德国的另一部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的边界已由波茨坦协定解决 

了。联邦德国在它主权范围内的领土上执行着自己的管辖权。苏联决不同意 

阿登纳的联邦德国“有权代表整个德国人民发言”的主张。9月20日,即阿 

登纳莫斯科之行后一个礼拜,苏联就同民主德国签订了重新安排它们相互关 

系的《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条约》。条约重申苏联和民主德国之间 


… Page 162…

的关系是建立在“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是说,民主德国是一个主权国家。至此,苏联大体上完成了两个德国的 

外交部署。联邦德国与苏联的会谈,为联邦德国打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缓 

和了与苏联的关系,减轻了压力,提高了国际地位。但会谈使苏联比联邦德 

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首先,造成两个德国的既成事实,使西方难以回避民 

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客观现实;其次,使苏联有可能借助联邦德国的 

资金、技术来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再次,苏联的形象在国际上得到改善, 

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 

     第二次柏林危机 赫鲁晓夫上台后追求的一个近期目标是访问美国,企 

图通过美苏首脑会晤来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但是艾森豪 

威尔不予理睬。苏联便窥测方向,在全球尤其是在欧洲向美国发起新的外交 

攻势,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加压力,从而触发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 

    柏林自1949年分成两部分之后,西柏林由于地位特殊,成了西方进行间 

谍活动的温床。西方和联邦德国政府为了把西柏林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橱 

窗,更是不惜巨额耗资,保持西柏林的繁荣,造成对民主德国经济上、政治 

上、心理上的威胁。苏联决心切除西柏林这个“毒瘤”。 

     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 

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 

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苏联此举的目的是在德 

国达到民主统一已不可能的情况下使德国分裂固定化,迫使美国及其西方盟 

国承认民主德国。 

     美、英、法拒绝了苏联要它们从西柏林撤军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 

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应立即提出了 

强烈抗议。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 

     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6个月期限决不是最后通 

牒,并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提出如果苏 

联撤回6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和西方国家首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 

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了美国的建议。 

    戴维营会谈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民主 

德国和联邦德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 

议,但这次会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有更深一层 

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 

软化苏联的好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的个人努力, 

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软化一点点。于是经过协商,美苏于1959 

年8月3日同时宣布: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在同年9月访问美国,赫鲁 

晓夫邀请艾森豪威尔秋后到苏联访问。据赫鲁晓夫回忆,当收到艾森豪威尔 

的邀请信时,“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看来美国已经把苏联当作平等 

伙伴了,“我们最后迫使美国承认了与我们建立更密切关系的重要性”。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为了给他壮行,在 

他访美前夕,苏联发射了一颗地球卫星。在访美期间,赫鲁晓夫先到各地参 

观,然后在艾森豪威尔陪同下前往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 

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 

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让步。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 

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总统应邀于1960年春正 


… Page 163…

式访苏。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赫鲁晓夫是第一 

位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美国之行虽未产生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 

这本身就给人以苏美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务的印象。 

     但是,战后美苏的第一次“蜜月”是十分短暂的。无论是四大国巴黎首 

脑会议还是艾森豪威尔访苏,都因1960年5月美国一架U—2间谍飞机入侵 

苏联领空并被苏联导弹击落而告吹。转瞬之间“戴维营精神”烟消云散,美 

苏关系又跌入低谷,进入新的冷战僵持时期。 



           二、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 



     肯尼迪的对外政策 1961年1月,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大 

选中获胜,登上了白宫宝座。在竞选中,肯尼迪猛烈攻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 

外交政策。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 

界,还抨击共和党政府不重视防务,使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 

为了扭转美国的颓势,他上台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的“和平战略”。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 

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等。 

     和平战略 所谓“和平战略”,实质上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 

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了社会主义国家。肯尼迪及其 

谋士们总结了过去对社会主义国家搞“遏制”围堵无助于和平演变的教训之 

后,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 

文化交流,设法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 

状态,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这一“和平战略” 

也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企图通过“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攀亲戚”运 

动,派遣“和平队”等手段,争取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把它们纳入美国战 

略轨道。为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进美国的全球扩张,肯尼迪提出了以“灵 

活反应战略”,取代艾森豪威尔的主要运用核威慑力量与苏抗衡的大规模报 

复战略。即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和核大战,也准备打常规战争与特种战争。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几乎完全 

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没有作出任何重大调整。无论是肯尼迪,还是约 

翰逊,都犯了一个通病,即他们都无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过高估计了美 

国的实力,一味试图在遏制“共产主义”中取胜,以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扩张。 

结果在侵越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在疯狂的军备竞赛中削弱,使战后美国外 

交政策的基石——杜鲁门主义根本动摇。 

     入侵古巴失败 在肯尼迪任期内,美国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采取 

了武装干涉行动。美国特别惧怕共产主义在古巴得势,其第一次干涉就是支 

持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1961年4月17日,中央情报局装备和训练的反 

卡斯特罗的1400多名古巴流亡分子,乘美国运输船并在中央情报局雇佣人员 

所驾飞机的掩护下,由古巴南海岸的猪湾(吉隆滩)登陆。结果,在短短72 

小时内全部被击溃,使美国的这场间接军事入侵遭到彻底失败。 

     在肯尼迪政府策动的猪湾入侵失败之后,赫鲁晓夫趁机倡议举行美、苏 

高级首脑会议,试图摸清肯尼迪外交政策的底牌,并向肯尼迪施加压力。肯 

尼迪则想利用这个机会挽回因猪湾事件失去的威望,因而接受了赫鲁晓夫的 


… Page 164…

挑战。 

    维也纳会谈 1961年6月3日和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进 

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的主要议题有双边关系、裁军、禁止核试验条约、柏 

林和老挝问题等。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柏林问题上。赫鲁晓夫重新提出了1958 

年曾提出过的要求,就是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美国、英国和法国从百柏林 

撤军。如果西方国家拒绝,苏联将单独同民主德国媾和,那时西方国家进入 

西柏林都须得到民主德国的同意。肯厄迪断然拒绝赫鲁晓夫的要求。这次会 

谈结果成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的前奏。 

    柏林墙事件 赫鲁晓夫重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