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63章

现代史下卷-第63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反政府示威游行迭起。10月18日,举行党中央全会,昂纳克被迫辞职, 

由克伦茨接任总书记。11月9日,政府被迫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12 

月初,人民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删去了关于工人阶级及其马列主义政党领 

导国家生活的内容;昂纳克、斯多夫等12名前领导人被开除出党;国家党政 

领导机构连续变动。12月8日和16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 

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居西当选为党 

的主席。1990年2月4日,党名又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以示与过去决 

裂。 

     民德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诱发了两德立即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旋 

即使这一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抓住这一历史性时 

机,于11月28日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苏联在此问题上的立场 

开始时较为强硬,而后节节后退,最终同意两德统一。但是,在两德之间, 

苏、美、英、法四个原占领国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对于如何解决德国 

统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问题存在着分歧。其他有些国家对德国的统一则不免 

疑虑。两德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于统一是两个主权德意志国家的对等联合, 

还是民德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并入联邦德国。四大国之间的分歧主要集 

中在统一后德国的联盟归属和外国驻军问题上。西方三国主张未来的德国应 

是北约的完全成员国,苏联主张德国中立不结盟。联邦德国基本上赞同西方 

三国的主张,民德支持苏联的立场。 

     德国的统一 1990年3月,根据民德政府和各反对派组织在这年1月 

圆桌会议的商定,民德议会进行了首次多党制的自由选举。参加竞选的有24 

个党派,参加投票的选民近1200万,占全国有选民资格人数的93。3%。受 

到联邦德国执政党大力支持的民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在选举中夺魁,得票率为 

40。 91%。以它为首的“德国联盟”(其中还包括德国社会联盟和民主觉醒 

两个党派)共得选票的48。15%,社会民主党得21。84%,民主社会主义党仅 

得16。33%。随后组成了以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为总理的新的联合政府,民 

主社会主义党丧失执政党地位。 

     民德新政府同意尽快按联邦德国基本法实现两德统一,并于5月8日在 

波恩正式签署了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条约规定, 

从7月1日起,联邦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成为民德的法定货币。8月30日,两 

德政府又签订了一项双边“统一条约”,确定民主德国采用联邦德国宪法, 

于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德国首都定在柏林。 

     为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从5月到9月,历经4轮“2+4”会谈终于 


… Page 264…

达成协议,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说明:苏联同意统一 

的德国可自主决定联盟的归属,并将在1994年底以前分批撤回驻民德的全部 

苏军共36万人;与会国一致确认,目前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为德国永久边 

界;从德国实现统一之日起,四大国取消作为占领国对整个德国和柏林的权 

利和职责,恢复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完全主权。 

     1990年10月3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从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历史告终,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的国土增加50%,人口增加1/4,德国东部地区进入一个全面按西 

