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56章

现代史下卷-第56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库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出版的《20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也认 

为,荒诞派符合现代悲剧特征,是绝望的悲剧,作者是以严肃态度面对严峻 

现实的。它的思想特征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直接的联系,都认为人生是荒诞的, 

现实是令人恶心的等等。无情节或情节荒诞,是荒诞派戏剧的典型艺术特征, 

荒诞的舞台形象、语无伦次的语言或干脆就是哑语等艺术手法,也是荒诞派 

的重要艺术形式。 

     黑色幽默派和“垮掉的一代” 这两派都是战后出现于美国文坛的新 

流派,它们的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对美国社会的失望、讽刺和背叛。黑色幽 

默以弗里德曼编辑的小说集《黑色幽默》得名,它是一种绝望的幽默,既是 

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态。它的思想基础和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哲学 

思潮和社会思潮有联系,如弗洛伊德主义、柏格森直觉主义、存在主义等。 

 “垮掉的一代”是因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离异:垮掉的一代的艺术》而 

得名,它也与上述思潮有关联,所不同的是,它对现实与传统的否定是更加 

彻底、更加绝望的,从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是否定一切的“垮掉”。“垮 

掉的一代”把酗酒、吸毒、疯癫和当众luoti(被禁止)视为一种对社会的反抗手段,因 

此而产生的嬉皮士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在艺术手法上,两派都力求 

摆脱模式的束缚,黑色幽默派多采用寓言式的夸张和哈哈镜式的描述,“垮 

掉的一代”则一概不讲究情节或结构,有的甚至连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也不作 

交待,近乎意识流的随意性和跳跃性。黑色幽默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 

作是,约瑟夫·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库特·冯尼格和《第五号屠场》。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有杰克·克茹亚克和阿仑·金斯堡,前者的代表 

作是小说 《在路上》,后者是垮掉派诗人,代表作是《呼号及其他》。 

      “愤怒的青年”战后英国文坛远不及法国和美国活跃,传统的东西较 

少被突破,只有昙花一现的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曾一度给英国文坛带来 

了一些生机。50年代,一群出身微贱、前途渺茫的青年作家,因苦闷、压抑、 

徬徨而发展成一种对社会的“愤怒”,他们的作品抱着一种冷淡、愤懑、反 

抗、批判和敌视的态度大量问世,其代表作《愤怒的青年》一书使该派的文 

学旗号得到确定和社会承认,剧本《愤怒的回顾》推动了这个文学流派发展 

到黄金时代,而阿伦·保罗和约翰·奥斯本两人也成了著名的代表人物。“愤 

怒的青年”在艺术上追求一种简明或平淡的风格,不搞情节起伏和矛盾冲突, 

但对人内心世界开拓较深,也颇耐人寻味,因为愤怒青年派作家大都成了名, 

有了社会地位,他们用“愤怒”换来了“桂冠”,因而不再“愤怒”,所以 

这个文学流派也渐渐消亡了。 


… Page 236…

            第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变化 



     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全世界范围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 

体化过程加剧的普遍趋势。虽然两极化世界对立格局严重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速度,但这个趋势时隐时现,并愈来愈形成为发展的潮流。以苏联而论,30 

年代所建立起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而日 

渐暴露出其弊端。早在40年代末期,一些有识之士便有改革之举。50年代 

到60年代的调整标志着改革的开始。从7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 

外地被卷入改革大潮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 

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的有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是,主要由于指导思想 

与路线的不同,苏联和东欧的改革相继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沿着邓小平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发展。在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严峻挑 

战面前,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考验,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 Page 237…

                    第一节 苏联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一、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与赫鲁晓夫的改革 



     “反党集团事件”苏共二十大以后,报刊上出现了批判个人崇拜的高 

潮。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 

决议。随之,在全苏各个领域展开了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同时,大张 

旗鼓地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解散了大批集中营。据粗略统计,1956— 

1957年间,大约有700—800万人被释放,500—600万人死后得到昭雪。苏 

联政府还为在卫国战争期间受迫害的车臣、印古什、卡拉恰耶夫、巴尔卡尔、 

卡尔梅克等少数民族恢复名誉,允许他们从被流放的东部地区返回故乡居 

住,重建他们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在经济方面,也加紧改革和调整。1956 

年春,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 

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 

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1957年春,进一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由 

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据此,撤销了有关的10个全联盟部,15个联盟兼 

加盟共和国部,以及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新经济行政 

区,每区设一国民经济委员会,代替原主管部对工业和建筑业实施具体领导。 

这次工业改组后,中央只保留了与国防关系较大的几个工业部门。 

    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内, 

一部分人热烈拥护,一部分人激烈反对。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 

派借此掀起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人不 

知所措,不少人“失望”退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安,1956年6月发 

生了“波兹南事件”,10月爆发了“匈牙利事件”。在苏共最高领导层内, 

一些人对此甚感忧虑,并对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及其言行日益不满。在这一 

背景下,1957年发生了“反党集团事件。” 

