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51章

现代史下卷-第51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 

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呈周期发生 

状,使经济危机循周期性规律表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较之战前又有许 

多新特点,主要是危机周期过程中的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的界限不明显,使 

通常所表现的危机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变为危机、回升和高 

涨三个阶段。和战前历次危机相比,战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比较缓和的,而 

危机期间的物价仍然趋涨,这与战前危机物价暴跌的形式也不相同。1973 

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因固定汇率不复存 

在而崩溃,各资本主义国家在财政及贸易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危机已露出 

端倪。这时震惊世界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中东产油国家运用石油武器, 

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把每桶标价由3。01美元提高到11。56美元,另一方面 

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分等级的石油禁运,造成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促 

进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发展。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战后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使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缓慢下来,并由此进入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 

称之为“滞胀”的发展时期。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低于50、60年代,西欧国家矛盾更为突出。其间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 5%左右,不仅大大低于50、60年代的 

水平,而且比美国、日本同期的年平均增长率2。4%和3。9%都低。由此可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战后特殊的条件发展经济的黄金时代已宣告终结,这 

种低速增长或滞胀的经济发展格局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形势。 

     经济滞胀的表现和原因 经济低速增长及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发 

展、相互纠结的现象被称之为“滞胀”。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仅限于 


… Page 2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的一种罕见的经济现象。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 

于生产过剩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 

萎缩。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历史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致的发展周期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周 

而复始的阶段,但滞胀时期却是在复苏之后进入持续的生产停滞和持续的通 

货膨胀。这个问题已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 

     “滞胀”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表现程度有较明显的差异,尤以西欧的 

问题最为严重,归结起来,具体表现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 

业严重、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 

     “滞胀”时期,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普遍的,但在不同地 

区和年份里,具体表现各异。1973—1979年,欧共体九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 

均增长率为2。5%,1979年至80年代中期则为0。9%,这个数字比美国和日 

本都低。 

     1976—1982年间,欧共体十国的通货膨胀率即消费物价上涨率平均为 

9。5%,而美国和日本同期分别为7。8%和4。4%。西欧各国的情况也不一致, 

一般来讲,英国问题和矛盾最突出,联邦德国较好一点,法国和意大利在有 

些方面差有些方面又好一点。1971—1980年间,英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 

%,联邦德国为2。3%,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2。9%和3。 5%。 

     1973—1983年间,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意大利为 17。4%,英国为 

14。3%,法国为10。8%,联邦德国仅为4。3%。60年代,西欧失业率不到3 

%,1973—1975年经济危机时上升为4。5%,随后逐年上升,至1982年,失 

业率已高达11。5%,失业人数约为1160万人。其间,比利时失业率最高, 

为14。 9%,联邦德国最低,为7。7%、法国为9。5%、意大利为11。2%、 

荷兰为11。4%、英国为11。9%。西欧失业率比美国的10。7%和日本的2。5 

%都高,说明“滞胀”的深度比美国和日本更为严重。战后经济发展中,西 

欧各国对外贸易量的直线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951— 

1973年,联邦德国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11。6%,法国为8。4%,意大利 

为11。9%,英国为3。9%。但经济危机后的滞胀阶段里,西欧各国出口贸易 

增长率均有大幅度下跌,80年代初,联邦德国年平均出口贸易增长率为4。 5 

%,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5。2%和5。5%,英国仅为3。6%。从欧共体整体实 

力看,它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也由危机前的33%下降到1983年 

的31。4%。 

    8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较之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 

前期有所缓解,主要是“胀”得到一定程度缓和,西欧各国通货膨胀率呈下 

降趋势。但在“滞”的方面,即生产低速增长方面、失业率高方面,矛盾仍 

很突出,1986年,欧共体12国平均失业率高达11。5%,这些因素使“滞胀” 

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除去产生经济滞胀的国际性、共同性诸因素之外,西欧“滞胀”尤为严 

