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66章

现代史下卷-第66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中的地位。结果,10年间,公营经济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而私营经济, 

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中小私人资产、个体经济、外国私人资本也并未受到削 

弱。最大的五家财团在政府的扶植下,其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 

增至1965年的131。94亿卢比。与此同时,两极分化和工农业比例失调也日 


… Page 277…

益严重。例如,“二·五”、“三·五”期间,工业产值增长1倍,而农业 

产值只增长 14%,而且很不稳定,几乎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大减产,结 

果造成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和外汇短缺。 

    尼赫鲁作为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其扩张主义的本性也时有表 

现。1962年10月,挑起了中印边界战争,遭到惨败,尼赫鲁于1964年5月 

27日在忧郁中病逝。继任总理夏斯特里仍奉行原政策,1965年9月又挑起第 

二次印巴战争。这使国内经济危机更加严重。1966年初,夏斯特里突然病逝。 

于是,全面调整印度经济的重任便落在尼赫鲁的女儿、新任总理英迪拉·甘 

地的肩上了。 

     英·甘地与拉·甘地执政时期 1966年1月24日,英·甘地就任总 

理。她在继承和发展其父的基本战略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经济调整。首先实 

行农业发展新战略。早在1965年1月,农粮部长苏布拉马尼亚姆就根据专家 

们的建议,向国会提出了一个题为《农业发展:问题和前景》的报告。主张 

以技术改革为中心、发展现代化农业、开展“绿色革命”,得到英·甘地的 

支持,在取得国外大量贷款后付诸实施。“绿色革命”的具体内容是:引进、 

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改良耕作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大量使用化肥,进 

行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发展农业科研教育事业。“绿色革命” 

的效果是显著的,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1965年前农业产量年增长率仅为1。7 

%,而1965—1979年平均为2。6%,粮食产量1950—1951年度仅为0。5亿 

吨,而1978—1979年度增至1。3亿吨,印度由一个“饥荒之国”变为“余粮 

之国”。在此过程中,政府向富裕农户提供大量财政补贴和信贷,鼓励他们 

采用新技术。结果,促进了一批新富农和农业资本家的产生,而许多无地少 

地的农民更加贫困,只得沦为出卖劳力的农业工人。 

     为了避免农民进一步两极分化,1967年6月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了“民 

主社会主义政策”的决议,又称“十点纲领”。它强调国有化和建立粮食平 

价分配系统,在全国设立30多万家“平价店”掌握生活用品的零售,以制止 

垄断和权力集中。1975年7月又颁布了“二十点经济纲领”,提出加速土改, 

对采煤、炼油和石油销售业实行国有化等一系列更为激进的政策。英·甘地 

主持制订的“四·五”(1969—1974)、“五·五”(1974—1979)计划, 

主要目标是优先发展和促进出口、取代进口的工业,扩大政府对进出口贸易 

的控制,使公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英·甘地的激进政策遭到国大党内的保守势力和议会中反对派的攻击。 

1969年6月她宣布将控制全国贷款56%的14家私营银行收归国有,并解除 

反对派领袖莫拉吉·德赛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职务。国大党由此于11月正式 

分裂,形成了英迪拉派和组织派,英迪拉派后又两次分裂,使实力锐减。在 

1977年3月的大选中,组织派联合人民同盟、印度人民党、社会党等组成人 

民党,集中攻击英·甘地政治上的专断行为,结果,在选举中获胜,组织政 

府。但该党因内部斗争和行政管理不善,仅仅执政29个月便下台了。1980 

年1月英·甘地通过选举再次执政。她终止了人民党的经济“滚动计划”, 

制订了“六·五”(1980—1985)计划,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小工业, 

在继续加强公营经济的同时,放宽对私营经济的管制。但是,由于教派斗争 

的尖锐化,1984年6月发生了印度军队占领金庙事件,伤害了锡克教徒的民 

族感情,10月31日,英·甘地遭锡克教卫兵暗杀身亡。 

     英·甘地对印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她刚执政时,工业年增长率仅为0。3 


… Page 278…

%,“四·五”期间回升到4。7%,“五·五”期间又达5。9%。工业结构也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重工业、机械制造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工业品的自给能 

