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40章

现代史下卷-第40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与美国竞争。共同体执委会第一任主席哈尔斯坦说: 

 “联合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比过去更大的、更广阔的规模上处理生产、劳动、 

资本和工业设置的问题。它意味着更多的收益来源、更大的市场、资源的集 

中和更合理的使用,以及更高的生产率”。 

     由于煤钢联营获得成功,欧洲政治家又对欧洲的政治联合提出过高的要 

求。1952年5月27日,西欧六国签订“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打算建立 

统一武装,但由于法国议会反对,这项条约流产。1955年,六国政府协商确 

定,欧洲的联合应该首先从经济入手,并成立斯巴克委员会进一步研究经济 

联合问题。1956年5月,六国外长威尼斯会议通过斯巴克委员会提交的报告, 

经六国政府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署的《罗 

马条约》的内容。1958年1月1日该条约生效,一个包括欧洲六国,拥有116。8 

万平方公里土地,1。6亿人口的经济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罗马条约》包 

括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两大项,6个部分248条及十多个附件。该条 

约的宗旨是创建共同的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为合理 

利用先进技术制定地区性竞争规则;内容涉及到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 

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 

    根据《罗马条约》规定,欧共体设立四个主要机构。一是欧洲议会,负 

责审议提案和监督执行机构,它虽无立法权但有权弹劾欧洲执委会。议会初 

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1976年实行直接普选。二是部长理事会,负 

责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拥有管理共同体的最高决策权。它由成员国 

的部长组成,理事会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理事会实行两种表 

决方式,一般事务需一致同意,成员国一国一票;要求特定多数表决时,各 

国票数不等,需70%以上票数方能有效。三是欧洲执委会,负责欧共体日 

常事务,负责履行欧共体条约和执行新政策,并向理事会提交决议和建议草 

案。现设主席1人,副主席5人,任期4年,表决方式是简单多数,但决议 

需经理事会批准才能生效。四是欧洲法院,负责解释共同体条约和新政策, 

仲裁共同体内部纠纷。成员由成员国各派一名法官组成,任期6年。欧洲法 

院内由理事会任命4名检察长。 

    七国自由贸易区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关税同盟为主要 

基础的。同时,共同农业、渔业政策,共同工业、能源和运输政策,经济和 

货币联盟,共同教育和社会福利政策,也是欧共体发展和进一步扩大联合领 

域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欧洲的政治家们对政治联合 

的热情又高涨起来,但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经济方面的。 

      《罗马条约》第9条明确指出:“共同体应以关税同盟为基础”。欧共 

体各成员国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实力雄厚,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相当大。而战 

后欧美市场斗争愈演愈烈,欧洲国家均无力单独抗衡美国,只有相互协调一 

致,共同保护市场,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欧共体当然首先高筑起关 

税同盟壁垒,对外限制美国货进口,对内减免关税,促进流通。从发展过程 

看,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欧共体各国确实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是促进了欧共 

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在1958—1973年的15年间内外贸易额增长 

了3倍。二是促进了欧共体扩大投资和扩大建设规模,对发展生产起了刺激 

和推动作用。三是加速了欧共体资本集中和垄断化进程,扩大了经营规模, 


… Page 170…

对促进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和资本国际化也有实效。 

     欧共体国家虽然都是工业发达国家,但农业仍然是各成员国国计民生的 

重要生产部门。在世界农产品价格经常波动和时有短缺的情况下,保证本地 

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率,是制定共同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共同农业政策 

是欧共体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说过:“如果农业共同 

市场受到动摇,经济和货币同盟就没有希望,政治联盟也就不会存在”。《罗 

马条约》中规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共同农业市场政策, 

即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每年商议一次,确定主要农产品价格范围,并确定个别 

农产品的干预价格和进口农产品的“闸门价”。共同农业市场政策同时发挥 

两种作用,当共同市场价格高于世界市场时,实行出口补贴,若低于时则征 

收出口附加税。二是共同农业结构政策。这是为了防止农业生产者收入长期 

偏低造成农业衰退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即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维持合理的 

消费价格。三是建立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用于维护共同农业市场政策的落 

实和对农民的培训、宣传等。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后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加速 

