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共产党对重大历史是非还作了认真的清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
反冤假错案,落实了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各项政策。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还专门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
理论,同时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
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
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些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
… Page 272…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9月召开
了中共“十二大”。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思想。这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大会据
此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党又提
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从而举起了一面引
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21世纪的伟大旗帜。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
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农村体制改革主要是
实行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中共中央尊重群众的愿望,积极支持试验,
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废
除了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
大问题。8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
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业
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
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农民的又
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
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为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
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
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
统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
了新的理论指导。接着,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
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
经济特区。这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
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此后又
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
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为在思想和政治上有力地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提出
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1986
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全会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
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198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三大”。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
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
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Page 273…
从1984到198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展现出农业
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
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了一
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中国共产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
济秩序,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但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政治
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平息了在北京发生的反革
命暴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同年6月下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新的中央
领导集体。党中央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
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
设工作。在国际局势剧变的情况下,它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坚
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上,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决
定,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
决定,关于上海浦东开放的决策,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
五”计划的建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
农村工作的决定。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
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表明,党在国际国内复杂
艰难的历史关键时刻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
形势,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
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大家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
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3月中共中央政
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
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接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
发展的一系列决定。以邓小平的这次谈话和3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
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历史性的巨变 1992年10月中共召开“十四大”。这次大会全面总结
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确定了90年代加快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步署,选出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承前启后新
的中央领导机构。
“十四大”最大的成就,在于对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对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全党全国人民
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会还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
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上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它突出了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根本dafa的形式确定下来。
新时期十几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虽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
现在也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和一些不满意的地
方,但总起来说,这十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
… Page 274…
使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安定团结
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发展。以1990年同
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74倍(1980年至1990年间,平均每年增
长9%,是80年代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89
倍,其中钢产量增长1。1倍,原油产量增长32。7%,发电量增长1。4倍,工
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总产值增长1。03倍;科技、文教事业
进一步发展;国防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并正在向小康迈进。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
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时期,中国对外工作也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
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友好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了
改善和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80年代,中
国还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通过与英国和葡萄牙分别谈判,
解决了香港在1997年和澳门在1999年回归祖国的问题。它还将按此方针,
争取实现香港和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与平稳过渡,并使台湾问题早日解决,
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
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继续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旗帜,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 Page 275…
第十章 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亚非拉发展中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国情上千差万别,政治体制、发展道路、
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各不相同。同时,又面临着国内的动荡与分裂、国家
之间的频繁冲突、严重的经济困难、贫富悬殊、吸毒和贩毒蔓延等等挑战。
但是,维护和巩固已获得的政治独立、振兴和发展民族经济,却是这些国家
的共同任务。为完成此任务,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革。自从独立后,广大发展
中国家,在总结和研究自己的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了战略性、
结构性改革的内外政策调整。在民主化建设上加强法制、实行民主选举、鼓
励舆论监督。在经济调整上,对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国营与私营经济
的比例等方面,作了变动。在外交政策上,向多元化、全方位方向发展。尽
管今后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不断进行调整,
在世界改革大潮中一定会取得成效。
… Page 276…
第一节 亚洲各国独立后的政治与经济
一、印度独立后的政局演变与经济发展
尼赫鲁执政时期 独立初期的印度未能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殖民时期
的总督、文官制度以及军队继续保留,英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
面仍掌握部分权力。但这种状况毕竟是暂时的。1949年11月26日印度通过
新宪法,1950年1月26日正式宣布为“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实行具
有单一制特征的联邦制,强调中央集权,极力消除英国“分而治之”政策造
成的后果,通过合并土邦、按语种分邦等改革措施,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以
及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部分解决。联邦政府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以国大
党为主体的政党制。国会是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设联邦院(上院)和人民
院(下院),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是最高行政机构。国大党主要代表资产阶
级的利益,在国会中占绝对优势。尼赫鲁任总理,是实际的执政者,总统只
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议会中的其他反对党,如共产党、人民党等都处于非
常微弱的地位。50年代中后期尼赫鲁政府实行“印度人化”政策,培养各种
新的文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文官制度,保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基本不受
政党政治的干扰。
国大党重视发展民族经济,1947年11月17日成立了以尼赫鲁为首的经
济规划委员会。尼赫鲁早年曾是一个费边主义者。费边主义加上甘地主义的
社会平等观,又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和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一些经验,就形成
了印度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1952年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
1956),任务是恢复经济,“最大限度的生产,充分就业”,实施的结果是
成功的。其间,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 2%,粮食短缺和通
货膨胀现象得到缓解。“一·五”期间开始土地改革,1951年北方邦率先颁
布了取消柴明达尔大土地所有制法案,有代价地将土地分给耕种者。从1953
年起,各邦又通过租佃改革法案,规定地租数额、不准地主驱逐佃户、允许
佃农购买土地等。结果,在取消中间人地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约40%的
耕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但租佃改革中的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
没有真正实行,合作耕种也没有什么进展。
尼赫鲁主张在印度建立“混合经济”,即使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行发
展,并给其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罩上“社会主义”的政治外衣。在1955年1
月举行的国大党阿瓦迪年会上,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
尼赫鲁解释说,印度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共产党国家所奉行的社会主义,也
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而是要通过民主手段建立一个“福利国家”,追求
社会公正和自力更生,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
“二·五”(1956—1961)和“三·五”(1962—1966)计划提出的主要任
务是实现工业化,大力发展国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建立包括电力、采矿、
冶金、采矿设备、机器制造、采油、石油化工、化肥等工业在内的一套完整
的工业体系,同时对帝国银行和保险等行业实行国有化,加强国家在金融贸
易中的地位。结果,10年间,公营经济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私营经济,
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中小私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