力明显提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队伍已由1950年的18。8万人 

增长到1979年的232万人。印度已能自造飞机导弹和建设原子能发电站。1974 

年爆炸了第一枚核装置,1980年成功地发射了本国研制的多用途卫星,使印 

度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印度的混合制经济体制 

在英·甘地时期得到加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起 

主导作用。她对私营经济实行表面限制、实则鼓励的政策。塔塔、比尔拉等 

20家大财团的资产从1966年的233。5亿卢比增长到1980年的761。3亿卢 

比。外国资本在全印经济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字却在增长,1982 

年达250亿卢比,比独立时增长了10倍。 

     英·甘地的政绩和威望使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1月顺利地就 

任总理。然而,从他外祖父时代起积累下来的大量问题也一并留给了他。这 

些问题主要有: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其他许多发展 

中国家,两极分化严重,财富集中在占人口 10%的富人手中;贫困、失业问 

题严重;地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民族矛盾、教派斗争日益尖锐化;人口、 

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了国家的发展,1985年人口已达7。6亿,比1947年增长 

一倍。此外,与邻国关系也不正常。拉·甘地一方面在外交上努力开创新局 

面,一方面制订“七·五”计划,力图在国内“消除贫困、建设一个强大的 

和自力更生的经济。”虽然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但他却没有成功。 

由于卷入了斯里兰卡的民族冲突他遭到泰米尔极端分子的仇恨,1991年5月 

21日在泰米尔纳德邦遇刺身亡。 



                  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政治与经济 



     苏加诺执政时期 印度尼西亚虽早在1945年八月革命之初就宣布了独 

立,但进行经济和政权建设却是在1950年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之后 

才开始的。根据1950年8月15日颁布的临时宪法,内阁由国会中几个主要 

党派联合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海陆空军统帅,总统与副总统不参加任何 

政党。建国后,政坛上一直存在着左、中、右三派,并进行激烈的争夺。左 

派代表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在艾地领导下,该党从1951年起走出地下,公 

开活动;中派代表是苏加诺创建的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国民党(又译民 

族党),右派代表是马斯友美党、社会党和一些地方武装集团,主要代表大 

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1955年9月举行了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第一次 

大选,国民党、马斯友美党、伊斯兰教师联合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成为获 

票最多的四大党。国民党人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组织内阁,得到左派的 

支持。1956年4月29日新政府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高举反帝反殖和不 

结盟的旗帜,在对内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 

     1956年9月到1958年6月,右翼政治势力及其盟友、地方右派军人集 

团在国际帝国主义的策动下,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先后发动武装叛乱, 

建立非法政权。叛乱平息后,苏加诺进行政治改革,1959年7月5日宣布恢 

复1945年宪法,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建立总统制内阁,自兼总理并由他 

选任内阁成员。他成立临时人民协商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原国会改名“合 

作国会”,国会无权干涉内阁。苏加诺还兼任最高评议院主席、战时最高掌 


… Page 279…

权者、国防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职。他按照1957年2月21日宣 

布的“纳沙贡”思想组建新政府,即建立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种思 

潮代表人物参加的合作政府。1960年11月,人民协商会议通过了反映“纳 

沙贡”思想的“政治宣言”,只有10个政党被承认,马斯友美党、社会党等 

被取缔。 

     苏加诺在实行“有领导的民主”的同时,还实行“有领导的经济”方针 

和“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通过了“八年全面建设计划”,加紧实行 

国有化,将大部分荷兰企业收归国有。1960年11月又宣布石油、天然气的 

开采由国家控制。民族资本得到迅速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使外国资本控制印度尼西亚经济命脉的局面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在农村实 

行“产品分成法”和“土地基本法令”,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成的一半,还 

规定了地主的土地占有限额。这些对于缓和农村矛盾,促进农业生产有一定 

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苏加诺执政时期在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不多,许多经 