了土地集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稳定了内部市场价格,保证了内部农产品 

的充足供应。 

     欧共体经济和货币联盟是从70年代初以来逐步形成的,它的基本内容是 

建立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自由流动的经济统一体,固定汇率和外汇储备, 

设立联合中央银行,逐步发行统一货币。欧洲货币体系在稳定汇率、抗衡美 

元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 

倡议建立一个“大自由贸易区”来取代欧共体。欧共体成立后,英国组织了 

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以期与欧共体抗衡。参加“小自由贸易区”的国家 

有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等七国,也称七国自由 

贸易区。这个经济集团内部只在工业产品方面互减关税,而不涉及农产品和 

对外经济政策的协调。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 

共体。从地理上看,七国不似欧共体六国联成一片,相互贸易联系十分紧密。 

从经济实力上看,七国除英国外均是小国。它们的工业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 

世界中的比重、出口贸易额和黄金外汇储备等方面均落后于六国。1959—— 

1961年间,六国工业增长26%,出口贸易增长42%,而七国集团仅分别为 

14%和20%。从发展趋势看,六国内部联系紧密,对外政策协调一致,相互 

得到的贸易实惠显然十分可观,而七国内部贸易只占全部对外贸易额的16— 

20%,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英国坚持以七国贸易区来抗衡欧共体出于复杂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 

虽然大英帝国已不复强盛,但英国政治家在战后坚持奉行以英美特殊关系为 

轴心、维持英联邦传统利益关系和利用欧洲矛盾的三环外交政策,它不情愿 

看到一个统一联合的欧洲出现在欧洲大陆上。在经济上,英国视英联邦国家 

为自己的后院,不愿与别国分享这个广阔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如果以七 

国自由贸易区形式发展,英国既可以巩固和发展它在欧洲的利益,又可以不 

失掉独家拥有的英联邦国家的经济利益。而加入欧共体,协调一致对外政策, 

就意味着英国将失去在英镑区的特权,这是英国难以面对的抉择。 

     但是,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演变发展千变万化,使英国利己主义的如 

意算盘不断遭受挫折,形势逼迫英国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全部政策。首先, 

由于英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地位日趋下降,迫使英国重新考虑与欧共 


… Page 171…

体建立关系对自身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利益。到60年代,英国经济实力已排 

在美、西德、法、日之后列西方国家第五位,同时也是通货膨胀、贸易逆差、 

经济增长率等方面问题最严重的西方国家。其次,英国从英联邦国家经济贸 

易中得到的好处愈来愈少,其出口贸易额连年下降,60年代比50年代下降 

了3。6%,70年代初又比60年代末下降了16。7%。相比之下,英国对欧共 

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即使在七国自由 

贸易区内,英国从中得到的贸易好处也已不能与对欧共体的贸易损失相抵 

消。再则,英国战后奉行的三环外交使英国在谋求自立自强、联合统一的欧 

洲大陆面前陷入了孤立,而这种孤立的代价是极高的。英国已经敏感地意识 

到,只有立足欧洲才能立足世界,所以对英美特殊关系作出了新的选择。当 

然,苏联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咄咄逼人,对欧洲国家企图分而治之,一面拉拢 

联邦德国,一面孤立英国并不断蚕食和染指英国传统的海外殖民地,这些也 

使英国深刻地意识到“欧洲面临着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的危险,它必须联合, 

否则就要沦于灭亡。” 

     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及时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于 1961年8月正式 

向欧共体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欧共体。七国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中的丹麦、挪 

威、葡萄牙也或前或后向欧共体提出了正式申请,这个举动即宣告了七国自 

由贸易区的解体。 

     英美特殊关系的解体 欧共体理事会于1961年底开始与英国等国就加 

入欧共体事宜展开马拉松式的谈判,其间主要障碍集中体现在欧共体对英美 

特殊关系的担忧上。法国戴高乐政府认为,英国加入欧共体,会使美国通过 

英国控制欧共体,法国的地位也将受到挑战,因此坚决反对接纳英国,并于 

1963年、1967年两次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 1969年,戴高乐辞 

职,继任者蓬皮杜总统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认为继续把英国关在欧 

洲统一进程大门之外已不明智,对双方均是弊多利少,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 

请。但同时,欧共体仍然担心英国会成为它内部的“特洛伊木马”。对此, 

英国采取了积极态度,表示要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1年, 

英国首相希思告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两国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随着英美 