部模式转轨的时期。然而,严酷的现实是,这种体制转换的代价和步履是异 

常沉重的。 



             六、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 



     动荡的保加利亚政局 在保加利亚,从1954年日夫科夫继契尔文科开 

始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1989年,政局长期比较稳定。日夫科夫强调同 

苏联“全面接近”,紧跟苏联,同时也提出“在运用苏联经验时要考虑到保 

加利亚的条件”。保加利亚的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贫乏,但发展农业的自然 

条件良好。据此,它在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较重视加工工业和农 

业的发展。70年代初,保加利亚提出在农村普遍建立“农工综合体”,以便 

在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集中化和向专业化发展。继之,又积极推行 

农业承包奖励制。这些措施使保加利亚的农业一度兴旺,并在苏联和东欧国 

家中受到赞赏和仿效。然而,保加利亚的“农工综合体”实质上是要“加速 

实现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的接近和溶合”,使之成为“统一的全民所 

有制”,从而有损农民长期经营的积极性。进入80年代,又遇上气候恶劣, 

致使农业生产连年徘徊,甜菜、水果、牛羊肉等重要农副产品产量下降,工 

业发展速度减缓,市场供应日趋紧张。1986年保共“十三大”通过的“九·五 

计划”指标又层层加码,甚至提出了要将国民收入翻两番的口号。实际上, 

该计划的执行是靠通货膨胀和大举外债来维持,这几年外债已增至100亿美 

元。 

    在政治上,日夫科夫长期集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之权于一 

身,独断专行,任用亲信,竭力树立个人威信,又制造了不少新的冤案。而 

且,他提出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目标,并从1984年起对占全国约1/10 

人口的土耳其族居民施行强制同化政策,引起一些地方武装冲突和大量土耳 

其族居民外迁。这一切使保加利亚表面平静的政坛潜伏着各种危机,并随着 

苏联东欧各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加剧。各种反共势力则伺机而动,致使 

一次“生态公开性”的请愿活动竟成了政局剧变的导火线。 

     1989年10月,由部分社会名流组成的“生态公开性”组织借欧洲35国 

在索非亚召开国际环保会议之机,连续举行各种集会,要求讨论环保问题并 

扩大民主与公开性,向官方施加压力。11月3日,他们又举行有数千人参加 

的示威游行,并向国民议会递交了一份上万人签名的请愿书,影响甚广。其 

后,有10多个反对派组织联合成立了“民主力量联盟”,并进一步组织大规 

模的反政府集会和游行,社会动乱日益加剧。在反对派的压力下,11月10 

日保共举行中央全会,执政35年的日夫科夫被迫辞职,由姆拉德诺夫继任。 

接着党政领导机构大幅度改组,日夫科夫被指控和监禁。1990年1—2月, 


… Page 265…

保共召开“十四大”,通过宣言和新党章,决定把保共建成“新型的政党— 

—保加利亚民主社会主义党”,在保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大会还决定建 

立保共最高委员会取代原中央委员会,利洛夫当选最高委员会主席。4月3 

 日,保共易名为社会党。 

     1990年6月18日,保加利亚自由大选揭晓,在参加竞选的40多个党派 

中,社会党取胜,获211席,占总议席的52。75%。民主力量联盟获144席, 

占总议席的36%。7月10日,组成了由社会党领导的新政府。8月1日,经 

各派妥协,新议会选举民主力量联盟主席热烈夫为总统。但此后各派政治力 

量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社会继续动荡,经济形势继续恶化。 

     走向自由市场经济之路的罗马尼亚 在罗马尼亚,1965年3月党和国 

家最高领导人乔治乌…德治逝世后,由齐奥塞斯库接任罗共中央第一书记。 

1967年12月起齐奥塞斯库又兼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3年3月,他当选罗 

马尼亚首任总统。齐奥塞斯库在位共24年,他积极支持并继承了乔治乌…德 

治时期为争取和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基本路线,这是他能上台并长期在位的 

一个重要原因。他执政初期,也曾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但在苏联出兵侵捷后,他在积极捍卫罗马尼亚主权的同时,却进一步强化国 

内控制,并开始排斥异己,培植亲信。当上总统后更是大权独揽,其夫人及 

其他亲属也纷纷进入高层领导岗位,掌握了许多要害部门。 

     经济方面,1965年7月举行的罗共“九大”提出了一个庞大计划,要求 

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1990 

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罗马尼亚长期将国民 

收入的 1/3左右用于积累并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使罗马尼亚在 1965— 

1980年的工业增长率达到11。4%,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250美元上升 

到1980年的 1500美元,但人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在60年代后期 

至80年代前期,罗共也曾多次通过“完善”经济体制的决议,提出一些改革 

措施,但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并未被触动,领导人对经济工作又任意指挥, 

各项改革决议并未认真执行。进入80年代,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食品、煤气及 

供电、供暖等都很紧张,群众罢工、游行示威等事件日渐增多。 

     1989年席卷东欧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这年12月16 

 日发生的蒂米什瓦拉市事件成了罗政局瞬变的先导。当晚,该市几百名市民 

为反对地方当局强制一名持不同政见的匈族新教牧师迁居,不少群众在牧师 

所在教堂四周拉成人链进行抗议。次日,抗议活动开始发展成数万人的反政 

府示威游行,并冲击党政机关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国内外一些新闻 

媒介对此进行煽动性报道。20日,齐奥塞斯库中止对伊朗的访问,回国发表 

电视讲话,谴责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搅乱罗马尼亚的政局和经济,并宣布该 

市处于紧急状态。21日中午,首都也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规模逐渐扩大 

至 10万人以上,与军警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示威活动向全国各地蔓延。22 

 日中午,齐奥塞斯库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国防部领导拒绝执行命令。 

首都示威群众随即冲进罗共中央和政府大厦,齐奥塞斯库夫妇乘直升机离 

去。在首都中心地区,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安全部队与支持示威群众的国防部 

队战斗激烈。外地一些城市也发生交火。当天下午,在距首都约70公里的特 

尔维什泰附近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并于25日经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判后被 