     1957年6月18日,由莫洛托夫主持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一次特别会 

议。会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指责赫鲁晓夫独断专行, 

 “秘密报告”后果严重,其政策是“托洛茨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垦荒计 

划具有“冒险性”,农业政策是“右倾的农民路线”等。赫鲁晓夫极力为自 

己辩解,他得到米高扬、苏斯洛夫等人的支持。经过3天争论,主席团最后 

以7:4通过由谢皮洛夫受托起草的决议,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改组 

中央书记处。赫鲁晓夫拒绝服从这一决议,声称只有选他担任此职的中央全 

会才能将他罢免,要求召开中央全会再行表决。新任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军 

用飞机把多数中央委员接来莫斯科。6月22日,中央全会召开,会议由苏斯 

洛夫主持。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党内形势》的报告,指责莫洛托夫等 

人反对改革,并要他们对30年代的大清洗负责。莫洛托夫在会上作了《关于 

苏联的国际地位》的报告,也历数赫鲁晓夫的错误。赫鲁晓夫的报告得到与 

会者多数的支持,全会于29日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 

夫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指责他们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形成“反党集团”, 

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反对苏共二十大规定的路线,决定撤销他们三人的中央主 

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同时解除了谢皮洛夫的中央书记等职务。接着, 

苏联最高苏维埃也作出决定,解除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在苏联 

部长会议中担任的职务。 


… Page 238…

     1958年3月底,苏联最高苏维埃又举行会议,以布尔加宁曾与“反党集 

团”一起活动为由,决定免去他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赫鲁晓夫接任。这 

样,苏联党政大权就集中于赫鲁晓夫一人之手。 

     农业的调整 此后,赫鲁晓夫更积极地推进其经济、政治改革,并提出 

一些惊人的口号和目标。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他正式提出要通 

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 

国”。在1959年1月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 

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 

时期”。同时,决定终止已执行3年的“六·五”计划,制定了新的规模更 

为宏大的“七年发展计划”。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的《苏 

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 

会”。这次大会被称为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大会。 

     在这种急速建设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这时期在农业的调整改革和发 

展上,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垦荒和玉米的种植,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 

垦荒规模到 60年代初已达4 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的1/5。玉米种植面 

积到 1962年已达3 700万公顷,比 1953年增加 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 

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从1958年起,陆续出台 

的农业新措施主要有:(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统一的农产品收 

购办法,即改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 

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2)将机器拖拉 

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站,把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3)在加速发 

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和收缩个人副业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小 

组承包制。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的状态。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 

—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 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 

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 

高。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 

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 

响,产量波动很大。如1956、1958和1962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粮食产 

量分别达到1。25亿吨、1。34亿吨和1。402亿吨,但在1957、1959和1963 

年,却分别陡降2 240万吨、1520万吨和 3 670万吨。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还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其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而后期大为减弱。 

如1953—1958年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1。8%,而1958—1964年间 

年均增长率仅为3。2%。特别是196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迫使他恢复了粮食定 

量配给制,并开始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购进大批粮食。 

     工业的调整 这时期在工业的调整、改革方面,主要是针对1957年工 

业改组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等问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将 

105个经济行政区调整合并为47个,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实行中 

央统一领导等。从1962年起,又开始摸索经济管理方面的新形式,支持关于 

 “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和试点。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 

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文章建议利用利 

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 

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他还主张把盈利作为 


… Page 239…

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试点,政府着手 

起草并制订新的企业条例等改革文件,酝酿一场新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工业体制改革进展不大,“七年计划”也远未完成,但他执 

政时期注意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工业仍有 

明显增长。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加1。7倍,年增长率为10。5 

%,比美国快1倍,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发展很快。1953年8月, 

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爆炸了自己的氢弹; 1954年 6月,建立起世界第 

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8月,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 

月,尤里·加加林乘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成功起飞。这时 

期,苏联工人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 

1965年的104。2卢布。 

    赫鲁晓夫被迫退休 1961年10月召开苏共二十二大,通过赫鲁晓夫主 

持起草的 《苏联共产党纲领》。它宣称,“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 

必要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在这 

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又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口号下,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 

的新(禁止)。同时,进一步揭发批判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反党集团”成员, 

并点名批判“反党集团”其他成员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随后,又将他们 

撤职并开除出党。在改革干部制度上,规定了干部任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干部特权。但赫鲁晓夫在任后半期,独断专行,夸大他个人的作用。 

     1962年11月,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赫鲁晓夫对党政领导体制进行 

了一次重大改组,将州和边疆区的党组织和党委会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 

即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随之,对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也进行了 

相应的改组。这次改组造成机构重叠、政令不一、指挥失灵等恶果。 

    在对外关系方面,1958年苏共批判南共联盟纲领是“现代修正主义”。 

1959年9月9日,塔斯社发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声明,偏袒印度扩张主义, 

公开中苏分歧。不久,中苏两国关系破裂。1959年9月中旬,赫鲁晓夫访美, 

与美国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他鼓吹这是国际关系的“新(被禁止)”。1962年, 

苏联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但又在美国威胁和监视下很快将导弹撤出,这使 

苏联大为丢脸。 

     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 

销赫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报告列数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有:个 

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全会发 

表公报宣布,全会“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除他苏共中央第 

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勃 

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第二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