特殊关系的解体,英国重新回到了欧洲,欧共体也进入了不断发展扩大的新 

阶段。 

     欧共体的扩大过程与作用 欧共体自1958年1月成立后,经历了两次 

扩大并正在经历着第三次扩大。 

     第一次扩大从1961年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葡萄牙提出申请开始, 

历时近12年,于1973年1月完成,欧共体接纳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 

挪威因国内公民投票反对而未能如期加入,葡萄牙因经济落后,与欧共体国 

家难以实现经济联合而被拒之门外。五个申请国中,英国的问题最为复杂, 

在排除了政治障碍之后,农业政策问题成为欧共体接纳英国谈判的主要内 

容。在农业政策方面,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对进口征收差额税,以维持共 

同市场内部农产品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从而保护农业发展,而英国的农业 

政策恰恰相反,实行免税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予以补贴。如果加入欧共 

体,英国必须改变农业政策,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18—26%,并因 

此引起全国生活指数上升40—50%。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工党政府主张就农 

业问题讨价还价,但保守党上台后,面对大形势和农业行情看涨的趋势,决 

定接受共同农业政策,才使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英国等三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 Page 172…

英国加入欧共体后,由于石油危机、国内工潮冲击,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 

济危机,保守党内阁因此垮台。1974年春上台的工党政府重提农业政策问 

题,要求重新谈判,并以退出欧共体相威胁,导致欧共体面临成立后的第二 

次严重危机。经过双方一年的艰苦谈判,最后互作让步,达成谅解协议。英 

国工党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愿意继续留在欧共体内,并建议公民支持政府。 

1975年6月5日,英国举行首次公民投票, 67。 2%的投票者赞成英国继 

续留在欧共体内,从而结束了这场危机。欧共体能顺利渡过这场危机,说明 

欧洲联合在欧洲人民中间有一定基础,也反映出各国求大同存小异,互惠互 

利、共同发展的积极愿望。到70年代中后期,扩大成九国的欧共体经济贸易 

发展势头较好,生产率已超过美国,生产总值、黄金外汇、出口贸易等也均 

占世界第一位。 

     第二次扩大从1975年和1977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提出正式申请开 

始,于80年代初期和中期相继完成,使欧共体发展成拥有12个成员国,总 

面积225。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亿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过去,欧共体认 

为希、葡、西三国政治比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与欧共体的联系也不紧密, 

故采取保持松散联系的策略。经过六七十年代的发展,三国经济发展势头一 

直不减,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之欧共体要快约两倍,其中希腊、 

西班牙已超过爱尔兰,接近意大利,西班牙此时已成为西方世界第八经济大 

国。葡萄牙在60年代初,人均收入仅为303美元,与欧共体相差4倍,到 

70年代中期,葡萄牙人均收入突破1600美元大关,与欧共体的差距缩小到 

2。8倍。除此之外,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出现和势力加强,迫使三国向欧共 

体进一步靠拢,并迫使欧共体为保护侧翼安全需要而加强同三国的政治经济 

联盟。因此,70年代中后期,欧共体积极对待三国加盟的申请,推动双边经 

济贸易发展,为三国加入欧共体创造条件。希腊从60年代起即成为欧共体的 

联系国,已在消除关税壁垒、建立关税联盟及协调农业政策等方面作了大量 

工作,因此条件成熟的较早。1979年双方达成协议,希腊于1981年1月成 

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相比之下,葡、西两国与欧共体经济协调起步较晚, 

谈判中涉及到的诸如农产品价格和保护本国工业品市场等问题也比较复杂, 

致使谈判几经波折,直至1985年春双方才达成最后协议,葡、西两国于1986 

年1月被正式接纳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第三次扩大目前正在进行之中。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区的诞生, 

是扩大过程的又一里程碑。它是一个从北极圈到爱琴海,包括 17个国家的 

3。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另外,一些东欧国家也要求参加欧洲 

联盟,其中波兰、匈牙利等国已获联系国的地位。欧共体面临着不断扩大的 

新前景。 

     不断扩大加剧了欧共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协调共同政策的困难与矛 

盾,使欧共体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西欧经济衰退和失业,隐没多年的民族 

主义的复兴,也给联合的前景增添重重愁云。但从全局分析,欧共体的不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