重,是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的。国营经济成分比重大、生产效率低、亏损严 

重和社会福利制度开支大,政府财政负担重等因素,是西欧通货膨胀持续发 

展的主要原因。战后建立起来的国有化企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在经济繁荣发 

展时,就已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但国家财力发展快,尚能弥补和负担,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政府财力下降,这些矛盾和问题便日渐尖锐。政府 

采取增税和举债等手段维持平衡,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迅速发展,这个经济“怪 


… Page 216…

圈”在西欧比在美国和日本表现得更为复杂。西欧国家对石油等能源的进口 

依赖很大,除英国以外,西欧国家3/4以上的石油来自海外。在石油危机之 

前,石油价格极为低廉,每桶原油仅3。01美元。1973年10月和12月,中 

东产油国两次提高原油价格,使之增加到11。56美元一桶。这个价格变化结 

束了西方廉价用油的历史,使石油消费开支急剧增加。1970—1980年,联邦 

德国进口石油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0。9%上升到4。2%,法国由 

1。3%上升到4。8%,意大利由1。4%上升至5。9%。这无疑加剧了西欧国家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推动物价波动,刺激通货膨胀,对西欧经济产生了消极 

影响。7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欧经济发展所严重依赖的对外贸易,面对美国 

和日本以及一些新崛起的国家的强有力竞争,逐渐收缩。这主要是它的产品 

成本高竞争能力下降造成的,同时也有西欧包括欧共体内在贸易问题上的贸 

易摩擦日益加剧等因素的作用。 

     从根本上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经济滞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一种表现形式,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是经济危机周期性规律 

的特殊体现。毫无疑问,滞胀这个出现于战后的西方经济病的新形式,将会 

长期困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恰如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一样。 



                          二、西欧的政局和社会 



     60年代以来的西欧政局 进入60年代,西欧政坛依然笼罩着社会改良 

的氛围,工党政府、社会党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政治前景似乎都比较 

乐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渐缓和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工党及社会 

党政府迎来了风雨飘摇的70年代。从1973年开始,瑞典、英国、联邦德国、 

荷兰、丹麦、冰岛和挪威等国曾长期执政的工党或社会党政府相继遇到严重 

困难,纷纷倒阁下野。从此,西欧政局更加复杂多变,英国工党政府东山再 

起,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只是缓解了两党的矛盾, 

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深刻的危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英国、联邦德 

国的保守派势力相继登台组阁,并形成长期执政的局面。与此相反,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的社会党在80年代纷纷在大选中获胜入主内阁, 

把中左政府格局持续下来。战后西欧政局的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在国家垄 

断条件下和科技革命时代的矛盾与发展,反映了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激烈的政 

治斗争,因此,既具有不断改良的总趋势,也表现出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的 

特点。 

     法国政局在戴高乐执政后期,因为经济失调、社会危机严重、执政党内 

部出现分裂等原因,再度呈现出尖锐矛盾。1968年5月爆发了大规模学生示 

威运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全面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尽管戴高乐采用解 