济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国有化后又出现了排斥一切外资的极端化倾向。 

许多国营企业管理不善,有些甚至成为军人官僚的发财工具。加之平息叛乱、 

为收复西伊里安又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到60年代中期,财政连年赤字、通货 

膨胀率达650%,比10年前上涨65倍。生产下降,粮食缺乏,外汇储备枯 

竭,债台高筑,国民经济陷于严重困难之中。 

     苏哈托执政时期 印度尼西亚军队组建于独立初期。当时形势复杂,而 

中央文官政府又比较软弱,军队常常各自为阵,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实权, 

形成一支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平叛后极右翼军人集团虽被粉碎,但军队的 

整体实力反而更为加强。他们利用总统对军队的依赖进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 

权,并趁国有化之机,占有国营企业,渗入经济领域。他们轻视文官政府, 

不满文官至上的体制,要求军人执政。军队中派系林立,社会矛盾常常在军 

队系统内表现出来。 

     1965年9月30日夜,总统警卫团三营营长翁东率部属及从中爪哇、东 

爪哇调来首都参加检阅的第454、530营发动了“9·30运动”。他们处决了 

 “将领委员会”的六名成员,其中总参谋长纳苏蒂安逃跑而未被捕。他们还 

占领了独立广场、电讯大楼和电台等要地。次日晨发表公报,声明“9·30 

运动”是“陆军内部的运动”,谴责“将领委员会”有政变阴谋。苏加诺没 

有立即对“9·30运动” 

     正式表态,只命令陆军负责恢复治安工作。陆军战备战区司令部第一副 

司令苏哈托在10月1日进行了紧急联络部署,招降了第530、454营,于同 

日晚向“9·30运动”的哈林基地发起进攻,夺回了电台等要地,控制了雅 

加达。接着,又镇压了三宝垄、日惹、梭罗等地的“9·30运动”支持者, 

翁东被捕,并被处决。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被指控为“9·30运动”的后台,在全国掀起了反共 

(禁止)。在连续数月的恐怖和混乱日子里,艾地等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全 

部被害,苏班德里约等文职官员也被逮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都被军队 

掌握,内阁和临时人民协商会议被改组,苏加诺逐步失去总统的权力。1966 

年3月苏哈托出任副总理兼国防与安全部长、陆军司令、最高行动指挥部参 

谋长,后又任内阁主席团主席,从而掌握了国家实权。1967年3月他被临时 

人协推举为代总统,翌年3月27日正式就任总统,从此,确立了以军人政治 

为特征的“新体制”。未被完全取缔的政党均合并为“建设团结党”和“印 


… Page 280…

度尼西亚民主党”两个系列,活动受到限制。 

     苏哈托执政时期,政局基本上是稳定的。针对苏加诺因忽视经济而造成 

的危机,他的政府把主要工作放在发展经济上。苏哈托任用了一批毕业于美 

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擘划经济。他们先用三年计划恢复和稳定国 

民经济。从1969年4月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又连续实行了四个五 

年计划。其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是首先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1967 

年1月和1977年2月先后颁布提供优惠条件的《外国投资法》。1977年批 

准的外国投资已达68亿美元,1985年又增至152。6亿美元。其次,大力开 

发油气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1966—1977年原油产量 

由1。46亿桶增至6。15亿桶。财政总收入的52。7%来自石油收入。此外, 

逐步调整经济结构,由“进口替代”改为重点“面向出口”,积极发展电子 

工业等高技术产品。 

     70年代世界油价的提高使印尼得到巨额外汇收入,1966年仅有2。03亿 

美元,1980年增至128。58亿美元。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在6。5 

%以上,人民生活随之也有改善,1965年前的人均收入只有90美元,1980 

年增至360美元。1967年每10个人中有9个生活在贫困线下,10年后减至 

3人。不过,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不少问题。依靠外国贷款引起外债增加, 

过旺的需求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人口增加,每年新增加的200万劳力使失业 

问题更加严重。“新体制”有利于少数人发财,多数人没有或很少得到实惠。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仍在发展。 



                    三、“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 



    从60年代起,特别是在70年代,新加坡、南朝鲜和中国的台湾、香港 

经济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过去,南朝鲜、台湾的经济都是以落后的农 

业经济为主;新加坡、香港只是从事转口贸易的港口城市。但在60年代,它 

们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机遇,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 

变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有明显的变化,外贸出口能力 

增强,成为美、日、西欧的竞争对手,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人均国民收入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名列前茅,故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70年 

代的奇迹”,与50年代的西德、60年代的日本相提并论。由于这四个地区 

历史上都接受“龙的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又都以“新儒学”为指导思想, 

故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下面,重点叙述新加坡和南朝鲜的发展情况。 

     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 1958年8月1日,英国核准“新加坡自治 

方案”,翌年5月30日,新加坡举行了自治后的第一次大选。创建于1954 

年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