处决。 

     22日深夜,成立起以前罗共中央书记杨·伊利埃斯库为首的“救国阵线 


… Page 266…

委员会”。它宣布接管政府一切权力,实行多党制和经济改革。24日,国防 

部队控制了局势。28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 

名为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宣布实行多党制后,各式各样的新党派迅速成立并进行新的较 

量,原拥有380万成员的罗共则停止了一切活动。1990年5月20日,罗马 

尼亚举行首次自由大选,73个党派角逐结果,拥有 160万成员的救国阵线以 

2/3的多数票取得胜利,伊利埃斯库当选为总统。但是,主要反对党——国 

家农民党和国家自由党对这次大选不满,他们在西方国家支持下又以“反共 

产主义”为名,于5月24日在首都开始掀起反对伊利埃斯库的大规模动乱。 

至6月中旬,在罗马尼亚军队的干预下,局势才日渐缓和。现在罗马尼亚正 

冒着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的危险,逐步走上通往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 

     未建立新结构前就破坏了旧结构的阿尔巴尼亚 在阿尔巴尼亚,从 

1954年霍查将自己兼任的部长会议主席一职交由谢胡接任以后,到1981年 

一直是他们二人分别担任党政最高领导人。阿尔巴尼亚国小力弱,外界环境 

又多不利因素。霍查坚持传统路线,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动力”。60年 

代发动“思想文化革命”,加强了国内控制。他还好走极端,刚愎自用,欣 

赏个人崇拜。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内的斗争长期激烈,高层领导屡遭清洗;接 

二连三地揪出一个个“反党集团”,而在群众中引起紧张和不安。1981年12 

月18日甚至宣布谢胡于当天“自杀”身亡。在对外关系中,阿尔巴尼亚与南 

斯拉夫之间早就失和,1961年又同赫鲁晓夫公开冲突,阿苏关系破裂。随之, 

东欧其他国家与阿尔巴尼亚关系降格,阿退出华约和经互会。在经济上,60 

年代初起,阿尔巴尼亚得到中国大量援助,经济发展较快,其“四·五”、 

 “五·五”计划期间(1965—1975)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和11。2%,食 

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1976年后,阿中关系趋于恶化。1978年中国 

停止援阿后,阿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这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自称阿尔 

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理论僵化,闭 

关自守。不断增加国防开支,也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1985年4月霍查逝世后,阿利雅接任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尔巴尼亚 

逐渐发生一些变化。1987年阿开始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年, 

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局部改革试点。同时,在外交上趋于灵活,改善了与邻 

国关系和阿中关系,对东欧国家的关系有所松动,并与西欧国家开始往来。 

这几年阿政局还较平稳,但经济日益困难。1989年东欧政治风云突变,尤其 

是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垮台,给阿尔巴尼亚带来很大冲击。进入1990年, 

各地骚乱迭起,外逃人员猛增。由于政局动荡引发的“难民潮”还直接冲击 

着邻近的意大利。11月,阿利雅在党中央全会上首次承认过去犯了政治错 

误,并宣布对国家宪法要进行重大修改,解除对宗教的禁令,接受外国贷款 

和投资,允许私人创办小企业,扩大自留地经济。同时声称愿同美苏重建外 

交关系。12月,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国家“政治多元化”,允许反对派政党 

存在。1991年3月,阿尔巴尼亚举行首次自由选举,劳动党获2/3的议会多 

数席位。4月26日,议会决定将国名“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改 

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5月,阿利雅就任共和国总统并组织联合政府。6 

月,劳动党“十大”将党名改为“社会党”,纳诺当选为社会党主席。 

     但是,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危机继续发展,受西方国家支持的最大反 

对党——民主党在1991年12月退出了联合政府,独立工会不断掀起罢工浪 


… Page 267…

潮,农业合作社纷纷瓦解。1991年工业生产下降50—60%, 70%的人失业, 

商店货架空空。社会党束手无策,被迫与各党派协商,决定于1992年3月提 

前举行第二次议会大选。选举结果,民主党获票最多,约占2/3。4月,阿利 

雅被迫退休,民主党首领贝里沙当选为新总统,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历史时代 

告终。由于阿在尚未建立新结构之前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