散国民议会、改组政府等措施暂时控制了局势,并在同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 

再度获胜,但是,法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并未因此得到根本缓解,人民群 

众的不满与执政党内部的反改革情绪相结合,致使戴高乐在1969年4月27 

日举行的关于政区改革和改组参议院的公民投票中失去民众支持,戴高乐翌 

日宣布辞职引退。 

     戴高乐派政治家蓬皮杜在同年6月15日的总统选举中获胜,他在坚持戴 

高乐主义的同时,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如对内减少国家控制经济,对外同 

意英国加入欧共体等,以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一度出现了较为稳定 


… Page 217…

的政治局面。但在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冲击下,戴高乐派内部矛盾分化进 

一步加剧,社会动荡再起。1974年4月2日蓬皮杜总统逝世,在5月选举中, 

自由中间派人士吉斯卡尔·德斯坦获胜。 

    德斯坦总统主张实行中左开放的社会改革,颁布了避孕自由、堕胎合法 

等法令,却与戴高乐派政府总理希拉克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希拉克 1976 

年8月25日辞职,由此结束了戴高乐派执政的历史。德斯坦总统起用经济学 

家巴尔担任政府总理,以图解决法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结果,巴尔政府 

的“紧缩通货”等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外贸发展,出现顺差,稳定了法郎的地 

位,一方面又使经济增长率不断滑坡,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创下战后最高 

纪录,激化了原已紧张的社会矛盾,使法国民众对战后执政达23年之久的保 

守势力各派失去了信心。 

     1981年5月10日,法国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他是在 

社会党和共产党结成“左翼联盟”的基础上获胜的,因此组成了包括法国共 

产党参加的左翼联合政府。社会党执政后采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不仅没 

有缓解原有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结果被迫放弃既定方针,使 

左翼联盟解体,法共退出政府。1984年7月,密特朗改组政府,加快了工业 

改造步伐,适逢国际经济形势好转,石油等能源、原料价格下跌,法国经济 

形势终于出现增长趋势。1986年3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使右翼势力的保卫共 

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成为议会多数派,组成右翼政府,形成左翼总统与右 

翼政府的政治局面,法国政局更加复杂了。1988年总统选举,密特朗获胜连 

任,社会党执政的局面得到维护,但国内政治和经济矛盾仍然危机重重,难 

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英国工党政府于1964年10月上台后,在社会改革方面颁布了诸如《种 

族关系法》、 《房租法》、《科技法》、《超时工资法》、《交通法》等一 

系列新法规,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因经济危机冲击,劳资矛 

盾十分尖锐,1970年6月工党失去议会多数,保守党组成了以希思为首相的 

新内阁。希思内阁以强硬的态度处理与工会之间的矛盾,结果几经较量,政 

府失败倒阁,1974年2月,工党领袖威尔逊第四次当选首相,入主唐宁街十 

号。摆在工党政府面前最严峻的问题仍然是生产增长缓慢、通货膨胀以及沉 

重的社会福利财政负担等。由于几度执政,工党政府均未能有效解决上述问 

题,英国民众对工党的社会改良政策渐渐失去信心,保守主义抬头,以撒切 

尔夫人为代表的保守党在1979年5月赢得大选,从而结束了战后工党和保守 

党均长期奉行的温和的、改良的政策路线的历史。撒切尔夫人一改战后英国 

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采取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并大胆向社会福利制度开 

刀,强行降低通货膨胀率,使英国经济在80年代初重又出现生机,开始以3 

%的速度增长, 1985年的增长率达3。5%,超过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同期速度。撒切尔夫人的内外政策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效,故能执政长达11 

年之久。但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后期,保守党内在经济政策 (如征收人头税) 

和对外政策 (如与欧共体的关系)等方面出现严重分歧,加之日益恶化的国 

内社会与经济矛盾,撒切尔夫人威信下降,终于被迫辞职,于1990年底为保 

守党温和派人物梅杰所取代。 

    80年代以来,西欧政局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以英国保守党、联邦 

德国基民盟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深入发展,取得了一些实效,从而加强了 

保守势力的社会基础。另一趋势是以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为代表的社会 


… Page 218…

党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改良主义政策也有深入发展,加强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民 

主改革基础。 

    西欧各国的社会阶级结构 战后西欧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发展变化, 

促进了西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队伍的主体仍然存在,但它们的成分和集团外延已在很大程度上不同 

于战前。这种新的组合因素使西欧阶级状况变得更为复杂,阶级界限在某些 

方面已容易被忽视,所以,重新认识和分析西欧各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及 

其特点,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战后西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主要变化体现在成分的复杂化和数量模 

糊化两个方面。过去,资产阶级的概念主要指企业主、商人、银行家等,但 

在战后,高级管理人员、知识分子上层和许多官僚也跻身其中,而后者的阶 

层划分常常因其标准的不定量化而变得复杂和模糊了。工人阶级的概念也从 

产业工人发展到雇佣劳动者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业工人、农 

业劳动者,而且包括了第三产业中的雇员和各类技术人员等。据国际劳工组 

织资料统计,西欧国家社会阶层中雇佣劳动者在成年居民中所占比例,从50 

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一直呈上升趋势,例如英、法、西德、意四国分别由 

92。5%、66%、7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